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116 | 回覆: 3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3-25 18:12:02

壹、基本功:

一、《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蓋房子必須先打地基,若是未打地基或地基打不好,如何蓋出穩固之大樓?打拳亦然,得先鍛鍊一些基本的體適能,做為練拳之根本,否則打起拳來,必定是東倒西歪,花拳繡腿!此基本的體適能,即一般所謂的基本功是也。

二、《只壓不蹓軟無力,只蹓不壓笨如牛》:針對基本功的「柔軟度」鍛鍊時,必須注意到「陰陽協調」。換言之,不能只一昧的拉筋、壓腿,否則到頭來「筋」是鬆開了,但缺乏力量,舉足無力。所以壓腿拉筋時,必須輔以踢腿、蹓腿,以免腿肌力不足,缺乏韌性。反之,未先拉筋、開關達節,就踢腿,則筋骨僵硬,同樣使不上力。所以在熱身時,宜注意拉筋與蹓腿應相輔而相成,才能練出肌肉之韌性來。

三、《頂扣吻扶腿練到,筋長一分力量巧》:此諺點出拉腿筋的不同層次,「頂」是最初階,就是在彎腰壓腿時,至少要練到以「頭頂」之「百會穴」觸及「腳尖」,然後依「觸及腳尖」之序,是「前額」的「扣」,「嘴巴」的「吻」,「下巴」的「扶」,循序漸進地達到最高階!另有拳諺指出:「高練低用、大練小用」,均意味著筋骨愈開,則將來在打拳之用勁用力之上,愈能游刃有餘,巧妙的運用。

四、《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練拳目的,貴在能練到「內壯外勇」。內壯則表示內氣充足、血液循環良好,外勇則表示筋骨強健,組織健全。練功時都要同時重視,動靜兼修,內外兼具。既要練氣,也要練動作,特別是習練太極拳更是如此。太極拳既為拳術,也是氣功,正是因為它同時要求動作、呼吸和意念三者要能統合協調之故。

五、《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樁步」者,「站樁功」也,也就是透過落胯沈氣的靜態步型,以達氣貫湧泉,定根整架。站樁之功效,有助於行拳能「穩若磐石」。而每一樁步,僅管姿態不同,而理則一貫,如同房屋之柱,有長短粗細之別,然目的及作用並無二異,皆作為支撐穩固之用,由此可見樁步之重要性。

六、《寧練筋長一分,不鍛肉厚一寸》:筋長者,意味著身體的柔韌性和彈性已練到某一成效,它是在鬆的基礎上練出來的,如「沈肩垂肘」、「涵胸拔背」…等要領之掌握,此則鬆柔之表現也。「鬆、柔、圓」一直是習練太極拳者,在修身的過程中,努力想達到的目標,然而談何容易!做到又何其難!更何況也難以檢驗,因為它是沒有上限的,只有不斷的靠自身的習練和體會,鬆柔再鬆柔!若問鬆柔之要?具體而言,或許「筋長一分」是一個較明顯可達之標的吧!



貮、身形結構特微:

一、《低頭冒腰,終究藝不高》:打拳時,要做到「神意上領,形氣下沈」,因此在外形動作上就要做到「立身中正,頸項豎直,鬆腰落胯…」,否則行拳既久,積習難改,也無法氣沈丹田。更甚者,養成「彎腰駝背」之習慣而不自知,實不可不慎!

二、《三尖對照》:許多同道在習拳過程中,常不知自己的動作規格到底是否正確?當然身為教練者,必須責無旁貸的糾正學員的動作,然而實際上,教練在教學時,時間是有限的,尤其在面對眾多學員時,難免掛一漏萬!這時若我們能掌握規格要領,自我檢視和調整,則較能避免錯誤動作之形成。比方說,我常聽詹明樹老師在分析動作規格時,會提到「三尖對照」的口訣,還滿受用的!至於何謂「三尖對照」?用在「手揮琵琶」定式時,就是「前腳的腳尖」、「前手的食指尖」、「鼻尖」,三點要能對齊在同一垂直面上;用在「金雞獨立」定式時,則要求「挑掌之肘尖和提膝之膝尖上下相對」,「挑掌之食指尖對住鼻尖」,此三尖同時完成,使動作能意到形到,形神兼俱,這也是三尖對照之表現;用在「單鞭」定式時,就是「前腳的膝尖」,要向上垂直對到「前手之肘尖」,又向下對到「前腳之足尖」,使此三點呈「上下垂直一條線」。諸如此類之口訣,比比皆是,均可作為自我調整動作時,最好的參考。

三、《胸前有肘不見肘》:行拳時,應掌握「以腰帶臂,以臂運手」的運動原則。能掌握得當,則表示做到「沈肩墜肘」,如拳經上所言:「以腰為主宰,四肢如車輪」。詹明樹老師教到「雲手運臂」之要領時,也多次說到要訣:「手不過肩,肘不離肋」,其道理是相同的。

