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652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cp7619
威爾斯親王 | 2017-7-8 14:15:54

偏心是人的天性?
偏心是人之常情?是一種本能?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表示,一般家長聽到「偏心」兩個字,第一個直覺反應通常是「我怎麼可能會對孩子偏心?!」事實上,偏心是一種人類非常自然而然的反應與行為,在不同的家庭當中,父母對待每個不同的孩子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對待方式。


出現偏心之態度、行為的原因
父母內心的期待與孩子天生不同的特質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其實,造成父母偏心的原因有相當多層面,舉例來說,父母對於不同孩子內心會有著不同的期待、不同孩子身上也擁有不同的特質,有些孩子天生的氣質或個性正好很符合父母內心原有的期待,或是能力上較容易去達成父母的期待,有些則否,此時,父母可能就不自覺地有所比較,比較容易出現偏愛或時常讚許某個符合自己內心原有期待與想像的孩子。

此外,不論是基因遺傳的外在形象,或是個性、行為處事上,父母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常常聽他人提到:「哇〜這個孩子真的跟你好像唷!」

事實上,這樣的陳述某種程度上來說,無疑是對對父母的一種稱讚,父母也很容易因此覺得特別開心,若是經常聽到這樣的陳述,加上很長一段時間的「強化」作用,父母也會認定某個跟自己特別像的孩子,身上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或是優勢,此時,父母也很容易不知不覺會偏愛這個與自己呈現出高度相似特質的孩子。


偏心,其實就是一種「比較」心態
當家中有一個以上的孩子時,父母可能會在內心或是直接對孩子脫口而出:「為什麼哥哥(姐姐)做得到,你卻總是做不到?」出現這樣的心態與要求,其實代表著父母使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每一個孩子,完全忽略了每個孩子不同的氣質與個性。

此外,對孩子來說,不僅僅剝奪孩子的自主性,更會對孩子造成一種沈重的壓力,孩子會覺得:「我到底是誰?為什麼爸爸媽媽總是拿別人的標準(固定的某種模範)來要求我達成,可是,我明明就不是他?!這樣的我是不是讓爸媽失望討厭了?」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喪失自主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己的孩子。
他們借你而來,卻不是因你而來,他們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提供他們身體的住屋,但卻不能為他們的靈魂找房子,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即使在夢中,你也無緣造訪。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是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因為生命是無法逆轉的,也不會滯留往昔。你們是弓,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箭失。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論孩子》


小孩其實是很敏感的,尤其當他們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還無法像成人般成熟時,他們對自我概念的建立往往就是來自於父母。


偏心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
若爸媽無法察覺自己經出現嚴重的偏心心態與行為,那麼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什麼影響呢?


影響一:自信心低落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強調,小小孩其實是很敏感的,尤其當他們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還無法像成人般成熟時,他們對自我概念的建立往往就是來自於父母,如果孩子總是感受到家長對他的冷漠或是總是誇讚其他的孩子,他內心其實會產生很多的自我質疑:「我是不是很討人厭?」「爸爸媽媽真的愛我嗎?」「我值得被人愛嗎?」換句話說,長期被父母偏心對待的孩子,在接受自己與喜歡自己的部分都會大幅度降低,此外,也容易將父母不自覺的反應與對待,與自己是否值得被疼愛尊重畫上等號。


影響二:習慣壓抑自己真實情緒
人在感到安全的環境與氛圍當中,才能夠分享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緒感受,「其實,通常比較擔心的,是有些孩子會習慣總是默默地忍受爸媽偏心的對待,自己內心做出種種推論,卻不激烈抗議,更不會主動表達。」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久而久之,孩子會壓抑了過多他原本應該要有卻沒有表達出來的情緒,累積到後面,所造成的傷害或反彈往往非常大!孩子可能會就這樣習慣武裝保護自己,使得情緒完全找不到出口;若孩子內心真實的情緒從來沒有被適當處理過,孩子未來其實很難真正擁有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影響三:容易對他人產生嫉妒心理
孩子內心會不斷地產生質疑:「為什麼哥哥姐姐(其他兄弟姊妹)總是可以擁有什麼什麼(包括物質滿足與非物質的稱讚),但我卻什麼都沒有?」長時間下來,孩子在遇到其他人、事、物時,也會很容易慣於用負面的思考方式去看待,除了親子間關係的破裂之外,也很容易用不友善的態度去對待家庭以外的人。


影響四:極度渴望追求父母的認同而迷失自我
人往往只會對自己無法時常得到的東西,會產生強烈的渴望,因此,當父母從小很少給孩子正面的回饋與反應,孩子為了獲得關愛,會頃一切做出非常大的努力爭取表現,甚至是自我犧牲,只為抓住父母停留在自己身上的眼光與對自己的認同,就像美國電影《大法官》(The Judge)中,畢業於第一學府在社會上有高成就的的二兒子(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飾演),明明已是成人,仍像個孩子拼命地想要從長期看似對自己極為冷漠,與自己關係惡劣且對立的父親身上取得認同。

