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gebygeby1
王室 | 2019-12-23 09:24:21

2019-12-23 09:11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台北即時報導

孩子為何不說話?寶瓶文化出版心理師王意中的新書《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指出孩子若不說話,或是到某個特定環境就全身僵硬,不肯開口,別以為他只是太內向、害羞,或認為他再大一些,自然就會說話,他可能正為「選擇性緘默症」所苦,急需接納、陪伴與協助。

書中指出,台灣家長面對「選擇性緘默症」時,可能有以下5大迷思:

1. 「他個性比較內向、文靜,等時間久了,他就會說話。」

2. 「她在家裡會說話,可能是幼兒園讓她不太習慣。」

3. 「他爸爸還不是到了五歲才會講話。『長大了就會好』,別擔心。」

4. 「一定是教學太嚴肅了,孩子才會不敢說話。你們老師應該要調整。」

5.「她是『大隻雞晚啼』,像她爸,但爸爸也拿到碩士了啊。」

書中表示,在這種不以為意、漠視與逃避下,孩子可能就錯過早期療育介入的黃金時刻。書中說,「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焦慮的疾病,好發於四歲左右的孩子。在台灣,此狀況長期被漠視或誤解,「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並不是執拗、任性或被寵壞,他們心裡也很想表達,無奈龐大的焦慮與恐懼往往淩駕於開口說話。

書中說,當一個孩子在班上不說話,人際關係可能就會惡化,課業走下坡,甚至因此被霸淩,但孩子卻因焦慮而更退縮,更無法向大人求救,將所受的委屈說出口。若老師或父母未適時察覺,予以協助,孩子可能終生都會被囚禁在「選擇性緘默症」的牢籠裡。

書中表示,理解、接納以及給予孩子正向經驗的累積,是最能開啟「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冰封內在的一把鑰匙,也是突破「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心牆的絕佳方式。該書殂父母、老師以及親師溝通的角度,提出各種協助「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早日擺脫焦慮,讓孩子融入人群與社會的方法與技巧,是台灣第一本集結本土案例,深刻探討「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專書。

寶瓶文化出版心理師王意中的新書《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圖/寶瓶提供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243150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3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wrm3paum + 20
gogoro1 + 20
terrybear6268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4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目前申請好市民達人中,有時間的話也請您多多幫忙^^(點下感謝就可送出愛心)
https://www.jkforum.net/thread-8721424-1-1.html
回覆 使用道具
kuo42322983
大公爵 | 2019-12-26 18:38:40

這些孩子很需要大家給他們時間和空間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