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671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3-29 19:05:55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氣”這個字眼,但真正考慮過其中意義的人卻寥寥無幾。

所謂“活著”,就是還存在著“呼吸”,亦即是“氣概”尚在。“氣概”具有,氣是生生不息的,且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的含義。

現在,讓我們共同來想想有關“氣”的例子。比如,我們經常說:“氣氛很好……”

按照東方哲學觀念,氣的平衡是指,陰氣與陽氣的調和。當心情不好,興味索然時,就是陰氣盛,陽氣衰。我們有時會說:“情緒低落,改變一下氣氛吧!”其實,在這句聽似平常的話裡,隱含著極深的道理。

人之所以意志消沉,心情沉重,乃是氣的分配不平衡,這時需利用呼吸法來轉換你的氣,否則,置之不理將日久成 ,輕則頭暈、焦躁,重者臥床不起。

反之,若陰氣和陽氣獲得調和,將會使人有精神、剛毅、豪邁、意氣昂揚、神清氣爽、稱心如意、精力集中、活力十足、與人為善,甚至可以率性而不踰矩。

關於氣的詞語尚有運氣、銳氣、氣質、才氣、英氣……比比皆是。

氣不只表示精神狀態,亦可指肉體狀態。比如,我們強調的呼氣與吸氣,氣經過的道路成為氣管,氣的入口稱為支氣管,流經體內的道路成為氣脈。

由於氣能左右精神狀態,所以一個人的氣必須不偏不激,否則持氣過盛,易因意氣用事而失於偏激。因此行事之成敗與氣之中庸與否有莫大的關係。由此可見,陰氣與陽氣的調和即是“身心如一”的最大秘訣。

氣小而言之,可以支配我們的精神與肉體;大而言之,可以扭轉宇宙天體。

我們稱天的情況為天氣,流星雨宇宙間的磁力稱為磁氣,呼吸時不可或缺的氣體為氧氣,空氣中氣溫與氣候的變化耐受大氣流動的影響。此外,今日人類之所以能享有高度文化的生活,也是受電氣的影響。
(PS:補充生物體內的氣,叫生氣)


究竟氣是什麼呢?

瑜伽理論認為,氣是宇宙生命力的源泉。宇宙中生命素曰“氣”,梵語稱為普拉那,普拉那充滿與宇宙的每個角落,空氣、花朵、江河、食物……無所不在,但它是形而上的存在,我們無法對它進行量化。
(PS:西方的鬥氣,是認為氣是體內的力量)
我們是如何攝取宇宙生成之胚,亦即活動精力的元素 普拉那呢?我們應如何保留它?如何使用它呢?

活用這個“氣”,可以創造出個人的命運;巧妙攝取普拉那得人將會身體健康,精神飽滿,心境祥和、平靜;巧妙保有普拉那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精神不會隨之衰退;巧妙使用普拉那的人,精力充沛,在人生的道路上事半功倍;巧妙運用普拉那的人,將受到更多人的祝福、信賴、關愛……因此,普拉那的攝取法和使用法,將會左右一個人的命運。

真正源自古遠年代的長壽不老的秘訣,即是普拉那,隱居於深山幽谷的聖人們,之所以能餐風飲露而童顏永駐,正是因為他們懂得利用呼吸的原理。中國道教有練氣之說,也有一句婦孺皆知的名言:“我命在我不在天。”

萬物得以生存,乃是因普拉那的支持,人類得以生生不息,不是物質的力量,而是憑藉普拉那而使人類成為大自然中的活躍者。

而瑜伽的各種呼吸法也有具體的說明,如何有效地攝取普拉那 氣。我們不應該輕率的把如此寶貴的生命完全歸諸於“命”,事實上,每個人若能利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改變的自己的行為,即能改變人生。改變呼吸,即是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慶幸的是,人類被賦予了改變“氣”的能力。

胎息瑜伽

瑜伽的呼吸具有兩大功能:共給頭部和血液足夠的養分;攝入生命之氣,控制意識。通過瑜伽呼吸法的練習,可以淨呼吸系統,排除身體毒素,從而達到思想純淨的狀態。

聯繫瑜伽呼吸法,要充分利用橫膈膜做完全呼吸,通常用鼻子做吸氣和呼氣,因為鼻子有溫暖和過濾空氣的作用。

瑜伽理論認為,通過呼吸可以獲得一種叫Prana(普拉那)的東西。它不是物質的,但無處不在,空氣中、食物�、陽光�和水中都可以獲取。被瑜伽稱為“生命之氣”的東西就是精氣、精力,你看不到但能時刻感覺到。