一個無法真正自我認識與調適的人,一旦遭遇到超出他掌控範圍之外的事情時,內心更容易會產生嚴重的挫折感,也有可能將自己一直困在孤獨、憤怒、焦慮等負向情緒中循環。


母愛即使殘忍,孩子仍奮不顧身地緊抓不放
《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一書中提到,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相當著名的「母愛實驗」。研究者讓剛出生的恆河幼猴,離開親生的猴媽媽,分成兩群隊伍:一群住在由鐵絲網編成的猴媽媽身邊(鐵絲網媽媽身上有餵食的工具),一群住在由絨布媽媽做成的猴媽媽身邊(絨布媽媽比較溫暖,但是無法餵食)。

研究結果發現:即使沒得吃,溫暖的絨布媽媽身邊的小猴子,性格比較健康,也比較少出現攻擊行為。由此可見,孩子是需要溫暖與擁抱的!

這個母愛實驗後來還有進階版:研究者在小猴子所愛著的絨布媽媽身上,裝了會發出攻擊的武器,只要小猴子一靠近,就會被絨布媽媽身上的裝置射得遍體麟傷。

但結果卻令人驚訝:即使小猴子會被媽媽所傷,仍然奮力地想要接近媽媽!這是一種很原始的本能與心情:即使母愛會傷人、很殘忍,但我們仍渴望母愛。

這或許也是造物主對身為孩子的我們最不公平的地方,即使是最令人痛恨不齒的母親,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深深嵌進孩子心坎裡,讓我們保有對母愛渴望的天性。如果我們是從小被母愛包圍長大的孩子,成年後也有能力去愛人。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也想提醒爸爸媽媽,雖然偏心對人來說可以說是一種天性,但絕對別讓它別成一種藉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除了要能夠學習找出並且欣賞不同孩子身上所擁有的特質,更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保持敏感地去覺察孩子的反應,否則很容易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你無意間偏心了嗎?
家有障礙兒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提到,每回有機會到各地演講,跟許多父母談家有自閉症的孩子怎麼辦?談家有過動症的孩子怎麼辦?他都會額外再提醒父母們,如果家中還有其他並沒有發展上的問題的孩子,請父母別理所當然地以為他們較有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能力。

「客觀來說,如果家中的其中一個孩子有發展上的問題,父母必定是要投注較多的時間與心力,可能是帶著這個孩子接受療育,可能在照顧上也需要給這個孩子更多的幫助。」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


心裡缺席的母親
《與父母和解,療育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的作者許皓宜在書中也提到一個案例,N小姐和母親住在一起,但是心理上,她一直覺得自己沒有母親。原來N小姐的親姊姊,出生後就是一個需要特殊照顧的孩子,所以母親將所有心力都放在照顧姊姊身上。

之所以會生下N小姐,是為了未來有人可以在她死後接手照顧姊姊。對N小姐來說,母親不是她的母親,是姊姊的母親,而自己是未來要成為姊姊母親的替代品…。

缺席的透明母親,讓子女想愛又怕背叛,N小姐實際上似乎都接受了這樣的命運,但心理上卻對此感到生氣。她很難真正相信別人,卻又忍不住在剛進入青春期就開始大談戀愛,心裡好像有種空洞,非得做點什麼才能被填滿。

但她們不敢真正相信愛情,怕這個人也會在不經意中先行離去,就像她們的母親一樣。缺席的母親對我們造成最大的心理影響是:對所有關係的不安全感,害怕陌生又缺乏歸屬的環境,十分渴望他人對愛的保證與安撫。因為我們無法及早從母親身上感受到分離後的安全感,就對分離有過多莫名的想像與恐慌。


重要!安排與每個孩子進行「個別相處」時光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進一步談到,在某些家庭中,其他發展健全的孩子的確有可能會表現得特別早熟,但這不表示他們的內心真的成熟到能夠全然接受爸媽這樣對待他們的方式,或是完全理解或認同爸媽理所當然應該把較多的心力與時間放在有障礙的兄弟姊妹身上。

如前所述,有時候孩子不說出口,並不表示他們心中沒有質疑,他們很容易會想:「自己在這個家中,是不是多餘的呢?」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沒有被重視、被肯定,很容易造成自我概念發展出現問題。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建議,爸媽不妨試著安排出一段與不同孩子間相處的獨處時刻,重點並不在於刻意要求或換算客觀上時間分配的公正性,例如,陪姐姐去做療育時,與姐姐獨處了4小時,所以一定也得在這週擠出4小時來跟發展沒有問題的妹妹獨處約會,最重要的還是在與個別孩子獨處時,能夠完完全全地把心放在眼前這個孩子身上,傾聽她說話,彼此分享。

