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32雲豹輪型裝甲車

三輛測試中的雲豹裝甲車原型車,中間為105mm突擊砲車,兩旁為配備25mm機砲塔的裝步戰車。

2007年世貿航太斬展出的雲豹APC原型車,使用叢林數位迷彩,武裝為一座配備40mm榴彈機槍與7.62mm機槍的遙控武器站。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CM-32 8X8輪型裝甲車
製造國/廠
中華民國/聯勤兵器整備中心
使用國
中華民國
車體尺寸(m)
估計值:全長7 全寬2.7~2.8
戰鬥重量(ton)
估計值:22
發動機/馬力
P0/P1:Caterpillar C9柴油機*1/400
P2/量產型:Caterpillar C12柴油機*1/450
極速(km/hr)
105
續航力(km)
800
乘員
原型車:車員3名,搭載6~7名步兵
量產APC型:車員2名,搭載9~11名步兵
武裝
原型車:
ATK M-242 25mm 81倍徑鏈砲*1
T-74 7.62mm同軸機槍*1
T-74 7.62mm防空機槍*1
T-85 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2
量產型APC:
96式遙控武器站*1(配備T-91 40mm榴彈機槍 、T-74b 7.62mm機槍*1、煙幕彈發射器*16)
量產型IFV:
20mm機砲*1
前言
以台灣的地形與道路條件而言,輪型裝甲車在機動能力上有許多較履帶裝甲車優越之處,因此我國早在1980年代便開始設法籌獲六輪裝甲車,包括自行研發(即CM-31六輪裝甲車)以及在國際市場上尋找較著名的產品;然而,跟許多國家的陸軍一樣,我國陸軍長久以來也存在「履帶派」與「輪甲派」的爭議,畢竟輪型裝甲車在越野、防護、迴轉等能力上先天便遜於履帶車。直到1990年代末期,我國陸軍內部才正式確定使用輪甲車的基調,取代現役M-113履帶裝甲運兵車以及V-150四輪裝甲車。而輪甲車派又分為「六輪甲」與「八輪甲」兩種選擇,陸軍考量到1990年代後期的世界潮流,最後決定選擇接地壓力較低且籌載量大、發展性充裕的八輪裝甲車,以替換國軍現役M-113、CM-21履帶裝甲車系列與V-150四輪輕型裝甲車。
根據2005年初的報導,陸軍初步打算採購852輛八輪裝甲車的IFV型(配備25mm或以上口徑的機砲塔),如果加上其他衍生型,總需求量可能超過1400輛。852輛新型八輪甲IFV型中,3/4將配置於陸軍三個機械化步兵旅(由原先裝步旅與摩拖化步兵旅合併而成)以及負責衛戍的基隆旅與淡海旅,其餘則部署於負責衛戍台北市的裝甲憲兵營與空軍防警部隊;而前述這些單位原先的主要裝備則是國造CM-21履帶裝甲運兵車以及V-150輪型裝甲車,其中以使用二十餘年的V-150將是最優先的被汰換者,而車齡較新的CM-21則視預算情況被取代。此外,海軍陸戰隊也有100輛八輪突擊砲車型的需求,以取代現役老舊不堪的M-41輕型戰車。
研發過程
由於陸軍對新型八輪裝甲車的需求高達一千輛左右,許多國際知名裝甲車廠商紛紛前來探路,其中聲勢最大的當屬美國通用陸地系統(GDLS)的LAV-III(發展自瑞士Mogwa著名的食人魚-III型,Mogwa在歷經一連串的購併之後,目前已經屬於GD集團的一部份)。至於我國自行研發的 八輪甲車則以先前兵整中心的CM-31六輪裝甲車為基礎,在2001年正式建案並隨即展開第一輛雛形車的製造,命名為台灣稀有的保育類動物「雲豹」,編號則接續CM-31而成CM-32。CM-32的研發分為五大部分:砲塔及射控系統整合、滅火系統由聯勤202廠負責,動力、轉向及承載系統系統由工研院整合,鋼甲、凱夫勒防彈內襯及外掛裝甲套件由中科院研製,電源、線束佈設與車載管理系統由漢翔公司(前航發中心)負責,車體設計、全車系統整合、機砲與車體介面工程整合以及原型車製造則交由陸軍兵器整備中心進行;此外,台大、義守、朝陽、大葉等大學院校以及和成、中鋼、榮鋼、南榮、亞太隆鋼等國內廠商,堪稱國內產官學界的大動員。由於輪型裝甲車案的後續生產預算規模可能高達360億元左右(尚未編列),服役後的後勤補給與維修也成為令民間廠商眼紅的大餅,故研發過程中不斷傳出技術綁標、圖利特定廠商等傳聞,但都遭到軍方否認。此外也曾有媒體報導,陸軍對於全新設計、毫無實戰經驗的CM-32心存疑慮,曾公開向國防部抱怨CM-32原型車內配線過於凌亂。
