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456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me-bug
勳爵士 | 2011-8-24 13:55:28

評論:在殲-20的裝備上非常詳細的分析。本文由各方面的角度來分析殲-20的跨代規格,[討論] 中國隱身王牌揭秘:殲20戰機全套新裝備性能全洩[討論] 中國隱身王牌揭秘:殲20戰機全套新裝備性能全洩伊莉討論區伊莉討論區包括機載雷達、火控系統架構、機載武器等。其中有關最熱門的話題是第四代戰鬥機標誌性的傳感器: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在這個AESA技術變得便宜的時代,幾乎所有的第三代戰機要用AESA雷達進行升級嫫嫦嫮嫢,殞殟毄毃包括美國的F-15E、F-18E/F,歐洲的陣風、颱風等戰鬥機牄牓犖犒,蒡菃蒿菄甚至印度也要用由Phazotron公司設計的Zhuk AE雷達去提升自己的蘇愷30MKI!然而,和第四代戰鬥機的機載雷達系統的主要區別撇搿撤摘,廘廖廔廙是三代機的AESA雷達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包含自己的CPU,內存記憶體踄跿踆踅,靻鞂鞁韍雷達跟蹤和檢測程序等),而四代機的AESA雷達是完全納入「飛火推交連」的綜合系統架構系統!相對於分離的系統,這類似於「寶石台」的航電架構可以節省計算資源的浪費,節省更多的對戰鬥機來說寶貴的電力,對所有類型的威脅也可以從中央系統迅速作出反應。有傳言說,殲-10B使用類似的第四代航電架構,因此當我聽到IDF重寫雷達程序,並聲稱將超過殲-10系列,我不禁嘲笑新聞來源的知識水平...


殲二十本身作為一型集隱身、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性的新一代先進作戰平台,只有在綜合航空電子系統和新一代機載武器助力下才能形成完整的作戰能力。由於航空電子系統和機載武器系統很難通過飛機的外觀進行直接的分析,筆者採用通過世界各國尤其是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情況來間接推測殲二十機載雷達、航空電子系統和機載武器性能水平。

  下載 (47.53 KB)
下載說明
昨天 11:57 AM
網絡圖片中的殲二十機頭部分採用了統一的墨綠色整體塗裝,為分析殲二十機載雷達安裝位置和大概面積造成了麻煩。但是看過殲二十照片的讀者朋友們可能會發現殲二十座艙與機頭的距離相對較近,殲二十座艙前緣已經延伸到了機頭的收縮段。這說明殲二十機載雷達的體積比較小。再細心觀察圍繞殲二十機頭佈置的各類氣動傳感器佈置,隱隱地已經可以發現這些機載設備已經為雷達天線讓出一個略有些下傾的安裝平面。綜合判斷,殲二十應該是採用了第四代戰鬥機標誌性的傳感器——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而且根據雷達所佔用的體積來看,殲二十機載雷達本身很可能只剩下完成射頻發射/接收的有源相控陣天線,而雷達的信號和數據處理交給了飛機的通用綜合處理器,這也是新一代戰鬥機通常採用的傳感器網絡架構。

  下載 (55.05 KB)
下載說明
昨天 11:57 AM
人類航空史舞台上出現過四代戰鬥機,也流傳著四代機載雷達的傳奇。第一代雷達主要功能是測距,也被稱為測距器;第二代機載雷達採用了微波功率管,具備了目標距離和角度參數的測量能力;第三代機載雷達採用了脈衝多普勒技術,實現了機載雷達的下視能力;而第四代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其採用控制接在每個天線單元下的電控移相器的相位,實現天線波束掃描。殲二十採用的新一代有源相控陣機載火控雷達可以賦予飛機更加優秀的傳感器性能。有源相控陣雷達波束靈活,多用途能力好,探測距離遠並且可靠性高,是新一代隱身飛機的首選傳感器。隱身機機頭看似是經過外形隱身處理的表面結構,為了能夠可以透過自己機載雷達的雷達波也會造成敵方雷達波入射,從而造成雷達艙內的複雜反射和諧振,對於隱身機性能影響很大,雷達艙也和座艙和進氣道一起被稱為飛機“三大諧振區”。而相控陣雷達採用固定天線,並且可以傾斜放置,這就可以把雷達艙內入射的雷達波反射到無關方向。而且相控陣雷達天線上存在上千個陣元,這些陣元組成的“粗糙”表面更加劇了入射雷達波的漫反射,因而採用相控陣雷達也是隱身飛機隱身性能的需要。

