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black69
伯爵 | 2010-4-23 18:22:37

本帖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1-10-16 18:46 編輯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5-12 17:43 編輯


中國長征火箭總工程師與記者對話     下面的對話有些數據的引用是錯誤的  有的比較也是不公平的 但是本文可以是不偏 有效且充分的拿來進行中日太空火箭發展的對比,有人說日本火箭領先中國20年  這已是無可爭議了

 受訪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火箭總工程師龍樂豪先生(以下簡稱"龍")

 
  記:運載火箭的水平直接決定著一國的太空控制能力和戰略打擊能力,本次請龍院士談談對日本火箭的看法。
  龍:運載火箭方面,現在美俄還是領先,其后是歐空局,日本應算第二陣營中的領先者,其后是中國。如單項排名,俄羅斯發動機水平是最高的,比如它的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水平相當高,氫氧發動機也不錯。但運載火箭的綜合能力方面,美國要強於俄火箭。日本運載火箭的單項技術和美俄差不多,但規模還不及。
    歐空局的“阿麗亞娜” —5起飛重量700多噸,規模比H-2B大。H-2B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是 8噸,低軌道運載能力是16∼17噸(日本發射過最大籌載是HTV的16.5噸 但是 H2B最大LEO可達到19噸)。低軌道速度增量較小,一般7.8千米,秒左右。同步轉移軌道的速度增量要達到10千米/秒左右,因此運載能力要小一些。
    中國的運載火箭里最強的是“長征”-3號乙 (CZ-3B),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是5.5噸,低軌道最大運載能力是12噸的樣子(沒發射過,中國發射過最大籌載是神舟太空船 約7.6噸  長征3B無法發射7噸多的太空船到LEO上  這是因為多了第三級火箭重量影響到第二級引擎起飛推力),所以日本的比我們強(用中國3級火箭去比日本2級火箭  不公平 如果日本也有三級火箭會贏更多  因為有更好引擎 )
    俄羅斯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也就是八噸多,因為它地理緯度高,吃虧了。如果俄羅斯火箭拿到同樣緯度發射,也能有十噸多的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美國火箭的這個數值已達到11∼12噸左右, “阿麗亞娜”-5已達到12噸。這是因為“阿麗亞娜”-5是在圭亞那發射,北緯4°,占了些便宜。美國佛羅里達緯度在28°左右,與西昌差不多。“長征”-5同步轉移軌道運載力將達14噸左右(記者問得是中日比較  龍樂豪說到俄羅斯緯度高對發射能力有不利影響,但是日本緯度也算高了吧)
  
  記:這是否算入了文昌的緯度?
  龍:文昌的緯度接近20°,占的便宜不太。而且文昌緯度最低海拔也低了,這也要吃虧。火箭在發射開始階段如果能減少兩千米上升距離還是能省點勁。西昌海拔1800米,比文昌高很多。
  
  記:日本的火箭比中國的優勢在哪?
  龍:H-2B的規模比“長征”系列大。“長征”系列起飛重量最大的為570多噸(應該是471噸),是載人的長-2F。但運載能力最大的是    長3B。長-2F為什麽起飛重量大?因為它的芯級一、二級燃料都是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密度大,每立方米約700∼800千克。而長3B的芯級二級以上都是液氫液氧,密度很小,每立方米只有70千克左右,所以起飛重量只有540噸左右。長一3B高軌道運載力是5.5噸,低軌道12噸,長2-F低軌道運載能力是8噸左右,跟日本人的16噸比還是小了(LEO是19噸不是16噸)
    日本的傳統是芯級液氫液氧加固體助推,我們的傳統是助推和芯一級都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應用后,運載火箭上就不用這種燃料了。衛星上可能還用,但量不大。四氧化二氨,偏二甲肼在生產時有毒。如果發射時出事,未經充分燃燒也會汙染環境。
    我們下一步也要搞固體助推器,因為固體火箭相應簡單些。當初我們沒搞固體助推,當時我們這方面技術能力差一點,而液體技術的條件要相對具備一些。日本搞固體主要是為轉化成導彈。
    日本H-2B火箭直徑達到5.2米,而“長征”系列只有3.35米。從3米多擴大到5米多是很大的技術差距,需要全新的工藝、裝備。制造5米直徑儲箱的工作母機、廠房都要重來。日本固體助推器水平也比我們強,我們的沒這麼大。固體火箭擴大后會遇到裝藥、粘結工藝、燃燒穩定性、殼體制造等問題。
  