在2002年9月30日,首輛 雲豹雛形車製造完成,編號為P0,用於動態展示確認,以實車動態測試/驗證的方式完成車輛主要技術(包括車體、承載系統、前兩輪同步轉向系統等)的研發。在2003年12月30日,編號P1的第一輛雲豹原型車完成,用於研發測試評估(DT&E),測試武器系統與車體的整合與性能,DT&E工作於2004年7月15日完成。2004年8月30日,第二輛雲豹原型車(P2)完成,主要工作是作戰測試評估(IOT&E),評估作業於同年11月16日起由陸軍步兵訊練部門開始進行,驗證雲豹武器與載具本身是否符合部隊實際作戰需求。至於最後一輛原型車(P3)則在2004年底動工,於2005年完成,用於驗證細部規格、生產流程以及後勤維修體系等,為量產作業進行準備(P0至P2都是由手工製造);此外,P3將在人體工學、車內工藝質感上繼續精進,並改善前兩輛原型車浮現的弱點,尤其是減少迴轉半徑與車體重量這兩項。總計雲豹專案的研發工作、製造一輛展示用車與三輛原型車以及從美國戴爾克防衛系統(Delco Defense Systems)購入三具25mm機砲砲塔等等,總共只花費7.3億新台幣(如果是歐美先進國家廠商,類似的研發工作將付出數倍於此的成本),研發工作前後也僅耗時三年,顯示先前研發CM-31奠定的基礎對雲豹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引進電腦輔助設計(CAD)、國內眾多民間產業與學術單位投入研發,以及研發人員自網路吸取同時期歐美研發輪型裝甲車的經驗,也加快了CM-32的成形。在2004年12月三日南瑪都颱風侵襲台灣地區時,雲豹原型車於南部屏鵝公路進行道路測試時被媒體與部分民眾發現,照片首度公諸於國人面前。2005年1月11日,三輛雲豹原型車(P0~P2)在位於南投的陸軍兵整中心正式公開亮相,在陳水扁總統面前進行公開的性能展示。陳總統親自主持當日的命名典禮,將此型車命名為「雲豹」,編號則接續先前CM-31而成為CM-32。
CM-32的標準型為配備25mm機砲塔的裝步戰車型,而陸軍也有意以CM-32的底盤推出120mm迫砲車、配備90mm或105mm主砲的突擊砲車、防空飛彈發射車、TOW反戰車飛彈發射車、工兵車、救護車、指揮通信車、電子作戰車、核生化檢測車等衍生型。單價方面,CM-32相較於歐美同級車輛算是較低的,量產後估計車體僅需4000萬台幣,加裝戴爾克25mm機砲砲塔後則為8000萬台幣,相當於240萬美元,仍略低於美國史泰克的APC基本型──僅配備7.62mm遙控機槍。CM-32在2005年完成量產建案,2006年進入量產準備階段,2007年起正式投產。
「萬鈞」風波
在2005年初CM-32公開亮相前夕,有媒體報導CM-32將特別製造一輛CM-32作為總統府「萬鈞計畫」座車,部署於總統府後方憲兵202指揮部,在緊急狀況發生時就能將總統以及其他幕僚等人迅速撤離。在雲豹亮相當天,陳水扁總統與軍方都公開否認CM-32將作為萬鈞計畫用途,並指責媒體「蓄意污衊」。事實上,萬鈞計畫是個早已存在的東西,如果的確有需求(現在使用當年測試用的CM-31二號原型車),CM-32自然是相當合適的選擇,如果其上能設置足夠的指管通情系統讓國家元首充分瞭解戰局則更為理想。只不過當時媒體措辭用字不當(字裡行間刻意凸顯此車專為陳水扁總統需求「量身打造」,例如能「容納陳水扁一家人」,而忽略了萬鈞計畫乃是用於中華民國總統的一般性緊急應變方案),加上萬鈞計畫予人「落跑專車」的負面觀感,才會造成這場毫無意義又不愉快的誤會。如果敵方迫近總統府,國家元首不撤退至安全地帶繼續指揮抵抗,而是「成仁取義」式地拿著機關槍或武士刀等著敵軍衝入辦公室,最後再來個壯烈的切腹自盡,讓三軍與全國群龍無首且陷入恐慌,充其量只能留下一個讓後人歌頌的空虛美名,試問何者才是明智而理性的決定?所以萬鈞計畫的確有其必要,不應將其污名化為「未戰先走」。
基本設計

CM-32的P0展示確認用雛形車,車體較短且未加裝砲塔。

展示傾斜能力的CM-32的P1作戰測評車。

CM-32的P2作戰測評車 ,車頭、車燈等部位都與P1不同。
雖然CM-32的技術與先前CM-31有一定淵源,但整體構型以及細部設計與CM-31有了長足進步,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相較於CM-31土氣十足的造型,CM-32就顯得洗鍊耀眼多了,車體正面為兩段式大幅度傾斜,整體而言光滑平整。CM-32的車體構型與食人魚、游騎兵等歐美著名輪型裝甲車系都不相同,顯示純粹由國內設計而成。每輛雲豹的原型車彼此間皆有不同,其中P0雛形車沒有機砲砲塔,僅在車頂中心線上加裝一具與CM-21裝甲運兵車相同的國產開放式旋轉機槍座,其上設有一挺12.7mm機槍,車體比較短,四根輪軸間距略約相等;而後續三輛原型車的車體中段加長了一截以容納更大的籌載,第二與第三對車輪間距明顯較大,然P1、P2的輪軸間距規格並不相同,顯示兵整中心一直對此進行調整與測試。P0、P1、P2車體在進排氣口、散熱器柵、艙蓋、通風機開口與外掛裝甲組合方式等諸多細部構造均互有差異,顯示此階段車體設計尚未做最後定型。其中,P1的車頭兩側略微向內削去,但是P2又回到平直造型;而P1的車頭燈為直排式,P2則改成橫列式。至於最後的P3車的整體構型與P2相差不大,最容易識別的特徵就是在車尾頂部增設一個頗大的長方形工具箱。由於車體較大且裝載砲塔,CM-32的戰鬥重量估計達到22ton(應為P1與P2),超越史泰克、LAV-III的等級,逼近食人魚IV或芬蘭AMV,在中型輪型裝甲車中算是體型較大者。由於沒有空運需求,CM-32便能將防護能力與發展性放在第一優先,故能造得更大更重,使其擁有較大的油料裝載量、較為厚實的裝甲以及加裝各式武器的餘裕,而不像美國史泰克必須對尺寸重量斤斤計較,以便由C-130戰術運輸機運送。目前研發單位仍努力減輕CM-32的重量(重點在於改進裝甲材質,使其能在防護能力不減的情況下降低厚度),將以0.5ton作為減重進程的單位。
