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721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xman2006
勳爵士 | 2012-5-4 14:32:07

離海岸10米處的液態化土壤,下陷形成漩渦狀

千葉市新浦安車站地面下陷

●“3·11”大地震凸顯“土壤液態化”問題

●《日本沈沒》作者去世,沈沒話題再度大熱

本報特約記者王耀偉日本現場報道

2011年7月26日,日本當地時間下午4時36分,《日本沈沒》的作者,日本科幻小說界的巨匠小松左氏因肺炎,在大阪箕面市內的醫院病逝。享年80歲。

1973年出版的《日本沈沒》,后由小說改編爲電影,受到好評。特別是在2006年,第二次上映之后,人們便真正關心起,日本列島真的會沈沒嗎?

而伴隨著《日本沈沒》之父的去世,這一問題再次提起人們的興趣。

1973

科幻寓言能成真?

書中寫道:日本遭遇7.6級直下型地震后,高速公路的高架瞬間傾斜,車輛紛紛墜落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后,小松左氏曾接受了采訪。小松左氏說,體驗了現實的地震,會感到絕望的可怕,日本真的很危險,大地震的發生是不可思議的。

1973年,在《日本沈沒》出版后,曾引起日本地震學界的一股批判潮。在這本書中,小松左氏描寫道:日本遭遇7.6級直下型地震后,在通勤高峰的時間段內,高速公路的高架瞬間傾斜,車輛紛紛墜落。

這一細節被日本某大學的教授責罵爲“根本不知道高架建築基準,高速公路怎麽會傾斜?”

這名大學教授的觀點曾代表了當時大多數日本地震界、學界的認識程度,因而在1973年拍攝同名電影時,這一場景甚至沒有被收錄。

但在阪神大地震發生時,當地高架橋大面積傾斜,有的地方完全已經倒塌,用小松左氏的話來說——“比起電影,現實更可怕”。

2006

沈沒要等百萬年?

東大地震研究所:即使板塊的運動在改變,到日本列島沈沒那天也要等上100萬年

2006年,《日本沈沒》再次被翻拍,這部有關日本生死存亡的電影不僅在日本國內,甚至在國外也引起極大的轟動。

在新版《日本沈沒》上映后,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發表了當時有關日本地震最新的研究成果:日本列島的海底根基是由數個板塊運動后組成的附加體。大陸板塊是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海洋中的堆積物隆起而形成的。如果板塊不改變運動,那日本列島就不可能沈沒。

那麽如果相反,板塊在改變運動呢?對此,地震研究所解釋,即使板塊的運動有所改變,日本列島沈沒那天,也需要等上100萬年。

2008年,在雜志《自然》上,日本愛媛大學教授入舩徹男發表論文指出,從地表到往下沈的板塊,會在地下600公里左右停留。但是如果被大陸板塊壓迫的海洋板塊的尖端部分斷破,“停留理論”就會被推翻。沈沒的速度就會加快——就如小松作品中描述的那樣。

2011

海底正發生什麽?

日本列島周邊的海底的活斷層活動頻繁,引發大海嘯的“3·11”9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4千米

日本是個島國,更是世界上少數的多地震國家,列島周邊的海底的活斷層活動頻繁。也許是印證了小松左氏的話,日本在此后經曆了多次天災。

其中,離我們最近的就發生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了9級地震,超過了1923年日本關東7.9級地震和1933年三陸8.8級地震,成爲日本有史以來最大震級的地震。地震引起了大規模的海嘯,從海岸延伸到內陸6千米,海嘯高度達8-9米。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這次地震,震源深度約24千米。災難引起了全世界的警惕,“日本沈沒”這個問題又被人們提了出來。

大海嘯使日本更加關注海底。作爲人類知之甚少的領域,海底所發生的事情正在影響日本的安危。

“日本列島確實可能沈沒,不過在受到地震和火山大噴發的沖擊時,不會迅速沈沒。相反,會在地震和火山停止活動之后的瞬間開始,日本會慢慢地沈沒。”這是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小林和男在《深海底正發生著什麽》一書中提過的觀點。

擔心的不只是普通日本國民,地震專家也在擔心日本會慢慢“溶解”在太平洋里:地震就像一個振蕩器,不斷攪動日本的國土,慢慢侵蝕堅固的土壤,直到它們都變成流質,沈于海底……

地震專家擔心:

因爲土壤液態化 日本“溶”進太平洋?

