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22-7-16 11:20:15

221.jpg

現代人為了生活上的方便,發明出許多東西,其中為了辨識身份,就有了「身份證」等類似的物品。然而古代並沒有身份證,外出時又該如何向別人證明「自己是自己」呢?

在戰國時期、商鞅第一次變法時,改革了戶籍制度,實行什五連坐法,此外還規定出行較遠者或旅店的旅客,都必須持有官府印發的憑證,否則旅店不可以收留該旅客住宿,這個憑證通常為一塊竹牌,上面寫著姓名、性別和居住地等等資訊,擁有現代身份證的部分功能。

到了隋唐時期,政府給官員發放「魚符」,是一塊擁有魚形狀的木頭片或金屬片,上面刻有官員的姓名、官居品級等,每天上朝的時候都要記得帶上,在門口排隊交由太監檢查,正確無誤才能放行。武周時期,則是把魚符改為「龜符」,而且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的龜符還是用黃金製作的,也因此後來才會有「金龜婿」的說法。

明朝時主要使用的是「牙牌」,是一種用象牙、獸骨等材料製成的小板子,上面刻有該官員的姓名、職務以及所在的衙門等資訊,比隋唐時期還要詳細許多,但不管魚符、龜符還是牙牌,都只有官員才能擁有,而且等到退休之後,明朝官員還得繳回牙牌。

清朝的身份證則稱為「腰牌」,牌子上不但要寫清楚姓名、年齡、工作單位、職業、官銜,還會註明腰牌的用途,有些要求比較嚴格的地方,還會記錄持有人的臉部特徵,想要冒充或認錯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rc11 + 10
p0937433921 + 10

總評分: 名聲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