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也無風雨也無晴
威爾斯親王 | 2020-3-2 01:26:45

本篇最後由 也無風雨也無晴 於 2020-3-2 01:27 編輯


國內首起院內感染 醫師籲:政府不要再拘泥社區感染定義

ETtoday新聞雲 2020年03月01日 12:44  記者楊蕓/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台灣2月29日出現首起院內感染案例,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醫師認為第34例是典型社區型態,但醫院礙於法令規定,直到出現呼吸道症狀才送檢,導致住院第14天才確診,「如果政府早早說已出現社區感染、提高警覺,醫院起碼可以提早四、五天診斷,減少院內感染機會。」

王任賢指出,新冠肺炎跟SARS不一樣,SARS從關口直接進醫院,就是重症,一旦院內防疫沒做好,很快就爆發院內感染;新冠肺炎則是輕症為主,基本上在社區飄,因此程序是從關口再到社區、再進到醫院,「台灣的醫療系統經歷SARS後非常強大,我不認為這個病應該在醫院內爆發,因為SARS以後整備了17年,不該出現這個問題。」

王任賢分析,從第34例新冠確診案例顯示,病毒感染源是從境外、社區再到醫院,先因低血糖住院,到了7天發生呼吸道狀況才送檢,第14天檢測出新冠病毒,這是典型的社區型態,但醫院礙於法令規定,直到出現呼吸道症狀才送檢,顯示政府法令僵化,必須要有更大的彈性,讓第一線醫護人員有更大的權責能夠採檢疑似病人檢體。

王任賢強調,傳染病最怕就是延誤,再多的防護都已經沒有用,政府的政策應該要更明快,不要再拘泥社區感染的定義,讓第一線醫護人握有提早診斷工具,及早發現感染者,減少傳染機會。

王任賢強調,如果政府早早說已出現社區感染、提高警覺,醫院起碼可以提早四、五天診斷,減少院內感染機會,此外,過去診斷工具靠旅遊史,現在到了社區感染 ,應給我們更多工具,做個CT、快篩,或把既有感染診斷工具更開放,讓更多人能及早偵測,不要只限定在那幾個旅遊點回來的人才能做診斷。」



「應有小規模社區傳播了」台大醫:院內感染是警訊!疫情像滾雪球走向臨界點

ETtoday新聞雲  2020年03月01日 13:33  記者陳俊宏/綜合報導



▲黃立民認為,院內感染以後,很容易再從院內又回到社區去。(圖/東森新聞)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國內出現首起院內感染案例。對此,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暨兒童感染科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1日表示,院內感染是警訊,代表疫情已往臨界點走,「小規模社區傳播應該也有了,有些可能還隱藏著,必須提高警覺。」而案例爆發後,確診醫院沒有封院,他也說明,封院是錯誤行為,應該放棄感染環境,另外隔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月29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COVID-19確定病例,其中4例為2月28日公布案34(指標個案)確診前於北部某醫院的接觸者,分別為1名清潔人員(案35)及3名護理人員(案36至38)。

指揮中心說,案35於醫院急診工作時曾接觸案34,其餘3人均為案34確診前住院病房之護理人員,4人陸續於2月18至25日間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並於案34確診後列為接觸者採檢,於2月29日確診,為一起群聚事件。

對此,黃立民1日直言,院內感染是警訊,「院內感染以後,很容易再從院內又回到社區去,所以這變得像滾雪球。所以一旦出現院內感染是一個警訊,代表疫情已經往臨界點在走了。」

▼莊人祥表示,目前確實有零星社區感染,且本土病例超過境外移入,應該是屬於有「社區傳播的警訊」。(圖/記者張榮恩攝)




指揮中心指出,因應本起群聚,已要求醫院關閉案34確診前的住院病房,並進行環境清潔消毒;另針對病房工作人員、病患及陪病者等風險對象進行調查、隔離及擴大採檢。

指揮中心說,針對有症狀工作人員,如2次採檢皆為陰性,仍應持續居家隔離14天,期滿後須再採檢1次,確認為陰性後才能上班;無症狀工作人員則須經確認採檢陰性,且隔離期滿後才能上班;至於同病房住院病患,均已安置於指定單人病室隔離,經確認採檢陰性後才能出院,出院後仍須居家隔離至14天期滿。

而國內出現首例院內感染,確診醫院並沒有進行封院。對此,黃立民表示,「封院其實基本上是錯誤的行為,封院就是強迫裡面的人感染。其實最好方法是把這個機構放棄,把這個環境放棄,所有的人都搬到別的地方,病人就到醫院,還沒染病的人就搬到隔離空間。」

一般來說疫情發生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輸入型,以境外移入的個案為主,例如最近確診的33例日本大阪旅遊男性,以及到埃及旅遊的39例;第二階段則是本土或社區感染,像是先前衍生出的案32看護確診,就代表疫情已經進入照護體系。

而現階段的台灣已來到院內感染的關鍵時段,要是沒有管控好,甚至影響社區,疫情恐怕大爆發。黃立民說,院內感染其實反映是社區感染,當社區感染到一個程度,院內感染就會出現,「你突然發現來住院的人有些根本就不像是(新冠)肺炎,其實他也帶病毒」,這就反映社區感染的人已慢慢在增加,「目前我們應該有社區的人被感染,這是沒有問題的,小規模社區傳播應該也有了,有些可能還隱藏著,必須提高警覺。」

衛福部日前公布「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有4個徵兆,包括確定病例無法找到感染源、本土感染個案遠超過境外移入感染個案、出現持續性的傳播鏈,以及有廣泛發生的群聚事件。

指揮中心應變官莊人祥受訪表示,目前確實有零星社區感染,且本土病例超過境外移入,應該是屬於有「社區傳播的警訊」,也顯示疫情發展更加嚴峻。但他也強調,這是擴大社區監測得來的結果,因為持續監測、及早發現,就有機會降低快速傳播。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金幣 收起 理由
terrybear6268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2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nij
大公爵 | 2020-3-2 22:29:40

真的超前佈署防疫才行,不然,到時很可能手忙腳亂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