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844 | 回覆: 29 | 跳轉到指定樓層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9-26 18:31:49

本帖最後由 殆剜狼 於 2011-10-2 05:11 編輯


中國空間對接採用“異體同構周邊”式對接機構


1.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概述

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指兩個航天器在空間軌道上會合並在結構上連成一個整體的技術。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包括空間交會對接軌道設計技術、軌道交會控制技術、對接機構設計技術、空間交會對接測控技術等。廣泛用於空間站、空間實驗室、空間通信和遙感平臺等大型空間設施在軌裝配、回收、補給、維修以及空間救援等領域。目前爲止,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完整的交會對接技術,歐洲的ATV和日本的HTV在交會對接技術方面分別得到了美國或俄羅斯的技術支援。

什麽是空間交會對接

空間的兩個航天器在同一時刻以同樣的速度到達同一個地點的軌道控制過程及結果稱做軌道交會。在空間將兩個航天器對接起來形成一個航天器的事件稱做空間對接。所謂空間交會對接是軌道交會和空間對接的總稱。

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包括空間交會對接軌道設計技術、軌道交會控制技術、對接機構設計技術、空間交會對接測控技術等。

對接過程通常分爲4個階段。兩個航天器在完成交會後保持一定的距離,進入共面的相對飛行階段。在進行下一個步驟之前,兩個航天器都要確定對接姿態。當兩個航天器完成了最後的對接準備以後,目標航天器(被動方)保持原狀態,對接航天器(主動方)則進行主動靠近。爲了保證對接的準確性,太空人(或自動對接系統)必須在確保兩個航天器的對接設備處於同一直線上之後,再小心翼翼地進行對接。最初的接觸會觸發一些小型撞鎖來連接兩個航天器(軟對接),它們能夠起到對接過程中的緩衝作用。在對接完成後,對接設備將兩個航天器拉近緊貼在一起,一些能夠進行密封連接的對接系統的對介面進行密封(硬對接)。

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作用

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爲長期運行的空間設施提供物資補給和人員運輸服務。例如,除早期試驗階段外,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和進步號貨運飛船的全部飛行任務,以及美國太空梭與和平號空間站及國際空間站對接的主要任務都是如此。二是爲大型空間設施的建造和運行服務。和平號空間站的6艙段構型是通過交會對接直接在軌組裝完成的,國際空間站的建造既利用了交會對接直接組裝艙段,又利用了太空梭強大的運輸能力和太空人的操作完成了包括桁架、帆板和艙段的組裝;太空梭對哈勃望遠鏡的維修則是由交會對接技術支撐的在軌維修服務活動的典範事例。沒有交會對接技術,這些複雜的空間設施的建造和可靠運行是無法實現的。三是進行空間飛行器重構以實現系統優化。例如在阿波羅登月任務中,在地球軌道和月球軌道要分別進行一次交會對接,地球軌道交會對接解決了降低火箭上升段逃逸質量與人員進入登月飛行器通道之間的矛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實現了將登月飛行器與返回地球飛行器的功能區分和獨立,大幅降低了對火箭運載能力的需求。

交會對接技術的另一個重大潛在應用領域是載人登月和深空探測任務。這些任務所需運載能力巨大,通過多次發射和交會對接技術在近地軌道完成軌道轉移飛行器的組裝,是降低對單發運載火箭能力需求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對於諸如火星及其以遠的載人任務而言,這可能是目前技術水平上可工程實現的最佳、甚至唯一途徑。

因此,交會對接技術是發展航太技術、增強人類探索和開發太空資源能力的一項重大關鍵技術。它與載人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並稱載人航太的三大基本技術。

交會對接技術的發展

目前世界上有美國、俄羅斯、歐洲和日本研製的飛行器分別完成了與運行在地球軌道上目標飛行器的交會對接。1966年3月16日,美國雙子星座8號飛船與由阿金納火箭末級改裝的對接目標實現了世界上首次交會對接,其中,最後的近距離交會對接是由太空人人工控制完成的,稱爲人控交會對接。1967年10月,蘇聯宇宙188號飛船與宇宙186號飛船實現了世界上首次無人自動交會對接。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登月艙與指令服務艙實現了首次月球軌道人控交會對接。歐洲和日本分別於2008和2009年實現了自動轉移飛行器ATV(Automated Transfer Vehicle)和H-II轉運飛行器HTV(H-II Transfer Vehicle)與國際空間站的交會對接。迄今爲止,美國和俄羅斯共計進行了300多次交會對接飛行,美、俄的交會對接技術已經成熟並在空間站和載人登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兩國交會對接技術也具有近距離交會段分別以人控和自控爲主的各自鮮明特色。同時,兩國都在不斷提升交會對接過程中飛行器的自主能力。

