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19-4-5 10:39:01

1865 年 8 月,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皇家醫院的李斯特醫生檢查了一位 11 歲小男孩的傷勢後陷入沈思。小男孩左腿的複合性骨折恐怕只能截肢了,然而截肢的死亡率高達五成,面對小孩母親驚惶中充滿祈求的眼神,他下定決心:那就放手一搏吧!

其實不只截肢,當時手術後的病患有四成以上都會因為感染而死亡,但大家都不清楚為什麼會感染,只能歸咎於汙氣、瘴氣,認為是無可奈何之事。但李斯特意識到傷口化膿是個重要指標,他發現沒有傷口的閉合性骨折,都沒發生感染;相對地,即使傷勢輕微,只要有傷口就很容易化膿感染,因此一定是空氣中有什麼東西從傷口處引發感染。但推論至此他就束手無策了,直到年初他讀到法國化學家巴斯德的論文,一切終於豁然開朗!

巴斯德證明發酵作用與食物腐敗都與微生物有關,他建議三種殺死微生物的方式:過濾、高溫、或是化學溶液。前兩者顯然不適用於人體,因此李斯特只能從化學溶液著手。他先用小動物做實驗,但試了幾種化學物質都不理想,後來聽說石碳酸可以防止汙水發臭,一試之下果然有用,如今或許該試試看能不能救這小男孩了。

李斯特用石碳酸溶液擦拭手術器具,並噴灑於手術室四周與空氣中。開完刀後再用浸泡過石碳酸溶液的紗布一層一層的敷在傷口上,與空氣隔絕。結果男孩的傷口果然完全沒有化膿感染,健康出院。李斯特自此手術都用這樣的消毒措施,在三年之內所做的 40 例截肢手術之中,只有 6 例感染死亡,死亡率從將近五成降到一成五,已足以證明消毒的成效。

然而儘管李斯特大力鼓吹同事在開刀之前洗手、換上乾淨的手術袍,但大多數人對於細菌說仍嗤之以鼻,因此依然故我,不願改變習慣,遑論還要麻煩地進行消毒。他於 1867 年在《柳葉刀》(The Lancet)期刊上先後發表了六篇論文,但是自己英國同胞卻冷淡以對,反而是德國醫界大力推廣,並積極改善消毒方法。隨著各地引進消毒措施的醫院因手術感染的死亡率明顯下降後,李斯特終於在十幾年後獲得各國一致的讚揚,並獲頒男爵的爵位。

李斯特沒忘記飲水思源。他於 1874 年寫信給巴斯德感謝他的研究與創見,而巴斯德也積極將李斯特的臨床實驗介紹給法國醫界。兩人成為一生至交,共同推廣微生物學的觀念。因為李斯特,醫護人員才懂得消毒的重要,而讓手術變得更加安全,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李斯特也因此享有「現代手術之父」的美譽。

資料引用於:http://history.pansci.asia/

Lister.jpg (36.93 KB, 下載次數: 6)

Lister.jpg

評分

已有 4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jkjkjk1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mibohxlxxe60438 + 10 感謝大大分享
idwang + 8 感謝大大分享
俠者 + 6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4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9-4-5 10:43:06

李斯特在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式公布了自己創造的外科消毒法,不過英國醫學界對李斯特消毒法的態度同樣冷淡,甚至有不少醫生撰文對他進行批駁和攻擊。

公元1877年,李斯特返回倫敦,擔任倫敦國王學院醫院外科教授,又受到教會的激烈圍攻。教會的觀念是,人的生死是由上帝主宰。李斯特和他大力推廣的消毒方法,其實是違反上帝旨意,離經叛道的「惡魔」。

直到19世紀90年代,歐洲的外科醫生們還常稱:「快關門,別讓李斯特的微生物進來!」李斯特對此不作答辯,並繼續改進自己的方法。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9-4-5 10:53:51

公元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大部分戰地醫院缺乏石炭酸,截肢死亡率達一半;但也有一二個戰地醫院嚴格施行李斯特消毒法,刨傷和截肢死亡率都大大低於其它戰地醫院。

李斯特外科消毒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原先李斯特使用的石炭酸也被75%酒精取代,這一系列改進最終形成現代消毒法。外科手術從此成為了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手段。

今天分享的故事告訴我們,擇善固執的重要性,忍受一時的挫折,時間自會還你公道!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