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527 | 回覆: 1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12-18 21:18:55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著自己的特殊性。研究事物與事物間的區別,就要十分重視研究它的特殊性。研究太極拳也是如此。中國的太極拳主要有陳、楊、吳、武、孫、趙堡六大門派,拳架風格各個門派既有共同點又有各自的獨特風格。陳式太極拳善用纏絲彈抖之勁,爆發力強;吳式太極拳是在楊式小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柔化著稱,但具有楊式小架靈、快、直、變的特點;武式太極拳源于楊式和趙堡架,姿勢緊湊,出手不過腳尖;孫式太極拳,又稱開合太極拳,強調“開手”、“合手”,它吸收了太極、形意、八卦三家之長,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敏捷自然,步法善走蓮枝步;趙堡太極拳的風格特點則是輕、柔、活、中、正、平、圓,輕在於靈、靈在於手、柔在於松、活在於節、中在於勢、正在于身、平在於穩、圓在於轉。正因為上述六大門派相互各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所以才能流傳下來。但建國以後,國家體委公佈的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八十八式太極拳,都是按楊式太極拳改編的。四十八式太極拳和四十二式比賽套路也以楊式為基礎,又吸收了陳、吳、孫式的某些特點,所以楊式太極拳在國內外流傳最為廣泛。
那麼,楊式太極拳到底有哪些特點?近幾年,一些專門介紹楊式太極拳的書籍不少,但介紹練拳好處和拳架動作的多,而介紹楊式太極拳特點的並不多,有的僅是隻言片語,過於簡單,有的甚至把太極拳的動作要領誤認為楊式太極拳的特點。
關於楊式太極拳的特點,在楊式親族傳人楊振鐸、楊振基老師的著作中,都有重要論述。筆者的先師、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趙斌先生,在《楊式太極拳正宗》一書第四章“太極拳問答一百條”中,也專門講了楊式太極拳的特點,形象地概括了七句話:“柔和緩慢,虛實分明,圓活連貫,速度均勻,上下相隨,精神貫注,呼吸自然”。其拳架風格“舒展大方,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楊澄甫的另一位人室弟子崔毅士先生也曾經論述過楊式太極拳的特點:“舒展大方,勻緩柔和,輕靈沉穩,結構嚴謹,渾厚莊重”。上述特點,有些是各大門派所共有的,而楊式太極拳表現得更為明顯;有些則是楊式太極拳所特有的。趙斌老師在晚年授徒教拳時,又對楊式太極拳的特點講過一些自己的重要觀點,我曾經當面聆聽過老師在這方面的真切教誨。現結合自己練拳三十年的實踐,試圖從以下十個方面對楊式太極拳的特點加以說明。
一、立身中正安舒。對於身法,太極拳各門各派都非常重視。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極拳說十要”主要是身法要求。但“立身中正安舒”這一特點,尤以楊式太極拳最為見長。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練功時身法要正,大部分動作都要使上中下三個穴位(即百會穴、會陰穴、湧泉穴)基本能夠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個重力垂直線,身體不能前俯後仰。二是尾閭要保持中正,從大椎穴到尾閭部位(長強穴)要保持脊椎的放鬆垂直,形成上下對拉拔長,而且尾閭要像船舵一樣指引航向。在身心放鬆的情況下,做到以上兩個方面就能體現立身中正安舒的特點。楊式的這一特點,不少名家都有見教。楊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地把人體喻為一口古鐘,鐘蒂為頸項,鐘頂為肩圈,鐘身為腰圈,鐘口為胯圈,中心垂直線為鐘繩,鐘錘系於中心垂直線下端,即所謂銅鐘五個點,十分強調立身中正。楊式太極拳名家李迪生先生在自己客廳掛著一幅對聯,其上聯便是“端正身法脊豎起”,也是強調身法中正安舒。
二、拳架開展大方。楊式太極拳在拳架上的獨特風格是開展大方,認為只有開展大方才有助於肢體上下左右的對拉拔長,拳架開展大方要求身體要內外放鬆,舉手投足動作須到位。上下對拉拔長的典型拳勢是“白鶴亮翅”,左右對拉拔長的展大方。衡量拳架動作是否到位,是否開展大方是一個重要標準。
三、動作松柔緩慢。這是楊式太極拳的一個最突出特點,也是楊式太極拳之所以名揚海內外的最主要原因。楊祿禪到河南陳家溝向陳長興學習拳藝數年,後自成一派。楊式太極拳拳架中沒有像陳式太極的彈抖、跳躍、震腳等明顯的剛猛發力動作,形成了自己大松大柔的獨特風格。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運柔成剛的獨特練法,也是老幼鹹宜的強身健體之法。據說楊澄甫教拳授徒,強調最多的也是一個松字。他常說:“松、松、松,我不跟你說,三輩子也學不到。”他看弟子練拳半天可以不說一句話,但一個“松”字有時要說幾十次。這種大松大柔,綿�藏針的行拳走架風格,也符合中國道教鼻祖老子柔弱勝於剛強,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