四、《肩平而順,兩膀相繫》:「力由脊發」應如何才能做到呢?個人以為,可以從兩個方向思考:力從何處發?力發向何處?其關乎身形結構甚大矣!誠如拳經所言:「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此不言可喻,意即「力起於腿,而發之於手指末梢」。由腿到指梢,中間之運動路線如何傳導?端練良好之身形結構才能做到。簡而言之,從腰傳向臂之間的樞紐,必須要靠夾脊之開合及肩、膀之鬆活彈抖,才能力達末梢,勁透指尖。

五、《似閉未閉張未張》:此句意在暗指行拳時之口步要求,也就是呼吸與身形動作之搭配。除了要掌握「升-吸、降-呼,開-吸、合-呼,移-吸、轉呼,蓄-吸、發-呼…」等法則之外,在呼吸時,也應能做到「深、長、勻、細、慢」幾個要領才好。為達此要領,在口部的要求上,則宜「似閉未閉張未張」,方能使動作與呼吸做到勻和。

六、《含胸不在胸,在胸則成病》:「涵胸拔背」是習拳者所熟知之要領,然而應如何做到「涵胸拔背」呢?個人的體會是:在行拳中,腰脊自然的開合,並協調的配合呼吸和動作,使兩臂微內合,胸肌保持鬆弛,所謂「暢胸而實腹」也。要做到「肋骨不凸,夾脊不凹」,絕不可刻意為之,否則矯枉過正,容易將身形練成「彎腰駝背」。習慣一旦養成,就不太容易矯正過來了。



參、行拳要訣,應以腰腿為主宰:

一、《一點不動,三點齊動》:打拳時,從「無極而立」開始,虛實一分,即是「太極而生」。這也是套路的起式共通之處,旨在打通任督二脈,暢通全身血路。起式之後,兩足之虛實變化,循環不止,而且兩腳輪流接地,每一次由虛到實,或從實轉虛,都要在「中垂線」的基礎上移動及轉動。此「中垂線」即身體之重心,做法是:頭頂之「百會穴」向下垂直對準重心腳之「湧泉穴」,即所謂「百會對湧泉,上下一條線」。掌握了中垂線之後,在轉動時,做到一點不動,重心腳支撐穩固,那就能將另三點輕鬆自如的轉動,而此「另三點」也就是「另一虛足」和「上盤之雙臂」是也。

二、《手到腳不到,鬼也打不到;手到腳也到,金剛也跌倒》:行拳時,能確實掌握動作上的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則動作結構方能達到沈穩而勁整。換句話說,要是能做到「上下相隨」,則除了勁整、勢穩之外,也給人一種協調之美感。長久練下來,功力漸長,手腳合一,勁力十足。即使碰到比自己高大的壯漢,也能輕鬆撂倒!否則「手是手,腳是腳」,力量散亂,徒耗力氣而已。

三、《腳打七分手打三》:泛指推手和盤架子時,其勁力來源皆「發於腿,主宰於腰」。而手法常是順勢而為,以「助腰腿一臂之力」為依歸,以便將腰腿傳上來之力化為「勁」,從手臂之末梢發出。

四、《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此句話大概是習拳者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了吧!理由無他,因為行步是打拳的基礎,所以教練們在教拳時,也很難不提到這個比喻了。事實上,太極拳在行步時,為了接地之力,每一步法都要求「虛實分清」,更進一步要能做到「支撐的實腳穩如泰山,上步之虛腳輕若羽毛」;或喻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也滿貼切的!此皆「虛實分清」之精要也!行步時,能做到「虛實分清、點起點落」,則能借地之力,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使力量透過有序化的傳導,成為飽滿的勁力。

五、《出手含掤似圍牆》:行拳時,要能「氣遍週身不稍滯」,即所謂「以意行氣,以氣運身」。若能如此,則打起拳來,全身氣血貫注,如充氣之球,大有膨脹之勢,又如有一無形之氣球保護罩,包裹住全身。到了此程度,「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表示全身練出「掤勁」,無論任何動作,任何手法都含有向上、向外及各方向之彈性勁力。

六、《上下相隨人難進》:指習拳者能做到「身法結構緊密,手腳合作無間」,對自己的保護沒有任何破綻。結構緊密,表示防守亦能緊密,看似「疏可走馬」,其實「密不透風」。若能如此,則應用在推手對敵時,較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七、《腰要長,手要短》:此諺旨在強調打太極拳時,「腰退發力」及「腰為主宰」之重要性和必要性,誠如鄭曼青大師之金言:「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其理一也。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rock0932
準男爵 | 2010-11-21 04:37:28

引言 使用道具
lan76311
勳爵士 | 2010-11-22 10:06:38

好強~~~ 還有好多東西要練了~^^
引言 使用道具
MelissaEdward
準男爵 | 2010-11-28 03:18:25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