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Tom3584441
男爵 | 2010-1-28 09:06:52

1月22日,電影《孔子》首映。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工作部在五道口電影院包下了一個整場。獲得贈票的,主要是兼任學校“德育輔導員”的研究生們,作為對一年辛勤工作的慰勞。但這部以儒家文化和孔子精神為標榜的大制作電影,對“德育輔導員”們卻沒喚起足夠的共鳴。

  電影從52歲的孔子就任魯國大司寇,推行“墮三都”政策開始,然後是齊魯兩君的夾谷會盟,主要靠動畫大場面制造視覺效果。後半部分是周游列國,節奏平淡拖沓,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貫穿始終。相比往年的《英雄》、《赤壁》等歷史大片,《孔子》還算中規中矩。但對“聖人”的敬畏限制了編導們的虛構本能,使電影“中庸”而不夠精彩。

  由周潤發主演的孔子形像是全劇主打亮點。但周的表演太過自信,這種狀態可能更適合表現一位黑道老大而非學者。電影開始時,孔子剛剛被提拔為大司寇,進入魯國的權力核心。對一個出身貧寒的士人來說,這是環境的巨大變化,需要適應的地方很多。所謂“子入太廟,每事問”,孔子要用一種戰戰兢兢、誠惶誠恐的態度來學習這一切。後來謁見素有淫蕩之名的南子,孔子的心態肯定也頗為緊張。但周潤發的表演沒能表現出這種立體感,他一直在用不經意的眼神睥睨眾生,幾乎自信到了自我炫耀程度。也許這正是演員和編導心目中的聖人形像。但孔子平生從沒覺得自己是聖人,事業失敗的時候也會懷疑自己的道路,需要弟子給他打氣。其實,歷史上孔子要豐富、有趣得多。

  缺席的陽虎

  孔子前半生主要是治學、教書,然後是從政、下野,周游列國,這些經歷都和一個同齡人——陽虎有密切關系。電影中完全剔除了陽虎這個角色,卻誇大了魯國國君(定公)對孔子的影響。這不符合歷史(當時魯國三桓專政,國君只是傀儡,沒有用人權),也削弱了電影的矛盾衝突和故事性。

  孔子自幼家境貧寒,陽虎是小貴族出身,兩人在少年時曾有過一次口角之爭。孔子尚未從政的時候,陽虎已經是季氏家族的首席家臣,一度控制魯國政局,還試圖殺掉三桓族長,但兵敗逃亡晉國。三桓知道孔子和陽虎不和,加之孔子的學術聲譽已經很大,才將他提拔到了大司寇。這是內戰後收拾殘局的需要,也是孔子入仕的機緣。

  電影中孔子推行的“墮三都”政策,即拆除三桓家族控制的三座城池,真正的歷史背景也更復雜。這不是簡單地削弱三桓勢力,因為當時陽虎已經逃到晉國,但季氏的費城還控制在陽虎余黨公山不狃(電影中叫公山狃)手裡。拆毀費城首先就是為季氏驅逐叛臣。

  有趣的是,在陽虎剛剛出逃、三桓還沒有啟用孔子的時候,公山不狃曾試圖邀請孔子加入自己一伙,孔子也一度動心准備前往(《論語·陽貨》)。這說明孔子曾有和陽虎和解的想法,但未能成行。後來他加入了三桓一方,和在晉國的陽虎繼續作對,直到被迫離職。

  孔子和陽虎在政治上有相同的訴求。他們都是低級貴族,希望結束三桓專政的局面,讓出身較低的有才之士獲得機會。但孔子走的路子是提倡和平變革,陽虎則搞是武裝鬥爭。陽虎當政時期,曾邀請孔子出仕做官,一起干一番事業,但未能如願。孔子從政後,迫於三桓的要求,執行的政策都與陽虎時期相反。但他離職後周游列國,在鄭國曾經被人當作陽虎(因為兩人模樣長得很像),關押了五天。這件事對孔子影響很大,他曾想渡過黃河去晉國,和陽虎實現和解,但被弟子們攔住了。孔子因此一度非常萎靡,回到家鄉陬邑休養,還創作了一首哀傷的琴曲。

  和陽虎的結怨、對立與和解的糾葛,幾乎伴隨著孔子的一生。這兩個相貌接近的人,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對立糾纏無法分開。電影沒能表現孔子和陽虎的這種復雜關系,是一大缺憾。

  電影中的放大與演義

  電影開場的重頭戲是戰爭。齊魯兩君在夾谷之會上兵戎相見,就是為了表現孔子運籌帷幄的才能。但在歷史上的這場會盟,遠不是強國(齊)試圖與弱國(魯)締結不平等條約的陰謀,而是孔子執政魯國後主導的一個外交大轉向。

