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042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3-25 18:12:40

當我還是初學者,一知半解時,常常會有這種問題:『這些招式
有用嗎?在實戰時有時間想用那招那式嗎?又要怎麼用呢?』......
如果遇到沒練功夫的朋友問我,那我更因為答不出來而尷尬,更別說
有些練空手道跆拳道的朋友,更直指國術的招式是舞蹈,上了擂台還
不是亂打?令人氣結!

  招式有用嗎?當然有用!要怎麼用呢?除了勤練 (老師父都這樣
說:『去練就對啦!』) ,讓招式『進入』 (操作性制約) 你的身體
,讓這些動作成為你的『本能』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這些招式的
使用場合,而且,要知道為什麼要有招式?為什麼我們不和空手道跆
拳道和拳擊一樣,練練簡單的單一動作就好了?......以下是小弟授
藝於老師的點撥,還有參閱前人的著作,還有最重要的,是實際的操
作使用,而形成的一個理論,旨在野人獻曝,也希望拋磚引玉,前輩
高人們,也能不吝點撥修正,如此大家都能受益,後學們也不會再苦
於不知招式為何。

  首先,我們要先定義『什麼是招式』?~~招式是『一組內含各種
不同的攻防的動作』,有只有一兩個動作的,像是『白鶴亮翅』,也
有七八個動作的,像是『八步趕蟬』......不過通常要提到可以在應
敵上使用,大多需有超過兩個動作以上,才有意義;像是基本六路的
『柱捶摔落』,有馬步劈軋 (也有打破封手的) ,有登山步統捶,然
後是崩捶砸下......每個動作都有名字,但是組合在一起,才叫做『
招式』~~為什麼呢?

  招式的意義,在於『佈局』~~就像是下棋一樣,我方一邊攻守,
一邊創造出對自己有利的局勢;這就不是一般東西洋武術的單一招式
,所會想得到的思維....所以我們的招式,每一個轉身,每一個角度
,每一個步法把位,乃至任何身體部份的細節,都是有意義的,並不
是其他的武術所能望其項背。

  招式是一個整體性的東西:古時北方管練功夫的叫做『練把勢的
』,這個『把子』,『把勢』,本身就有個整體的意義 (用英文的話
,叫做One Unit) ~~好比我們要騎車,不會只是心裡想要『左右手平
衡』吧?身體的重心控制,還要隨著摩托車的不同,載重與否來調整
,這整個控制的『意念』,就是一個『把子』......以前我們的年代
的口頭用語,觀察狀況,叫做『把一下狀況』,交女朋友叫做『把馬
子』,因為這些都是『一系列而不可分割的動作』。

  例如我的最愛『崩捶閉門腳』,它的設計是什麼呢?先是劈軋,
進半步崩捶,然後退半步坐馬步手腳並扯,然後是閉門腳,最後是拔
步避擊手....它的佈局是:『我先下劈開門,然後打頭面,連續兩招
打頭,對方為了護頭而下盤產生空門,我再趁機一踢,為了預防此擊
不中,迅速離開,並且在拔步中藏個暗腿,以備對方追擊』。

  為什麼要這樣編呢?招式是怎麼樣的依據編出來的呢?其他的外
國武術也有所謂一串動作的『連續技』,是有像我們招式一樣的依據
呢?還是只是一廂情願的亂打?………照理說,打一個人的心窩,最
理想的狀況,就是他的手臂自己抬起來,勾拌一個人的右腳,最好的
情況是他的重心在左邊~~要如何辦到呢?這就要靠『招式』來『佈局
』。
基本上,招式的發展是前人戰鬥的經驗~~而編排的依據原則之一
,就是『人類生理結構的本能』......例如:反應再怎麼遲鈍的人,
你打他的眼睛,他一定會伸手去防的 (他不救也可以,你就贏了) ,
這就是本能反射動作之一;所以閉門腳之前一定配崩捶,像『黑虎偷
心』,也是以先打頭面,趁架空時打補心捶。

  像閉門腳之前,會有拖曳對方下盤,使之不平衡,這是因為男人
生理結構上,在受到驚訝時,陰囊會收縮 (比較好踢) ,最重要的是
,斂陰者 (能將睪丸縮到體內,不怕撩陰) 的睪丸也會因此墜回陰囊
(這是像瞳孔遇強光收縮一樣的『必然生理反射』,不信的話,練有
斂陰功法的師兄弟可以試驗) ......所以此時『先驚後取』,一定踢
得中......螳螂拳的撩陰手法,也多以先抓扯大腿內側皮表,小八極
的抖翎也是先撞後擊出~~這些都是應用同一生理反射而設計的。

