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851 | 回覆: 12 | 跳轉到指定樓層
95110854
王爵 | 2011-6-9 09:49:27

證嚴上人,1937年生於台灣台中縣清水鎮,幼年時代承嗣給親叔父,後隨養父母移居台中縣豐原鎮(註)。生性穎慧又是長女的她,未滿二十歲便能為父親分勞家業,同時亦協助母親處理家務。

佛門因緣

上人天性純孝慈柔,十五歲時,母親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開刀。在那個年代,開刀風險很大,心急的她為母親祝禱、虔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並發願「願從此茹素、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為母親增壽祈福」。許是孝行動天,母親的病不必開刀,服藥而痊癒,她也因此開始茹素還願。

1960年6月,正值壯年的父親突然因病去世,從發病到往生僅僅不到二十四小時,這帶給上人莫大的衝擊;究竟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也開啟她探索生命的契機,常到慈雲寺向修道法師探究佛法。

就在那段時間裡,上人體悟到不是提得起菜籃有權利支配金錢的女人就叫幸福,「女人不單單只是為一個家庭付出,女人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整個人類,將每個人『愛家』的心,推廣到愛社會、愛眾生,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吧!」幾度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找不到棲身靜修之所,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日子清苦,修學佛法的決心,絲毫不減。

1962年秋,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髮,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1963年2月,台北市臨濟寺開壇傳戒,臨入戒場前,上人於慧日講堂禮上印下順導師為師,導師叮囑:「你我因緣殊勝,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並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儘速趕到臨濟寺,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

回到花蓮後,上人住進普明寺後只有四坪大的小木屋,開始禮拜《法華經》,研究法華教義。因為不受供養,生活很艱苦。1963年10月,移單至花蓮慈善寺講《地藏經》,前後約八個月時間,法緣興盛,目前靜思精舍多位資深的僧眾弟子即是當年的結緣眾。後來,上人帶著這幾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後結伴修行。

上人自立修行清規,自力更生,直到今天,靜思精舍所有的開銷,仍是常住二眾弟子做蠟蠋、豆粉和出版品來維持的,從沒動用到慈濟基金會一分一毫的善款。1966年,上印下順導師應台北文化大學禮聘講課,離開嘉義妙雲蘭若,希望上人能帶弟子們到嘉義主持蘭若。但是上人已在花蓮數年,平常跟隨他修行的兩位老人家及三十位信徒,都捨不得他離開,聯名上書導師挽留。上人陷入兩難的取捨中,但隨著因緣的牽引,終於還是留在花蓮,並展開慈濟會務。


「慈濟功德會」的發源

1966年,一灘血事件為起因,上人萌生成立慈善組織,為貧苦世人服務之志。因緣巧合,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來向上人傳教,他們談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修女臨離去前說:「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不過,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但是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那麼佛教對社會可有什麼具體貢獻?」上人心情頓時沈重起來,佛教徒經常為善不欲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只以隱名氏的名義默默行善。可惜這分豐厚的愛心,零散缺乏組織;上人於是決定將這股力量組織起來,先從救人做起。

1966年5月14日(閏農曆3月24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正式成立。


一針一線縫出慈濟的雛型
慈濟的慈善濟貧工作,由六位同修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開始。上人又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在家信徒一人一個,要她們每天存進五毛錢。

信徒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乾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上人說:「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

於是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我們有一個救濟會,我們要救人!」「五毛錢也可以救人」的消息不脛而走,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千手千眼救助苦難的功能很快就發揮了;功德會成立的第二個月,即幫助一位大陸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飯給她,為她清理環境,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此開展。

此時,有許多信眾要求皈依,上人為了讓功德會招募更多有心的會員,提出兩項基本條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須做「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二、皈依的會員,要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濟工作。慈濟功德會創辦初期,上人與弟子們侷促在二十坪不到的普明寺裡,一方面從事加工品製造以維持生計,另一方面還要處理功德會會務,場地實在不敷使用。後來在上人俗家母親協助下,於1969年遷入靜思精舍現址,依舊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清淨莊嚴、樸實無華的「靜思精舍」,是慈濟永遠的後循,也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


一眼觀時千眼觀 一手動時千手動

慈濟的理想是以「慈、悲、喜、捨」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慈濟的精神是「誠、正、信、實」,並希望以事理圓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

「我相信佛陀說的人性本善。眾生都一樣,佛有多大的愛心、慈悲心,眾生就有多大的愛心與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眾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只要予以啟發,就是一種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實的快樂。一般人總以為有錢就是幸福,因為窮人難免貧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讓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樹,一層一層的剝,到頭來都是空的,只有真實恆持的慈悲喜捨,才能獲致世間最美的境界。」上人又說:「佛教是理,慈濟是事,藉事顯理,以事啟發,回歸於理。」