生命來自胚胎,本自胎息而發,重新返回先天的胎息是生命自我再生。進入胎息就是步入生命的本源之地,可以使生命發生返老還童的轉變。修煉胎息是從生命的根本上解決問題。胎息最主要的作用,是溝通人與體外能量的連接。從而達到瑜伽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境界。

進入胎息,就如同在體內建造了一個生命能量加工廠,生命之氣將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不足的補充(損耗的內氣能量),多餘的去掉(體內的各種病氣和疾病隱患)。元氣增加到一定程度後,開始向生命的本根返歸,實現返老還童,其最高層次是天人合一境界。隨著生命力的加強,人的免疫能力隨之增強,抵抗疾病、戰勝絕症,保持青春,開發智慧,就有了根本的支援。

開啟了生命能源,就好象在體內安裝了一個保健設備,每當不舒服,它就會自動幫助調節。胎息是人生最根本的保險。

胎息修煉到一定階段時,只要需要能量,它就能自己啟動“開關”,進行“充電”。更多的時候,它是主動地為人工作,常在人們最為疲倦,最需要的情況下發揮作用。啟動胎息就好像在人體內建立了新程式,生命自動按照新的程式,向健康,長壽運行。

胎息已被稱為現代無形殺手“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高血壓”的剋星。胎息對慢性支氣管炎、風濕症、類風濕都有顯效。女性在胎息的過程中,最為明顯的是面部皮膚得到改善,變得細膩、紅潤,面容有光澤,這是任何美容手段都無法達到的效果,這是胎息使內分泌旺盛的結果。

胎息是道家的一種重要的煉養術。練功實踐證明,胎息功對於培育元氣,涵養精、氣、神,治療五勞七損都有顯著效果,還可延年益壽,故而歷代養生家極為重視,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道家第一秘宗——太極門秘傳胎息經:【胎指胎息之胎,即如胎之謂也。從伏元之氣中結成其能,呼吸所需之氣始能從伏氣中所得之有胎之能中息呼吸。因為人依呼吸而生,氣入身來為之生,氣不入身則神無所倚,而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之道者,可以修得長生,其法即固守虛無,以養神氣。人生神氣相抱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住。若欲相住,『只須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此法勤而行之,是真道之正路。】

高上玉皇胎息經:『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故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是生命的原始狀態,它孕育著宇宙生命本質的根本奧秘。中國古代修道者,在數千年的修煉中發現,胎息是長生之徑,仙道之門,是人體消除疾病、返還青春,與宇宙之氣融為一體的修煉佳境。修道者,無不把胎息作為修煉的高層次目標。
胎息是道家的一種重要的煉養術。練功實踐證明,胎息功對於培育元氣,涵養精、氣、神,治療五勞七損都有顯著效果,還可延年益。

肚臍內1寸3分處,道功修煉名詞稱為胎元,該處是人體臍動脈與臍靜脈的交匯點,也是人體陰陽總調和點,因此道家之道功修煉從胎元開始先修煉胎元呼吸。
  
嬰兒在胎胞閉嘴不呼吸,是用胎息,胎息是先天呼吸,是電能,是先天氣。嬰兒出生後臍帶剪斷,成為單獨自體循環系統,開始用鼻肺呼吸,即是後天呼吸。道家靜坐修煉胎息,就是為歸根找本,找回先天呼吸。修煉胎息,培養吸收天地宇宙的能,來增補人體的能,達到健康長壽,並激盪腦部,開發潛能,增長智慧,而胎元呼吸是修煉胎息之起點。

陰陽合一為道,道生萬物。成仙易耳,須知返本還源。大道的修煉,千言萬語,尋根求源,要訣只在動靜二字。

道家說,宇宙有日月星,乃是大天地。天文學家說,「地球」是太陽星系的九大行星之一,其能量來自太陽的放射,受太陽引力的操縱,被攝領著在一定軌道上運行。「太陽」又為銀河星系兩千億個星星之一,其能量來自銀河核心,受銀河引力的操縱,被攝領著在一定軌道上運行。「宇宙太空」有一千億個銀河星系,其能量來自宇宙核心的放射,受銀宇宙力的操縱,被攝領著在一定軌道上運行。這一層一層的能量的放射吸取及引力,發生了大自然的交泰生化作用,而生萬物。因此道家所說「陰陽為道,道生萬物。」。人體能量精、氣、神,循以上歷程,來自宇宙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智慧的泉源。人體先天帶來的能量有限,後天呼吸飲食所補充的能量也有限,如果人體能繼續不斷直接吸收太空來的能量,那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可延年益壽,益智生慧了。