         記:固體火箭的殼體與液體火箭有何區別?
     龍:液體火箭的殼體都較薄。如果箱子做得很笨重,運載能力就小。固體裝藥密度很大,體積很小,殼體很硬,過去是鋼的,現在用玻璃鋼、碳纖維等。液體火箭的殼體一般用鋁合金,沒有用鋼的。液體會晃動,橫向載荷比固體火箭要大,所以殼體用復合材料比較少。固體火箭裝藥都上百噸,用鋁合金做殼體強度不夠。
  
         記:日本H-2系列的助推器布置方案繁多,還有不對稱布置的。
     龍:這是推力組合計算的結果。助推器越少越好,多了增加故障幾率。我國固體火箭用於導彈的水平也不低,但比較小。其實日本固體火箭水平仍算低的,美國航天飛機固體助推器的推力達上千噸。
  
        記:它推力大是因為它體積大。
    龍:但這種大體積別國做不了。美國航天飛機固體助推器分4∼5節,是一次點火,每節之間燃燒傳遞技術要求很高。
  
         記:助推器和芯級是否同步點火?
     龍:多數是同時點火。有個別情況是助推器先點,等火箭升到一定高度芯級再點。起飛推力不是越大越好。對於載人火箭,起飛過載值都要小於5g。對於無人火箭,推力太大軸向載荷就大,芯級內較薄的加強筋箱體就容易被破壞。
  
         記:H-2的助推器與“阿麗亞娜”-5的類似,采用2個較細長的助推器。而H-2 A和、H-2B都與“長征”系列類似,采用眾多矮小的助推器。
  龍:助推器與芯級的連接處一般要在芯級的箱間段,因為這段強度較強,而箱壁一般只有一點幾毫米,無法受力。所以助推器的連接處透露出箱間段位置,助推器的高度實際上決定於火箭的總體設計。芯級箱間段如果處於較高位置。助推器就要做得細高。如果將直徑從2.25米減到1.8米,我們國家也沒有現成的1.8米直徑箱段的工裝模具。
  
  記:H-2B的芯級第三級明顯變細(是第二級火箭  H2B是二級火箭  不知為何在他們口中變成三級火箭),是什麽原因?
  龍:“長征”火箭也有這種設計。芯級第三級我們也叫做末級或頂級,它的重量與有效載荷是一比一的關系。也就是說這一段結構重量如果增加1千克,有效載荷就得減少1千克。所以要把芯級第三級做得細一些,這樣死重就小一些,相對,有效載荷就大些。而下面的芯級一、二級如果也變細,燃料就不夠了。而且,芯級二級的結構重量如果增加100千克,可能相當於有效載荷減小十幾千克,芯級一級的這方面影響更小一些,只有芯級三級與有效載荷是一比一的關系,它減重對有效載荷貢獻最大。至於其它型號未將芯級三級變細,是因為它們的運載能力夠了,不需要那麽大,H-2B是5米多直徑,結構重量太大。所以規模大的火箭常用這種設計。(亂講一通  日本H2B也有打算把第二集加粗到5.2公尺
只要需要更大發射能力  例如發射全加壓艙型的20幾噸的HTV  就有需要用到)
    有時想把芯級末段直徑做小也不行。當載荷物的體積已經很大時,如果再減小芯級三級的直徑,就會形成大腦袋細脖子的狀況。那樣在變細脖子處會產生渦流,壓力脈動會產生附加載荷。載荷一大,結構又要加強,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要有恰當比例,設計上有個選擇。
  