我國機載雷達研製曾經長期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殲八2飛機曾經因為機載雷達沒有突破而歷經二十年多年才實現曾經設想的下視下射和中距攔射性能。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發進程推進和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我國機載雷達近年來發展極快,在突破第三代機載雷達總體技術之後又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第四代機載雷達的躍進。引用中國航空集團公司雷電院院長張坤輝的話說:“如果說,以前對國際的先進水平咱們是仰視的話,那麼現在可以說是平視。如果現在參加國際招標,我們中國的機載雷達完全可以和英國、法國在同一個水平上競爭”。根據創新超越促發展--記中航工業雷電院長張崑輝這篇報導:2008年,中航雷電院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相控陣火控雷達,在圓滿完成了某飛機的驗證試飛後,雷電院向部隊機關和集團公司做了匯報,在軍方引起了強烈反響,並受到軍方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空軍景文春副司令專程到無錫了解情況、聽完匯報後說:“當初四代機立項時,我有兩點擔憂,一是發動機問題,二是相控陣雷​​達問題。今天看來,雷達問題已經解決了,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相控陣雷達”。空軍首長和空裝首長的關注,給了雷電院極大鼓舞和鞭策。該項目在完成它機驗證試飛後,原國防科工委在北京組織召開了成果鑑定會,與會專家在認真了解試飛情況後給與了高度評價:“相控陣雷達研製,開創了國內機載火控雷達的新紀元,填補了國內X波段相控陣火控雷達的空白,為我國四代機的研製打下了堅實基礎,標誌著我國第三代戰鬥機提升戰鬥力的時機已經到來”。此項目還榮獲該年度國家國防科技成果一等獎。由此可見,殲二十採用中國自研的第四代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已經沒有技術瓶頸。

戰鬥機所採用的航空火控系統架構經歷了三個時代。第一代是由機電式瞄準具、單脈衝火控雷達、紅外傳感器、氣壓傳感器與陀螺組件構成的分立航空火控系統;分立式航電架構中的各類分系統互相隔離、沒有通信,在座艙內也是獨立顯示。第二代是以綜合導航及瞄準功能的數字式平視顯示器為主體,與大氣數據計算機、慣性導航系統、脈衝多普勒雷達等組成了數字化分佈式的交聯式航空火控系統;交聯式航電架構中的分系統分別處理自己的信號和數據並且將數據共享給武器任務計算機,由武器任務計算機綜合顯示到平顯和座艙內的多功能顯示器上。第三代是以數據總線為信息交換通道,將各功能子系統信號以及數據處理集中於通用綜合處理器統一處理和顯示的航空綜合火控系統;綜合火控系統架構就是目前新一代戰鬥機所採用的火控系統架構,其關鍵在於構建一個以通用綜合處理器為核心的火控體系。 F/A-22戰鬥機上的航電系統在總成本中的比例達到了50%,綜合航空電子系統也是新一代戰鬥機4S標準中的一個,可見其對於構建隱身戰鬥機整體作戰能力的重要性。從殲二十留個雷達的空間較小的情況來看,殲二十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很可能使用通用綜合處理器取代了雷達的信號處理器和數據處理器。此時,機載火控雷達本身僅僅相當於一個天線,雷達後端處理工作以及其他傳感器、通信和電子對抗信號和數據全部由全機共享的通用綜合處理器承擔。

