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719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cp7619
威爾斯親王 | 2017-7-17 12:25:07

當小孩突然出手打人時,常讓家長尷尬不已,對年紀還小的小小孩, 單純阻止可能無效,應該先找出原因,才能有效更正打人行為。

一歲多的小朋友由於語言尚未發展完整,所以會用一些行為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想法,加上動作又比說話快,孩子在還不能準確說出自己的感受時,經常是想都沒有想,就直接將想法反映在動作上。因此,對於這個階段寶貝的打人行為,首要做的是「找出行為背後真正的意涵」,並給予正確引導,以下有四個教養重點:

1. 從環境變化解讀行為意義:同樣的打人行為,背後意涵可能完全不同,這次和下次動手的原因也可能完全不同。建議你先觀察孩子出手的前幾秒,周遭環境出現什麼變動,是不是有新的或喜歡的、不喜歡的事情出現。比如說,孩子看到姊姊玩他喜歡的玩具,他去打姊姊一下,背後隱含的可能是「我要那個東西」;也有可能是姊姊搶了他的東西,他不高興,所以打人發洩;或是看姊姊大叫「好痛」,覺得很好玩等。

2. 搶先中斷打人行為,教導替代方案:當你發現孩子和某個人相處時,或想要某個東西就會打人,必須在孩子出現打人的動作前,搶先一步中斷錯誤的行為,並協助他找到替代方法來表達意圖。例如,他想要姊姊手中的玩具,可以帶著他的手拍拍、摸摸姊姊,幫孩子講出:「姊姊借我玩。」教導的時機點很重要,必須在他打人前就要中斷,否則等打完人再教,通常作用不大。

3. 冷處理為獲得注意的動手行為:如果孩子動手打人後,會看看你的反應,通常用意是為了引起注意,這時最好採取「冷處理」,他要是覺得無趣,下次就不會繼續這樣做;但若是被打的人反應愈大,愈會增強他下次打人的動機。

4. 平時模擬情境,鼓勵正向互動:若孩子是想找人玩,卻不知怎麼開口,而胡亂打人、推人,建議平時製造一些遊戲的情境,或帶簡單的遊戲,提供正確的互動示範;或當他與其他孩子有適當的身體接觸時,例如擊掌,就要給予鼓勵,讓他知道原來可以這樣互動。

NG教養
切記別在孩子打人後對他做出相同的動作,並對他說:「你現在知道這是什麼感覺了吧!」這個年紀的孩子同理心尚未發展,無法理解他人感受,這樣做只會強化他「打人是可以的」心態。此外,家長以懲罰做為禁止的工具,或許當下有效,但通常孩子沒多久又會再打人,因為你沒有教他下次碰到同樣的情境可以怎麼做,因此,教導正確的替代行為,會比懲罰更重要。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