動力方面,CM-32的發動機艙位於車頭右側,駕駛艙則在車頭左側。P0與P1採用美國卡特皮拉(Caterpillar) C9直立六汽缸柴油發動機,在每分鐘2200轉時能輸出400馬力的最大功率,在每分鐘1400轉時的扭力為1100尺磅(lb-ft),傳動系統為美國愛利森(Allison)的MD 4560P型自動變速箱(有6個前進檔與1個後退檔)。卡特皮拉C9雖然是一種商規發動機,但其設計相當粗壯耐操,所以此系列發動機也被幾種輪型裝甲車採用,例如新加坡科技動力集團在2001年推出的AV-81 Terrex八輪裝甲車。至於P2原型車則換裝卡特皮拉C12發動機,是此系列發動機在2001年推出的新成員,P3原型車以及未來CM-32的量產型都將使用卡特皮拉C12。C12的輸出功率提高到450匹馬力,故雖然戰鬥重量達到22ton,P2原型車仍擁有21.4 hp/ton的推重比。CM-32的發動機與變速箱等相關動力輸出組件都整合成單一的包件,更換作業迅速而便利。除了動力包件是購買國外現成品並自行整合外,CM-32的傳動、承載系統全部由工研院自行研製。CM-32採用由電腦控制的八輪全時傳動系統,電腦會根據懸吊系統與車胎感應器的受力狀況得知路況,進而自動調節各輪的驅動力;不過據說這套全時傳動系統不能像若干西方輪型裝甲車般由駕駛手動選擇切換為後兩對車輪驅動,在一般道路行駛時可能有增加油耗之虞。由於CM-32原型車進行越壕與越障測試時,懸空的車輪發生打滑現象,因此很可能並未配備防滑差速器。承載方面,CM-32採用雙A臂八輪獨立懸吊系統,每個車輪都附有大型避震器以及煞車碟,擁有ABS防鎖死煞車系統,並採用米其林生產的X395/85 R20XML防爆輪胎,其輪圈內設有跑平胎(Run Flat),即便因爆胎而喪失全部胎壓,仍能以60km的時速行駛一段距離,自前線撤回後方整修;此外,CM-32車輪上方設有橡膠側裙,能抑制行駛時揚起的塵土。以往CM-31只有第一對承載輪能夠轉向,而工研院突破了前兩輪同步轉向系統的技術瓶頸(由於任一對轉向機構失效不能影響另一對的運作,所以其結構並不簡單),也是CM-32能順利催生的關鍵因素之一。CM-32配備中央胎壓控制系統(ccentral tyre inflation system,CTIS),在路面高速行駛時可增加胎壓以減低輪胎接地面積,降低摩擦力;在越野時則可降低胎壓增加抓地力並減少接地壓力。CM-32的發動機艙與排氣管均有良好消音措施,使此車的噪音相當低,在200m外就很難被人聽到。此外,CM-32據說擁有與歐美先進裝甲車相同的靜視(Silentwatch)運作模式,在關閉發動機的情況下以車上電瓶維持砲塔、感測射控與武器的運作達數小時,故能安靜地停留在定點進行觀測或伏擊任務;而發動機開啟時,則會為電瓶進行充電。CM-32車內設有絞盤與抽水系統等輔助設備,具備渡河的條件;絞盤的鋼纜出口隱蔽極佳,從車體外觀上幾乎找不出來。為了增加操作的安全與便利性,CM-32車尾設有倒車雷達。
在嚴苛而周詳的機動力測試中,CM-32的表現如下:順風時最大路速約110km/hr,逆風時則為102km/hr,道路續航距離高達800km,由靜止加速至32km/hr費時8秒,可在35m內由70km/hr的速度煞車至停止,爬坡能力達60%(註),車身在傾斜30%的地面仍能高速行駛,越壕寬度約2m,垂直越障能力達0.7m,在水稻田、沙礫灘乃至於遍布鵝卵石、連履帶裝甲車輛都不適合通行的大甲溪河畔都行駛自如,整體表現合乎世界一流水準。不過在2005年1月11日的公開展示中,P2原型車在40%傾斜坡道上展示登坡能力時,由於該坡道前端未設置緩衝坡,導致P2在爬坡初期主要只依靠第一與第四輪對地施力,中間兩對車輪因接地不足而空轉,一度卡在坡邊,在倒車後才成功攀上斜坡;而更陡峭但前端設有緩衝坡的50%、60%坡道對CM-32反而都不成問題。雖然CM-32在測試期間並未傳出如CM-31般毛病百出的窘況,但依舊有不合格的項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轉彎半徑高達11m(應為車體加長後的P1與P2),與西方先進八輪裝甲車8~9m的水準有一段差距。較大的迴轉半徑將限制裝甲車在狹小空間的操作,進而增加暴露在敵火面前的時間。目前研發單位打算以改良轉向系統的轉向連桿,增加前兩輪轉向幅度以縮小迴轉半徑至10m以內。義大利半人馬座重型八輪裝甲車為了縮小迴轉半徑,第一、二與第四對車輪均可轉向,將迴轉半徑減至9m;不過這類轉向系統過於複雜,CM-32應該不會朝此方面發展。此外,CM-32原型車均未設置浮游推進裝置,應該是因為CM-32車體較重,且浮游並未被列入戰術需求之故。