目前爲止,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完整的交會對接技術。歐洲和日本的ATV和HTV 在交會對接技術方面分別得到了美國或俄羅斯的技術支援。ATV的對接機構由俄羅斯提供,HTV的對接機構由美國提供,其最後的對接過程是由空間站機械臂控制完成的。二者在飛行任務中均需要美國和俄羅斯的資料中繼衛星系統(Tracking and Data Relay Satellite,TDRS)支援。(部分引自周建平:“載人航太交會對接技術”,載《載人航太》,2011年2月)

2.保障交會對接的可靠性和高精度

過去發生過的多次交會對接故障,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和經驗教訓,如何保障交會對接的成功實施,需注意以下幾方面:

進行充分的地面試驗是交會對接成功的關鍵

在已發生過的交會對接故障與事故中,相當部分是交會對接系統故障造成的,例如自動交會對接系統失靈、對接機構故障等。特別是在早期的飛行中,故障率非常高,例如聯盟-3、8、10飛船等都出現過對接故障。從1960~1990年蘇聯載人航太飛行中,共發生影響飛行任務的重大故障33次,其中空間交會對接故障8次,占總數的24.2%。空間交會對接發生故障與事故的原因除了對空間環境認識不足和交會對接技術不成熟之外,就是空間交會對接系統缺乏有效的地面試驗,不能對系統進行充分的考核。爲了吸取失敗的教訓,蘇聯在改進交會對接系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建立與完善地面試驗手段。例如,爲了準備1975年聯盟-19飛船與阿波羅-18飛船的交會對接,蘇聯研製了大型懸挂式對接機構試驗設備;在參觀了美國的對接機構實驗室後,又於1989年建成了對接機構的六自由度綜合試驗台,從而擁有了先進的地面試驗手段。

系統具有一定的處理故障冗餘能力是提高交會對接可靠性的基礎

航天器的空間交會對接過程涉及載人航太的各大系統,特別是飛船。蘇聯爲增加有效載荷的重量,自聯盟-12飛船開始,取消了其上裝有的太陽能電池陣。雖然依靠蓄電池可以提供飛船上升和返回必需的電能,但是,此時飛船僅可獨立飛行2.5天。一旦發生意外,就無法挽救。而且,聯盟號飛船的姿控發動機和主發動機使用不同的推進劑,當姿控發動機推進劑不足時,無法利用主發動機的剩餘推進劑。例如,聯盟-15、23和25飛船,在交會對接系統發生故障時,由於自身的電力和姿控發動機推進劑的限制,地面控制中心沒有時間研究故障排除的措施,太空人也無法手動控制交會對接,飛船只能返回。而且聯盟-23飛船還因電力即將耗盡,在明知著陸場有暴風雪的情況下,別無選擇地降落在田吉斯湖�。

蘇聯爲後來的“聯盟T”型飛船恢復了安裝太陽能電池陣,以增加飛船自主運行的時間以應付各種意外的發生,同時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後,飛船的太陽能電池陣還可以向空間站供電。而且,“聯盟T”型飛船的主發動機和姿控發動機使用了相同的推進劑,從而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

對太空人進行嚴格的訓練是保證交會對接成功的有效措施

太空人的素質、技能和經驗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其素質和技術必須進行嚴格的訓練。太空人缺乏訓練,就不能應付交會對接出現的突發事件。以前太空人沒有進行過空間交會對接的訓練,致使交會對接失敗。例如,聯盟-23飛船的太空人沒有經過手動控制交會對接的訓練,造成在空間交會對接過程中出現的故障無法排除。而太空人經過專門的交會對接訓練後,其狀況就大有改觀。爲了與發生嚴重故障幾乎被放棄的禮炮-7空間站對接,蘇聯對聯盟T-13飛船的太空人進行了專門訓練,在空間站失控並低速滾動的情況下,實現了飛船與空間站的對接,並挽救了空間站。1989年,爲了排除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和晶體號艙對接故障,在天-地大系統的密切配合下,也是經太空人積極工作才排除異物的。所以,針對空間交會對接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故障與事故,對太空人進行嚴格的訓練,提高其心理素質和技術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3.什麽是航天器交會對接

