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636 | 回覆: 3 | 跳轉到指定樓層
kkk200822
公爵 | 2009-12-14 01:10:06

(完全是新加坡人的角度看中國,轉一轉)


12月7日《聯合早報》的一則新聞,引起我極大的興趣:“中國海軍‘舟山’號導彈護衛艦7日抵達我國,應邀開始對新加坡進行為期3天的友好訪問。這是中國海軍東海艦隊艦艇首次訪問新加坡。”

  我是一個有歷史癖的人。此次東海艦隊艦艇的訪問,使我回憶起122年前北洋水師訪問新加坡的情景。1887年11月,1890年4月及1894年3月北洋水師曾經三度訪問新加坡,其中著名將領丁汝昌、鄧世昌、劉步瞻與方伯謙等也隨艦隊南來,在當時的華人社會引起很大轟動。

  1887年11月(光緒十三年九月),北洋水師第一次到訪新加坡。這次訪問,其實是奉清朝政府之命,向英,德兩國接收訂造的“致遠”、“靖遠”,和“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回國,途經新加坡。負責指揮這四艘軍艦的是鄧世昌、葉祖珪、林永升、邱寶仁四位管駕,他們都是福州馬尾船政學堂的優秀學生,中國第一代海軍干將。

  根據《叻報》及陪同護送四艦回國的駐英使館隨員余思詒《航海瑣記》的報導,北洋艦隊是在1887年11月10日(星期四)下午三點余鐘抵達新加坡。當時,“陞旗山施放禮炮十五門”以示歡迎。按規定,軍艦是不准參觀的。後經華社領袖再三懇請,才開放供當地僑民參觀,北洋艦隊是停泊距岸約三海裡處。

北洋艦隊三訪新加坡

  當時華族社會領袖陳金鐘(陳篤生兒子)在樹林園設宴款待。樹林園可能就是今天的植物園(Botanic Gardens)。清朝駐新加坡領事官左秉隆當然也是座上嘉賓。此次公宴,冠蓋雲集,叻坡紳商幾乎全部出動:李清淵、陳公錫(應是陳恭錫)、陳若錦(陳金聲孫)等名流均參與其盛,加上“英國鼓樂在園中演奏”助興,一時 “紅頂緞鞋、服行裝、操官音酬應賓官,為新嘉坡不數覯之盛會焉”。

  北洋艦隊總查,英國籍海軍顧問琅威理(Captain William Metcalfe Lang 1843-1906)因身體不適,提早離席。辭前,他以英語致意,由鄧世昌翻譯。此次盛會“盡歡至夜分三點鐘時”始散……

  旅新期間,北洋艦隊將領拜會了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總督絲絲金文泰史密爵士(Sir Cecil Clementi Smith任期: 1887-1893),柔佛蘇丹(巫來由國蘇丹),《叻報》主筆葉季允及各國領事等。


從記載上看,北洋艦隊將領在新加坡時酬酢甚繁,用餐地點福如居,廣東館等,顧名思義,此乃閩粵風味菜館。原址已無從考證,相信是在豆腐街(Upper Chin Chew Street)一帶。這條橫貫橋南路(South Bridge Road)及新橋路(New Bridge Road)之間的古徑,今天己不復存在。但早期這是一條繁華的街道,當年著名的酒樓、餐館、戲園、妓院都集中於此。這裡不僅是文人騷客常到之處,也是王孫哥兒閑蕩的好場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在新加坡逗留一星期後,1887年11月17日(星期四)北洋艦隊起椗啟行,前往香港、汕頭、廈門等處。一年後,1888年12月17日正式成軍,正名為“北洋海軍”;而其位於劉公島的“水師提督署”亦改稱“海軍公所” 。此為近代中國海軍司令部,北洋艦隊則是今天北海艦隊的前身。

  1890年4月4日(星期五),在距離上次訪問的兩年半後,北洋艦隊再度訪問新加坡。此次是成軍後正式奉命出巡,專程宣慰南洋華僑。參加此次訪問戰艦有“定遠”、“鎮遠”、“濟遠”、“致遠”、“來遠”五艦,由“北洋正統領海軍提督丁禹廷軍門汝昌”率領。

  據《星報》報道 ,“即日十一點半鐘抵埠。於入口之際,燃炮二十一門以為賀埠之禮:而本坡升旗山即如其數燃炮答之……”當時新加坡市民張燈結彩,歡欣鼓舞,萬人空巷,扶老攜幼,紅燈碼頭(Clifford Pier)一帶萬頭攢動,爭先恐後瞻仰軍艦雄姿,十分興奮。

  此次來訪的北洋艦隊將官,除丁汝昌和琅威理外,尚有林泰曾、劉步蟾、鄧世昌、方伯謙等。在新加坡期間,丁汝昌暫借殷商李清淵別墅停驂。李清淵是華人義勇軍李俊源隊長的令尊大人,是當時新加坡富豪之一。