也就是說,父母要刻意安排出時間與製造機會,讓家中不同的孩子,都能擁有個別與父母單獨約會的機會,在這段時間內,不論是為孩子念一個故事、帶著孩子到附近的公園散步,或者只是帶著他去吃他平日最愛的食物都好。最重要的是孩子會因為有機會可以跟父母獨處,而感到開心與滿足,對親子間關係的建立,與保持彼此間親密感都會產生正面影響。


重男輕女or 重女輕男的家庭
重男輕女情境:
每次家族聚會,總是聽到大嫂一臉滿意地說著他們家老大多優秀多帥氣,之中總是不忘拿老二(妹妹)跟老大比,總是把老二批評得一文不值,連這對兄妹的親爸爸也曾經說出:「老二究竟是不是妳生的?是不是你孩子啊?」

大嫂只讓哥哥花錢學各類才藝,帶著老大出國去玩,妹妹在他們家就像是透明人一樣,只有老大有最新的書、玩具、衣服,老二什麼都沒有,幾乎都是撿別人舊的東西,常常大家都覺得老二是小可憐,孩子的父親雖然知道這樣的狀況,卻也沒有做任何積極的改變與介入。


「沒反應」也是一種傷害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沒有任何反應,其實也是一種認同!事實上,當夫妻雙方的其中一方,已經發現另一半出現了偏心家中某個孩子的行為時,應適時地把自己所觀察到的行為提出來好好與對方溝通。

例如,「我看妳對哥哥的反應,好像跟對妹妹的反應不是那麼一致…。」若情境中的爸爸看起來明明知道媽媽態度的偏差,卻沒有任何積極的行動,這樣下去,只會讓孩子一直承受被偏心對待所帶來的傷害。


重女輕男:對於家中最調皮搗蛋的那個孩子,必須給予鐵的紀律?
《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的作者許皓宜在書中提到,男孩活動力天生大過於女孩,常常給家庭和學校帶來困擾,所以許多研究結果證實,比起對女兒的教育方式,家長對兒子的管教往往較為粗暴。在許多父母教養男孩的潛意識裡,甚至假定「粗暴的管教」可以讓男孩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思考:孩子是真的調皮?還是為了吸引你注意?
大部分父母其實都會覺得自己真的沒有想要偏心,只覺得對不同個孩子所給予的教育方式必須有所不同?例如,有的孩子天生就很有自制力,根本不需要給予太多的叮嚀,然而,對於家中最調皮搗蛋的那一個,當然要特別嚴加管教才行?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提醒爸媽,不妨停下來思考一下,「在你眼中最調皮搗蛋的孩子會出現某些行為,到底在告訴你些什麼?」有些小孩其實是故意調皮搗蛋,讓自己表現得與眾不同,吸引爸媽的注意;有些小孩則會因為父母特別嚴加管教,而在負向行為上更變本加厲,因為他們會覺得反正我在爸媽眼中就是個壞孩子。


當孩子已大喊:爸!媽!你偏心!
「為什麼姊姊可以,我不行?」「爸媽你們是不是比較喜歡哥哥?」「為什麼我一直都要穿哥哥姊姊穿過的衣服?」父母到底要如何回應孩子與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情感,又不讓其他孩子覺得是特殊待遇或是偏心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提出以下建議與方法:


方法一:反問孩子:「告訴爸比媽咪,你覺得公平是什麼呢?」
事實上,齊頭式的平等並非真的公平,然而,當孩子已經向父母提出偏心的抱怨時,最重要的就是回歸到孩子本身的感受,找出為什麼孩子會認為爸媽不公平的原因?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好好與孩子討論公平的概念。

例如,針對孩子提出:「為什麼我一直都要穿哥哥姊姊穿過的衣服或用他們玩過的玩具?」爸媽不妨讓孩子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其中之一可能包括珍惜物資,讓孩子知道哥哥姐姐小的時候也會使用許多他人二手的物品,「二手」並非等於「較差的」、「破舊的」。


方法二:傾聽孩子、反省自己
另一方面,父母也應該保持自己的彈性,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是不是真的讓家中年紀最小的孩子總穿哥哥姐姐的舊衣服呢?其實,若審慎衡量過經濟能力,適時為孩子們買一些只屬於他們的新東西,也能讓孩子擁有「這東西是真正屬於我一個人」的快樂與滿足感唷!避免不斷說服或強迫孩子只能接受你認為最佳的安排。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