  記:日本火箭的發動機水平如何?
  龍:氫氧發動機水平比我們高,它當初是買美國的。即使和我們用同樣的液氫液氧燃料,它的推力和比推力也要比我們更大。我們的氫氧發動機應該說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綜合性能比日本差。日本氫氧發動機的比推力在450秒左右,我們的在440秒左右(這是指第二級以上)。差一秒,運載能力可能就差了一百千克。再如同樣一個5米直徑的儲箱,它做得可能就輕,就精細。每處細節差一點,它打同樣的軌道,運載力就比我們多一些。衡量火箭水平的一個最綜合指標是有效載荷系數,就是送到預定軌道的最大運載能力與起飛重量之比。 H-2有效載荷系數曾世界第一,但當時太追求單項性能,不可靠。現在日、美的火箭不大追求有效載荷系數,工程要實用化要可靠要廉價要占領市場,水平都差不多,不太在乎運載能力高一點低一點。對客戶來講,有效載荷系數不是主要參照值。
  
         記:保溫材料上,中日是否有差距?
  龍:保溫材料與發動機無關,屬於火箭總體范疇。這方面我們與美、歐水平相當,日本是跟隨美國的路子。這層保溫材料約幾十毫米,是噴塗的。這種發泡材料噴塗后會漲起來,因此要再加工,把多余部分打平,外面再加上加固與密封層。歐洲“阿麗亞娜”火箭保溫層不是這種方式。
    日本主要在總體規模、發動機、材料、工藝等方面超過我們。電氣系統、控制系統方面我們進步很快,我認為不比它差。
  
         記:臨軌技術中日對比怎麽樣?
  龍:精度控制都差不多。從需求講,運載火箭不一定精度特別高。衛星發射上去后,和地面跟蹤測量系統是個大回路,入軌精度差一點可以通過這個回路修正。我國入軌精度世界一流。而其它國家的運載火箭要比它們自己的戰略導彈控制精度低一些。現在沒必要再用入軌精度來衡量一國的火箭水平。日本的跟蹤測控技術也不差,而且它如果需要在國外進行地面跟蹤測控,可以采用國際大合作。而別人對跟我們合作有顧慮。
    日本的探月水平也比我們高,上世紀90年代時就接近過月球(是1990年升空探月)。那時它的運載火箭能力其實不如我們。這次的“月亮女神”甩了三顆星上去,構思比較巧妙。至於戰略導彈能力,日本一旦搞起來,我估計不要太多時間。經驗上日本可能不如我們,但單項技術一旦突破,形成工業化的能力要比我們快(探月工程是歐陽自遠院是負責的  與龍樂豪無關 所以他說得可輕鬆了)

順便看看日本在1996年使用J-1火箭發射HYFLEX極超音速飛行試驗機  重量1噸多   跟美國的X37B有點像但是較小
它成功重返大氣層內  但是回收失敗掉入海溝內



還要今年下半年發射的日本準天頂衛星   類似美國GPS的定位衛星   下圖可見它有多巨大  壽命10年以上  有4.1噸喔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8 + 8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8  金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ken_1233
勳爵士 | 2010-4-23 21:29:44

記:日本火箭的發動機水平如何?
龍:氫氧發動機水平比我們高,它當初是買美國的。

.........
奇怪,日本氫氧發動機不是都自主研發嗎?龍老先生是不是老人癡呆,記錯了?
不!他沒記錯,日本氫氧發動機軟體就是買美國的︰

紅框日文是說︰H-IIA/H-IIB的發動機軟體是以TITAN火箭為基礎,美國許可。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6 + 6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5-2 15:57:28