四、行功速度均勻。有的太極門派強調快慢相間,發力剛猛,而楊式太極拳則強調慢、柔,而且特別強調速度要均勻,忌諱動作時快時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勻既包括從起勢到收勢的整個套路,也包括單式動作手腳運行與配合的速度,還包括上一個動作與下一個動作的過渡銜接自然協調。一套八十五式傳統套路打下來大約需要22分鐘,下盤功夫好的可以打到40分鐘到一個小時,而且起勢時的速度就決定了整個拳架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速度始終如一,“邁步似貓行,運勁如抽絲”,要求動作轉換時,徐徐地倒換重心,輕起輕落,點起點落,快慢始終如一,而不主張“快慢相間”,行功走架速度均勻,是楊式太極拳的獨到之處。雖然個別動作可以做得稍快一些,但從總體上說好似行雲流水,速度均勻。即便是轉身雙擺蓮和轉身左蹬腳等動作,也仍然強調速度均勻。
五、招式虛實分明。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一文中,開宗明義的提出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把分清虛實擺到頭等位置,可見分清虛實對於習練楊式太極拳之重要。楊式85式太極拳從頭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虛實分明,而且絕大多數動作都是一個腿承擔大部分體重,當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時,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當全身坐在左腿時,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兩腿平均承擔體重的動作是極個別的。除了起勢、雲手、右打虎勢轉回身右蹬腳的過渡動作中有短暫的馬步外,其餘幾乎都是一腿虛一腿實。而且楊式太極拳中的虛實相互轉換,又都是由半虛半實、半實半虛到全虛全實,全實全虛的逐漸轉移。比如腳踏地面的由虛變實,前進時腳跟先著地,腳掌、腳指依次著地,最後才全部踏實;後退時腳尖先落地,腳掌、腳跟依次著地,最後才全腳踏實,就像太極圖當中陰陽魚相互消長的情形一樣,這種虛實分明的拳架特點,在楊式太極拳的整個套路中非常突出。
六、周身圓活連貫。“圓”,是說太極拳所有動作都走弧形的半圓;“活”,是說動作不呆滯,上下相隨,步隨身換,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也隨之而動,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太極之圓猶如一個三維空間的球體,觸動任何一個點都會引起整個球體周身的轉動和位移,挨著何處何處轉;“連貫”,是動作之間銜接非常緊密,沒有明顯的斷檔現象,如行雲流水,滔滔長江波浪,連綿不斷。人們只要仔細留心觀察,就可以發現楊式太極拳的動作連貫性很強,上一個
動作結束的同時,又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使人難以發現動作之間的起止界限。如“左摟膝拗步”接“手揮琵琶”一勢,當摟左膝推右掌時,隨著右掌小指領勁側掌前送的同時,隨身體前去的慣性,右腳跟自然抬起,向前跟進半步,就進入了手揮琵琶的開始。拿每個動作的起承轉合來說,“左摟膝拗步”的“合”,同時又是“手揮琵琶”一勢之“起”,動作非常連貫自然。
七、腰身使動四肢。張三豐所傳太極拳《十三勢歌》雲:“命意源頭在腰隙”。各式太極拳都強調“腰為主宰”,“腰為軸”,“太極腰八卦掌”等,都說明太極拳強調用腰,楊式太極拳更是如此,對腰的要求特別高,特別嚴。楊式太極拳檢驗身法是否正確,有沒有“太極之態”,主要還是看腰上有沒有東西。楊式先輩們曾總結出“腰一動周身皆動,腰一靜周身皆靜”,“腰不動,手不發”,“欲要身動,先要腰動”等寶貴經驗。楊式太極拳親族傳人楊振基老師強調楊式太極拳必須以練腰為主,一切動作都要靠腰帶動,腰拉、腰轉、腰腳手,他對每一個動作的講解都把對腰部動作要求介紹得非常詳細,非常到位。先師趙斌先生在教我學習楊式傳統套路時,多次告誡我練拳時要“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謂“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引動帶動的意思。就是在練拳時通過松肩松腰引導,帶動四肢運動。它要求行拳走架時,上肢的氣要沉到腰上,下肢的氣要提到腰上,真正把腰變為周身運動的“發火點”。對於四肢來說,不妄動,不主動的動,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體的轉動去牽動手臂轉動,當身體下沉時·,讓地心吸引力去引導手臂沉落,當前進或後退時,讓身體帶動手臂發生位移。“身使四肢”這四個字言簡意賅,寓意深刻,是趙老師一生研習楊式太極拳的經驗之談,也集中反映了楊式太極拳身法上的顯明特點。