航天器交會對接是指兩個航天器(太空船、太空梭等)在太空軌道上交會對接,合併成在結構上連成一體的航天器的過程。1966年3月16日,美國太空人乘坐"雙子星座8號"飛船,手動操作交會過程,與無人"阿金納"目標飛行器對接,實現了兩個航天器之間的首次交會對接。1967年10月30日,蘇聯飛船"宇宙186"與"宇宙188"完成了首次自動交會對接。空間交會對接是載人航太三大基本技術之一,在很多空間活動中都會用到這項技術。例如,可以在近地軌道組裝大型空間站,組裝飛往月球、火星等外天體的飛行器,可以爲空間站運送太空人和物資,可以實現航天器在軌服務、應急救援等。

4.空間交會與對接技術概述(上)

空間交會與對接技術是指兩個航天器在空間軌道上會合並在結構上連成一個整體的技術。廣泛用於空間站、空間實驗室、空間通信和遙感平臺等大型空間設施在軌裝配、回收、補給、維修以及空間救援等領域。

意義重大

空間交會與對接是載人航太活動的三大基本技術之一。所謂三大基本技術就是載人航天器的成功發射和太空人安全返回技術、空間出艙活動技術和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只有掌握它們,人類才能自由出入太空,更有效地開發宇宙資源。對於國家來說,還能獨立、平等地參加國際合作。

在突破並掌握了載人航太的基本技術之後,太空船的主要用途就是爲空間站和月球基地等接送太空人和物資。在航太領域專家常說的一句話是:“造船爲建站,建站爲應用。”至今發射的太空船大多是作爲空間站的天地往返交通工具和長期停靠在空間站上的救生艇。爲了實現太空船的運輸功能,就必須攻克兩項關鍵技術,那就是太空船與空間站的空間交會技術與對接技術,主要設備是交會測量系統和對接機構。

航天器之間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很複雜。在國外載人航太活動早期,航天器之間的空間交會對接過程中經常發生故障與事故,即使在1997年,俄羅斯的兩個航天器還發生過一次重大的空間交會對接事故——“進步M3-4”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相撞,使“和平”號空間站上的“光譜”號艙被迫關閉,部分氧氣泄漏,動力系統也受到影響。

通過多年的努力,目前美國和蘇聯/俄羅斯已完全掌握了在地面支援下的載人交會與對接技術。尤其是蘇聯/俄羅斯在掌握了空間交會與對接技術以後,先後利用飛船的運輸能力發展了幾代載人空間站,在空間交會與對接等方面一直佔據著技術優勢。

雖然起步較晚,但歐洲、日本等國家在空間交會與對接研究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特別是某些單項技術和設備,如地面仿真、對接敏感器等,都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日本曾於1998年通過兩顆衛星成功進行了無人交會與對接在軌試驗,2009年又用首個H2轉移飛行器實現了與國際空間站的交會對接。歐洲也在2008年用首個自動轉移飛行器實現了與國際空間站的交會對接。

技術概述

在空間交會與對接的兩個航天器中,一個稱目標航天器,一般是空間站或其他的大型航天器,是準備對接的目標;另一個稱追蹤航天器,一般是地面發射的太空船、太空梭等,是與目標航天器對接的物件。對接物件也可以是太空中失控的或出現故障的航天器。追蹤航天器從發射入軌到最後與目標航天器完成剛性連接,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爲地面導引、自動尋的、最後逼近、對接合攏四個階段。

5.空間交會與對接技術概述(下)

四種類型

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實施必須由高級控制系統來完成,根據太空人及地面站的參與程度可將控制方式劃分爲如下四種類型:①遙控操作:追蹤航天器的控制不依靠太空人,全部由地面站通過遙測和遙控來實現,此時要求全球設站或者有中繼衛星協助。②手動操作:在地面測控站的指導下,太空人在軌道上對追蹤航天器的姿態和軌道進行觀察和判斷,然後動手操作。這是目前比較成熟的方法。 ③自動控制:不依靠太空人,由航天器上設備和地面站相結合實現交會與對接。該控制方法也要求全球設站或有中繼衛星協助。④自主控制:不依靠太空人與地面站,完全由航天器上設備自主實現交會與對接。

