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爵
|
2012-11-30 16:42:11
|
接下來我們看看國民的道德素質與政治制度的關系。不可否認,今天中國人的道德素質確實很低,懦弱、冷漠、殘忍、狡猾、不守信用、沒有社會責任感。正是這些低劣的品質,構成了很大一部分中國人的道德素質,說中國人道德素質低,絕對沒有半點冤枉,已故台灣作家柏楊先生就稱中國人爲“醜陋的中國人”!
但是,筆者認爲,中國人道德的這種低素質不是中華民族先天遺傳的,而是共產黨的獨裁統治造成的!獨裁制度是因,道德素質低是果,而不能因果倒置。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習慣是環境造就的,不同的環境會造就不同的習慣。長期坐牢以后剛剛恢複自由的人,會習慣性地見人就彎腰,嘴里繼續喊著“報告政府”。在農村生活的人,高聲喧嘩、隨地吐痰、不願意排隊,這些是十分自然的現象,因爲農村曠野開闊,說話的人經常需要提高嗓門高聲叫喊對方才能聽見,房前屋后雜草叢生,隨地吐痰造成的不良影響並不明顯,公共事務極其稀少培養不出排隊的習慣。希望農村人剛到城市就知道遵守交通規則是不切實際的,要想讓農村人養成城市人的生活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到城市來生活,而且只要他們來到城市生活就一定會養成城市人的生活習慣。人的道德素質和政治制度的關系,就像人的習慣與生活環境的關系一樣,在獨裁制度中生活的人,不可能養成民主制度下生活的公民所具有的那些高尚的道德素質。只有改變生活環境才能改變人的習慣,同樣,只有改變政治制度,才能改變人的道德素質,而且,只要改變了政治制度,人的道德素質就一定會發生改變,千千萬萬生活在海外民主國家的中國人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說中國人道德素質低就不適合在民主制度下生活的話,那麽,請問今天數百萬在西方民主國家定居的中國人又是怎麽適應的呢?
可是有的人卻反過來,把人的道德素質說成原因,把國家的政治制度說成結果,這難道不是顛倒是非嗎?這方面有一個流行很廣的謬論,就是說中國人缺乏契約精神,因此中國不適合搞民主政治。這種論調認爲:“民主是一種契約政治,中國人現在的契約意識還很淡薄,必須依靠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才能培養出中國人的契約意識,只有等到中國人普遍具有了契約意識,才可能在中國建立民主制度。”說這種話的人不知道,獨裁政治何嘗不是一種契約政治?在爭奪國家統治權的戰爭中,戰敗者承認戰勝者的統治權,戰勝者承認戰敗者的生命權,這不就是一種契約嗎?契約精神絕不是市場經濟培養出來的,而是法律強迫出來的,市場經濟只不過爲契約精神提供了一個生存的空間而已,因爲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不需要交換,當然也就不需要契約。但是有了交換,如果沒有法律,人們從市場經濟那里能夠得到的只能是欺騙,除非人類永遠呆在物物貿易的狀態下。既然法律是契約精神的基礎,那麽,我們只要看看獨裁政治和民主政治這兩種模式,哪一種制度中的法律是真正的法律,就可以知道哪一種政治制度可以培養出人民的契約精神了。毫無疑問,無論是在立法的科學性還是在執法的嚴肅性上,民主政治都是獨裁政治不能望其項背的!共産黨的法律不是明文規定中國人民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嗎?共産黨的法律不是明文規定未經審判任何機關和個人不得剝奪他人的自由嗎?爲什麽中國人民至今還在因言獲罪?爲什麽中國的警察還可以不經過任何法律程序就剝奪他人的自由?就算獨裁國家的法律是政府一手包辦的,這些法律不也是政府對人民的承諾嗎?這些法律不也是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契約嗎?是誰在破壞契約?是誰沒有契約精神?如果有人還指望通過市場經濟來培養普通民衆的契約精神,難道政府的契約精神也能指望市場經濟來培養嗎?不,政府的契約精神只能靠民主制度來規范,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抛棄一黨專制的獨裁制度,政府就永遠不可能有什麽契約精神!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法制經濟,離開法制的市場經濟只能是權貴經濟。當前的中國經濟就是權貴經濟,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權貴經濟會自然而然地轉變成市場經濟嗎?絕對不能!既然權貴經濟不能自然而然的轉變成市場經濟,又怎麽能讓中國人的契約精神在權貴經濟中得到培養呢?把所謂的契約精神當作推行民主制度的前提條件,本質上就是想無限期拖延民主制度的建設。因爲契約精神是一個無法量化的抽象名詞,主張這個前提條件的人,永遠給不出一個具體的指標來指導人們進行操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97d56c0100zpkh.html |
|
大陸專制政府(PRC)取得了聯合國代表權,佔用“中國”名號。本人恥與為伍,從此避用“中國”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