防護方面,CM-32的車體由鋼板焊接而成,參與鋼板製造的單位包括中鋼等國內鋼鐵企業。CM-32的車體基本裝甲稱為第一級防護,能抵擋零距離射擊的7.62mm穿甲彈,車頭正面能抵擋30度角之內、200m外射來的12.7mm穿甲彈;不過據說在最初的測試中,中科院材料所製造的實驗用裝甲板效果未達標準,因而不得不增加裝甲厚度達10mm以上,車體重量因而增加不少,中科院目前仍在設法解決這個問題。此外,車內重要部位設有20mm厚的凱夫勒內襯,與車體裝甲之間留有空隙,不僅能阻擋穿透車體裝甲的彈藥,還能防止中彈時產生的破片或噴流在車內飛濺而殺傷車內乘員。雖然CM-32大幅度傾斜的車頭避彈性不錯,但車體側面仍幾近垂直,並無明顯避彈效益;不過如果側面做成楔型或較大幅度的傾斜,則會影響車內可用空間。
除了基本裝甲之外,公開展示的三輛CM-32原型車均在車體外表加裝了25mm厚的模組化複合裝甲板,此種附加式裝甲由中科院與國內知名的衛浴設備製造廠和成公司合作研發,基本上是在金屬盒內加裝六角形防彈陶瓷板,由螺栓固定於車體上。此種裝甲套件為CM-32的第二級防護,加裝後全車均可抵擋200m外射來的12.7mm子彈以及155mm砲彈破片,車身正面更能抵擋1000m外射來的25mm穿甲彈,不過目前並不清楚CM-32的第二級防護配置是否具備美國加裝附加裝甲的史泰克的水準,也就是全車可抵擋14.5mm穿甲彈(俄系重機槍的標準口徑是14.5mm而非西方12.7mm)以及155mm砲彈破片,車頭能抵擋30mm穿甲彈。三輛CM-32原型車的外掛裝甲外型均不盡相同,P0、P1的車頭上方並未配置裝甲,側面各裝甲板造型互異,無法相互變換位置;而P2的附加裝甲則擁有最完整的涵蓋面與標準化設計,不僅整個車頭與側面都有保護到,且車體兩側長方形裝甲板的尺寸規格完全一樣。由於模組化裝甲係由螺栓固定,在更換受損裝甲板或換裝更新型裝甲時將十分便利迅速。
CM-32的底盤採用V字形設計,能分散地雷爆炸的壓力。除了無可避免需伸出車外的懸吊系統外,CM-32包括傳動、轉向等相關行駛機械完全收容於車艙底板之內,能提高抵抗雷能力。CM-32的乘員艙與發動機艙均設有火災偵測系統與滅火抑爆系統,能在火苗發生之際瞬間撲滅火災;此外,車內也設有全車加壓式核生化(NBC)防護裝置,而為了應付台灣夏天高熱的氣溫,也設有空調系統。
有別於CM-31原型車,CM-32步兵艙內的人體工學設計便完善成熟多了,例如設有多具可調整的冷氣出風口,還為車載步兵設置槍架;根據陸軍測試後的意見,未來CM-32步兵艙內還將加裝用來放置地圖、鋼盔的掛架,車艙內並選擇能緩和士兵情緒的用色。P2原型車步兵艙設有六張獨立式折疊座椅,採用面對面的設置,座椅可調整高度,舒適性與支撐性都相當不錯,加上車內空間寬敞,步兵乘車時身體不會有侷促感,能降低長時間乘車後的疲勞。如果換裝長條型座椅並對內部空間稍做調整,CM-32的後艙應有承載8名步兵的實力;而如果是不配備機砲砲塔的APC型,步兵艙最多應可攜帶12人。由於陸軍實施精實案後兵力減少,一個建制班的人數也由以往9人降至6~7名,這很可能就是CM-32不需要這麼多座位的原因。CM-32取消CM-31那種老式車體側面出入口,步兵由車尾的大型動力升降坡板進出(坡板上附有一個側開式艙門),坡板由兩根液壓連桿牽動,與國際主流同步,取代了CM-31上粗糙簡陋的鋼纜系統。以往裝步戰車必備的步兵射口,現在已經被證實不僅戰鬥效率低落且破壞車體完整性(尤其會妨礙附加裝甲的裝設),故CM-32原型車便沒有這種裝置,乘員可由車尾頂部的兩個艙口以立姿對外射擊。P2原型車駕駛席右前方設有一具紅外線熱影像儀,供夜間駕駛之用,效能遠高於傳統夜視器。這具熱影像儀的影像還可顯示在步兵艙的螢幕內,使車內士兵能瞭解車外狀況。與美國史泰克相同,CM-32駕駛席的三具潛望鏡設置於艙蓋上(大部分輪型裝甲車將之設於艙蓋前端的車體之上),不過由於已經配備駕駛用熱影像儀,故這三個潛望鏡都不具備加裝夜視鏡的能力。為了保護駕駛安全,CM-32駕駛席左前方設有一個斷纜刀。CM-32原型車的駕駛席艙蓋採用向後掀起的方式,豎起後相當高大,不僅會妨礙25mm機砲的射擊範圍,駕駛掀開艙蓋時得花費相當大的力氣並將上半身暴露於車外,不僅費時費力,更增加被敵火擊中的危險,故此點也被認為是CM-32需立刻改進之處。
漢翔公司為CM-32的數位化管理控制系統也值得一提,包括全車數位網路監控系統、行車安全警示系統以及戰鬥車輛地面導航系統等三個部分。其中,全車數位網路監控系統利用SAE J1939資料匯流排與各個測量用感測裝置(包括陀螺儀、溫度計、壓力計、震動加速器、熱電耦等)結合,將各種車況資訊送至駕駛席與砲塔的操控介面上。行車安全警示系統的介面位於駕駛席,包括一氧化碳偵測以及倒車雷達顯示器等。而戰鬥車輛地面導航系統則整合GPS衛星定位系統以及GTF CS/PRC-37A無限網路資料鏈,可在螢幕上顯示戰術導航、電子地圖等資料,而此螢幕還能顯示來自駕駛用熱影像儀的影像,而此種螢幕可設於駕駛席、砲塔與步兵艙內。這套系統顯示CM-32不只擁有威武的外觀與強壯的四肢、拳頭,其中樞神經、大腦等「內在美」也相當有看頭;未來如果進一步發展,可望成為完整的戰場管理系統。
CM-32原型車的整體水平算是相當不錯,目前需要立即改進的項目主要為前述轉彎半徑過大、車體過重以及駕駛艙蓋設計等,而車內線路布置、人體工學與工藝質感可能也有進步的空間。如果情況許可,陸軍還希望能進一步提升CM-32發動機的出力,以便發展迫砲車、突擊砲車等更沈重的衍生型時,仍可擁有充裕的動力。
武裝(基本型)