從本質上說,上述分類可歸結爲人工控制方式或自動控制方式。迄今爲止,美國較多地應用人工控制方式,而蘇聯/俄羅斯則主要採用自動控制方式。

用人控來完成太空交會與對接的優點是:可以提高交會與對接的成功率;能及時修正交會系統中的錯誤和排除故障;節省燃料和時間。自控交會與對接的優點是:不需要複雜的生命保障系統,可靠性高,無需考慮人員的安全和救生問題。交會與對接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人控和自控相結合,以提高交會與對接的靈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測量系統

先進的測量系統可以稱作是航天器間進行交會與對接時的眼睛。

蘇聯/俄羅斯飛船與空間站對接使用的交會測量系統最早叫“針”,後來增加了數位電腦又改名爲“航向”。“航向”測量系統具有可靠性高、作用距離遠的特點,尤其是不需要龐大的“和平”號空間站作任何機動和姿態變化,太空人也可借助顯示器和鍵盤進行手動控制。該系統在中遠距離採用S頻段微波雷達,近距離有鐳射測距儀、目視光學瞄準器。其S頻段微波雷達裝在飛船上,包括自動導引頭、測距儀和徑向速度測量裝置;空間站上設有信標、應答機和通信設備等相應的搜索、捕獲定向敏感器。“航向”系統共有9部天線組成搜索捕獲和跟蹤測量系統(追蹤航天器上5部,目標航天器上4部),其中6部天線用於搜索捕獲和初定向,1部用於停靠階段定向,2部用於相互跟蹤、相對運動測量和停靠階段定向。用於搜索的天線爲螺盤天線,用於跟蹤的爲抛物面天線。

美國“雙子星座”飛船與“阿金納”火箭對接,使用的交會測量系統爲L頻段非相干脈衝微波交會雷達、目視光學瞄準器。其中雷達作用距離爲150米~450千米,目標航天器上安裝應答機,由太空人通過光學瞄準器以手控方式進行交會與對接操作。美國“阿波羅”飛船指令艙與登月艙對接, 使用的交會測量系統爲X頻段單脈衝連續波雷達、目視光學瞄準器。“阿波羅”與“聯盟”飛船對接也採用這套測量系統。美國太空梭與空間站對接,使用的交會測量系統是Ku頻段脈衝多普勒雷達、目視光學瞄準器。它具有通信、收發功能,作用範圍爲30米~220千米,但接近與對接仍由手動完成。

近年來,雷射雷達因具有可固化、重量輕、體積小,以及測量精度高、易於測量相對姿態的優點而倍受青睞。但目前它在國際交會與對接中尚處於試驗階段。而GPS導航定位技術相對成熟,已對空間交會與對接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對接機構

交會與對接既離不開測量系統,也必須有對接機構,二者缺一不可。按不同的結構和原理,空間對接機構有四種:“環-錐”式機構、“杆-錐”(也叫“栓-錐”)式機構、“異體同構周邊”式機構、“抓手-碰撞鎖”式機構。

“環-錐”式是最早期的對接機構,它由內截頂圓錐和外截頂圓錐組成。內截頂圓錐安裝在一系列緩衝器上,使它能吸收衝擊能量。這種結構曾用於美國的“雙子星座”飛船與“阿金納”火箭以及美國“雙子星座”飛船之間的對接等。

“杆-錐”式是在兩個航天器對接面上分別裝有栓和錐的對接機構,即一個航天器的對接機構內裝有接收錐,另一個航天器上裝有對接碰撞杆,在對接時,碰撞杆漸漸指向接收錐內,接收錐將杆頭鎖定。由於這種對接結構不具備既有主動又有被動的功能,所以不利於實施空間營救。蘇聯/俄羅斯“聯盟”飛船與“禮炮”號空間站、“聯盟TM”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美國“阿波羅”登月艙與指令艙等的對接,都曾採用這種對接機構。

“異體同構周邊”式對接機構可以克服“杆-錐”式機構的缺點,因爲它滿足了下面兩個要求:①對接機構是異體同構,使航天器既可作主動方,也能作被動方,這一點對空間救援特別重要;②對接機構必須是周邊的,即所有定向和動力部件都安裝於中央艙口的四周,從而保證中央成爲來往通道空間。蘇聯“聯盟-19”飛船與美國“阿波羅-18”飛船、太空梭與“和平”號空間站、太空梭與國際空間站等對接,都採用這種對接機構。其中,太空梭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雖然仍採用“異體同構周邊”對接機構,但增加了先進的綜合測量系統,包括GPS導航接收系統、資料跟蹤與中繼導航與通信接收系統、微波交會雷達系統、鐳射對接雷達系統、光學對接攝像系統等,此外,還包括太空人顯示裝置(空間六分儀、望遠鏡、顯示器、熒光屏等)。