  陽虎執政時期,魯國的對外政策是依附霸主晉國,和齊國連年作戰。所以陽虎倒台、孔子執政後,魯國外交立刻進行了大轉向,和齊國結好,共同對付晉國。齊魯的夾谷之會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進行的,兩國從此結束了戰爭狀態,利益一致,不會有太險惡的衝突。

  但從《公羊傳》到《史記》,關於夾谷之會的誇張描寫越來越多,都是說齊國人不守信用,孔子力挽狂瀾。這是給孔子編故事,不然這麼個一輩子讀書治學的老學究,生活太波瀾不驚,難以引起人們的興趣。電影裡,孔子和弟子們制造了五百輛兵車趕來增援的假像,嚇退齊軍,也是沿著這個俗套繼續發展。

  電影《孔子》的另一場重頭戲,是孔子離職後到衛國,單獨會見南子。兩人見面談了些什麼,史書沒有記載,只說孔子向子路發誓沒有任何非禮之事。在電影中,周迅扮演的南子對孔子眉目傳情,言語挑逗,但很快被孔子的兩句之乎者也感動了,和孔子成了心靈知己,甚至說出了“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沒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達到的境界”這樣無釐頭的話(這種不著邊際的“詩話”,國產古裝大片裡倒是屢見不鮮)。

  再說歷史的真實。子見南子,也是在衛國和齊、魯結盟反晉的國際大背景下發生的。以往,衛國也和魯國一樣服從晉國,但在孔子去衛國前不久,因為晉國執政太過跋扈,衛靈公也下決心和晉國決裂,齊、魯、衛三國形成了反晉聯盟。南子比較風流,名聲不好,衛太子曾經想殺掉她,計劃泄露後也逃到了晉國。所以衛靈公和南子很擔心晉國扶植衛太子殺回來篡權。

  孔子執政時參與建立了齊、魯、衛聯盟,他辭職後,很多弟子仍舊在魯、衛兩國做官。所以南子見孔子,還是希望他能積極維系同盟,共同對付晉國。但見南子這一幕,在後世的文學裡都被剝離了國際大環境,演義成了美女挑逗老學究的感情戲。電影的這一情節,其實是照搬以前的電視劇《孔子》。

  干巴的弟子形像

  電影後半部分,是孔子和弟子們周游列國的經歷。這部分過於散漫、拖沓,缺乏集中的矛盾衝突。

  孔子周游列國時,已經是擔任過大司寇的高級官員,在各地受到的接待規格都比較高,真正窘迫的時候很少。電影為了表現悲情主題,這方面做了一些誇大。另外,放下當時列國爭端的大背景不講,周游歷程中可以重點塑造一下幾位孔門弟子的形像,但電影在這方面令人失望。出鏡最多的弟子是顏回,表現得太哀怨愁苦。子路也完全刻畫成了李逵、張飛形像。可以說,電影對周游時期的孔子師徒表現得並不成功,許多有價值的歷史記載都沒得到利用。

  比如《史記》中,孔子一行被蔡人圍困,斷糧多日,孔子也對自己的理想產生了懷疑。他把幾個弟子挨個叫到身邊,問他們:“落到到今天這個地步,是不是我們提倡的‘道’有什麼問題?”

  子路直接提出意見:“是不是咱們不夠仁?或者不夠聰明,所以沒人理解咱們?”他這個回答太直率,被孔子生氣趕走了。子貢的回答委婉一些:“先生的道可能太高深了,一般人理解不了。您也許可以搞點通俗的理論?”孔子聞言更為生氣,大罵子貢只知道迎合俗人,沒出息,又將他趕了出去。最後是顏回:“老師您的道是太偉大了。當權者不肯用,那是他們的恥辱。沒人用怕什麼?沒人用的才是真君子!”這才讓孔子開心起來,誇顏回不愧是顏家的孩子(孔子母親是顏氏)。最後孔子氣消了,但還是派子貢出去請救兵,才使得以脫險(因為子貢做生意,有錢且世故)。

  這一幕很生動地反映了孔子普通人的一面,幾個弟子的性格也表現得很生動,圍繞它完全可以設計出很有趣的故事,比如弟子們對孔子學說的不同理解、對現實選擇的爭執等等,由此構成周游列國部分的主要情節。可惜電影一直在刻意塑造悲情氣氛,放棄了這方面的努力。

  總的來說,電影《孔子》想表現一位悲情聖人,所以將復雜、真實、鮮活的孔子刪減成了一個簡單、扁平的側影,電影因此平庸寡味。如果說《孔子》可以提供什麼借鑒,那就是不要指望用電影塑造“聖人”——畢竟跪著難以拍出一部有趣的電影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mingjohn90
公爵 | 2010-1-28 14:08:04

     「批孔揚秦」的時代已不復存,中國想藉此片表彰儒家的禮教,所以電影必須拍得平實一些。至於3000多年前的歷史真相又有多少人感興趣?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