人體是個小天地,人體的關竅和太空的日月星一樣是能吸收和放射能量的。現代醫學證明,人體神經叢是能吸收和放射電能的,醫學上所稱的「神經叢」,就是道家所稱的「關竅」。人體是可以利用修煉神經叢,直接吸取太空的能量,以補充精氣神,延年益壽,增加智慧,甚至長青不老,培養靈光道慧,這就是祖師所說的「返本還源」。

關竅如何能發生這樣的功能,那就是先入靜以集中電能,再循電路運行以加強電能循環不息,以溝通天地電路。這就是 劉師所說的「大道修煉,要訣只在動靜二字」。

劉師說,天氣下降為祥光,地氣上升為瑞氣,天地氣接連共繞為圈。火氣所聚之精華結為日環,水氣所聚之精華結為月環,風氣所聚之精華結為星球,三光由此而聚,長明不暗。此為三光之出處,乃仙宗秘訣。

天上日月星三光之精華,與地上水火風是聚合而為一。若人以精氣神專一而吸收之,那就天地人三才合一,能長生。

晉代葛洪抱樸子:胎息是練功達到一定境界而出現的無需口鼻呼吸的一種狀態。

《大成捷要•胎息經注》:“修道者,常伏其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胎息是練功中,神氣相合于下丹田,而達到的一種高深的氣功態。

練功者要最大限度地減慢呼吸頻率,以達到“胎息微微,若有若無”的境界。胎息只不過是人體在高度入靜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自然本能,是通過氣功鍛煉而使人體的內外呼吸和諧一致,充分發揮其功能的一種生理狀態。只要持之以恆,方法正確,任何人都可達到胎息這種境界,從而有效地降低人體能耗,延年益壽,增色美容,強身健體,並可促進人體潛能的開發。

胎息是人體已退化的自然本能,通過一定的鍛煉途徑胎息重新啟動起來,這是一個比較長而艱巨的過程,因而胎息修煉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

胎息分3層次。

當練功者按照正確要求,持之以恆地修煉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有一些非常奇妙的感覺出現,如癢、麻、涼、脹等。皮膚敏感度提高,呼吸頻率降低,綿綿若存。隨著氣感的進一步增強,練功者會有內氣氤氳,與天地融為一體的感覺,此時皮膚、細胞的呼吸功能顯著增強,意味著胎息第一層次的開始。

進入胎息狀態後,練功者要排除一切雜念,在恬淡虛無中,人體的自然本能被啟動,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已通過人體的皮膚、毛竅、俞穴、細胞膜等直接進行交換,從而產生了更高層次的活動,口鼻呼吸自然完全停止,進入胎息的第二層次。

當胎息持續到一定程度後,便會出現內氣不出、外氣不入的混沌狀態。人體的一切高級神經的感知活動就會完全停止,進入神氣合一的高級氣功念之中,此時,人體的許多潛能被激發,會出現許許多多的奇妙景象和特異功能。

修煉者千萬不可迷戀於這些景象,貪圖特異功能的奇妙效應,而是要做到身心兩忘、使這些奇景怪相複歸於虛無之中,人體生命固有的無限生機得以充分展現,是謂胎息的第三層次。

胎息修煉

一般分閉氣、調息兩法
閉氣法:關鍵在於人通過有意識的抑制呼吸,來達到多人少出,從而積極培育元氣,以證胎息之果的目的。這一類方法最典型的是葛洪所述:“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一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而不動……,日還一日耳”。
這種方法往往造成強行憋氣,出現意外傷害,宜慎用。

調息法:則是數息、隨息等方法,逐漸使神氣合一,達到口鼻呼吸停止的境界,這種方法是通過調息安神而實現胎息之境地。

調息法具體方法可參照《勿藥元詮》所述來修煉:“調息之法,不拘時候,隨便而坐,平直其身,縱任其體,不倚不屈,解在寬帶(腰帶不寬,則氣不流通),務令調適,口中舌攪數遍,微微呵出濁氣(不得有聲),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下,叩齒數通,舌抵上齶,唇齒相著,兩目垂簾,令朧朧然,漸次凋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從一至十,從十全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如心息相依,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則徐徐舒放手足,勿得促起。”這樣勤奮修習,到一定程度後,自可神人氣中,氣包神外,打成一片,結成-團,鼻息微微,苦有若無,八脈齊通,遍身舒適,如胎兒在母腹中之呼吸。