戴爾克25mm機砲塔先前用於美國陸戰隊LAV-25八輪裝甲車上,而CM-32使用的為此系列砲塔的後期型。
武裝方面,三輛CM-32原型車(P1~P3)一開始都配備美國戴爾克 (Delco)的雙人機砲塔(未來應會授權聯勤202廠自行生產),這將是CM-32的標準構型。這種砲塔與美國海軍陸戰隊LAV-25以及LAV-III輪型裝甲車使用的砲塔為同一系列。CM-32使用的是此砲塔系列較新的衍生型,相較於LAV-25使用的早期型,武裝與基本構型大致相同,最大改進是能加掛附加裝甲,使防護力由原本抵抗7.62mm彈藥(裝備於LAV-25者)升級為可抵擋12.7mm子彈;此外,LAV-25配備的M-36日/夜瞄準儀(需紅外線探照燈輔助)則遭到取消,因此車長瞄準儀潛望鏡頭護蓋予以縮小,而砲塔操控介面與車長的熱影像儀顯示器(影像來源為砲手瞄準儀)也略做更改。此種砲塔造型低矮,並有相當不錯的稜角避彈造型。此座砲塔重量將近2ton,迴轉速率在40度/秒以上,慢速追瞄速率則小於0.15 mil/秒,機砲俯仰範圍介於-7度~+59度,砲塔旋轉與主砲俯仰機構為電動式,可免除傳統液壓式旋轉裝置容易著火的問題;萬一電力驅動裝置失效,砲塔還有備用的手動式迴旋與砲身俯仰機構。與車頭相似,這座砲塔的砲盾左前方也設有一支斷纜刀。這門砲塔配備一門美國M-2/3裝步戰車相同的ATK M-242鍊蛇(Bushmaster)25mm 81倍徑電力驅動鏈砲,擁有單發、100發/分與200發/分等三種射速可選擇,更換五個組件後可將射速提高至475發/分,射程超過2000m,砲管壽限達8000發,使用美軍制式M-790 25mm彈藥系列,常用者包括M-791脫殼穿甲彈(APDS-T)以及M-792高爆曳光燃燒彈(HEI-T)等,目前軍備局打算在聯勤205廠設置此型25mm機砲與彈藥的生產線。25mm機砲砲身設有二維穩定儀,使CM-32具備行進間射擊的能力,車內設有兩個25mm砲彈彈箱,容量各為210發,每個彈箱又分為兩格,容量各是60與150發,發射後留下的彈殼則由砲座右側的開口排出車外。除了機砲之外,此砲塔還配備一挺國造T-74 7.62mm同軸機槍(位於機砲右側)與一挺T-74防空機槍(車內7.62mm彈藥攜帶量估計為3000發),砲塔正面兩側各有一具國造T-85 66mm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必要時砲塔兩側還能各加裝一具單管TOW反戰車飛彈發射器,整體火力超過國軍原有任何一型裝甲運兵車。射控方面,砲塔內設有分屬於車長與砲手的穩定式瞄準儀(均無法轉動),其中砲手瞄準儀整合有紅外線熱影像儀(右邊)、光學鏡頭(左邊)以及雷射測距儀(有效使用距離為200~10000m),紅外線熱影像可傳送至車長席的顯示器上;至於車長瞄準儀則設有光學鏡頭並搭配影像強化裝置以擴大視界。砲手與車長席的電動握把都能控制砲塔轉向與射擊,不過車長的握把擁有較高的優先權,能進行超越控制。
雖然原型車採用Delco砲塔,但由於此種砲塔對於經費拮据的國軍而言算是相當昂貴,而且25mm機砲並非國軍現有制式口徑,因此陸軍又針對CM-32量產型的武裝進行評估,考慮的機砲口徑包括25mm、30mm以及國軍現有的20mm機砲。由於陸軍並未配備25或30mm機砲,若引進則需重頭建立生產線以及彈藥、後勤供應體系,勢必會比沿用現有國造T-75 20mm機砲麻煩得多,再加上角逐此案的各方勢力較勁激烈,為了避免衍生弊端並節約經費,國防部遂在2006年底決定繼續沿用現有T-75 20mm機砲,安裝於軍備局自行開發的砲塔來裝備CM-32型 。聯勤宣稱這種自行開發的新砲塔含所有配備(包括武裝、射控系統、核生化防護系統等)的總體造價,只有Delco砲塔不含上述系統的5/6而已。陸軍最初設定的口徑下限是25mm,因此對這項決議甚表不滿,認為這將使雲豹的機砲口徑在全球所有裝步戰車中敬陪末座,在作戰中大為吃虧;然而在國防部強大壓力下,陸軍 當時也只得點頭同意。

聯勤202廠為雲豹APC型開發的遙控槍塔,此為初期構型。
2007年世貿航展展出的遙控槍塔定型,同時加裝7.62mm機槍與40mm榴彈機槍。
除了機砲塔外,聯勤202廠也為CM-32開發一種遙控武器站,在2003年814空軍節活動中與戴爾克25mm機砲塔一同公開展出 。此種遙控武器站採用全電力旋轉/俯仰伺服與電動擊發裝置,能選擇加裝12.7mm機槍(射速600發/分,有效射程1500m)或40mm榴彈機槍(射速350發/分,有效射程1600m), 基座兩側各設有八管煙幕彈發射器,槍座下方中央則設置紅外線熱影像儀、CCD攝影機、護眼雷射測距儀等光電感測裝置 (光電部分對車輛的觀測識別距離達2000m,對人員為1000m,雷射測距儀的有效使用範圍則為200~7990m),並設有二維穩定系統,具備行進間射擊與夜戰能力,等級高於美國史泰克APC型的 無穩定式遙控槍塔。 在2007年,聯勤202廠在世貿國防展中展出此型武器站的正式定型(搭配的車體為P3原型車),稱為96式,槍架改成同時安裝聯勤生產的T-74b 7.62mm機槍與T-91 40mm榴彈機槍,火力大幅增加,光電偵蒐系統也改為可從正面快速抽換的構型 。T-91是聯勤參考美國MK-19榴彈機槍發展而來,不過內部設計刻意與原廠微異以免侵犯專利,最大實用射速300發/分(最大射速385發/分),最大射程1500發/分;而在1000m距離時,以2至3發點放射擊,彈著散佈直徑低於14m;由於T-91比美國MK-19更重,因此射擊穩定性較佳。96式武器站採用電腦化介面操作,包括觀測、轉動與瞄準射擊等動作都由座位前的平面顯示器與搖桿介面操作,十分便利。此外,車上也攜帶40mm榴彈機槍的角架(位於車尾頂上的工具箱內),必要時能將40mm榴彈機槍卸下獨自使用。陸軍決定將96式遙控武器站作為CM-32裝甲運兵型的標準武裝,由於完全不會佔用車內空間, 理論上車內最多可裝載9~11名步兵。