  另一種設計的原則,除非經過訓練,熟於聽化勁者不畏之外,不
然難免會自然地被控制的;例如螳螂拳抓扯對方皮膚,使之疼痛來拉
扯牽引的小技巧,或者利用擒拿的疼痛,來牽制對方到有利於自己的
位置,再來施術……。像是八極的大纏崩捶,小纏補心捶;螳螂的七
星分天肘,勾摟採手吹燈;太極的肘底捶,履擠手……等等;但是這
些未必是生理本能反射,是可以經過後天訓練而克服的;但是只要得
機得勢,這些招式倒也是克敵制勝的妙招。

  還有一種設計原則,雖不是基於人類生理本能反射,但是大巧不
工,在綿密上中下盤的『佈局』下,會讓對方無法可逃;以下盤來說
,螳螂的七星步坐盤步,八極的綑鎖步,八卦的扣擺步,皆有異曲同
工之妙,只是應敵的風格意念節奏不同而已。

  以大八極的『橫打』來說,初學者的練習只是一震一碾,一撥一
打而已,沒有一個整體性的意念 (一套『把子』) ,打來是機械性的
笨重,當然不能實用……。『橫打』的意念是砍樹,所以雙手,腰身
,乃至碾步移動,都是一體的 (有機會去弄把斧頭去砍樹) ;在使用
時,不論內門外門,右手橫打過去,打翻就算了,要是一擊不果,立
刻沉臂化去,同時間提籠換步勾拌下盤 (或跺其腳掌) ,然後立刻換
邊彈出下一擊,此招威猛難當!……這只是單一動作,如果要形成所
謂的『招式』,應用上變化很多,大家熟知的是沉肘打心窩,也可以
滾肘入內門用肩撞~~在大八極的套路,它的想法是對手會出手招架,
然後纏繞對方的手臂 (或是抱住頭頸) ,然後轉身下式,利用離心力
扯對方翻轉倒下,然後用挫捶擊其後腦耳門,狠一點的話,再加個蹬
腿反砸……。這就是我所說的一個單元,一個整體,一個『招式』。

  所以拳訣說:『不犯招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
因為你一招架,就上了當,中了『佈局』了……拳諺也說;『拳怕連環』,便是此理。

  當然啦!拳訣說的『補漏』,『陰陽』,『隨機應變』……都已
包括這些概念的應變原則在內~~那是應敵的心法,是不變的『公式定
律』;而我們所練習的這些招式呢,就是考古題了……。這些招式是
前人面對戰鬥時,一些常用的佈局方法;能從心所欲的高人,當然不
在此限;但是初學者必須反覆演練,並且找師兄弟或拳友一再試驗,
務必了解每招每式的意義,才能找出適合自己體型的招式,也能去修
正前人所沒有想到的部份來補強,以後當了人家老師,才不會每次學
生練完了一萬遍,向為人師的自己問問題時,只會丟一句:『再去練
一萬遍』來塘塞~~如果對於用法不求甚解,不了解應用時的意念,如
何『練時如有人』呢?練法怎麼可能正確呢?
『無招勝有招』,這個是小說橋段常見的術語,也的確是習武者所
欽羨的目標。

  然而就像是學習繪畫一樣,基本的素描練習是一定要經歷的,有了
嚴謹的素描訓練,畫者才能夠將眼睛所見的,心裡所想的,原原本本地
表現在手上,在畫裡;也許您見到抽象畫、野獸派、或是達達藝術,好
像只是一派胡鬧,只是亂畫一通,但是這些畫派的宗師,都是受過嚴謹
的繪畫訓練∼在眼睛,腦部與手的聯結聯結緊密,還有熟悉使用常見的
幾種表現工具(素描、水彩、油畫)的基礎上,才能試著利用其他的工
具,還有加入自身的心得,創造出一個新的畫派。

  亂畫與抽象的區別之一是:一個亂畫的人不能再畫一幅類似的畫,
或是將之應用於其他的畫作;而一個抽象畫家,他的構圖、造型、用色
、比例、乃至於感覺,是有一個『系統』的,所以他可以再畫一幅,也
可以將其中的精神應用在其他的領域:如雕塑、表演藝術、建築……等
等。