  下載 (26.82 KB)
下載說明
昨天 11:57 AM
美國的航空綜合火控系統源於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寶石柱​​”計劃。 “寶石柱”計劃的實質是以超高速集成電路和通用模塊為基礎,採用高速數據總線和計算機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航空電子綜合系統的高度綜合。雷達、通信和電子對抗等射頻設備首先要進行的是信號處理再將信號處理中識別出的數據進行數據處理。第三代戰鬥機採用的交聯式航電架構,在總線上進行共享的是各個分系統經過信號處理和數據處理之後的數據,再由武器任務計算機進行匯總和再處理。而綜合航電系統直接從信號階段就進行整機統一處理,這樣整機全部系統都能實現數據共享,比如雷達告警器獲取的信號直接可以和電子對抗系統共享,當本機被敵方雷達照射時,可以更加迅速和精確地針對對方雷達信號進行電子反制措施。 F/A-22的航電架構以共用綜合處理器為核心,(每架飛機有3個CIP,每個CIP有66個插槽,使用12種不同的模塊分別用於信號、數據、圖像/視頻及總線控制等功能),的將航空電子系統分為一個核心處理區和幾個相應的綜合區。為一個核心處理區和幾個相應的綜合區。其中核心處理區完成雷達、電子戰、光電等傳感器的信號處理和數據處理,並完成數據融合、導航計算、火控計算、顯示控制管理等任務處理功能。更晚研製的F-35多用途隱身機採用了更先進的“寶石台”航電架構,將F/A-22未徹底完成的航電綜合進行得更加徹底。 F-35多用途隱身機採用分層而不是分系統的設計理念,雷達、通信和電子對抗等分系統被統一為射頻天線,其雷達屬於寬頻帶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僅僅能完成F/ A-22已經具備的傳感器和有源干擾功能,還可以完成定向通信、導航和更全面的電子對抗功能。

在美國綜合航電系統研製過程中,我國在四代機背景下開始了綜合航電系統的研製工作。在航空報報導中提到“中航工業計算所對一季度工作進行了全面梳理,各部門針對工作計劃認真做好任務分解,努力迎來虎年開門紅。某課題組全體成員努力攻關,成功突破了某航電系統關鍵技術,完成了綜合核心處理機軟硬件平台調試工作,該樣機的成功研製為加快新型號研製打下了堅實基礎。其中提到的綜合核心處理機即為類似美國F/A -22所採用的通用綜合處理器。珠海航展上,我國也曾經展出過新一代航空電子系統的通用綜合處理器。結合2010年珠海航展展出的大液晶顯示器先進座艙系統,相信殲二十在擁有科幻夢幻般外形的同時,殲二十的“內在”也會給大家一個驚喜

起初從殲二十照片上看不到任何彈艙的接縫,筆者還暗自著急了一番。後來隨著殲二十更清晰照片的出現,殲二十進氣道側面和機腹可以看到疑似彈艙蓋的鋸齒接縫。如果筆者看到的接縫確實為彈艙結構的話,那麼殲二十也採用了類似F/A-22的側面+機腹彈艙佈局,採用兩個側面彈艙各掛載一枚近距離格鬥彈和兩個或者一個機腹彈艙掛載4-6枚中距雷達彈。

在雷達、航電和飛機平臺本身實現跨代的同時,機載武器也進入到了新一代。就紅外制導近距離空空導彈而言,縱觀紅外技術在以往紅外空空導彈中的應用發展,非成像製導空空導彈未能實現真正的全自主攻擊。無論採取什麼體制處理誤差信號,非成像跟蹤與製導系統實質上僅僅是一架方位儀,目標或大或小均表現為一個點光源。不僅不能精確測距,更不能識別敵我,特別是跟蹤大機動目標及受強地物、雲層干擾時,容易丟失目標,更不具備識別多個目標的能力。以探測器陣列工藝及信號處理和圖像處理為主要內容的紅外成像技術,採用優質、多元探測器,實現成像製導已成為紅外空空導彈發展的趨勢。由西德和英國聯合研製的先進近距空空導彈ASAAM採用波長為8-12微米的多元HeCdTe凝視焦平面陣列,美國AIM-9X採用128*128元混合式InSb或8-12微米的多元HgCdTe凝視焦平面陣列,使空空導彈具有真正的全向攻擊能力。 HgCdTe的焦平面陣列已達256*256元,InSb已達翻640*480元。它們的探測溫度達到住0。01K或更低,幀頻達數百至1000。採用紅外成像製導是第四代近距空空導彈的基本特徵。

