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rururulove
伯爵 | 2014-2-27 13:50:43

本帖最後由 吳夠閒 於 2014-2-27 18:31 編輯


1.輕鬆的競爭


即使雙方有共同的利益,人們也往往會優先選擇「競爭」,而不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競爭優勢效應」,它說明了我們喜歡競爭;心理學家Greenberg也通過堆積木的測試發現,滿5歲的兒童70%會有競爭行為。


不過,競爭對孩子的好處可能只在他們持續勝利,並且得到社會肯定評價的時候,太多消極的評價則會讓他們退出競爭,所以,學校榜單永遠會造就出一些放棄學習的孩子。


那麼,父母要如何製造一個容易控制的競爭舞台呢?日本的心理學家,也是千葉大學的名譽教授多湖輝認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材料。像是你正在忙於廚房工作,不妨就直接和孩子比賽:看是你先將碗洗完,還是他先把功課作完。



2.提供選擇


多湖輝也指出,當人在面對二選一的題目時,因為習慣將結論或決定放在後者,所以會有選擇後項的傾向。


利用這個現象,如果你的孩子不容易下定決心唸書,你就可以問他:「要先休息還是先唸書?」;而要是他很難從電視機前走開,你就能說:「要去幫我買東西,還是去唸書?」──表面上提供選擇,實際上在將他從電視前支開。




3.讀書遊戲化


著名的義大利幼兒教育學家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認為,我們不應該主動地去教導孩子,而是要做個旁觀者,唯一要做的是提供讓他們盡情操弄的教具,而教具的設計要足以達到錯誤的自我發現與改正,再進入因為信心而產生求知慾的良好循環。


根據這樣的理念,畫有地圖的拼圖就是學習地理的最好工具;你不必告訴孩子蘇聯有多大,還有日本的位置四面環海,這些他都能在過程中學到,而且完成一份拼圖也不會太困難。


另外,現在許多廠商都設計了介於玩具和文具之間的產品,那其實正是最快速與直接的「遊戲化」。






4.利用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reverse psyehology)是指個體或群體在一定的情境下,譬如他人提出的要求或命令方法簡單、態度強硬,而使個體自尊心受到損傷時,就會表現出相反的態度或行為,這在兒童和青少年階段尤其明顯。


像是告訴孩子:「這種難度的曲子,對你來說太勉強了吧?」來刺激學習,創立「才能教育研究會Talen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日本小提琴家鈴木鎮一便經常利用這種心理。






5.以身作則


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學習的效果取決於情緒與動機,所以要是希望孩子離開客廳做功課,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也關掉電視,這樣才能減少他們不平衡的情緒。


另外,雖然我們在閱讀時是用眼睛看內容,但是在閱讀較困難的文章,或是對閱讀不夠熟練的低年級生來說,就會需要將文字的聲音在腦海中念出來,以延長訊息處理的時間。顯然的,這時電視的聲音確實會造成干擾。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otome + 18 感謝大大分享
吳夠閒 + 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28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lambs
公爵 | 2014-3-6 10:28:01

好文章,借分享~~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吳夠閒 + 2 + 2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2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