无标题.jpg

日本研製的三點式對接機構,這種對接機構無密封性能、無信道口的設計,只適合與不載人航天器之間的對接

“抓手-碰撞鎖”式是歐洲、日本研製的十字交叉和三點式對接機構。這兩種機構實際上性質相同,只是佈局上的差別。前者在周邊佈置四個抓手與撞鎖,後者在周邊佈置三個抓手與撞鎖。這兩種對接機構都是無密封性能、無信道口的設計,適合與不載人航天器之間的對接,如無人空間平臺、空間拖船等。

未來展望

在未來的空間交會與對接測量技術發展中,微波交會雷達仍將是可靠的遠距離測量手段之一,並由L、S、C頻段向Ku頻段和毫米波頻段發展;在最後逼近和對接階段,光學成像敏感器有更突出的優點,所以也是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敏感器;雷射雷達的優點是波束窄、解析度高、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適合於近距離測量,在各國得到廣泛重視;GPS差分測量可大大提高測量精度,日本、歐空局都將GPS作爲交會對接過程中的輔助測量手段。交會對接在測量方法上已由依靠地面的非自主式測量過渡到不依靠地面的自主式測量;由太空人操作的非自主式對接發展到不依賴於太空人的自動對接。

現在,無人航天器也廣泛使用交會與對接技術。例如,美國軌道復活公司研製的“軌道延壽飛行器” 裝有一種“萬能”錐型介面裝置,它可與壽命終止的通信衛星的遠地點發動機對接,構成衛星與推進艙的組合體,然後爲組合體提供軌道保持和姿態控制能力,從而延長在軌通信衛星的工作壽命。美國還把自主交會對接技術用於“軌道快車”專案,它可像空中加油機一樣爲“有病”的衛星治療、加注推進劑,利用這一技術也可以直接捕獲敵方衛星。

兩個航天器交會後要調整各自的位置,使兩個航天器之間逐步達到零距離,最終啓動對接機構實現對接,在機械上聯成一體,形成更大的航天器複合體。實現交會與對接是由交會與對接系統完成的,它通常包括跟蹤測量系統、姿態與軌道控制系統、對接機構機械系統等。兩個航天器在太空進行對接時,其初始條件是兩者保持對接機構的同軸接近方式和確定的縱向速度,以及在其他線座標和角座標上的速度爲零。但兩個航天器之間的實際相對運動參數總是有偏差。一般情況下,兩個航天器之間的相對位置及其平動速度通常是靠主動航天器運動控制系統和兩個航天器的定向與穩定系統來維持,前者適用於控制質心的平動運動,後者適用於控制繞質心的轉動運動。

總之,空間交會與對接過程一般是首先由地面發射追蹤航天器,由地面控制,使它按比目標航天器稍微低一點的圓軌道運行;接著,通過霍曼變軌,使其進入與目標航天器高度基本一致的軌道,並與目標航天器建立通信關係;接著,追蹤航天器調整自己與目標航天器的相對距離和姿態,向目標航天器靠近;最後當兩個航天器的距離爲零時,完成對接合攏操作,結束對接過程。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8 + 8

總評分: 名聲 + 8  金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2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17 20:29:27

台灣現在還在研究什麼中程導彈飛彈,還以為可以打到北京、上海去,可惜中國也在研製中段攔截系統了,哈。

台灣要坐以待斃嗎?

{:1_205:}






引言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17 20:23:05

中國熟練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後,台灣的衛星簡直就是太空獵物嘛,中國何時想打就被打掉了吧。

福X衛星是什麼碗糕喲?

{:1_205:}

引言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8 02:05:42

回覆 black69 的文章

我貼的文章是專業技術論文,牛頭不對馬嘴?

是你看不懂吧,你寫的出這樣的文章嗎?

中國的對接機構是重複蘇聯的APAS-89技術,哪又怎樣?