2# ken_1233


內容修改了
呵呵   你那說法改變不了日本火箭國產化的事實
畢竟美俄兩國是近代太空火箭發展的起源
包括各式火箭引擎的發明等
那跟付權利金的意思一樣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4 + 4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4  金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ken_1233
勳爵士 | 2010-5-2 21:50:46

2# ken_1233


內容修改了
呵呵   你那說法改變不了日本火箭國產化的事實
畢竟美俄兩國是近代太空火箭發展的起源
包括各式火箭引擎的發明等
那跟付權利金的意思一樣
black69 發表於 2010-5-2 15:57

是啊,改變不了日本火箭國產化美國技術的事實,噗!
謝謝美國爸爸!肛溫蛤!!{:3_249:}
引言 使用道具
ken_1233
勳爵士 | 2010-5-2 22:03:09

中國長征火箭總工程師與記者對話     下面的對話有些數據的引用是錯誤的  有的比較也是不公平的 但是本文可以是不偏 有效且充分的拿來進行中日太空火箭發展的對比,有人說日本火箭領先中國20年  這已是無可爭議了
black69 發表於 2010-4-23 18:22

如果沒有美國全方位的技術支援,為日本火箭發展打下的良好基礎
有人說日本火箭技術至少要倒退20年,這已是無可爭議了!


看看美國國防部關於“民用太空活動中的國際合作和競爭”研究報告
“Do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Civilian Space Activities”
在第五章“SPACE TRANSPORTATION”中,詳細列出了70至90年代這20年來,
獲得美國火箭技術支援的日本公司名單(括號內為提供技術的美國公司簡稱)︰

公司簡稱對照:
ATC:噴氣飛機公司                               MPC:三菱精密
HONEYWELL:霍尼韋爾公司             MSS:三菱空間軟体公司
IHI:石川島播磨重工                             NEC:NEC Corp.
JAE: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NM:日產汽車
MDC:麥克唐納道格拉斯                     RIC:羅克韋爾國際公司
MELCO:三菱電機                                 TRW:天合公司
MHI:三菱重工                                        TC:聚硫橡膠公司
MMAE:摩托羅拉

DoD完整報告︰
http://www.scribd.com/doc/410064 ... an-Space-Activities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6 + 6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5-12 17:41:42

4# ken_1233


中國更該感謝  俄羅斯老大哥
中國靠前蘇聯的程度遠高於日本依靠美國
中國未來的長征5的YF-100還是引進俄羅斯的RD-120
真是不爭氣    日本除了專利權外  都是自己設計生產的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3 + 3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3  金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5-12 17:49:17

2# ken_1233


沒關係你可以繼續打混摸魚   日本一開始的發展是從美國引進  這我也沒否認啊
但後來日本LE-5A LE-5B  LE-7  LE-7A  SRB  H2火箭的SRB EM SB-735  M-5火箭全都是自主研發的

至於泰坦   你可以舉出跟H2A/B有哪邊相像  是外型相同  還是引擎相同
有的話我跟你換頭{:1_211:}
引言 使用道具
ken_1233
勳爵士 | 2010-5-13 19:14:55

4# ken_1233


中國更該感謝  俄羅斯老大哥
中國靠前蘇聯的程度遠高於日本依靠美國
中國未來的長征5的YF-100還是引進俄羅斯的RD-120
真是不爭氣    日本除了專利權外  都是自己設計生產的
black69 發表於 2010-5-12 17:41

怎麼了,現在淪落到要跟中國比誰引進的技術多啊,哈哈哈!
你不是到處在各大論壇吹噓日本火箭都是自主研發的嗎!繼續吹啊!
引言 使用道具
ken_1233
勳爵士 | 2010-5-13 19:18:36

2# ken_1233


沒關係你可以繼續打混摸魚   日本一開始的發展是從美國引進  這我也沒否認啊
....
black69 發表於 2010-5-12 17:49

打混摸魚??我引用的都是日本和他美國爸爸的官方資料說話,
你膽敢說皇軍和皇軍他爸的資料是打混摸魚!作為皇民的你,應該切腹!!