八、換步逢轉必沉。有位資深的老拳師對楊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簡明扼要的概括為“以松柔見長,突出沉勁”。上海楊式太極名家顧樹屏先生練楊式太極拳六十個春秋,頗具功力,他認為楊式太極拳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逢轉必沉”。我覺得這四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楊式太極拳區別於其他各式太極拳的又一獨特風格。逢轉必沉,突出沉勁,不只是表現在某一個拳架動作上,而是貫穿在整個套路的全過程之中,其中逢轉必沉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規律性表現。練楊式太極拳必須打出沉勁,如果打不出沉勁,那也就打不出傳統楊式大架的拳味。這�僅舉“倒攆猴”‘式的練法為例,這個動作就是逢轉必沉,發沉勁的典型拳勢。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楊振基老師在{楊澄甫式太極拳》一書中說,“倒攆猴”一式的奧妙在於“發沉勁時要松腰胯,氣沉丹田,使勁由腳而腿而腰達於手”。“倒攆猴”一勢如何走沉勁,河北石家莊市趙濟夫先生曾在《武當》雜誌發表題為《對倒攆猴一式練法的粗淺體會》一文。他是這樣論述的:(左倒攆猴)左腳退步站住後,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隨呼氣與腰、胯、襠下沉合成一勢,這時命門後撐,含胸拔背,沉肩肘墜,左腕背徹底鬆開,內勁蓄足,然後,腰胯拉,隨身體左轉後移,重心偏于左腿,頂勁領起,氣沉丹田,並下行直達湧泉穴,左掌隨周身後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側,最後才是右腳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勢。除“倒攆猴”之外,還有“單鞭”、“雲手”、“搬攔錘”、“野馬分鬃”、“摟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轉身的動作,幾乎都有下沉的身勢。這種沉勁的練習正是推手時發人產生“彈簧勁”的堅實基礎。所以,“逢轉必沉”是楊式太極拳拳架動作
的一個普遍性規律。
九、體用效果突出。太極拳的本質屬性主要是技擊,是防身自衛。楊式太極拳更是如此。它強調沾粘連隨,不丟不頂,外柔內剛,綿�藏針,暗含發勁,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從人,引進落空,以柔克剛,後發先至, 四兩 撥千斤的獨特技擊風格威震武壇,三代無敵。此外,太極拳又是“以體用兼備”為特徵,它可以祛病健身,益壽延年。1994年9期《武魂》雜誌刊登了一篇署名王文仲的文章,總結了太極拳的十大保健作用,這就是強
心、養肝、補肺、固腎、益腦、健脾、調氣’、和血、練性、怡情。我覺得這十大保健作用總結得很全面,很深刻。但從健身的效果來看,尤以楊式體現得更為明顯。據我自己所見所聞,因練楊式太極拳醫好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者有之,癌症病人康復者有之,心腦血管病治好者有之,多年嚴重的肺病不翼而飛者有之,弱患變強健者有之,因堅持練拳而壽逾百歲者有之。我的師姐紮西,是西藏地區的一名退休職工,今年72歲,她就是一個受益于楊式太極拳,戰勝腫瘤的典型範例。她過去曾患嚴重風濕性關節炎,1970年右肺上長了一個腫瘤,手術時又鋸掉了三根肋骨,切除 兩兩 右肺,僅存的一葉肺也因術後粘連而萎縮硬化,瀕臨死亡邊沿。後來拜在趙斌老師門下,堅持不懈習練楊式太極拳,不但治癒了疾病,恢復了健康,還在1986年10月山西太原的全國首屆太極拳比賽中奪得了楊式銀牌。現雖年逾七旬,仍堅持義務授拳,從學者已有2000餘人。
十、套路適應廣泛。楊式太極拳適應社會層面廣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由於動作輕柔緩慢,不是劇烈運動,因而易學易記易練;二是適應面寬,不論男女老幼,體強體弱,甚至於慢性病患者,均可習練;三是適宜於各種不同出發點的人,有的入學太極拳是為了防病治病,有的人是為了健身強體,還有的人是為了防身自衛,楊式太極拳能夠滿足不同學練者的需要;四是楊式太極拳適宜各種身體狀況的人,強者弱者均可練習,沒有過份的高難度動作。楊式太極拳分高中低三種架子,身體弱者可練高架子,下盤功夫好者可練低架子,身體狀況一般的可練中架子。正因為楊式太極拳適宜於社會各個不同層面,適宜於各種不同的身體狀況,所以國內外習練楊式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
以上十個特點,概括的不一定準確,但是筆者意在把問題先提出來,引起楊式同門都來重視討論研究,共同探討楊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以便進一步保持發揚自己的風格。因此,歡迎大家爭鳴,共同討論,直至否定。因為否定本身就是一種揚棄。只要楊式太極拳前輩及同門不吝賜教,慷慨獻出真知灼見,真正能把楊式太極拳風格特點弄清楚,並始終不渝地在行拳走架中以一貫之,堅持不懈,保持自己的獨特風格,楊式太極拳一定會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如果丟掉自己的風格,打得不倫不類,甚至把特點當缺點來改正,那麼,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和位置,也就沒有生命力。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trial7312 + 5 感謝分享^^b