調息法比閉氣法靈活方便,不會出現大偏差。

胎息一詞最早出於晉代葛洪的《抱樸子•釋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人在胞胎之中。”認為胎息是練功達到一定境界而出現的無需口鼻呼吸的一種狀態。《大成捷要•胎息經注》中認為:“修道者,常伏其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把胎息看成是練功中神氣相合于下丹田而達到的一種高深的氣功態。

更多的人則把胎息看成是一種呼吸方法,如《萬密齋書十種•養生四要》所說:“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強調練功者要最大限度地減慢呼吸頻率,以達到“胎息微微,若有若無”的境界。

研究顯示,經過氣功鍛煉,可使人體體表的固有換氣功能得到強化,並使內呼吸顯著增強,從而使人體的口鼻呼吸大大減弱,出現綿綿若存的狀態,甚至會出現完全停止。這個時候練功者可感覺到全身毛孔完全張開,身體內外融為一體,有飄飄欲仙之感,如蘇東坡在《蘇沈良方》:“一息自住,不出不入”。

由此可見,所謂胎息,只不過是人體在高度入靜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自然本能,是通過氣功鍛煉而使人體的內外呼吸和諧一致,充分發揮其功能的一種生理狀態。它只要持之以恆,方法正確,任何人都可達到這種境界,從而有效地降低人體能耗,延年益壽,增色美容,強身健體,並可促進人體潛能的開發。

調息 (呼吸) :又稱為「吐吶」,指練功時利用意念,去改變呼吸的節律、頻率和深度的鍛煉。呼吸鍛煉加深肺活量,不僅能調暢氣血,按摩內臟,同時亦有助於身體放鬆和思想安靜。

正常成年人的呼吸為每分鐘12∼18次。練功入靜後,呼吸變得柔和、細緩、均勻、深長。頻率明顯減慢,甚至每分鐘僅1∼2次。

常用調息方法

自然呼吸法:
不加意念、順其自然地進行呼吸。

順腹式呼吸法:
吸氣時膈肌下降、腹部外凸,呼氣時膈肌上升、腹部內收。 .

逆腹式呼吸法:
與順式呼吸相反,吸氣時腹部內收,呼氣時腹部外凸。

停閉呼吸法:
在吸氣(或呼氣)後,有一停頓閉氣的時間,再進行呼吸活動。

鼻吸口呼法:
吸氣用鼻,呼氣用口的方式。

發音呼吸法:
呼吸時配合吐字發音。

提肛肌呼吸:
吸氣時,特意地使會陰部及肛門肌肉收縮上提;呼氣時放鬆會陰部及肛門肌肉。

潛呼吸:
潛呼吸是腹式呼吸的進一步鍛煉。由於腹式呼吸的有意起伏,使小腹部已有慣性作用,不須借助意念和外力,在高度寂靜中,自然地微微起伏。此時吸氣綿綿,呼氣微微,節奏均勻。

真息法:
從外表上看,練功者呼吸運動似乎停止,但實際上乃用肚臍微微呼吸,此式又稱為*胎息法*。表示功夫已達較高境界。


開合呼吸:
又稱「體呼吸法」。是胎息進階法,是加意識誘導的呼吸鍛煉。順隨呼吸的進行,意想全身毛孔在一開一合,似乎全身的毛孔都有充盈開合的感覺。如此一開一合,一呼一吸交替進行,使氣從體表出入,此時感覺體表皮膚溫熱微微出汗。

[精煉2] 先天氣<<先天氣>>

常見修習胎息法

閉息法

如《抱樸子內篇•釋滯》云:“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漸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幼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所述亦為閉息法,略云:先叩齒三十六通,集中精神,隨即轉頸一匝,舒展喉管,接著調整呼吸,閉氣不息。閉到悶極不能再閉之時,方可微微吐出或呵出口中濁氣。然後調氣再閉。閉氣之後,可以咽氣。這樣閉氣、咽氣,長久修習,自然成功。