但是,中國對APAS-89對接機構的研究也有16年了,95年立項就開始先期研究了,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這項技術。

中國的『異體同構對接機構』可比現在老毛子在soyuz上用的『桿-錐對接機構』要好耶,任意的兩艘中國的神舟飛船都可以對接的,但是老毛子的卻不可以,這對於緊急救援是有好處的。

那篇專業論文說的很清楚,航天器聯接分為『對接』(docking)方式與『停靠』(berthing)方式.

中國採用『對接』方式,而日本採用『停靠』方式,這兩種方式的選擇主要考慮對接軸(連接軸)與逼近方向是否一致以及終點逼近速度的大小。若對接軸與逼近方向不同,或終點逼近速度很小,可採用『停靠』方式。所以,採用何種方式聯接航天器這是工程技術選擇的問題。

孰好孰壞,各有優缺點。

例如:日本以後如果要去登月,難道也搞所謂的『停靠』方式來回收自己的『登月艙』嗎?

這不是笑死人嗎?

還要靠自己的機械臂來抓『登月艙』,抓到之後再把『登月艙』和『指令艙』對接嗎?

這叫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吧。

如果選擇『對接』方式聯接航天器不是更簡單嗎?

每個技術都有自己的利弊,我發的有個視頻中的歪嘴日本專家都說有被中國超越的感覺咧。

哈,彎彎比日本人還自我感覺良好,XD

其實,為何中國要採用『對接』方式聯接航天器,我相信這是和軍事發展聯繫在一起的。

飛彈打衛星技術可以很快轉化為航天器對接技術的,XD



Soyuz的對接方式不像一個『動能攔截彈』攻擊ISS?

超大的動能彈,XD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1-10-7 21:12:59

本帖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1-10-7 22:16 編輯
APAS89的直徑是0.8公尺吧。

是直徑0.7幾公尺  進位成0.8公尺    CBM則是1.27公尺正方形  我把它算成1.2公尺

至於開口面積   還是一樣   CBM是APAS89的3倍左右   不然你自己算看看

還有你貼的文章牛頭不對馬嘴  可見你不懂   中國沒有自己開發對接裝置技術直接使用俄國APAS89  
日本則開發PROX  讓無人太空船可以跟CBM對接   你可以去找找PROX 資料  
另外你再看看在 沒有三菱電機開發PROX之前有哪種太空船跟CBM對接的
2009年HTV得成功使得軌道科學公司認為這樣的對接是可行的(當初NASA很反對日本採用的會合對接方式認為會損害到ISS)   將來美國天鵝與龍太空船也要跟進   

兩者比起來  中國只是重覆蘇聯冷戰時代進程   日本則是獨自創新開發會合對接技術  也使得ISS比和平號有更複雜先進的設備與外觀

HTV還有一強項就是非加壓艙的暴露設備  那是2。7*2。5公尺的開口 可以運送更巨大的艙外裝置
沒有HTV那種會合飛行方式是無法運送的  這也是俄國對接方式的失敗  而這也牽涉到PROX

1157105142.jpg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6 + 6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6 16:49:46

0001.jpg

0002.jpg

0003.jpg

0004.jpg

0005.jpg

0006.jpg

0007.jpg

0008.jpg

0009.jpg

0010.jpg

0011.jpg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9 + 9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9  金幣 + 9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6 01:11:16

日本在掌握了全套載人航天技術(載人飛船、航天員出艙技術、空間飛行器對接技術、建立空間站)後再出來搖擺吧。

現在就出來搖擺,那真是不自量力。

日本國何時才能把自己的航太員送上ISS?

哈,日本現在還只能靠俄國老毛子的聯盟號飛船耶,天地往返的唯一運輸工具耶。

如果日本得罪老毛子的話,老毛子說不載日本人就不載日本人耶。

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哈哈。{:1_205:}
引言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6 00:55:19

中國沒有參與ISS,如果能參與的話,也是能掌握CBM這種對接機構的。

至於,日本國的這種『抓手式』對接方式,也不是什麼尖端高科技吧。

難道美、俄、歐空局的航太技術人員就是做不出嗎?

只是分工不同,人家不屑於做這種技術吧,像歐空局的ATV就是為了要和俄國的艙室對接,才採用那種『針-錐對接機構』的對接方式。

日本國沒什麼好搖擺的吧,哈

如果要吹噓日本國的對接技術方式唯一,且已經超越美俄的話,那是不自量力吧。

就算俄國航太科技20年沒多大發展,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國人也不是傻子,如果在空間站技術方面不能從俄國那裡拿到經驗的話,老美也是不會和俄國合作的。

引言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6 00:21:08

日本如果要去登月也要採用機械臂抓住後,再進行對接的方式來收登月艙嗎?