在2008年初前14輛預量產型雲豹完成之際,又有消息傳出陸軍重新將雲豹IFV的機砲口徑需求訂為30mm。由於聯勤202廠先前致力於研發T-92 40mm機砲,而聯勤205廠則只有T-75 20mm機砲的生產經驗,因此兩者都沒有研發30mm機砲的經驗;經過協商之後,30mm機砲的研發落在聯勤202廠頭上。為此,聯勤202廠特別將先前航發中心用AT-3教練機改裝來的A-3攻擊機原型機上的30mm機砲拆下來研究,並透過管道向南韓引進該國飛虎30mm防空砲車的KCB 30mm機砲,不過這種機砲與砲彈在設計上主要用於防空,並沒有針對地面裝甲目標,而且其設計也比較老舊。
衍生型
以下介紹CM-32規劃的衍生型中較受矚目的三種:120mm迫砲車、105mm突擊砲車以及防空飛彈發射車,這些車輛配備的武器系統均由聯勤202廠研發或整合:
120mm迫擊砲車:國軍現役的CM-22/M-106A2迫砲車構型都相當簡單,分別是在國產CM-21與美製M-113裝甲運兵車後艙架設107mm前膛裝填迫擊砲,僅能調整仰角,發射時需打開車頂艙蓋,射程只有5.5km,砲彈需透過人力由砲口裝填,浪費時間精力,且無精良觀測射控定位系統,進入射擊陣地時需進行耗時較久的人工測地。根據軍備局在2004年公布的資料,CM-32的120mm迫砲型預計配備一座封閉式旋轉砲塔,武裝為一門120mm 25倍徑後膛裝填迫擊砲,採用半自動裝填,最大射程10km,車上可攜帶44枚砲彈。砲塔旋轉與砲身俯仰由數位化控制的電動伺服裝置驅動,觀測系統包括紅外線熱影像儀與日間光學瞄準儀等,射控系統則包括中央控制電腦、數位彈道計算機、整合GPS的定位導航系統以及數位化通訊系統,無論威力、射程、射速、精確度、進出/變換陣地速度與防護能力都遠高於國軍現役迫砲車,能大幅提昇對步兵的火力支援能力以及砲車本身的存活性。然而在2007年台北世貿國防展中,雲豹120mm迫擊砲車又改回傳統的開頂固定式設計,不過其半自動裝填後膛設計以及射控裝備仍較國軍現役迫砲車先進。
105mm突擊砲車:

2007年世貿航展首度公開的CM-32的105mm突擊砲車,不過這只是初期的 概念驗證車,
之後底盤會進行大幅度修改。

CM-32突擊砲車正面,注意砲口加裝多孔制退器。
此車的塗裝為都會數位迷彩,係為駐守台北市的裝甲憲兵營所設計。
根據軍備局的構想,CM-32將推出一款突擊砲車 ,配備一座封閉式旋轉砲塔 。根據電腦模擬,CM-32能輕易安裝瑞士製造的90mm低後座力砲塔(用於食人魚系列輪型裝甲車),而不用更動車體結構;然而陸軍認為90mm火砲的壓制力不足,因此軍備局最後決定使用一門修改後的M-68型105mm戰車砲(國軍現役CM-11/12與M-60A3主力戰車均配備此型主砲)。此一砲塔的旋轉與砲身俯仰由數位化控制的電動伺服裝置驅動,擁有雙軸穩定儀,採用半自動裝填,觀測系統包括整合紅外線熱影像儀、日間光學觀測裝置的砲手瞄準儀以及一具車長全週界日間瞄準儀,射控系統包括中央控制電腦、數位彈道計算機、雷射測距儀、整合GPS的定位導航系統以及數位化通訊系統,具備行進間射擊能力與夜間作戰能力。依照此種配置,CM-32將擁有與M-48H/M-60同級的火力,可對敵方新式主力戰車以外的裝甲車輛施予沈重打擊,並以較高的道路機動性能達成國軍現役主戰車辦不到的快速反應能力,彌補防護能力的不足。
雖然CM-32突擊砲車使用砲口制退器和較強的液壓駐退機構來緩和105mm高膛壓主砲的巨大後座力,但其整體發射應力對八輪裝甲車而言仍嫌過大,發射時砲管不能大角度偏離車體中線,在傾斜地形發射時會有翻車之虞,行進間射擊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也無法與穩重的主力戰車相提並論。所以目前搭載105mm高膛壓主砲的輪型裝甲車並不多,而且多半是重量超過25ton的大傢伙 (如法國Vextra 105),再不然就是原始設計就規劃成突擊砲車(如義大利人馬座、法國AMX-10RC)。幾經研究之後,軍備局202廠決定大幅更動CM-32的車體結構,包括降低車高、引擎室挪至車尾,以配合105mm砲塔的裝設;此外,也裝換裝功率更高的發動機。