多納少出法

如梁丘子《黃庭內景經注》所述,其法為:
納五六息而吐氣,至十吐氣,稍作頻伸,從頭吐納,久久行之,漸至不吐不納之胎息。⑧咽內元氣法。如《胎息精微論》所述:“從夜半後服內氣七咽,每一咽即調氣六七息,即更咽之。”納元氣畢,“關節還閉,徐徐鼻出納外氣,自然內外不雜,胎中氣亦不出。但潛(心)屈指數息,從十至百數,從一百至二百、三百,此為小通。”“從夜半後服七咽,……至五更又服七咽,平旦又服七咽,三七都二十一咽止。”“久久習慣自然,內外之氣不相混雜也,漸漸關節開通,毛髮疏暢,氣自來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氣也,胎息之妙窮於此也。”⑨存思服氣法。如《雲笈七簽》卷五十八《胎息口訣》所述,其法為:端坐寬衣,兩手握固(屈拇指於四小指下握成拳),調息、咽氣、閉息,存想三丹田神人,次存五臟各出青赤白黃黑五色氣,與三丹田所出素雲合而為一,想自身在氣中,想氣海中胎氣出入。閉息至不可忍時,從鼻中微微放氣出。候氣平,依前閉息存想。“久久行之,口鼻俱無喘息,如嬰兒在胎以臍相通,故謂之胎息矣。”

隋唐道教服元氣法:
在 隋 唐 道 教 的 服 氣 思 想 中 非 常 強 調 服 元 氣 、 內 氣 和 內 元 氣 , 即 要 求 人 們 保 持 自 身 體 內 的 元 氣 勿 洩 , 惜 精 握 固 , 以 求 長 生 。 因 為 人 稟 一 元 之 氣 而 生 成 , 元 氣 為 人 之 本 根 , 守 住 此 本 根 , 則 可 得 道 , 而 堅 守 本 根 的 方 法 就 是 服 元 氣 、 內 氣 。 《 尹 真 人 服 元 氣 術 》 說 : 「 夫 人 身 中 之 元 氣 , 常 從 口 鼻 而 出 , 今 制 之 令 不 出 , 便 滿 丹 田 , 丹 田 滿 即 不 飢 渴 , 不 飢 渴 蓋 神 人 矣 。 是 故 人 之 始 胎 , 不 飲 不 啄 , 故 無 出 入 息 , 即 元 氣 復 , 元 氣 復 即 長 生 之 道 機 也 」 。1 能 夠 使 元 氣 不 洩 露 到 人 體 之 外 , 如 人 之 胎 兒 狀 態 , 便 得 到 長 生 之 道 的 契 機 。 可 見 服 元 氣 或 內 氣 的 一 個 總 的 方 法 或 者 說 總 原 則 就 是 保 守 自 身 元 氣 , 令 之 勿 洩 。

除總法外具體方法︰

一. 服 元 氣 先 須 澄 其 心 , 令 無 思 無 為 , 恬 淡 平 靜 。 出 息 任 其 自 然 而 出 , 未 至 半 口 鼻 俱 關 , 徐 徐 而 已 , 氣 即 上 行 , 舉 首 以 聲 咽 之 。 仰 息 左 , 伏 息 右 , 以 氣 送 通 下 胃 氣 , 或 以 意 引 氣 送 之 至 胃 , 轉 下 流 至 丹 田 , 又 從 容 如 初 咽 下 。 咽 下 餘 息 , 息 即 丹 田 不 隔 , 丹 田 不 隔 即 入 四 肢 , 以 意 運 行 即 流 佈 。 大 抵 氣 不 出 於 玄 牝 , 但 令 通 流 , 須 出 皆 須 調 適 , 不 得 粗 喘 。 如 果 隔 氣 未 達 丹 田 , 雖 欲 強 為 , 終 難 致 。 故 初 服 者 多 防 滿 , 但 資 少 食 , 必 在 勤 行 。 勤 心 行 即 氣 自 流 轉 , 自 然 之 功 著 。 這 就 是 飲 自 然 以 禦 世 , 朝 神 入 微 , 始 於 三 五 , 成 於 七 九 。 用 仰 勢 法 低 枕 臥 , 縮 兩 肩 兩 膝 , 伸 兩 手 , 著 兩 肋 。 用 伏 勢 法 以 腹 著 床 , 以 被 支 胸 , 手 足 並 伸 。 其 仰 咽 即 令 氣 從 左 下 , 伏 咽 令 氣 從 右 下 。 咽 氣 之 時 , 皆 令 作 聲 , 有 津 液 來 亦 須 別 咽 , 乃 須 出 息 , 若 用 入 息 即 生 風 隨 入 , 不 可 不 慎 之 。 咽 氣 中 間 , 即 別 任 意 休 息 , 待 心 喘 俱 定 , 然 後 可 以 復 為 之 。 初 用 氣 時 , 必 須 安 穩 坦 然 無 事 , 氣 則 流 通 , 若 心 有 所 拘 , 即 窒 寒 不 流 注 。 初 學 者 先 覺 胃 中 防 滿 , 噫 氣 不 休 , 但 少 食 為 之 , 即 覺 通 於 生 臟 , 後 自 覺 到 丹 田 , 然 後 始 覺 氣 周 行 身 中 , 身 中 調 暢 , 即 神 明 自 然 致 矣 。

