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會員 登入
JKF 捷克論壇 返回首頁

minzu67的個人空間 https://www.jkforum.net/?2520724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日誌

唐太宗贈諸王子《善惡錄》的啟示

熱度 6已有 301 次閱讀2015-5-6 12:23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由大唐聖主李世民以謙善天下的偉大胸襟,開創了天朝盛世的輝煌。唐太宗理政虛心納諫、善聽群臣諫言,以文治國、力行節儉,使經歷戰亂後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這位史上著名的一代明君,他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唐太宗說他十八歲時還在民間,對百姓的艱難困苦非常清楚。即便如此,登上王位後,處理政務有時還會出現疏漏,所幸得正直忠臣的諫言,才會醒悟。因此想到,諸王子從小生長在深宮,看不到,也聽不到民間的疾苦,不知稼穡艱難,因此長大成人,多為驕奢淫逸,面對重大變故,又不能自救自濟。所以,太宗在教育諸王子時,常常是借物喻理。


比如,見太子吃飯時,就對他說:「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只有不佔用農民辛苦耕種的時間,才能經常吃到飯。看到太子坐在彎曲的樹下,就對他說:「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樹木雖彎,只要打上墨線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有時會難免做出一些荒誕的事,但只要虛心接受諫言,就可以聖明,所以要因此為誡。在乘舟時,他告誡太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


據《貞觀政要•尊敬師傅》的記載,唐太宗在一則詔文中說:「朕比尋討經史,明王聖帝曷嚐無師傅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之位,意將未可,何以然?黃帝學大顛,顓頊學錄圖,堯學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王學虢叔。前代聖王,未遭此師,則功業不著乎天下,名譽不傳乎載籍。」太宗認為古時的聖王,因為遇上賢德智慧的老師,創下了顯赫於天下的功業,從而青史流芳。


因此,唐太宗對侍臣說,並非人人生而賢德,一般都是由教而變。太宗以周成王為例,成王幼小時,由兩位賢者周公和召公進行雅訓,所以才能使其長仁益德,成為聖君。而秦朝的胡亥,因受趙高的刑法教育,所以即位後,就誅殺功臣和親族,殘暴不已。唐太宗以史為鑒,教育子女時一定要選良師,教育諸王子長善救失。


貞觀七年,唐太宗對侍中魏徵說,自古以來,君王能夠自我保全的很少,這都是由於他們從小生長在富貴的環境中,驕奢淫逸,貪享福貴,不瞭解親近君子、疏遠小人的道理。於是唐太宗命令魏徵輯錄古代帝王子弟成功與失敗的故事,想讓所有的皇室子女都能瞭解古人的言行,以此作為他們的行為規範。


由魏徵編撰的《自古諸侯王善惡錄》,他在序言中講到,凡諸侯君王有國有家者,他們的興盛是從不斷做善事開始,他們的衰亡也是因不斷的作惡所致。所以可知,不行善不足以成就一個人的聲名,不作惡也不至於讓自己毀滅。誠然禍與福是沒有定數的,一個人吉凶的關鍵在於自己,是自己的善惡行為造成的,這並非是空話!《自古諸侯王善惡錄》此書編成後,相信因果報應的唐太宗非常稱讚,對諸位王子說:「此宜置於座右,用為立身之本。」以善惡因果的法則,來教育皇室諸王子。


善惡因果的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份,長期、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古代的精神世界,上至聖人先哲、下至販夫走卒。在佛教傳入中土之前,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在《周易》、《左傳》就已經出現了因果報應的思想。縱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其重要的核心之一就是傳遞因果,在因果報應的影響下,人們重德行善、趨吉避凶、蔭福字孫。唐太宗以因果思想、傳統的長善救失教育子女,也為今天如何教育子女導致的模糊的概念,提供了清晰的視野。



路過

驚人
6

握手

鮮花

迷惑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覆 jkf798 2019-7-29 21:47
回覆 love44434514341 2021-9-15 02:09
😄

facelist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評論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