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19-4-21 09:51:18

一個「公地」,各自表述

1968年12月號的《科學》期刊登了一篇由美國生態學家哈丁撰寫的文章〈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文章內容主要呼應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擔憂放任自由生育將造成人口不斷增加,最後耗盡地球資源,造成人類的生存危機。文中舉公共牧場為例,每增加一頭牲畜可以增加收益,也會對草地多了一些破壞。但因為收益完全屬於自己,草地損毀的代價卻是由大家一起承擔,衡量得失,每個牧農都會盡可能增加放牧的牲口,隨著牲口數量越來越多,最後牧場終於無可避免地走上毀滅的命運。這就是文章標題「公地悲劇」的由來。

哈丁原本是用公地悲劇來佐證自由放任的結果可能是一場悲劇,而非自由派的經濟學家宣稱的會有「無形的手」維持市場秩序,因此需要政府適時的介入。然而在自由化與民營化一派的口中,公地悲劇代表的意義是公有化並不可行,並舉英國的「圈地運動」為例,主張私有化才可長可久又具最大效益。結果哈丁因而被誤解,反成為左派撻伐的對象,攻訐者甚至認為公地悲劇的情境並不成立。

平心而論,社會中的確存在公地悲劇的例子,例如工廠排放廢水汙染河流、漁民過度捕撈、溫室氣體的排放、……等等都是實際發生的案例。哈丁在論文中舉出公地悲劇這個寓言故事,恰能具體而微地反映出這些存在於每個時代的悲劇,因此雖然哈丁原本的節育主張在今日看來已不合時宜,不過「公地悲劇」本身卻自這篇論文脫離出來,任憑時代變遷仍一直流傳、不斷被引用──而且是被不同立場的人引用,並各自賦予它截然不同的意義。

這個現象看似弔詭,但或許就像「作者已死」的理論,一個作品在完成後即自有其生命。如今,在生態學、經濟學、政治學,乃至賽局理論,公地悲劇這個寓言故事仍繼續被拿來探討。

資料引用於:http://history.pansci.asia/

Hardin.jpg (53.39 KB, 下載次數: 3)

Hardin.jpg

評分

已有 3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jkjkjk1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俠者 + 6 + 6 感謝大大分享
RonDan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2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9-4-21 09:53:34

哈丁於1974年發表了另外一間著名的文章《Living on a Lifeboat》,認為以糧食救濟衣索比亞饑荒會引致人口過多,而人口過多卻正是衣索比亞問題的根源。

「救生艇倫理」假設在大海中只有一艘可載60人的救生艇,而艇上已有50人,仍有100人在海中待救。艇上的人面對三個選項:

1. 讓那100人全部登上救生艇,則救生艇會超載沈沒,結果是全部150人都淹死,「徹底的正義造成徹底的災難」。

2. 只救其中10個人,可是用哪些準則決定哪10個人可以得救?另一方面,載60人與載50人比較,救生艇的「安全系數」會下降,增加艇上的人可能承受的風險。

3. 不救在海中的人,那麼艇上的人生還的機會就會最高,不過就需要不斷驅趕任何試圖登上救生艇的人。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9-4-21 09:55:07

本篇最後由 732 於 2019-4-21 09:57 編輯

從救生艇引申至資源有限的地球,富國人民就像救生艇上的人,而窮國人民就像在海中待救的人。

讓問題變得更複雜的是,窮國人口的增長率遠高於富國,如果不同人群仍然保持不同的繁殖率,就不可能做到所有人財富均等,如果要強行達成這種平等,則所有人的後代只能在一個破敗的環境中生活。

引言 使用道具
jkjkjk110
王子 | 2019-4-22 04:10:31

本篇最後由 jkjkjk110 於 2019-4-22 06:05 編輯

這件事本身就向疾病一樣

原本疾病的治療昂貴或不可治癒
演變成慢性疾病長期控制
或者拖延著的醫療

而科學家像醫生一樣
試圖改變本身週期的變化

世界就像逐步步入老年的人
技術的發展看似飛躍的提升
但資源大幅開發和破壞
而自然的恢復周期跟不上發展的速度

或許有一天世界會插上導管
接上外來的資源
可是那也只是拖延而以
終究會走向滅亡
至於滅亡之前是瘋狂還是等待......





救生艇倫理
除非可以快速駛離
不然還會出現第四種狀況
那就是那100人都登不上救生艇
破壞救生艇
艇上被迫選擇等待被破壞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10 我很認同+1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9-4-22 21:27:14

jkjkjk110 發表於 2019-4-22 04:10
這件事本身就向疾病一樣

原本疾病的治療昂貴或不可治癒

看得出好友人文素養非常豐富,尤其是針對哲學性的問題,好友的回覆總是能夠讓我再三思索。

我曾經看到一張瘦骨瘦如柴的北極熊的相片,站在一片浮冰上,無力捕食海豹,只能等死。

近幾十年來科技快速發展,帶給人類文明前所未有的繁榮,代價卻是地球的自然環境急速惡化。

富國救濟窮國在我看來就像是買贖罪券一樣,非洲的原始部落同樣遭受到地球暖化的惡果,旱災和水災的交替摧殘。

很不幸的全世界主要國家都全力發展科技,理工科系畢業保證就業,人文社科領域則是畢業即失業。

但科技一旦缺乏了人文的素養,就如同潘朵拉盒子裡的惡魔,無情地掠奪地球上的資源。

希望我們能在太晚之前領悟這個道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kjkjk110 + 10 我很認同+1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jkjkjk110
王子 | 2019-4-23 02:30:07

732 發表於 2019-4-22 21:27
看得出好友人文素養非常豐富,尤其是針對哲學性的問題,好友的回覆總是能夠讓我再三思索。

我曾經看到一 ...

我姪子很討厭我
他說舅
為什麼每次都把問題問一半
或者給他沒有答案的問題
而對他媽我姐就詳盡解答
或者給出相對可以選擇的選項

我跟他說
答案是要付出代價的
你覺得你付的出來嗎


是的
我們正在付出代價
而選擇的權利不在我們身上
答案或許我們都知道
可是有能力抉擇的
是上面的人

未來或許他們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來找尋他們的答案
但是他們可以思考

或許能將這個關不上的魔盒
帶來些許的希望
而我們也只能祈禱
科技進化到極限
有希望改變我們可能看不到的未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