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664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3-28 11:57:43

任何一種武術流派的技法,都體現出中華武術之魂魄。一個八極拳修煉者,經過長期艱苦的基本功錘煉,具備了極爲紮實的基礎,便可進入八極拳攻防技擊的學習和功法操練階段。
  自古以來,沒有什麽曠古絕倫的“絕招”,更沒有什麽速成的功法能提高功力。在技擊中,精熟的招法、強大的打擊威力和強勁的力道,都是一個練武者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結晶:八極拳技術體系中的六大開和八大招,是八極拳先賢們在完整的八極拳體系中提煉出來的精華,並非人們傳說的那麽神秘。
  其實六大開和八大招是異曲同工,其理相通,動作簡潔,樸實無華,是不可分割的技術整體。如六大開中的“纏招”無非是左右勁的大纏與小纏,再加變化中的“*纏”:纏法分上、中、下三盤纏法。曆代師承傳授都是一成不變的,其中一招多變的話步用法根本不傳。而且,傳授者一個師父一個樣,久而久之,一些簡單動作規範化,加上保守思想的影響,退化就不足爲奇了。八大招中的“左右硬開門“也是左右勁的“纏招”,隻不過在使用時手法變化不一樣—六大開中的“纏”是抓住對方的手臂纏,而且纏的幅度、弧度也是因人功力而異。而八大招中的“左右硬開門”招法中纏的弧度分大圈與小圈:值行注意的是,八大招中的“左右硬開門”一招,不是用手去抓持對方手臂,而是強崩硬纏貼肩撞,左崩纏肩撞脅,右崩纏中肩撞胸。此手法分左右,左臂也可同樣分左右旋轉,而且在行進間完成打開門戶、擊倒對手的目的,其變化的手法較六大開進攻密度強些。
  衆所周知,無論八極拳法中的六大開和八大招還是其他流派中的任何精招絕技,都必須經過全面持久的錘煉後獲得純功,方能在應敵時發揮出極大的打擊威力。常言道:“要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八極拳練習者,必須具備堅韌不拔的刻苦精神才能練就紮實的基本功。首先隨老師學習幾個動作,並逐步體會、掌握和領會每一個動作的要領c其次,是幹百遍的反複練習。練習動作時,切忌象征性地比劃動作,要嚴肅認真紮紮實實地練c目的是爲了熟練掌握。而且要苦練加巧練,達到熟能生巧:自古以來,做事成功的秘訣是勤奮c常言道:“一看、二練、子琢磨c”一看,要認真仔細地看老師做不範動作;二練,按老師教的動作標準要領多練;三琢磨,主要對老師所教動作的發力原理多模仿。再次,當掌握每個動作的發力竅門並做到收發自如時,再由明師拆招、喂招,進行實戰技術運用方面的訓練。
  《八極拳譜》中曰:“招術不熟,必緻臨敵時手足無措,難言制敵命中之方,故技擊一道以堅實身體內外爲根本,鎮定意志爲主宰,精熟招術以緻用,喂招成招乃求緻用也。隻練拳不喂招成招,臨敵亦無法用,有拳技精熟不能臨敵緻用,蓋以此也。”所以人們常說“書念一世,不講(透)不如不念;拳練一生,不拆招喂招,不如不練”。再者,一人高明的師父給你拆招、喂招,也是局限于師承個人的經驗,切莫怎麽學來的就怎麽用。筆者認爲,一個習武者如想達到技擊高級境界,不應拘于拳法的經驗模式c習武的目的是把全身的能量徹底釋放出來,並推向極限。所以一個八極拳修煉者光*師傳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應通過勤學苦練,繼而實戰,即常練不如慣打,廣泛吸取各類拳法的技擊特點和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總結同道的技術特長,逐步形成適應自己的技擊風格,再進行高層次的模擬訓練和實戰訓練,再配合較爲科學的功法操練,便能達到技擊的高級境界。