在2007年上半,第一輛概念驗證性質的105mm砲車完成,這是利用CM-32的P1原型車體裝上一座105mm砲塔。此車的主砲以M-68 105mm戰車砲修改而來,換用新的砲口制退器與更強力的駐退機,膛壓不減,後座行程延長以降低後座力。至於砲塔係由聯勤202廠研發整合,由防彈鋼板焊接而成,外觀與過去戰發中心為63甲輕型戰車(M-41的大規模改良版)而新開發的焊接式砲塔類似,主要差別在於砲塔尾部進一步加長,以容納105mm戰車砲較大的後座行程,砲塔頂部靠近砲盾部位也有突出的外型以容納砲身下壓的行程 。由於此砲塔係聯勤202廠自費進行的先期概念研究,有限的經費主要用於機電、射控與武器系統的開發整合,因此砲塔殼的製作比較粗糙,表面大量卯釘沒有處理,也有不少焊縫,將來如進入量產才會進行妥善的處理。此砲塔全重5500kg,砲塔迴旋與砲身俯仰都以電動機構伺服,具備雙軸穩定系統,主砲俯仰範圍介於-10~+17度,砲塔迴旋速率約40度/秒,砲塔尾部的主砲彈艙儲存有25發砲彈,以人工方式裝填;全車編制四名乘員,包括車長、駕駛、砲手與裝填手。砲手瞄準儀位於砲塔右上方,整合有第三代紅外線熱影像儀、CCD電視攝影機與雷射測距儀,砲盾左上有一挺同軸機槍,砲塔上方左側的艙蓋前方則有一挺12.7mm防空機槍,砲塔兩側各裝有一組 八聯裝煙幕彈發射器,砲塔上方的橫風感測器則看似來自於M-60A3戰車的現貨。
此輛原型車於2007年6月在宜蘭進行了試射;此次試射純粹是評估CM-32車體對火砲後座力的承受度,總共發射15枚砲彈,前五發裝藥減半,後10發採用全裝藥,砲塔的水平方位涵蓋每個角度(包括最容易翻覆的正左與正右方)。結果此次試射相當成功,原型車並未受到損壞,被認為最可能解體的砲塔環也完好如初,而翻車、砲塔掀翻等原本預計的最壞情況也沒有發生,初步證明此一CM-32搭載105mm砲塔的可行性。由於需要大幅更改車體設計,因此CM-32的突擊砲型必須重新建案申請預算才能執行。除了車體的修改外,未來砲塔 咸信也會配合進一步改良,包括自動裝彈機、獨立式全週界車長瞄準儀都是可能的發展方向。如果此種突擊砲車能順利開發完成,將配備於陸戰旅以及陸軍各機械化單位的輕戰車營與偵搜單位,取代老朽已化的M-41輕型戰車。
防空飛彈/防空砲車:此種防空衍生型可能會取消步兵艙段,在底盤後方直接加裝防空飛彈系統 ,或者是防空火砲系統。目前推測CM-32防空型最有可能搭載的應是中科院發展的捷羚防空飛彈系統,衍生自天箭一型空對空飛彈,飛彈發射塔上有四枚飛彈備射,頂端設有中科院自行研發的CS/MPQ-78搜索/射控雷達,此雷達為電子掃瞄式,偵測距離約45km,可同時追蹤64個目標。除了「捷羚說」之外,也有一說指出CM-32防空飛彈車使用的將是天箭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的陸基版 。除了防空飛彈之外,兵整中心也曾研究將CM-32結合聯勤202廠新近推出的「天鏢」T-92 40mm 70倍徑機砲的防空砲車,乘員於車艙內便能控制此型火砲的運作。
核生化偵檢車:原型車於2005年10月正式公開,拆除了Delco砲塔,配備中科院研發的相關裝備,包括車頂的遠距離遙感毒氣警報系統、氣象感知桅杆、輻射偵測器、位於車內的質譜分析儀等等,能在10平方公里範圍內偵測並劃分空氣中受污染的環境區域。雲豹核生化檢測車具有全車加壓濾毒能力,能在核生化污染環境下為車上乘員提供良好保護。
工程救濟車:繼核生化偵檢車後推出的草案,主要任務是將戰損或故障的車輛脫離或實施救援。
由於CM-32是我國首度嘗試以八輪裝甲底盤發展各種衍生型,所以初期應當按部就班,先求將幾種基本車型完成,確定沒有問題,再去挑戰難度較高、重量較大的形式;畢竟CM-32只不過是一輛8X8的輪型裝甲底盤 ,相較於傳統的重型履帶底盤,能承受重量與發射應力都比較有限,不可能塞進任何天馬行空的幻想。 對我國這個初學者而言,中短期內CM-32若能順利完成120mm迫擊砲車以及105mm突擊砲車已屬甚幸,若盲目躁進則不免有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嫌疑。
量產前的風波
原本雲豹的量產作業預計在民國九十五年度(2006年)展開,並持續進行至民國一百零三年(2014年)。不過在2005年,由於建案程序瑕疵,導致雲豹的投產作業受到延誤。
依照民國93年度(2004年)11月25日頒佈施行的「國軍軍事投資計畫建案作業規定」程序,軍購投資綱要審查通過並奉核後,若非極機密項目並總值10億元以上,就必須呈報行政院;此外,價值10億元以上的非機密軍購案,其投資綱要與系統分析報告必須於目標年度10個月前呈報行政院(10億元以下則需9個月前)。雲豹的作戰需求文件於2005年於5月13日奉核,系統分析文件於10月12日才奉核,10月18日投資綱要奉核行政院待審核,但是名為「迅捷專案」的雲豹初期量產作業相關經費(於2006年度編列10億新台幣,在2006年生產2輛,2007年生產12輛)卻已經出現在8月送審立院的預算書中;而立院國防委員會在10月19日審查民國95年度國防部主管預算,雲豹的投資綱要文件才在前一天匆忙地送至行政院等待審核,因而被立委指出嚴重違反前述「投資綱要需於目標年度10個月前呈報行政院」的程序。由於這項重大的程序缺失,「迅捷專案」的10億元預算在2005年被立法院全數凍結,等國防部重做「國內自製能量評估」並懲處相關失職人員,並向國防部委員報告獲同意後才得以動支。國防部在2006年5月底將懲處名單送交國防委員會,但後者對此名單仍不滿意,只同意將10億元預算的1/3解凍,以維持迅捷專案的作業能量;不過在2006年下半年度,國防委員會終於同意全數恢復此項預算 。