因此,慈濟的志業由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志業,擴及到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保,成為「一步八腳印」。慈濟人以智慧相結合,以愛心相扶持,聞聲救苦,即時解難,發揮「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的功能,使慈濟所及,家家得安康,處處有溫暖。

*註:自2010年12月25日起,因縣市改制,原臺中縣清水鎮改為臺中市清水區、原臺中縣豐原市改為臺中市豐原區。

39.jpg (18.96 KB, 下載次數: 1)

39.jpg

13.jpg (26.94 KB, 下載次數: 0)

13.jpg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 / 1 條隱藏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lushen6254 + 30 + 30 ^^~阿彌陀佛~合十

總評分: 名聲 + 36  金幣 + 3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
FB分享
人生極盡繁華,
不過一掬細沙。
回覆 使用道具
孤獨樂師
公爵 | 2011-6-11 20:34:07

台灣都救不完了  還救國外.... 好笑!!
上人的出發點是很好...

可是"人心本惡"...!!

"慈濟功德會"快變成"慈濟互助會"了.有錢大家賺!!

光蓋個醫院都可以一層一層的A工程款!!

醫院內部多豪華啊!!

這可真的不是一般財團會做的事情!!

"淨思堂"歐買尬...

有錢人還真多 ..還真捨的捐啊!!

用了那麼多木質材料做裝潢..這又有多"環保" ?

總結就是: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後來變調了..."上人"真的都看不見沒感覺嗎???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95110854 + 1 感恩~~

總評分: 名聲 + 1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95110854
王爵 | 2011-6-12 00:20:54

回覆 孤獨樂師 的文章

這位兄長你好:

口說一句好話,如口出蓮花;口說一句壞話,如口吐毒蛇。

慈濟醫院的確蓋的相當壯麗,然而你說有人A錢,請拿出證據,勿妄加斷言。

感恩~~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lushen6254 + 20 + 20 說的好~

總評分: 名聲 + 20  金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孤獨樂師
公爵 | 2011-6-12 08:57:01

証據~哈!!
在那包個"小小工程"工作的人說的!!
PS:我可沒說慈濟人A錢唷{:1_212:}

慈濟人 很多口口聲聲"感恩"!!

感恩什麼??

你對我感什麼恩??

注重外表的人太多啦..靜思堂再怎麼看 也不怎麼環保!!

就像我昨天說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到最後就爛了!!

上面那句要改一下...到最下面碰到某些人就爛了..!!

"上人"好比金字塔頂端上的人..他看的到最下方嗎?

你也說 "慈濟醫院的確蓋的相當壯麗" 說真的啦..有錢把醫院蓋的如此華麗.何不拿來救濟人呢??

總歸一句啦...看不慣口口聲聲"感恩" "環保" ..卻把醫院.靜思堂蓋的..你懂得{:1_217:}

怎不蓋的普通點 蓋個跟其他醫院一樣..再把多餘的錢拿出去救濟..用了如此多木板.要砍多少樹..環保在哪?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95110854 + 2 + 2 感恩師兄~~

總評分: 名聲 + 2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95110854
王爵 | 2011-6-12 09:37:32

本帖最後由 95110854 於 2011-6-12 09:38 編輯

回覆 孤獨樂師 的文章

感恩你的告知,讓慈濟功德會能夠凡事自省,更加茁壯。

至於靜思堂是各位師兄姐心靈成長休息的地方,全由功德會設計施工,與上人無關。

上人秉持著一本初衷,生活簡樸,住所簡單力求整潔明亮,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做事態度服務大眾。

至於慈院,師兄可上衛生署查詢,全國醫院都已利益為出發點,惟獨慈院每年均在虧錢救人[所有虧損全由十方大德捐款補足]。

感恩~~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lushen6254 + 6 + 6 ^^~阿彌陀佛~合十
750615 + 2 + 2

總評分: 名聲 + 8  金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孤獨樂師
公爵 | 2011-6-12 09:57:48

"靜思堂是各位師兄姐心靈成長休息的地方,全由功德會設計施工,與上人無關。"

哀~~你回歸原點想想吧.掰!!{:1_213:}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95110854 + 2 + 2 感恩~~

總評分: 名聲 + 2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95110854
王爵 | 2011-6-12 10:21:16

回覆 孤獨樂師 的文章

所謂“原點”是師兄你為自己種下多少功德?

為社會做了多少善舉?