二 . 服 元 氣 於 氣 海 。 氣 海 是 受 氣 之 初 , 傳 形 之 始 , 當 臍 下 三 寸 。 嬰 兒 誕 育 時 , 惟 臍 帶 與 母 胞 相 連 , 其 帶 空 中 如 管 , 則 傳 氣 之 所 形 , 從 此 漸 凝 結 。 人 欲 長 生 , 必 修 其 本 , 人 不 知 其 根 本 , 外 求 修 助 , 萬 無 一 成 。 氣 海 與 腎 相 連 , 屬 壬 癸 水 , 水 歸 於 海 , 故 名 氣 海 。 氣 以 水 為 母 , 而 水 為 陰 , 陰 不 能 單 獨 生 成 , 必 與 陽 相 配 。 心 屬 南 方 丙 丁 火 , 是 盛 陽 之 主 , 既 知 氣 海 , 以 心 守 之 , 陽 下 臨 , 陰 上 報 , 因 此 化 為 雲 霧 , 蒸 薰 百 骸 九 竅 , 無 所 不 達 。 凡 氣 困 者 , 身 皆 有 疾 , 沉 結 在 內 , 或 醫 藥 不 能 療 , 尤 須 精 誠 摒 去 外 想 , 閉 氣 於 氣 海 。 以 手 於 臍 下 候 之 , 氣 應 之 候 沖 容 , 如 喘 如 觸 , 或 鳴 或 痛 , 如 掣 如 物 , 動 於 掌 下 , 亦 須 靜 候 之 , 兼 以 目 下 注 。 是 陽 氣 照 陰 , 陰 氣 騰 上 , 又 能 為 津 液 , 如 此 久 久 , 鼻 中 喘 息 , 都 無 出 入 喉 , 覺 氣 海 中 時 動 用 耳 。 每 用 氣 後 , 必 須 微 調 息 使 散 , 若 不 散 , 他 日 為 瘡 腫 , 終 不 為 佳 。

三. 茅 山 賢 者 服 內 氣 訣 。 側 臥 , 右 肋 著 地 , 微 縮 兩 足 , 著 頭 向 南 , 面 東 , 兩 手 握 固 , 傍 腮 邊 。 閉 取 內 氣 , 極 力 開 喉 咽 之 , 如 此 七 咽 , 一 吐 氣 。 若 病 時 服 氣 , 一 咽 兩 咽 一 吐 , 然 後 七 咽 一 吐 氣 。 又 調 息 , 令 出 入 氣 均 , 依 前 又 咽 , 都 四 十 咽 , 然 後 起 坐 練 之 。 豎 膝 坐 , 兩 手 相 叉 抱 膝 , 閉 氣 鼓 腹 二 七 或 三 七 , 氣 滿 即 吐 , 更 調 息 , 特 不 得 令 喘 粗 。 調 訖 , 又 閉 氣 二 七 或 三 七 , 一 吐 氣 , 使 腹 調 適 乃 休 。 或 汗 出 , 頭 足 皆 熱 , 此 氣 遍 , 即 當 飽 滿 , 三 關 百 節 , 宣 通 暢 適 。 舊 經 皆 存 想 , 死 為 煩 勞 , 卻 使 心 意 難 行 。 服 氣 本 於 胎 息 , 但 無 思 念 , 自 合 元 化 之 功 。 常 法 ︰ 能 愛 精 握 固 , 閉 氣 吞 液 , 則 氣 化 為 血 , 血 化 為 精 , 精 化 為 液 , 液 化 為 骨 。 常 行 之 不 倦 , 精 神 充 滿 。

