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marsalast
王室 | 2015-8-13 12:44:21

騙了中國人三千年——武王伐纣背后的曆史真相


說起“武王伐纣”,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一邊是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加上一位半神級的姜子牙,另一邊是堪稱中國曆代昏君楷模的商纣王,用孟子的話來說,這是一場“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戰爭,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按照幾千年來的說法,這場戰爭是這樣的: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至于具體時間,偉大的曆史學家們已經考證出了二十多種說法,此處略過),周武王趁著商纣王的大軍征討東夷、朝中空虛的大好時機,在牧野代替老天爺宣讀了商纣王的種種罪狀,決定替天行道,率領4.5萬大軍準備攻打朝歌。

正在酒池肉林尋歡作樂的商纣王聽說后很納悶兒:我是天子,老天爺就是我爹,我爹有什麽話不直接跟我說,干嗎還要讓一個外人來轉告我?

不過商纣王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兒,自然不會把“老爹”的話放在眼里,當下便召集70萬大軍(以奴隸爲主),兵發牧野,讓周武王看看誰才是真正的“王”。

一邊是4.5萬,一邊是70萬,商纣王仿佛已經看到了即將發生的一幕:15個人圍毆1個人,拜托,不要太血腥!

這時,中國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不可思議的場面出現了:還沒等雙方交戰,70萬商軍便集體倒戈,殺向朝歌!

延續500多年的商朝就這樣滅亡了,沒有出現期待中的大決戰,卻出現了一幕極其吊詭的臨陣倒戈!

幾千年來,這次事件被無數次地傳揚,周武王就此成爲明君的代表,商纣王也就此成爲昏君的典范,而70萬商軍的臨陣倒戈,也被定論爲反抗暴君的棄暗投明。以有道伐無道,以至仁伐至不仁,一切都是那麽的順理成章。

然而,曆史無數次地告訴我們,“順理成章”的背后往往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70萬商軍的臨陣倒戈,看似自然,卻充滿了說不清的吊詭。

說它吊詭,首先得了解奴隸社會的特點。在奴隸社會,奴隸從屬于奴隸主,沒有自主權,也沒有人會想到反抗,所謂的“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都是后人強加到人家頭上去的,奴隸們還沒有這個覺悟。要知道,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底層人民反抗暴政還是在800年后的秦朝末年。如果非要在曆史上找一個奴隸造反的例子,不好意思你只能去找古羅馬的斯巴達了。況且,斯巴達起義其實比咱中國的陳勝吳廣起義還要晚130多年。

所以,在奴隸社會的巅峰時期——商朝末年,發生奴隸大軍臨陣倒戈,實在是很可疑的。

其實翻開那時的史料,你會發現一個很重要的身影,這個人叫膠鬲。

                  
(揚州鹽宗廟供奉的三位鹽宗:管仲、夙沙氏、膠鬲)

說起膠鬲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一時想不起來,其實在中學課本中我們就知道他了。在孟子那篇著名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有這樣的記載:“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其中“舉于魚鹽之中”的膠鬲,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仁兄。

孟子的意思是想說這些人雖然都是起于微賤,但自強不息,創下了不朽的功勳,激勵大家“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實這個說法用在膠鬲身上是不合適的。

在江蘇揚州、泰州祭祀“鹽宗”的廟里,供奉著三位“鹽宗”,即鹽商的祖宗,一位是人工鹽生産的創始人夙沙氏,一位是食鹽專營的創始人管仲,第三位就是膠鬲,是販運食鹽的祖宗。

自古鹽商都是身家巨富,作爲鹽商祖宗的膠鬲更是不在話下,用“富可敵國”來形容一點都不爲過。

戰爭從來都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商纣王討伐東夷,耗資無數,眼看國庫日漸空虛,連酒池肉林都快供應不上了,這時,周文王向商纣王舉薦了膠鬲。對商纣王來說,膠鬲無疑就是救命稻草,其巨額財富讓商纣王一下子擺脫了困境。爲了報答,商纣王封膠鬲爲少師,上演了一幕中國曆史上較早的錢權交易。

但是別忘了,膠鬲終究是周文王的人。

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開始了滅亡商朝的倒計時。

有一次,商纣王派自己的哥哥微子和膠鬲率領使團訪問周國。就是在這次訪問中,周武王成功地跟膠鬲對上了暗號,又成功地策反了微子,並許諾事成之后微子世爲長侯,膠鬲加富三等,封地運城鹽湖地區,全權發展當地鹽業。

回到朝歌后,膠鬲開始行動了,成功地將幾位能征善戰的大將都派到了東夷前線,等到周武王討伐朝歌時,70萬商軍正是由膠鬲率領的,“臨陣倒戈”也就順理成章了。

前后兩個“順理成章”,一個是儒家的“仁”,另一個是兵家的“臥底”,你說哪一個更接近事實呢?

幾千年來,儒家的觀點始終占據著上風,認爲只要擁有了“仁”,就“仁者無敵”,擁有了“正”,就“邪不勝正”,卻從來不講究跟“不仁”和“邪惡”的斗爭方法。可現實卻往往是,在“不仁”和“邪惡”面前,“仁”和“正”傷痕累累。

辛亥革命時,孫中山去新加坡爲革命籌款,當地有人問他:“孫先生手底下一個兵都沒有,如何妄談革命?”

孫中山笑著說:“我們的軍隊多著呢。”

那人問:“在哪兒?我怎麽沒聽說過?”

孫中山信心滿滿地說:“滿清的軍隊就是我們的軍隊。滿清的士兵大多是窮苦人家的子弟,等他們明白了革命的道理后,就會掉轉槍口去推翻滿清皇朝!”

聽起來讓人振奮不已,仿佛只要孫中山的革命真理一講,幾百萬滿清軍隊就會立刻“臨陣倒戈”,上演一幕近代版的“武王伐纣”。

可惜的是,現實很不給孫先生面子,那套革命真理除了能鼓動幾個熱血青年去刺殺滿清官員之外,對滿清的統治沒有多少影響,最后還得靠手握重兵的袁世凱出面,才把溥儀一大家子請出了紫禁城。

這就是現實,現實得讓人如夢初醒。

正是因爲這個現實,才讓孫中山下定決心籌建黃埔軍校,建立革命黨自己的軍隊。沒有軍隊,誰聽你的?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tu603003 + 12 + 12 感謝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2  金幣 + 12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命運不是機遇,而是選擇。命運不靠等待,全憑爭取。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