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唯我獨尊
高級版主 | 2016-2-7 20:18:28


▲活動斷層監測點分布圖。(圖/中央地質調查所)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震醒全台,引起大家對地震的重視,2016年2月6日「美濃大地震」重創台南;17年間,台灣人對地震有更多的了解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一直以來都在進行地震研究,他們認為,了解地形變化,就能解讀斷層活動,掌握住斷層的異常行為,就有機會適切做出回應。
▼高爾夫球場面目全非。

台灣位在環太平洋區的地震帶,只要居住在這座島上,就無法避免災害性地震的發生,但是藉由了解地震發生的原因及影響卻可以減輕傷害。中央地質調查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的資料提到,斷層活動觀測是地震研究、地震災害評估和地震減災所不可或缺的作為。多年前921地震對台灣社會、經濟和民生的衝擊和破壞,使得地震研究工作在當前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地表的裂痕穿越房屋。

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資料,台灣災害性地震肇因於斷層活動,為了解讀斷層活動,利用地形變動觀測,長期監控台灣地區斷層兩側相對運動,掌握斷層異常行為,以便適切地做出回應。資料指出,斷層活動的型式可以分成「無震期」和「地震時」的運動,「無震期」斷層兩側地塊緩慢潛移,逐漸累積應變直到超過岩體強度,然後岩體破壞產生地震;而「地震時」斷層兩側地塊快速的做相對運動,將岩體應變能量瞬間釋出,然後再進入無震期潛移活動,這樣的過程週而復始,「因為地下斷層兩側在無震期的潛移運動,可以表現在地表的地形變化,因此地形變動觀測便是了解斷層活動的利器。」
▼救災還在持續中。

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地震觀測已由過往的被動偵測定位,拓展至主動監測斷層活動。研究顯示,斷層分成潛移區和閉鎖區,潛移區平常持續移動變位,地震規模較小,而閉鎖區則在常時並不活動,直至兩區界面應變累積至岩石強度以上,閉鎖區則發生破壞位移形成規模較大的地震。但是應變累積時間並非呈線性週期,所以地震頻率也非規律出現。因此斷層活動監測利用地形、地質、測量、地球物理和化學方法觀測斷層潛移現象,進行地震再現分析,期望藉著判別斷層潛移區活動異常,顯示閉鎖區域可能活動的地震前兆,適切地做出預警或減災措施。
▼救災人員非常疲憊。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mobilu + 18 + 18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8  金幣 + 18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gn01136730
王室 | 2016-2-8 00:20:06

ㄟ害,人口密集區,幾乎都有斷層帶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