總評分: 名聲 + 5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5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xi1of1n
子爵 | 2011-6-6 10:27:37

((助跑~~~~~~~~~~~~~~~~~~)) 我推!
我想我是一天也不能離開捷克論壇
引言 使用道具
kazama_r
公爵 | 2011-6-18 10:16:59

楊式太極拳因為柔和緩慢常被人誤以為只有養身的作用.
練習若不根據原理修練很難體會到其中真的的道理,
沒辦法融會貫通到頭來還是空架子.
引言 使用道具
tack85624
騎士 | 2011-8-10 15:15:12

推的不好我用踹的
引言 使用道具
tack85624
騎士 | 2011-8-14 13:42:17

本帖最後由 tack85624 於 2011-8-14 13:42 編輯

本人覺得全部門派的太極拳加起來好像才是完整的太極呢!如果我有說錯請見諒
引言 使用道具
kazama_r
公爵 | 2011-8-14 15:02:04

招式其實不用練多 懂的怎麼用比較重要

引言 使用道具
希爾肯
伯爵 | 2012-4-6 14:04:27

感謝大大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abc20090606
準男爵 | 2012-7-16 20:58:44

其實講這些都滿抽象的 很難借文字了解
引言 使用道具
hermes_jf
子爵 | 2012-12-16 16:29:27

感謝分享!會在練功中好好體悟!
引言 使用道具
RICHARDH
大公爵 | 2012-12-17 21:23:02

感謝好文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火礦工
子爵 | 2013-2-26 10:07:39

tack85624 發表於 2011-8-14 13:42
本人覺得全部門派的太極拳加起來好像才是完整的太極呢!如果我有說錯請見諒

太極拳最根本與最核心僅十三勢,
現有各門各派皆依此原則各自發展,
所以應說:
原本就有,何須添足!
各門派需去蕪存菁,回歸本心!
引言 使用道具
Goddyed
侯爵 | 2013-3-30 22:36:38

感謝分享
受教了
推!是為了讓你分享更多
引言 使用道具
franky8014
伯爵 | 2014-1-12 21:23:15

最後樓主怕驚世駭俗保留了點;叫淩空勁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