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嗎?

日本國的對接方式只是馬車夫的角色。

{:1_205:}
引言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6 00:07:32

回覆 black69 的文章

APAS89的直徑是0.8公尺吧。

你把技術參數都搞錯了!

你還要狡辯什麼?

不要再出來錯亂了!

中國技術人員的文章有錯?

中國技術人員的專業功底不比你這媚日的彎彎強?

人家是專業,你是業餘,還要怎麼比?

一目了然嘛,不懂就不要信口開河,亂扯一通。

無知者卻要去挑戰專業,還蠻好笑的。

彎彎也做不出APAS89這種對接機構吧,連看都沒看過吧,XD。

CBM就是美國研製的對接機構嘛。

日本國為何要無能的採用別人的標準機構,自己不是很厲害嗎?

還有什麼好吹噓的?

如果你硬要扯上是日本先使用的,那也是採用機械臂抓住HTV後,通過CBM對接上ISS的。

無聊的話題,和你扯不清。

不要把CBM當成APAS89看待 以免鬧笑話?

CMB和APAS89同屬於對接機構,只是結構不同而已,但是功能都是對接艙室用的,放在一起比較有錯嗎?

都是對接機構有什麼好笑的?

是你無知吧。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1-10-5 22:12:19

本帖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1-10-5 22:24 編輯

回覆 殆剜狼 的文章

神舟天宮採用俄國APAS89這影片看得很清楚  那種0.7公尺直徑開口 實在太小了  影片可看出  無法運送大型設備的  
聯盟/進步號   太空梭也都用APAS89對接  
那已是幾十年前俄國科技   讓太空艙的設備變成死的  無法由太空船運新設備來進行更新


HTV使用CBM對接口  史上首次使用CBM來對接就是HTV  將來美國天鵝與龍太空船也會跟進
CBM是1.2*1.2m^2正方形開口   看看的確很大  是俄國圓形直徑0.7公尺對接口的3倍



天宮使用俄國APAS89對接裝置  小到只能讓人通過  這已是幾十年前老技術了
195341wyfup6mo05dfmrpp_jpg_thumb.jpg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9 + 9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9  金幣 + 9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1-10-5 21:47:36

本帖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1-10-5 23:05 編輯
就是日本軍事五毛口中的三點式對接口,還要靠機械臂來抓,抓到之後通過HTV上面的CBM對接機構連接美國的增壓艙,哈哈,這就是日本軍事五毛口中的超越美俄的對接技術,真是笑死人了。

CMB是日本人研製的對接機構還是米國人研製的哦?


俄國對接裝置有2種分別是APAS89環狀對接裝置(神舟與太空梭聯盟進步號使用)與ATV  聯盟進步號用的棒狀物對接裝置
這兩種方式  主動對接裝置都是要先跟被動對接口碰撞(使用環狀與棒狀凸出物去碰撞對接口)  
  再慢慢拉進去接合   但是因為這樣兩種對接口都是0.7公尺直徑  無法運送大型實驗設備進入艙內   也無法組裝太空站外部的裝置與艙外實驗設備


至於CBM雖也有主被動部分  但是她沒有環狀與棒狀物先碰撞再對接  因為這樣對接口會很小
21世紀的CBM開口是1.2*1.2m^2  比俄國對接方式大了約3倍面積  所以可以運送大型實驗設備  不像俄國只能讓太空人通過
HTV的對接方式出現之前   CBM如何對接呢?
就是讓太空梭先用APAS89對接後再使用機械臂把太空艙室對接,也就是沒有APAS89採用CBM對接口的艙室是無法對接的 。HTV則使用PROX讓ISS與太空船兩者相對停止,讓機械臂捕捉  再對接   。所以這是日本很大貢獻。  

下面影片  是HTV與ISS會合對接  經過幾次姿態調整與180度轉向來逆噴射  從ISS後方以拋物線飛向ISS下方再使用會合雷達慢慢接近ISS至10公尺處  保持"相對停止"讓機械臂捕捉


所以你這笨蛋與你們政府那種工程師的文章不要全相信  中國使用俄國那種對接方式  太空艙永遠跟沙里特與和平號相近
艙內實驗設備永遠是死的   無法更換新的設備  壞掉更慘只能留在艙內無法移走    當然艙外實驗設備也無法組合
還有不要把CBM當成APAS89看待 以免鬧笑話

像國際太空站這種大型、複雜的設施來說,靠日本這種玩法要建設到何時呀?