  八極拳體系的六大開和八大招及散招、散手等,不可能招招都練得精熟,更不可能招招都適應自己使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況且人體外形、體重、天賦、悟性、用功程度等都不一樣。當年,八極拳發展中期的精英“神槍”李書文、強瑞清、季雲龍、馬英圖等前輩,在與人較技時,也不是隨意使用六大開和八大招中任何一招都能産生較好的技擊效果,而是根據對手的實力,有選擇地使用平時練就的精熟順暢、運用自如的招法,即死招活用:如“神槍”李書文前輩,身高1.62米,身體清瘦,但他天生胎力大,雙臂比常人長,手掌大,手指粗。經過後來超常訓練,功力深厚,步伐快捷。他與人較技時,“請”字剛出口,身形已到了對方面前,對方往往還未反應過來,已敗下陣來。李書文先生經常用的招法是八大招中的“猛虎硬爬山”,此招是一招化四手。據其子李尊堂先生生前講,老人家與人動手較技,從未用過兩手,隻用“猛虎硬爬山”招法中的一手就解決了。這段真實的八極門中的曆史故事,說明“神槍”李書文先生的精技純功已達神境,出手時快捷無比,出掌的打擊威力極大,他常年修煉的“突跨”步,屆天下一絕。按現代方法計算,他腳步起動後一秒種之內,能沖出6米開外。
  馬英圖先生的威名也是諸多武林界人士熟知的。馬英圖先生身高1.84米,身高體健,雙臂過膝,6歲時拜張景星爲師,學藝多年。張景星是“神槍”李書文先生的師叔,由于年齡太大,給馬英圖先生做拆招、喂招動作已力不從心,便將馬英圖先生托咐給“神槍”李書文,讓他替師傳藝。此後,在武林界才有了“大狠子李書文,二狠子馬英圖”之說。馬英圖先生1952年客居天津衣缽弟子牛增華處,常對牛增華說:“老頭子(對李書文的尊稱)教我時,說我身量大,六大開、八大招等都要學,都要練,爲了將來帶徒弟。但最適合自己條件的招式更要多練,爲的是與人動手時用。”馬英圖先生根據李書文先生的指點,苦練精技純功,與人較技時,常用的招法是八大招中的“迎風朝陽手”,後又形成了八極加劈掛的技擊風格,聞名遐迩。上述典故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精技妙招是前輩們在無數次實戰中提煉出來的精品,適應當時曆史時代的環境。因此,我們也應有選擇地根據自身條件,練就適合自己的精純技法,才是明智之舉。隻有運用技術恰到妙處,才能産生理想的訂擊效果,也就是說,無論是六大開還是八大招或其它精妙技法,不同的人使用出來將産生不同的效果。
八極拳在打法上分等打與趕打兩種,這是曆代八極拳光賢們經過長期訓練、實踐總結出來的c等打的意思是,對手一動,我方進行反擊性的打法,老人們稱爲“以動打動”。如六大開中的“抱”招,此式雖簡單,實含逗、開、截、擊、閉五法,爲對敵出手之正宗,其中有虛,有實,有拳,有手,有腿,有肘。所謂逗引者,引敵出手也,敵不出手,我則由虛變實;敵若出手,我變實爲虛,此乃以變應變法。所謂開者,即硬開門也。六大開是六個招法,又分上開、中開、下開,是根據實戰中的瞬間變化,隨意變用、訓練有素的娴熟手法。等打是當敵出手進入我方有效打擊距離內,我則以暴烈突然的雄風霸氣,快如閃電般身法,發揮崩開裹進、貼身*打的技術優勢,用肘頂、肩撞、胯擠、背*等手段,硬碰硬撞,三盤連擊,一氣呵成。
  趕打法是敵未動而我先動的制敵打法,要在敵方未曾反應過來或猶豫不定的刹那間,以迅疾如雷霍般一擊,步落招成。要達到這種打擊效果,最爲關鍵的是腳下起動的速度要奇快,進攻距離掌握得恰到妙處,攻擊部位極其精確,人像流星,似閃電,拳腳如旋風,如狂龍,“猛”像山崩,似地裂,如洪峰。這兩種打法因人而異,天賦極佳者,等打與趕打都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八極拳講究練法、用法和變化法。即練的是內外協調一緻,用的是巧妙絕倫,打的是奮不顧身。《八極拳譜》中曰:“所謂招者,非指定式而言,定式乃招中已打之式,非招也。乃在應敵變化過程中,步落招成。”又雲“打招如閃電”,即此意也。招,巧力也,以力降人非招也,招不離突跨,而突跨又必須合一。六大開和八大招以三合、三*、突跨相連爲宗法。跨乃橫力、突力、沖力,所謂招招不離跨也。發招最忌亮相.,亮相已露變化之機,易爲人所乘。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見縫即插、有隙即鑽爲上乘,連架鑽混而爲中乘,架而後進爲下乘,閃轉騰挪、猶疑不定則下乘之下乘也。六大開、八大招責單練,又貴喂招,否則臨敵時難緻用。單練貴用手,尤貴跨步,無跨步則無突力。總之,發招的依*是根基強固。應敵時,將極快的速度與精熟的招法、深厚的功力融爲一體,隨意而動,以變應變,運用自如爲技擊最高境界。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