JKF 捷克論壇

搜尋
西諾
王室 | 2009-3-6 17:59:54

台北海洋館「洞穴魚~盲魚」特展 神奇怪魚難得一見唷!
東森新聞報 記者林嘉生/台北報導】
來自「地下熔洞」,擁有如獨角獸般的額凸和活像貓咪一樣的數對觸鬚,一身雪白中略帶透明的『獨角盲魚』,沒有眼睛沒有鱗片,可是不但不會撞到週遭障礙物還可以活蹦亂跳悠游於水中,想了解這樣奇特的怪魚是如何存活下來的嗎?1976年,雲南省建水縣農場工人鑿井至100米時﹐意外發現一個熔洞而捕獲第一條盲魚。
推測盲魚的起源,可能是數百萬年前為躲避天敵或是具好奇心的小魚偶然間來到地下河、地底湖中,不幸卻遇上山崩,因而被困在洞穴裡,為適應環境而長期演化的結果,演變成具有特化器官的盲魚。
對盲魚來說因為可供其選擇的食物比洞外魚類少很多,所以養成牠們刻苦耐勞,能忍受較長時間的飢餓與對環境有極高接受度(即便是在水溫-10℃∼35℃時都不致喪命)等特性。
現今全球已發現的淡水盲魚有24種﹐而大陸即佔三分之一。
盲魚具有以下幾項特徵:包括因長期處在不見天日的洞穴中,導致眼睛逐漸退化或完全消失。
這正是盲魚又被稱為「無眼魚」的原因。
另外其身體得不到光線照射的結果,體表的色素漸漸消褪而呈現粉紅色或半透明狀,內臟及骨骼隱約可見,而這就是牠擁有「透明魚」稱號的原因。
盲魚鱗片縮小、稀疏或甚至裸露無鱗,擁有觸鬚等特化器官,特化器官的主要功能在協助盲魚控制自身行動、躲避洞穴內障礙物,與順利覓食以求生存和尋找伴侶以順利完成繁衍。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獨角盲魚(透明金線鱍),牠的頭背部上有著像獨角獸犄角的椎狀骨突,那正是牠的高層次特化器官。
而台北海洋館如此神奇的魚類是由何而來的呢?其實繼2005年初與世界知名香港海洋公園進行鯊魚交換後,日前桂林海洋世界也以十分罕見的『盲魚』贈送台北海洋館以示友好,表示日後希望能繼續生物交換與從事養殖技術交流的意願。
而台北海洋館則預計將鎮館之寶「雪花鴨嘴燕魟和鯊魚」回贈桂林海洋世界,兩方更約定締結成為姊妹館。
台北海洋館館長晏蓬舉表示:希望藉由姊妹館的締結,讓兩岸的民眾可以隨時獲得彼岸不同生物的最新訊息。
趁此次簽約的時刻也一併發表『世界首展』-『洞穴魚~盲魚』特展,除了讓遊客親眼目睹這個來自地下溶洞的神奇魚類外,館方同時蒐集了近四十種洞穴週邊可見的白子及白化魚種,讓遊客對洞穴生物能有一個通盤的了解。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