另外,何止一開始引進啊!日本火箭一直都在引進美國技術!
你自己不是說了嗎,H-IIA的建造有美國ATK公司的幫助,別再自打嘴巴了!
引言 使用道具
ken_1233
勳爵士 | 2010-5-13 19:22:49

2# ken_1233


至於泰坦   你可以舉出跟H2A/B有哪邊相像  是外型相同  還是引擎相同
有的話我跟你換頭

black69 發表於 2010-5-12 17:49

你眼睛瞎了啊!
2樓日文資料說的是H-IIA/B使用泰坦火箭的“軟體”
你竟然傻到要比火箭“外型”來證明它們不一樣∼噗!
我看你還是先證明你的智商沒有低於70再來跟我辯吧!

當然啦,LE-5/A/B和LE-7/A硬體是自己設計的沒錯,
但遺憾的是,關鍵的發動機軟體都不是自己設計的,
也就是說軀殼是自己的,但靈魂是別人的,唉∼∼可惜啊!
引言 使用道具
george770712
大親王 | 2010-5-13 19:30:00

9# ken_1233


兩位朋友評論很精彩!
但盡量別有攻擊性字眼喔
謝謝 ^^
引言 使用道具
ken_1233
勳爵士 | 2010-5-13 19:40:44

簡單說,日本歷代液體火箭所使用的發動機軟體都是美國貨

資料來源,日本Air World雜誌2008年4月號內容︰

《N-1、N-2》
不用說,當然都是採用麥道(McDonnell Douglas)的Delta火箭軟體系統。

《H-I》

簡單翻譯一下紅線部份︰
第二段國產LE-5開發之際,軟體雖然不是繼承Delta系統,但也不是自己開發,
而是採用進口美國Martin Marietta公司開發的TITAN火箭上的軟體系統
(說明︰最早的Titan-I、Titan-II火箭為Glenn L. Martina公司開發,
  1961年和American-Marietta合併成為Martin Marietta公司後,
  開發了Titan-III、Titan-IVA火箭。而開發最後一代的Titan-IVB時,
  Martin Marietta又和Lockheed合併成為Lockheed Martin公司。
  所以目前擁有TITAN系列火箭的是Lockheed Martin,但TITAN系列現已全部退役)

但是NASDA對於MHI(三菱重工)和MSS(三菱空間軟體)的系統重寫無法加以整合,
結果又把系統整合的工程轉包給開發Titan軟體的Convair公司。
(說明︰此時Convair為General Dynamics子公司)

《H-II》

LE-5硬體和TITAN軟體的組合,即使到了H-II(LE-5A)和H-IIA(LE-5B)也繼續繼承。

另外,進口軟體的文化,即使H-II火箭的第一段LE-7發動機也是如此,
被H-II火箭採用的LE-7發動機硬體確實是國產的,但軟體不是國產,
而是一樣委託Convair公司負責。

另外,TITAN火箭的軟體本身就有問題,當時TITAN火箭連續發射失敗,
事後了解是軟體上存在錯誤。這也是採用此軟體的H-II可靠性低的根本原因。

《H-IIA》

開發TITAN軟體系�的Convair公司被Lockheed Martin併購而混亂
(說明︰1994年,Convair宇航部門被Martin Marietta收購,同年飛機部門被麥道收購, 1995年,Martin Marietta又和Lockheed合併成為Lockheed Martin公司,確實混亂)
使得當初JAXA和MSS委托Convair公司的系統整合工程變得困難
所以一方面購買退役的TITAN火箭軟體,另一方面又改買波音Delta火箭的軟體。
(說明︰1997年,開發Delta的麥道被波音併購,所以此時是跟波音進口)
隨�Atlas-V火箭的開發,擁有TITAN火箭的Lockheed Martin公司想將Titan-IVB火箭的軟體
運用在Atlas-V的第二段“半人馬座”上,但由於軟體技術太舊沒有採用。
而這廢棄的軟體被JAXA和MSS所採用

結果,H-IIA一邊採用TITAN廢棄的軟體,一邊又重新採用Delta的軟體
為了降低成本又採用Ariane的軟體補丁,進一步造成火箭體質惡化
不過,由於波音高超的系統工程能力,H-IIA的第一段較為穩定
可是第二段LE-5B還是存在和退役TITAN火箭同樣的燃燒振動問題.....

