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sterley
皇帝 | 2020-8-5 00:37:11

本篇最後由 sterley 於 2020-8-5 00:44 編輯



古早捕烏魚漁民在海岸邊搭建的草寮作為捕烏期的生活房舍,稱為「烏倉寮」,學生學習重建體驗漁人與海博鬥的辛勞。圖/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提供

雲林是台灣烏魚重鎮,早年海上捕烏魚到現今人工養殖,漫長珍貴的捕烏史,隨著老漁民的凋零而消失,四湖鄉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和四湖鄉公所舉辦別開生面的老漁村體驗營,由老漁民帶領學生重建古早捕烏漁民用來休息的草寮「烏倉寮」,並到海邊學習撒網捕撈技巧,體驗海口人生活,學生感到深刻又有趣。

四湖鄉長蘇國瓏今天說,雲林早年四湖鄉捕烏盛行,因通訊不便,漁人在烏魚季一整月就近守在港邊不回家,住在臨時搭建的「烏倉寮」,隨時待命出航,現今這種文化已消失,連在地海口囝仔也不懂,借由體驗營找回漁業文化,很有意義。

回憶早年捕烏盛況,70多歲老漁民蔡老列說,每年10月到11月冬至前後,烏魚群迴遊雲林外海,來自全國各地的捕烏船都會進駐四湖箔子寮港,展開約1個月的捕烏盛季。烏魚子俗稱海中人蔘,只要大量捕獲,整年就不愁吃穿,所以有「烏金」美稱,漁民都不會錯失賺錢好時機。

蔡老列說,早年交通不便,網具搬運困難,為能掌握機動性,漁民在離海岸不遠的防風林,搭建簡易草寮稱為「烏倉寮」,像是前進指揮所,烏魚群一出現可馬上出動。

鄉長蘇國瓏說,捕烏期漁民都生活在烏倉寮,起居克難,形成了特有漁村文化,時代變遷如今「烏倉寮」已不為人知,為找回消失半世紀的漁村風情,期待透過體驗營,讓年輕人了解先人與海博鬥智慧。

當地普天宮主委蔡隆全也教學生手力劃漿、撒網捕魚的技巧,漁婦則教大家編製漁網,學生練習站在搖晃的筏上撒網,一次次失敗才逐漸體驗出個中技巧,用竹竿為骨架,手劄稻草,一寸寸搭築烏倉寮,邊做邊聽老漁民動人的老故事,學生愈做愈有勁,滿頭大汗不覺累。

學生說,很難想像古早漁人金厲害!從竹筏建造到漁網編製一手包辦,烏倉寮更蘊含著老漁民鬥志和精神,漁村體驗太豐富了。

古早捕烏魚漁民在海岸邊搭建的草寮作為捕烏期的生活房舍,稱為「烏倉寮」,學生學習重建體驗漁人與海博鬥的辛勞。圖/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提供

四湖漁村夏令營實地體驗古早漁人討海生活。圖/蔡茂昌提供



古早捕烏魚漁民在灘地搭設廣闊魚網撈捕,學生學習重建體驗漁人與海博鬥的辛勞。圖/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提供



古早捕烏魚漁民在灘地搭設廣闊魚網撈捕,學生學習重建體驗漁人與海博鬥的辛勞。圖/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提供



古早捕烏魚漁民在海岸邊搭建的草寮作為捕烏期的生活房舍,稱為「烏倉寮」,學生學習重建體驗漁人與海博鬥的辛勞。圖/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提供


古早捕烏魚漁民在灘地搭設廣闊魚網撈捕,學生學習重建體驗漁人與海博鬥的辛勞。圖/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提供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4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a09091887553175 + 10 感謝大大分享
terrybear6268 + 6 感謝大大分享
hkwalker6879839 + 10 感謝大大分享
f104 + 30 我很認同+1

總評分: 名聲 + 5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lorders
騎士 | 2020-8-5 01:16:23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
沒有海洋文化
希望可以重建台灣人與海洋的關係
傳統也許是一種方式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