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goodamc888
子爵 | 2011-12-27 05:38:46

宋太宗趙光義在一次詔令中說他“懷經綸之長策,不說王侯;蘊時相之奇才,未朝天子。”這是完全符合事實的,而且有力地說明陳摶始終是屬於人民的。
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陳摶預知了自己登仙的日期。他告訴弟子賈德升說:“汝可於張超谷,鑿石為室,吾將憩焉。”次年七月,石室造成,陳摶欣然登上石室,笑著對弟子們說:“峭岩太華,氣清景秀,吾之所歸乎!”隨後,寫下了數百言的遺書,“其略曰:臣大數有終,...... 已於今月二十二日化形於蓮花峰下張超谷中。”如期而卒,享年一百一十八歲。

  陳摶一生著述甚豐。《宋史》本傳說:“摶好讀易,手不釋卷。常自號扶搖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事”。“摶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陽集》、《釣潭集》、詩六百餘首”。(已佚)《宋史 藝文志》經部,易類載:陳摶《易龍圖》一卷(已佚,今存<易龍圖序>一篇,收在<宋文鑒>中);子部,道家載:陳摶《九屋玄玄篇》一卷(已佚),五行類載:陳摶《人倫風鑒》一卷(已佚);集部,別集載:陳摶<釣潭集>二卷(已佚).

  其他還有《周易直解》四卷,《入室還丹訣》《趨若海詩》等均佚。

  現存除《易龍圖序》一篇,收在《宋文鑒》中以外,還有兩種:《陰真君還丹訣注》,收入《正統道藏》。另一本《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又名《正易心法》,1卷.據宋釋志磬著《佛祖統記》卷四十三載:“陳摶受《易》於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42章,理極天人,歷詆先儒之失,摶始為之注》。及受《河圖》、《洛書》之決,發易道之秘,漢晉諸儒如鄭康成、京房、王弼、韓康伯皆所未知也。”即是此書。此書在編輯明《正統道藏》時誤認為已亡佚,而寫入《道藏缺經目錄》。其實並未湮沒,只是當時未能勤加搜求罷了。《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是由麻衣道者著,宋初陳摶注。曾刊入《范氏奇書》、《津逮秘書》、《學津討原》、《叢書集成初編》、《藝海珠塵》等叢書,今收入《藏外道書》第5冊。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全書共有四十二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為麻衣道者所著的“心法”,所謂“心法”,是指麻衣道者心靈中感悟的解易的思想。是與儒家尊經者傳統的只重周孔文辭的解易方法相對而言的。“心法”之外的文字,稱作“訓”,亦稱“消息”,是陳摶對麻衣每章文字的注釋。《麻衣正易心法》於開篇就解釋了書名的涵義與該書的體例:“正易者,正謂卦畫,若今經書之正文也。據周孔辭、傳,亦是註腳。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訓於其下,消息也。”陳摶認為(陳摶承《麻衣心法》作注,為行文簡約,只以陳摶代之,本章以下同,《易》之正者傳說是伏羲時代所畫出的“卦畫”,而不是周文王與周公旦所系的卦辭和爻辭。卦辭和爻辭只是對正易卦畫的注釋。孔子作《易傳》之文字,更是對正易卦畫的注釋了。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的中心內容是提出了“卦畫為正易說”。陳摶認為,《周易》一書的卦爻辭只是卦畫的解說,卦畫才是《易》的正文。伏羲氏所作的“不言之教”,即是沒有文字之易。示人以象者,只有卦畫。“羲皇畫卦,不作紙上工夫也。”“卦象示人,本無文字,使人消息,吉凶嘿會。”後人用以指導自己的行動,只須“觀卦畫之象,悟其象意。如其象則吉,造其象則凶。”說“六十四卦無究妙義,盡在畫中,合為自然。”都是對“正易”為卦畫的說明。他們認為,文王、周公寫的卦爻辭只是為易的“正文”卦畫所作的注釋。這就明確提出了以卦畫為易本體,繫辭為易的註腳說。這個認識,是在《周易》成書乃至成經之後最具革命性的論斷。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還提出了“辭外見意”說。第六章“消息卦畫,無止於辭,辭外見意,方審易道。”陳摶不否認《周易》之辭是解說易意的,但他認為,易之道並不限於《周易》文辭中的表述。真正的,全面的易之大道在卦畫的表象之中。這是針對對三國魏王弼掃象之後的義理派觀點的反擊。