哪會  國際太空站的複雜就是要機械臂才辦得到    太空船也是太空艙 日本HTV是這樣  其他太空船也是
所以只要都用H2B發射幾次  就可以組裝完成大型太空站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6 + 6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1-10-5 21:30:36

本帖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1-10-5 22:32 編輯

回覆 殆剜狼 的文章

艙外實驗室 可以組裝  X光線望遠鏡  地球氣候觀測  等
剛好日本這技術目前得獎
http://kibo.jaxa.jp/archive/2011 ... n_and_robotics.html


俄國的太空站沒有使用機械臂組裝艙外實驗設備裝置  HTV除了運送艙外實驗裝置也幫NASA運送其他ISS外部組裝的設備  
  所以你就說真空環境下很危險無法....   真是笑話一則
一些使用機械臂靈巧對接俄國是無法辦到的  使用機械臂甚至可以減少太空人出艙面對危險  
還有希望號艙外實驗室一個觀測裝置可能0.5到2噸
俄國太空船無法運送  也無法組裝  你有本事讓觀測裝置有自己的推進引擎嗎{:1_212:}  不可能吧
還是所有觀測裝置都做成太空船那種圓筒狀再對接{:1_211:}

那些需要的儀器設備就直接在地面上組裝在太空實驗艙段裡面,這不是更方便嗎

那俄國艙內實驗裝置就是死的   無法更新設備   這是俄國對接裝置的失敗
還有  艙外實驗設備怎組裝   

希望號艙內與艙外實驗室設備組裝圖   主要由HTV限時運送  HTV的正方形大對接口讓艙內實驗設備可以通過
艙外設備讓機械臂組裝


PROX是一種通訊裝置   可以把HTV的速度位置與時間傳給希望號  也把ISS位置速度時間傳給HTV   讓兩者會合對接
使得HTV可以"相對停止"方式  讓機械臂捕捉     至於CBM之前的太空艙室都是太空梭先與ISS的APAS89對接再使用機械臂對接

那為何日本現在還沒用HTV把自己人送上ISS?


我說過  日本領土狹長  人口稠密  地形複雜  沒有俄中那種廣大平原讓返回艙降落  更何況國際合作之下也沒必要
但HTV-R就是了  包括酬載可是神舟的返回艙2倍重 看看下面
引言 使用道具
jernet
準男爵 | 2011-10-5 02:53:17

{:1_204:}樓主何必一下把教主嚇跑了,搞得他的皇軍的資料都不敢貼了,讓我們少了好多笑料,無趣啊!
引言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5 02:11:46

本帖最後由 殆剜狼 於 2011-10-8 02:05 編輯







誇張,哈哈{:1_205:}



引言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5 01:54:35

睜眼看世界,不做井底X



引言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4 15:01:03

黑六九的分身idf304彎彎的探空火箭是怎樣的呀?

彎彎的火箭應該不是什麼機密吧,可以拿出來搖擺一下給大家看嘛。

這也不是機密吧,早洩也無妨吧。

引言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4 14:47:27



這就是日本軍事五毛口中的三點式對接口,還要靠機械臂來抓,抓到之後通過HTV上面的CBM對接機構連接美國的增壓艙,哈哈,這就是日本軍事五毛口中的超越美俄的對接技術,真是笑死人了。

CMB是日本人研製的對接機構還是米國人研製的哦?

我看日本軍事五毛一定會說是日本XX研製的吧。

笑死人了。{:1_202:}
引言 使用道具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10-4 14:41:34

黑六九的分身idf304還沒找到資料來證明自己的無知嗎?

不敢回應了?

哈,被人戳破牛皮了耶,真弱耶。

CBM是什麼喲?

日本軍事五毛快出來解釋吧。

{:1_202:}

引言 使用道具
tianmoxiangfu
見習騎士 | 2011-10-3 09:19:27

什麽亂七八糟的東西
本座一句都聽不懂
不要逼本座發飙咕~~(╯﹏╰)b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正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