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5 天前

211.jpg

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科學家們,已成功利用類似當年「複製羊桃莉」的技術,從人類皮膚細胞中製造出人類卵子,並透過體外受精(IVF)培育成早期胚胎。這項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的突破,未來雖有望為不孕症治療開闢新路,卻也立即引爆了巨大的倫理風暴,專家警告此技術恐讓「偷人生子」成為可能。

OHSU研究團隊採用的技術,是將一顆現有人類卵細胞的細胞核挖除,再植入一枚來自人體皮膚細胞的細胞核,這個「挖核換核」的步驟稱為「體細胞核轉移」。但與複製不同,科學家的目標是製造功能性卵子。由於卵子僅有正常細胞一半的染色體,研究人員隨後利用電擊與藥物,促使這顆「改造卵」排出其一半的染色體,使其成為一顆可受精的卵子。

然而,研究團隊嚴格強調,這項技術目前仍處於極其初步的「概念驗證」階段,充滿不確定性與風險。實驗中,僅有約9%的受精卵能成功發育至可植入子宮的「囊胚」階段。更嚴重的是,即使是這些成功的囊胚,也普遍帶有嚴重的「染色體異常」,包括染色體數目不對或缺失,根本不適合用於任何臨床生育治療。

未參與研究的大阪大學幹細胞研究員林克彥(Katsuhiko Hayashi)直言,目前這項技術「效率太低且風險太高,無法立即應用於臨床」。研究作者也坦承,在未來的臨床應用前,還需要大量研究來確保其有效性與安全性。

此技術的潛在倫理風險,更引發專家憂慮。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生物倫理學家格林(Ronald Green)警告,此技術理論上可能讓有心人士「在他人(包括名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他們的皮膚細胞,並用其製造出功能性的卵子。」這意味著,未來任何人的皮膚、毛髮,都可能成為被他人竊取DNA、製造出帶有自己基因後代的來源,引發了對個人基因隱私與自主權的深層恐慌。

展望未來,OHSU研究團隊計劃深入研究如何更精確地控制卵子內染色體的減半與加倍過程。與此同時,全球其他實驗室也在探索不同路徑,部分團隊使用幹細胞培養卵子,或將成體細胞逆轉回幹細胞再培養。這些方法在小鼠實驗中已取得一定成功,但在人類應用上進展較為緩慢。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rc11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att007
王室 | 4 天前

以後出門在外得當心,尤其是名人們,說不定哪天就有小孩上們認爹、娘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rc11 + 10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4 天前

att007 發表於 2025-10-11 06:58
以後出門在外得當心,尤其是名人們,說不定哪天就有小孩上們認爹、娘

這種技術太困難了,理論上可行可是要真的能夠實際操作還需要非常久的時間。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rc11 + 10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