  要『無招勝有招』,突破傳統的窠臼,也必須經歷這些過程:第一
,您必須了解自己的身體,能夠自由操作自己的肢體,這一定要靠基本
的訓練;第二,所謂的自然揮灑,從心所欲,背後仍然是存在著一套『
系統』,一種感覺……那便是創拳者的心法總匯。

  『創拳』可以由兩種角度下手,一個是招式動作的改良,或是兵器
造型的變化(而衍生出新的兵器套路或門派);二是拳術風格的變化。
雖說天下武術何其多,門派套路繁雜,招式的數目更不用說了,但
是若要化約,還是有軌跡可循的∼戚繼光將軍的『紀效新書』的『拳經
捷要篇』,裡面的三十二勢動作,便是三十二種當時常用徒手攻防的模
式與(Pattern) ……有人說陳王廷創太極拳是參考於此,但實際上,
許多北派拳種的套路招式,多有類同其中者,只是打來風格與意念不同
(也許與各門派創拳者的體型,心性習慣心得不同)…。我並不是說戚
繼光抄人家的,或是其他人抄他的,英雄所見可以略同,閱讀先賢的著
述,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視野。

  例如第一式『懶紮衣』∼『懶紮衣出門架子,變下式霎步單鞭,對
敵若無膽向前,空自眼明手便』……後學認為,雖然字面上所敘述的『
懶紮衣』、『單鞭』是太極拳名詞,不過這一招應該是八極拳的開門第
一招『挑打頂肘』:其中我們的『撩陰掌』(只畫半圈)只作了一半的
『懶紮衣』(畫兩圈),而『單鞭』正是『擔扁』(拳訣有『左右攔捶
扁擔式』之語),而其中也告訴我們用這一招要敢衝進去……當然啦!
用太極拳來演練(或其他拳種套路),也是可以的。

  第五勢『七星拳』是螳螂拳的轆轤,顯而易見,但也可以是劈掛的
『雙抱』、『雙靠』,也可以是太極的『肘底捶』;第十五勢『井攔四
平』,是陳太炮捶的『井欄直入』,是螳螂的『勾摟採手』,是八極的
『螺旋拳』,不過它在應用上,還有斧刃與伏虎的隱招;第十九勢『中
四平勢』是『雙按』,也是『虎撲』;第二十八勢『跨虎勢』,是螳螂
的『吞塌扇風』,也是劈掛的『搖頭擺尾』。

  北派常見的招式,大約在此三十二勢中,都可以看到;不過也有例
外,像是陳太『白蛇吐信』轉『玉女穿梭』,八卦『麒麟吐書』轉『白
蛇伏草』…,之類的轉身技巧,其中便沒有記載;這也證明明朝以後,
也有能人另作新招,並非凡事循古……以武壇的大八極拳為例:只有台
灣劉門子弟的『橫打』是屈肘如伐木狀,其他從吳氏、霍氏、乃至南京
八極(馬氏兄弟傳於中央國術館者),橫打皆是作『甩臂揮擊』的打法
,然後接『弓步斜打』。∼歷史記載,當年在山東,張驤伍等李公以前
的學生,都對劉師爺這個小師弟的拳路不同,而感到詫異驚奇,後學推
測,應該是李書文師祖在劉家十年,將自身武藝心得,盡融合於一體,
改良八極拳,傳於劉師爺的原因:所改變的不只是招式動作本身,還有
風格與心法皆有創見。

  ∼其二是拳風的變化:從長拳到太極拳,從陳太極到楊太極,便是
兩個很顯著的例子;由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再創出八步螳螂,也是另
一個例子∼合七星螳螂、通背、八卦三種拳學的精華,有通臂的鬆沉勁
道,扣擺步法與身法,以不同於原始七星螳螂拳的輕脆,而又保留螳螂
的速度招法,自成一系,分庭抗禮;李師祖融合大槍術於昆吾劍,為劍
術另闢新猷,也是一個劃時代的傑作。

  『無招勝有招』,用法存乎一心,固然是我們所追求的最高原則,
但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基本功的練習、樁法、發勁、乃至於單
招套路的盤架,然後是了解每個動作,乃至於練功方法的意義,才能就
其中合理的部份(古傳未必都好,久傳有些總會失真)作探討,進而勇
於發前人所未見,並且發展出自己的一套風格或系統。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lala1209
鄉紳 | 2010-11-22 03:26:08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