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吳夠閒 於 2014-6-6 09:57 編輯
「垃圾讚美會對孩子心理帶來負面與嚴重的影響」(Polly Young-Eisendrath)、「當孩子接收到過度讚美,他們將會難以承受困難的任務。」(Eddie Brummelman);專家們會如此深入地研究「口頭讚美」,其中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大多數見解早就已經傾向「實質的獎勵沒有效果」。
Alfie Kohn 是美國知名的教育學者,在《用獎賞處罰 Punished by Rewards》這本書中,他提到父母愈是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做某件事,為了得到獎勵,孩子反而會愈容易失去興趣。
而臨床心理醫生 Madeline Levine 也在《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 The Price of Privilege》中表示:「父母企圖以物質獎賞取代真心教養,可能會產生短期的行為改變,但是長期下來卻沒有效果」

針對這個現象,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的院長詹志禹解釋到,這是因為「契約式的外在獎賞會侵蝕人的內在動機」。也就是說,孩子本來還會認為學習就是一個目的,他們享受學習本身帶來的意義、價值、挑戰以及成就感,然而,外在的獎賞卻會逐漸地把這個內在動機削弱,也就是學習本身將變得沒有意義,只是用來獲得報酬的工具 ── 而你又有可能無止盡地提供獎勵嗎?
不過,這也不代表家長永遠只能用口頭表達自己的喜悅及感動,以下就是專家們建議的「獎勵」方式。
1.意外驚喜
美國 Stanford 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Mark R. Lepper 在 1973 年進行了一個著名實驗。他找來 51 位 3 到 4 歲,並且都很喜歡畫圖的學齡前兒童,然後將它們分成三組,分別是「被事先被告知,如果畫完圖能夠得到金色星星和緞帶」、「畫完圖能夠得到金色星星和緞帶,但沒有被事先告知」,以及「單純地被要求畫圖」。

過了一個星期後,這些孩子又被找來進行「事先告知不會有獎勵」的畫圖活動,結果,上次有被事先告知獎賞的組別,其完成的數量竟然是另外兩個組別的一半,而「沒得到獎賞」與「得到意外的獎賞」的興趣(完成數量)則沒有改變。
換句話說,與其事前就和孩子約定,偶發與臨時性的聚餐或出遊慶祝會更有價值。詹志禹:「採用孩子最喜歡、最在意的物質性獎勵,並且有事前訂立契約,就會達到侵蝕內在動機最強的效果」
2.「慶祝努力」
Mark R. Lepper 還提到:「這與父母的表達方式有關。」不妨這樣對孩子說:「我們『慶祝』的是你的努力,而不是才能。」
同樣的 Alfie Kohn 也表示:「如果孩子只在乎分數,反而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也就是說,家長應該將讚美或獎勵(慶祝)的重點擺在「能夠有效運用時間」,或者是「考試前的認真準備」。

3. 笑容是最好的獎勵
日本知名教育心理學家暨千葉大學的名譽教授多湖輝指出,不斷收到物質獎勵的孩子將會擁有極大物慾和不懂得如何忍耐,也將會忘記努力的真正目的。
曾經有個以老鼠所做的臨床實驗是,原本對於滾輪很有興趣的老鼠,在不斷得到飼料作為獎勵後,一旦對飼料失去慾望,連帶地也會失去玩滾輪的動力,因為那個動機已經轉變成「獲得飼料」。
事實上,當孩子有優異的表現,最好的獎勵就是父母發自內心的讚美和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