四. 幻 真 先 生 服 內 元 氣 訣 法 。 服 內 氣 之 妙 在 於 咽 氣 , 世 人 咽 外 氣 以 為 內 氣 , 不 能 分 別 , 吐 納 之 士 宜 審 而 為 之 , 或 無 錯 誤 。 人 稟 天 地 元 氣 而 生 身 , 身 中 自 分 元 氣 而 理 , 每 咽 及 吐 納 則 內 氣 與 外 氣 相 應 , 自 然 氣 海 中 氣 隨 吐 而 上 , 直 至 喉 中 。 但 喉 吐 極 之 際 , 則 輒 閉 口 連 鼓 而 咽 之 , 令 鬱 然 有 聲 , 汩 汩 然 從 男 左 女 右 而 下 , 納 二 十 四 節 , 如 水 瀝 瀝 , 分 明 間 之 。 如 此 則 內 氣 與 外 氣 相 顧 , 皎 然 而 別 。 以 意 送 之 , 以 手 摩 之 , 令 速 入 氣 海 。

服 氣 煉 形 , 稍 暇 入 室 , 脫 衣 散 髮 , 仰 臥 展 手 , 勿 握 固 , 梳 頭 令 通 , 垂 席 上 布 之 , 則 調 氣 咽 之 。 咽 訖 , 便 閉 氣 , 候 極 , 乃 冥 心 絕 想 , 任 氣 所 之 , 悶 即 吐 之 , 喘 息 即 調 之 。 候 氣 平 又 煉 , 如 此 十 遍 即 止 。 初 服 氣 之 人 未 通 有 暇 , 漸 加 一 至 十 , 候 通 , 漸 加 至 二 十 至 五 十 , 如 全 身 出 汗 是 其 效 。 安 心 和 氣 , 且 臥 勿 起 沖 風 。 這 是 老 延 年 的 良 術 。

委 氣 之 法 , 體 氣 和 平 , 身 神 調 暢 , 無 問 行 住 坐 臥 皆 可 為 之 。 但 依 門 戶 調 氣 , 或 伸 於 床 , 或 兀 然 而 坐 , 無 神 無 識 , 寂 寂 沉 沉 , 使 心 同 太 空 。 因 而 調 閉 , 或 十 氣 二 十 氣 , 須 任 氣 不 得 與 意 相 爭 , 良 久 , 氣 當 從 百 毛 孔 中 出 , 不 復 口 吐 。

在 強 調 服 元 氣 的 同 時 , 隋 唐 道 教 服 氣 也 很 重 視 胎 息 法 , 實際上兩者休 戚相關 。 《 雲 笈 七 籤 》 卷 五 十 八 記 載 了 《 胎 息 精 微 論 》 、 《 胎 息 根 旨 要 訣 》 、 《 胎 息 雜 訣 》 、 《 胎 息 口 訣 》 , 卷 六 十 記 載 了 《 服 氣 胎 息 訣 》 、 《 胎 息 經 》 , 專 講 胎 息 。 另 外 散 見 於 諸 家 氣 法 中 也 有 不 少 是 關 於 胎 息 的 。 這 也 是 當 時 道 教 服 元 氣 的 一 大 特 徵 。

《 延 陵 君 修 養 大 略 》胎息說 ︰ 「 人 能 依 嬰 兒 在 母 腹 中 自 內 氣 , 握 固 守 一 , 是 名 曰 胎 息 」 。 《 胎 息 口 訣 》 說 ︰ 「 久 久 行 之 , 口 鼻 俱 無 喘 息 , 如 嬰 兒 在 胎 以 臍 通 氣 , 故 謂 之 胎 息 」 。 《 胎 息 雜 訣 》 認 為 ︰ 「 胎 息 者 , 然 內 外 之 氣 不 雜 , 此 名 胎 息 」 。 《 胎 息 根 旨 要 訣 》 指 出 ︰ 「 古 修 胎 息 者 , 尋 其 所 著 , 皆 未 達 于 玄 門 , 據 其 文 字 所 陳 , 悉 皆 互 有 得 失 。 或 雲 無 氣 是 胎 , 閉 氣 不 喘 是 息 , 各 執 一 門 , 未 有 所 趣 , 迷 誤 後 學 」 。 「 胎 息 者 , 是 天 地 陰 陽 二 氣 , 初 結 精 之 氣 , 氣 結 而 為 形 。 形 既 成 立 , 則 精 氣 光 凝 為 雙 瞳 子 , 雙 瞳 子 者 , 即 父 之 精 氣 , 號 為 純 陽 之 精 , 故 能 鑒 視 萬 物 。 又 受 母 之 陰 氣 而 成 玄 牝 者 , 即 口 鼻 也 。 是 知 形 為 受 氣 之 本 , 氣 為 成 形 之 根 , 則 此 二 氣 為 形 之 根 蒂 者 也 。 根 蒂 既 成 , 則 能 隨 母 呼 吸 , 綿 綿 十 月 胎 體 成 而 生 。 故 修 養 者 效 之 。 夫 雲 復 其 根 本 , 此 胎 息 之 要 也 。 」可 見 道 教 內 對 此 解 釋 有 所 不 同 , 但 以 嬰 兒 在 胎 內 內 的 呼 吸 狀 態 作 比 喻 是 一 致 的 。