《H-IIB》

H-IIB的發動機軟體再次找上當初JAXA/MSS委託的原轉包商Convair,
因為TITAN-II也是雙發動機,所以進口了這個70年代的發動機軟體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10 + 10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tianmoxiangfu
見習騎士 | 2010-5-16 09:51:15

本文最後由 george770712 於 2010-5-27 23:25 編輯

哈哈哈,台灣有樓主這樣的精英坐鎮讓我等大陸小民倍感欣慰呀
公平的說,日本火箭領先中國5年,現在的長征系列的確很爛,等長5問世後就沒日本什麼事了,屆時即便日本又出個什麼H-2C也不足為懼了,雖然長5不值一提,不過跟日本比足夠了
另外在引用技術方面,中國在RD-120基礎上改進成了YF-100,日本的氫氧機同樣有美國背景
而且SRB-A也是引進美國佬的整體鍛造技術,說起來日本占得便宜更大點,有主子就是不一樣
不過靠LE-7A和SRB-A也就這個樣子了,傳聞日本又研制LE-X這個大殺器,還可以復用,
樓主既然是吃皇糧的,應該對LE-X比較了解,望透露一點詳細資料,譬如試車實驗狀況,
預計何時可以問世等,聽說日本還准備將LE-X用於助推器,目前敢把氫氧機投入到助推器的
只有美國,畢竟氫氧推進劑的密度比衝遠低於煤油機,放到助推器上意味增大風險,屆時就要看AV帝是否有這個魄力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5 + 5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5  金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tianmoxiangfu
見習騎士 | 2010-5-16 10:58:58

本文最後由 george770712 於 2010-5-27 23:29 編輯

說起來,日本的氫氧機的確比中國高出一檔,不過煤油機經驗為零
在助推級用補燃循環的煤油機無疑是最佳選擇,芯級和上面級搭配氫氧機就是王道
日本從一開始就拋棄煤油機似乎很不明智,他那號稱數一數二的SRB-A也就一般貨色
雖然推力不錯,但還是用HTPB復合燃料,海平面比衝不過250,用在火箭助推上明顯效率不高
如果用於導彈根本不需要這麼大的推力,但是比衝又偏低,目前最時髦的NEPE固體推進劑日本也沒掌握,中國到是用的比較熟練了,最新開始研發的3600KN固推就是用NEPE,只是不曉得何時才能問世了,如果比YF77還要先問世的話就真的杯具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5 + 5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5  金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5-27 18:52:06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5-28 16:36 編輯

14# tianmoxiangfu

哈哈   龍老先生說中國的固態火箭推力太低妳沒看到    中國只會做出低推力的小型開拓者火箭  而且發射4次失敗2次  目前已取消   
再說日本有真空推力4千多KN的在1990年代就出現了  你隨便講個3千多KN有何意義{:3_322:}
太空發展一向比中國落後印度其固態火箭發展速度比中國更快   GSLV MK3的S200(真空平均4327KN)今年預定發射

日本目前正在研發次世代固態火箭ASR  推力更巨大的你拭目以待 重點在提高燃燒速度
再說中國目前長征2/3的助推火箭YF-20它的海面比衝260秒比日本的SRB-A 261秒還低一點{:1_211:}