在論述他人時,是否先思考自己的“原點”

師兄你的父母生下你及兄弟時,都是一樣,然而成就在於各人

上人創慈濟功德會一樣,在於濟世,而功德會與慈院或慈中如同手足,只是相互力挺

感恩~~{:3_254:}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lushen6254 + 6 + 6 ^^~阿彌陀佛~合十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孤獨樂師
公爵 | 2011-6-12 10:33:07

爛了{:1_211:}
引言 使用道具
750615
王爵 | 2011-6-12 17:31:22

同樣一個事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跟感受
正所謂個人造業個人擔 動貪念的人一定會承受自己的因果
阿彌陀佛_/\_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lushen6254 + 6 + 6 ^^
95110854 + 10 + 10 感恩~~

總評分: 名聲 + 16  金幣 + 1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孤獨樂師
公爵 | 2011-6-12 20:40:13

在家菩薩智非常  鬧市叢中作道場

心地若能無罣礙  高山平地總西方

這是我忽然想到的一段話 取自"金剛科儀"!!


我不偷 不搶 不貪 不騙 做事不去想是有何功德.有何果報.生活消遙自在.呵呵!!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95110854 + 10 + 10 果真消遙自在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95110854
王爵 | 2011-6-12 22:08:59

回覆 孤獨樂師 的文章

師兄你好,何不在消遙自在中再力求精進

敞開友誼的雙手,並將手心向下,力求世界安和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lushen6254 + 20 + 20 喝喝~好人才
750615 + 2 + 2

總評分: 名聲 + 22  金幣 + 22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284jo42j4zj
子爵 | 2011-7-16 22:18:49

對證嚴法師我從不懷疑他的信念不過
樹大有枯枝
林深藏朽木
如同我之前曾說過支柱不在何以拄頂
雖然小沙彌抱持"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
不過我是認為當疑者求證而後定義
雖然我不懂佛法不過佛不是有怒目金剛這法像(名稱不知對或錯)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95110854 + 10 + 10 感恩~~善知識
lushen6254 + 6 + 6 ^^~阿彌陀佛~合十

總評分: 名聲 + 16  金幣 + 1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95110854
王爵 | 2011-7-17 10:14:07

回覆 284jo42j4zj 的文章

儒家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修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氣與執著,有優點也有缺點,有特別在意的地方,也有豁達容易放下的地方,這是因為每個人過去環境、種種薰修、觀念,都不盡相同。

  一般人不是聖人,身口意三業無法圓滿是正常的,所以更需要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心行。六祖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修行就是要去除、改掉自己的執著、煩惱,如果常看別人的缺點,往往會增加我們的煩惱,所以,儒家要我們看別人的優點,且多學習,而別人的缺點,正可作為一面鏡子,用來觀照自己的行為,若我們有此情形,就改正過來,這樣無論別人行為的善惡,都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這才是修行人面對人事的正確態度。

  所謂人與人的相處,貴在一個「和」字,「待人以和」且要廣結善緣,更重要的是,以佛法來自我反省,加以實踐,而不要受此境風影響。如此一來能具足他人優點,且不受他人缺點影響,對個人修持真正能有所增益。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即透過聽經聞法,了解了佛法的道理,建立了正知見。然而理上雖然明白了,但無始劫來的習氣、煩惱卻非馬上可以去除,需靠慢慢的薰修,才能斷除。

  例如聽經聞法,知道「火燒功德林」的道理,知道起瞋心不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逆境,有時還是作不了主,瞋心大起。所以,由此可知,要將「理」落實在「事」,並非馬上就能達到,還需要經過一番努力,但是修行最後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事理一如。因此在修行的過程中,就要依著佛法的道理,在日用中不斷地覺察、覺照自己的每個言行舉止,乃至每個起心動念,如此日久功深,慢慢就能去除自己的習氣、煩惱,達到事理一如。

  無始來的習氣、煩惱每個人都有,只是厚薄不同;再者,每個人過去的善根也有深淺之別。所以,今生雖同聞佛法,但斷除習氣、煩惱的快慢亦有不同。但畢竟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只要在菩提道上發長遠心、精進心,最後每個人都能斷盡煩惱,圓成佛道。

  「金剛怒目相」乃菩薩慈悲為了遏止惡人的惡行,使其勿再造惡業,以免將來受苦果所示現的相貌。所以,雖現的是怒目相,但其內心卻滿懷慈悲,希望眾生最終能改惡行善。由於眾生的根機不同,故菩薩應機示現,有時慈眉善目,有時金剛怒目,這些都是菩薩度眾的方便,最終目的是希望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離一切苦,畢竟大樂。不過「金剛怒目相」是對非常頑劣、難調的眾生所採取的,並不適合對一般人,而且,現「金剛怒目相」的菩薩,本身需要一定程度功夫,能做到自己決不起瞋恨心,心內平靜像無波清澈的大海一般,又能善觀因緣。

  明白了以上這些道理,相信能解答您的疑惑,在這條修行的菩提道上,找到自己用功的方向,同時也能以更開闊的胸襟及方法面對眾生、廣度有情。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750615 + 10 + 10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