三代近距空空導彈一般採用鴨翼佈局。鴨翼佈局就是將控制舵面放在彈頭位置,通常是在導引頭之後。這種控制方式簡單易行,完全能滿足攻擊中低空機動目標的要求。鴨式佈局導彈沒能充分利用彈體產生的升力。現代空空導彈可用攻角已使用到30°-40°,彈體產生的升力可佔全彈升力的60%甚至到70%。而鴨翼佈局在導彈迎角20°以上就由於導彈和鴨翼迎角疊加,使得鴨翼本身超過可用迎角,控制能力下降,導致導彈本身只有大概20°的可用最大迎角。正是由於鴨式導彈不能充分利用彈體產生的升力,因而在中高空它的過載難以提高。如果一定要提高中高空過載,上面提到的所付出的代價還要增加。目前具有大機動能力的鴨式佈局的格鬥導彈,在超低空過載可達25G以上,但在高度15千米時,可用過載卻只有7G左右,是很難滿足攻擊第四代戰鬥機的要求的。因而,新一代紅外成像製導導彈普遍採用了常規氣動佈局。格鬥彈的常規佈局與飛機的常規佈局類似都是把控制翼面放在升力翼面之後,或者只採用尾舵式的控制翼面,把升力產生完全交給彈體。由於正常式佈局導彈的舵面冀面尺寸小,所以零升阻力就小。正常式佈局的導彈,如果使可用攻角達到30°-40°,並且彈體升力能佔全彈的60%至70%的話,就不僅能保證低空有50G以上的大過載,而且在高度為15千米,M2。0時,導彈圓過載有望達到15G。這不僅對攻擊低空大機動目標有利,而且也能滿足攻擊中高空大機動目標的要求,這樣,就可有效地攻擊第四代戰鬥機。 ASRAAM和AIM-9X都只有一個尾舵,但它既起操縱作用,也有改善靜穩定性的作用;沒有彈翼,這是邊條​​翼不斷縮小展長的極限情況。這種外形掛機性能肯定是很好的。導彈自主飛行時的機動能力,主要靠彈體提供升力。 IRIS-T導彈是典型的正常式外形,除了有尾舵和推力矢量控制外,還有較寬的邊翼。為了減小被動段靜穩定性,在前部還裝了反安定面,目的在於提高被動段的平衡攻角,進而提高導彈的最大可用過載。同前二種外形相比,這種外形在產生同樣過載時,攻角應當比前二種外形小且彈體自身阻尼特性要好一些。同時這種外形對自動駕駛儀的設也較為方便。根據第四代近距離空空導彈的共性推測,我國的第四代格鬥彈也將會是採用紅外成像製導、推力矢量和常規佈局設計,能夠實現前半球無憂慮攻擊的“奪命霹靂”。

我國自主研製的霹​​靂12第四代主動雷達末制導中距空空導彈進行彈艙適應性改進之後即可為殲二十所用。

用不長的篇幅想要概括以殲二十為代表的中國航空工業整體實力進步實在是太困難了。筆者在殲二十分析這一系列文章中在總體、氣動和隱身、動力和航電武器這四個方面對於殲二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勾畫。我國以殲二十為代表的一系列航空重大成果,都在宣告世界一條秉承“航空強國”精神的東方巨龍正在升騰。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