初期量產作業
在2007年2月底,位於南投的聯勤兵整中心正式啟動雲豹的初期小批量產作業,在2007年完成14輛C-32預量產型,其中10輛漆成野戰數位迷彩,移交 給負責換裝訓練的陸軍第200旅 ,另外4輛則漆上灰色的城市數位迷彩,撥交給台北的裝甲憲兵營,作為搭載總統與幕僚的萬鈞計畫專車;而在2008年,聯勤將繼續生產18輛。這32輛CM-32初期量產型是配備前述遙控武器站的APC型,而配備機砲塔的IFV型將在設計定案以及預算撥下後遂行生產。然而直到2008年4月,這14輛已經完成的初期量產型仍未見撥交部隊,主要問題就是配備40mm榴彈機槍與7.62mm遙控機槍的遙控武器站無法通過驗收。
根據目前的計畫,CM-32將生產 超過650輛,除了由兵整中心負責初期少量生產之外,後續量產作業 交由民間廠商承包,產量預定於2009起大幅增加,從2011至2014年以每年超過百輛的速度進行生產,在2014年完成全部量產計畫。在2007年6月,立法院曾決議要求將雲豹原型車送至美國亞伯丁實驗場進行測試,待符合美軍標準後方得以量產,當時曾引起不小的爭議,而軍方始終未見執行也引發立委疑慮。雲豹裝甲車的初次接裝訓練於2007年進行,2008年正式納入陸軍步兵學校年度訓練流路,2009年起正式納入聯勤司令部聯合後勤學校年度訓練流路。
釋商風波
為了落實國防產業自主化政策,國軍若干重大建軍案朝向釋商於民間廠商的方向辦理,首先辦理的包括「迅隼案」在內的六項採購案。雲豹釋商的生產量在600輛以上,總商機至少在800億台幣以上,因此吸引了國內三陽與漢翔兩大公司競標。在2007年10月31日,國防部軍備局採購中心宣布資格、規格標審查結果,由漢翔公司奪標。落敗的三陽隨即在10月31日與11月12日提出異議,於是採購中心依照採購法第84條規定,暫停整個採購程序的進行。根據媒體報導,某位蔡姓立委在11月6日就有一位立法委員邀請陸軍、軍備局與聯勤等單位開會研議關於雲豹釋商案的規格疑點,媒體甚至指稱軍方人員「當場同意」暫停雲豹案的進行,不過國防部隨即針對此點加以否認。在11月27日,原本得標的漢翔公司也在某位何姓立委立委與國防部前副部長的陪同下召開記者會,指出三陽透過前述立委向軍方施壓,導致招標案被迫暫停。而該立委也隨即澄清只是處理先前選民陳情關於雲豹規格疑義,並無施壓,並對何姓立委控告加重毀謗罪與違反選罷法。而所謂針對雲豹規格的疑義,指的是將垂直越障高度由原本的0.7m增為與國外同級的0.9m,並取消24ton的載具重量上限。實際上,國外新型八輪裝甲車如美國史泰克、法國VBCI、芬蘭AMV等,垂直越障高度要求都是0.7m,0.9m一般是履帶裝甲車的要求;此外,沒有任何競標廠商在競標期間提出前述異議,直到決標後才據此抗議,運用策略影響、改變軍方招標採購的企圖昭然若揭。這類決標後落敗廠商抗議並迫使採購案暫停的案例,近年在國軍中並不罕見,海軍的錦江級巡邏艦與光華六號飛彈快艇也曾發生類似狀況而延宕數年。
結語
從1980年代CM-31的研發開始,各級研發單位歷經漫長艱辛的研究,終於在近20年後開花結果,從早期粗糙且毛病百出的CM-31到今日脫胎換骨的CM-32,期間的辛苦難為外人想像。相較於先前所謂「自力研發」的CM-11勇虎戰車(拼裝車)以及CM-21履帶裝甲車系列(M-113修改版),CM-32的基本設計、架構完全由國人主導研發,完全無國外母廠的技術支援,研製層面比前述兩者「組裝性質」居多的車種更為深入。更重要的是,我國國防工業從1990年代中期起便因國軍裝備來源政策轉變而萎糜不振,原先累積的寶貴研發能量嚴重流失;而CM-32是我國國防工業沈寂多年之後再度交出的重大成就,其意義自然不同凡響,值得國人驕傲與喝采。
與國外幾種知名而昂貴的輪型裝甲車相較,樸實的雲豹堪稱物美價廉。相較於外購武器,自製裝備不僅能隨時依據軍方回饋的需求進行改善,訓練與技術支援(操作技令中文化)、後勤供應也更為有利(當然,車上的套件還是仰賴進口),因此整體壽命週期成本便宜得多。相形之下,外購武器往往會發生廠商擺架子、哄抬零件價格、零件來源不穩、待料過久等問題,後續修改也大費周章,這種對比先前已經在國造IDF戰鬥機上顯露無遺。雖然國產武器有以上好處,但是成熟度與科技層次通常比不過國外知名產品,加上若干國造武器在服役時表現不良,也影響了軍方的信心;因此仍有人認為採購國外有實戰經驗的成熟車種,是比國產CM-32更穩妥的選擇。
平心而論,CM-32本質上已經是擁有相當水平的車種,經諸多周密嚴格測試後(歷經裝甲訓練中心與步兵訓練中心嚴格的作戰測評,以及彰濱車輛中心的5000km長距離行駛測試等等)並未發現任何嚴重缺陷,主要技術指標均與國際一流水準相當。因此,即便CM-32的綜合性能仍略遜於LAV-III或AMV等國際知名的大牌車種,但咸信仍能充分滿足地面部隊的需求。
註:45度的坡度稱為傾斜100%。依此類推,60%為27度,30%為13.5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