  最為可貴的是,《正易心法》繼承了三國魏管輅反潮流的精神,對傳統易學的研究發出了反傳統的宣言:“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晦”(四章),“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於周、孔言語下拘攣。”(四十一章)

  這是從《周易》成書之後,中國學術界第一次對《周易》一書對中國易學發展的作用所作全面的 辯證的批判。在此之前,漢之後,除了少數人(如管輅)之外,對周文王、周公旦及孔子作《周易》,幾乎全是清一色的崇拜和讚揚之聲,未敢有半點微詞。只有麻衣與陳摶,才能對《周易》在中國易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如此大膽的評論。

  伏羲時代的易究竟是什麼樣的,後人難於知道。但由於周文王重新編排了卦序,周公為每卦每爻都編選 配上了相應的繇辭,孔子等人為《周易》作傳,提出聖人現象繫辭的原理,揭示了卦象、卦義、卦德,記載了當時的筮法,對易卦的宇宙模式作出了自己的解說等等,使遠古的易學得以流傳下來。沒有周文王、周公、孔子這些“聖人”的工作,沒有《周易》這部有影響的易學,沒有《易傳》這些最早的研究成果,後人研究易學就更加困難了。易之道也可能湮沒無聞.文王、周公、孔子等“聖人”對易學的傳承是功不可沒的,因此<正易心法>中說 “易道不傳,乃有周孔.”這是對傳說周文王演易、周公繫辭、孔子作傳的肯定。

  同時,麻衣道者與陳摶同時也對周孔文辭也做了嚴厲的批評:“周孔孤行,易道復晦”。對儒者學者們只以周孔之辭說為唯一正確的易道聖典,麻衣批判道:“世俗學解,浸漬舊聞,失其本始,易道淺狹。”(四十二章)陳摶注說:“學者淺識,一著其辭,便謂易止於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畫微旨。只作八字說,此謂之買櫝還珠,由漢以來皆然。《易》道胡為而不晦也。”只迷信於周孔之辭,以為周孔之辭就是易道,易道全在辭中,拋棄了易學的象數基礎,只論易理在人事上的應用,是漢以後易理學者們畫地為牢而造成的易學誤區。麻衣與陳摶正確地指出,正是由於這些學者對周孔文辭的迷信,反而使得被周孔傳下來的易學之道,更加晦喑不明。所以陳摶說:“上古卦畫明,易道行;後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他們認為聖人設辭本是為了說明解釋易畫的,而易的卦畫所蘊含的思想,不是用幾百條辭就能說明白的,為卦畫繫辭,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聖人於是不得已而有辭。但是後人“不知(《易》是)借辭以明其畫象,遂溺其辭,加以古今訓注而襲謬承誤,使羲皇初意不行於世,而易道於淺狹了。”所以陳摶又在“易道彌滿,九流可入,當知活法,要須自悟”(四十一章)的注中說:“易之為書,本於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何適而非陰陽也。是以在人惟其秘入耳。文王、周公,以庶類人,宣父以八物入,斯其上也。其後或以律度入,或以歷數入,或以仙道入,以此知易道無往而不可也。苟惟束於辭訓,則是犯法也。良由未得悟耳。果得悟焉,則辭外見意,而縱橫妙用,唯吾所欲,是為活法也。”提出了“束於辭訓”為死法,“辭外見意”,“縱橫妙用、唯吾所欲”是活法的主張,之後又喊出了“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於周、孔言語下拘攣”的戰鬥口號,並提示了先天易學的原始本質。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