除了海嘯淹沒陸地,日本“3·11”大地震帶來的另一個嚴重現象是“土壤液態化”。

土壤液化指的是在外力作用下,原本呈固態的土壤變成液態,或者變成黏稠的流質狀態。

發生地震后,地殼變動,地下水、海水上湧,與陸地土壤混在一起,造成土壤的瞬間液化,而液態化的土壤則變得不宜人類居住,靠近海岸線地區,土壤則會因此慢慢“溶解”在海里。

在3·11大地震后,日本科研人員發現,日本的關東一些地方的土壤液態化現象非常嚴重——“丟失”土地大約是東京面積的70%。

據調查報告顯示,地震中在千葉、茨城有1萬6千戶人居住的土地發生了土壤液態化現象。

在震后的4月5日,千葉消防署接到一個電話,有3名人員在處理受土壤液態化影響噴出的泥土時遇難。

也是因爲土壤液態化,導致鋼材倒塌,位于千葉縣浦安市的東京迪斯尼樂園也暫停開放。

根據日本現有的研究成果:地層中沙和土相互支撐,沙土之間的空隙中充滿地下水,柔軟的地殼下含有水的泥沙,由于地震的震動,像變成液體一樣,泥水從地表薄弱的部分湧出,水分蒸發后地層中殘留大量沙,地質松動,地層便發生不可逆轉的下沈。

而日本也是世界上土壤液態化現象規模最大的國家。

離3·11地震已經過去5個月了,但余震和新的地震依然不斷攪動日本,土壤液態化給日本帶來的二次災害,也有擴大的迹象。

在網站論壇上,有日本網民這樣留言:“每天都余震頻頻,大到6級,心里恐慌不斷,不知何時到來的大地震又會把災害波及到如何嚴重的程度呢?而這次3·11地震是否讓日本已經在沈沒中呢?我們依然擔心著……”

擔心的不只是普通日本國民,地震專家也在擔心日本會慢慢“溶解”在太平洋里……

新聞鏈接

應對土壤液態化 尚無好辦法

“土壤液態化”作爲一個日本地震名詞,一直是日本研究重點。該國研究人員發現,人造土地將面臨更嚴重的土壤液態化問題,而如今尚無較好的解決辦法。

“3·11”地震后,專家發現地震造成東京灣沿海填埋地帶嚴重液態化。東京機電大學地質學教授安田考察后發現,“停放的車輛都陷進沙子里動不了,電杆大幅度傾斜,附近學校建築物周圍地表也下沈了近50厘米。”愛媛大學地震學森伸一郎副教授則對東京台場到新木場一帶的填埋地進行了調查:“窖井浮出地表,液態化現象嚴重。道路敷石出現斷裂,建築物外牆也有傾斜現象。液態化的土壤正順著緩度的傾斜,流向地勢低的地方。”

而在此前,阪神大地震時,一座人工島也發生了大規模的液態化現象。

    由于地幔對流,太平洋板塊嵌入到日本海溝的地下,形成地幔的上下交錯,並在那里聚積,這個像鼓包一樣聚積的板塊稱爲巨石體,當它達到一定量后,且逐漸深入地殼下部,直至岩漿所在的地幔,會熔化斷落,該現象被叫做巨石體崩潰。

    日本列島正好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而且是在邊緣上),它將受巨石體崩潰拖累,因巨大地殼變動,被吸入海底!伴隨毀滅性大地震和爆發的噴火,日本將會下沈,沒入海底,再熔入地幔而消失。

    衆所周知,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里亞那海溝(平均深度8000米,距離日本列島最近處不過200公里),由于受到亞洲大陸板塊的推壓和太平洋板塊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向東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島一線擴張。科學家觀測到這幾年海溝又進一步加快了東擴的步伐!處在太平洋和亞洲兩大板塊交界的日本列島無疑已經身處在這個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邊。

    不過如果按照現在這個地質運動速度,恐怕要等到百年后!

    但是地質運動往往會有許多突發的劇烈變化,所以不排除日本在某次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中沈沒的可能!

    到那時,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島以外,日本列島都將面臨滅頂之災——滑入大海溝。有專家建議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國家——中國、韓國、美國尋求幫助,在大災難一旦降臨的時候,能夠將日本的衆多的平民百姓遷移到中國等國的領土上,作爲“自然災害難民”,以避免日本的‘整個民族的毀滅’......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