數據不是隨你亂講的  你要引用正確數據來辯駁  不是隨便亂講一通
中國火箭落後日本20年   只能用3級火箭免強拉近與日本2級火箭的差距
日本1994年的H2火箭的發射能力就以比中國當今起飛推力最大,總比衝最大的長征2F強不少了
2015年中國長征5的YF-77連1994年的LE-7都比不上(可以說全面輸)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4 + 4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4  金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5-27 19:00:29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5-27 20:44 編輯

13# tianmoxiangfu


国在RD-120基础上改进成了YF-100,日本的氢氧机同样有美国背景
而且SRB-A也是引进美国佬的整体锻造技术,说起来日本占得便宜更大点,有主子就是不一样


SRB-A是日本獨立研發生產  日本只是付權利金取得整體鍛造技術(就像美國的RS-68取得俄羅斯技術道理一樣  你會說美國有俄羅斯主子嗎)
再說日本也有NISSAN研發的SRB-EM使用在H2火箭上(海面平均1559KN 真空 平均1682KN)  還有M5火箭的海面上平均345噸級推力的引擎(真空中最大推力4214KN   海面上平均3386KN  真空平均3803KN

中國的是進口俄羅斯RD-120  根本沒有創新也沒有屬於自己研發 頂多就提高燃燒速度增加推力而已  

日本目前進行ASR  所以將來會有推力更具大的助推火箭  還有LNG
再來就是LE-X(真空比衝430秒  海面比衝363秒)可用在助推火箭上 那個海面比衝363秒已比YF-100的真空比衝335秒還要高不少了(真是可悲喔)   海面推力也是LE-X比較大
一具LE-X是2。25噸  並連3具是6。75噸  跟美國一具RS-68比起來重量差不多一樣  但是比衝與推力都領先 
我看是中國被日本拉得更開落後更多{:1_211:}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4 + 4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4  金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ken_1233
勳爵士 | 2010-5-27 22:42:54

13# tianmoxiangfu




SRB-A是日本獨立研發生產  
black69 發表於 2010-5-27 19:00

SRB-A既然引進了美國技術,就沒資格說是“獨立”研發!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6 + 6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5-28 13:11:17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5-28 13:21 編輯

17# ken_1233


那個DISCOVERY的報導不是完全正確   日文網站包括WIKIPEDIA已反駁那項報導
SRB-A的確有引進美國的專利   這模式就跟RS-68引進俄羅斯的技術一樣
照你說法RS-68也不是美國獨立研發
日本在SRB-A之前有發發過M-5火箭的Nissan M-14有4200KN(真空中)   H2火箭的1682KN(真空中)
可不要以為日本要有美國才能研發大推力固態火箭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4 + 4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4  金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ken_1233
勳爵士 | 2010-5-28 19:40:58

18# black69
想當初你還死鴉子嘴硬打死不認SRB-A引進美國技術咧,呵呵!
既然你已經承認SRB-A引進了美國技術,那就甘願一點吧!

圖左是美國ATK官網新聞稿,圖右是你說的日文WIKIPEDIA︰

英文和日文紅線都說了︰
SRB-A殼体的CFRP一体成形技術,是使用ATK公司成熟的CASTOR-120發動機技術製造,
殼体材料使用ATK公司專利,TCR�石墨環氧樹脂材料。


你說DISCOVERY不正確,難道提供技術的美國ATK公司也不正確?
是不是只要說出日本火箭引進美國技術的事實都是不正確?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5 + 5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5  金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ken_1233
勳爵士 | 2010-5-28 19:57:56

12# ken_1233
除了發動機軟体是買來的以外,LE-7A重要的關鍵零組件也是買來的。

1997年的Flightglobal雜誌內容︰

紅框內容是說︰
三菱重工已向瑞典VOLVO宇航公司購買了兩個火箭發動機噴嘴,
這標誌�瑞典VOLVO公司的火箭零組件首次出售�歐洲以外的客�,
噴嘴將裝在LE-7A上,是日本H-IIA的主要動力。


VOLVO宇航公司1996年的新聞稿︰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5 + 5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5  金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