  此時清朝駐新加坡領事左秉隆尚在任上,接待任務還是由他負責。左秉隆聯合商民在領事署舉行宴會,歡迎丁汝昌及各艦管帶。《叻報》報道:“有中國樂隊,排列署前鼓吹,此樂隊為華人組織而由西師教授,所奏系為西樂,其中或參奏以華調。”席間,左秉隆致歡迎詞,代表僑民對清政府派艦訪問表示感謝。丁汝昌則代表清政府對僑民加以慰問。其他叻埠英官及粵商、潮商、閩商也分別邀宴,熱情感人。駐新期間,北洋艦隊每日八時至下午四時之間,准許僑民登艦參觀。

  此次訪問,各艦將官還特地拜訪了老師曾錦文(Chan Kim Boon 1851-1920)。曾錦文乃檳榔嶼僑生,曾任福州馬尾船政學堂英文教習,北洋水師初期學生都出其門下。1890年4月5日,北洋艦隊將官們身佩長劍,全副武裝,前往曾錦文任職的墨經梳律師樓(Aitken & Rodyk,即 Aitken & Co,後易名為 Donaldson & Burkinshaw)拜見他,並行三跪九叩首禮,以示不忘老師教導之恩。

清廷升格新加坡為總領事

  1890年4月15日(星期二),在新加坡前後停留了11天,北洋艦隊啟程前往菲律賓呂宋,結束了這第二次的訪問。

  北洋艦隊此行的最大成效,就是丁汝昌回國後上奏朝廷:以南洋各島華僑“未設領事之處,多受洋人欺凌剝削,環求保護”,“擬請以新加坡領事改為總領事,其余各島設副領事”。1891年7月,清朝駐新加坡領事館升格為總領事館,領事升為總領事,兼轄海門(即新加坡,檳榔嶼,馬六甲三地,統稱海峽殖民地)等處。新加坡領事館的升格,實受惠於此次北洋艦隊的訪問。



甲午海戰前最後訪新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歲次甲午。這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戰爭前夕,1894年3月5日(星期一),北洋艦隊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訪問新加坡。南洋史學界泰鬥陳育崧的《甲午前夕北洋水師訪問新加坡記》一文中,有一段很感性的文字:“這一次的訪問……最令人難堪的,是艦隊離新北返,不數月,中日啟釁,便全軍覆沒了! 這怎能不使千千萬萬的海外孤雛,椎心泣血呢……我們站在赤道上北望漲潮,南望落漈,不覺感從中來!”

  此次訪問不如前兩次那麼輕松,場面亦不比上前兩次來時的熱鬧。北洋艦隊“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六艦寄碇新加坡,宣慰僑民,華族社會依然盛情款待,連日酧酢甚勞。

  此時,原駐新領事左秉隆經已離任,接任新加坡總領事的是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當北洋艦隊抵達時,黃遵憲派員那華祝、何惠荃率領華僑代表登艦迎迓。1894年3月10日“寓叻閩粵紳商”在同濟醫院公宴丁汝昌和各艦管駕及麾下將官,濟濟一堂,盛況熱烈。3月12日曾錦文在平安閣招待各艦管駕,為同學們洗塵。

  嗣後(3月28日)“靖遠”管帶葉祖珪還為曾錦文翻譯的《三國志》題寫“序言”。當日宴請結束,北洋艦隊即轉赴馬六甲、檳榔嶼各地巡游。

  1894年4月4日(星期五),丁汝昌率艦隊自新加坡北歸,這是歷次訪新時間最長的一次,前後約一個月。6個月後的1894年9月17日(光緒二十年八月十八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鄧世昌、林永升等陣亡。直至1895年2月12日,劉步蟾、丁汝昌等相繼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甲午海戰失敗後,在接下來半個世紀的悠長歲月中,中國再也沒有能力建立一支與北洋海軍相媲美的艦隊了。這局面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得以改觀!

  回首往昔,還看今朝。此次中國海軍“舟山”號導彈護衛艦是在圓滿完成赴亞丁灣、索馬裡亞海域執行護航任務後抵達新加坡的。訪新期間,新中雙方海軍官兵將互相參觀艦艇、進行護航經驗交流等一系列活動。

  正當大國崛起的願景在神州大地遍地開花之際,這不由地使我想起了大學時期修讀《世界史》,指導老師高亞偉教授在總結西方強國時說:“中國若要崛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必須加強海軍實力”,實乃真知灼見!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最好的团队只有兄弟和 Idea

没有Leader










.
回覆 使用道具
xjxjmike
子爵 | 2010-1-16 18:41:40

現在需要治天權了
引言 使用道具
lukeluke
男爵 | 2010-1-19 23:34:42

好歹也是自制的国产货色,可惜排水量小了点,啥时候也搞一支舰队游行以下?
引言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