胎 息 具 體 方 法 也 各 有 主 張 。 《 胎 息 精 微 論 》 說 ︰ 凡 胎 息 服 氣 , 從 夜 半 後 服 內 氣 , 七 咽 。 每 一 咽 既 調 氣 六 七 息 , 即 更 咽 之 , 每 咽 如 水 流 過 , 坎 聲 是 氣 通 聲 也 。 直 下 氣 海 中 凝 結 , 腹 中 充 滿 如 含 胎 之 狀 , 氣 從 有 胎 中 息 ( 氣 海 中 有 氣 充 , 然 後 為 胎 息 之 道 ) 。 氣 成 , 即 清 氣 凝 為 胎 , 濁 氣 而 出 ( 散 從 手 足 及 髮 而 出 ) 。 胎 成 , 即 萬 疾 自 遣 , 漸 通 仙 靈 。 凡 服 氣 之 時 , 須 關 節 通 , 胃 海 開 , 納 元 氣 。 固 納 畢 , 即 關 節 還 閉 , 徐 徐 鼻 出 , 納 外 氣 , 自 然 內 外 不 離 , 胎 中 氣 亦 不 出 。 但 潛 屈 指 數 息 , 從 十 至 百 數 , 從 一 百 至 二 百 三 百 , 此 為 小 通 , 即 耳 目 聰 明 , 百 病 皆 愈 。 若 抑 塞 口 鼻 , 擬 習 胎 息 , 殊 無 此 理 。 口 鼻 氣 既 不 通 , 即 畜 損 臟 腑 , 有 何 益 哉 ? 凡 餌 內 氣 , 用 力 寡 而 見 功 多 , 惟 在 安 神 靜 慮 , 不 煩 不 擾 , 則 氣 道 疏 暢 , 關 節 開 通 , 內 含 元 和 , 終 日 不 散 。 從 夜 半 後 服 七 咽 , 即 閉 氣 , 但 內 氣 不 出 , 鼻 口 常 徐 徐 出 納 , 外 氣 內 氣 都 不 相 雜 , 至 五 更 又 服 七 咽 , 平 旦 又 服 七 咽 , 都 二 十 一 咽 止 。 若 休 糧 者 即 不 限 此 數 。 肚 空 即 咽 內 氣 , 咽 內 氣 常 滿 自 無 飢 渴 。 初 以 小 難 , 久 而 習 慣 , 自 然 內 外 之 氣 不 相 混 雜 , 漸 漸 關 節 開 通 , 毛 髮 疏 暢 , 氣 自 來 往 , 亦 不 假 鼻 中 徐 徐 通 外 氣 也 。 胎 息 之 妙 窮 於 此 。

《 胎 息 雜 訣 》 介 紹 了 兩 種 操 作 方 法 ︰ ( 1 ) 徐 徐 引 氣 出 納 , 則 元 氣 亦 不 出 。 作 功 之 人 閉 固 內 氣 訖 , 鼻 中 微 微 通 往 來 , 便 令 不 至 咽 喉 而 返 , 氣 則 逆 滿 上 沖 , 不 可 抑 塞 , 如 此 即 徐 徐 放 , 令 通 暢 。 候 氣 調 , 即 復 閉 之 , 切 在 徐 徐 鼻 中 出 入 , 勿 令 至 喉 , 極 力 抑 忍 為 之 , 須 臾 , 忽 然 自 得 , 調 暢 內 外 泰 矣 , 到 此 即 千 息 亦 不 倦 矣 。 胎 息 之 妙 , 切 在 無 思 無 慮 , 體 合 自 然 , 心 如 死 灰 , 形 如 枯 木 , 即 百 脈 暢 , 關 節 通 。 若 憂 慮 百 端 , 起 滅 相 繼 , 欲 求 至 道 , 徒 費 艱 勤 , 終 無 成 功 。 此 道 至 微 至 妙 , 出 塵 之 士 方 可 為 之 , 未 離 名 利 之 間 , 徒 勞 介 意 。 ( 2 ) 咽 氣 滿 訖 便 閉 氣 存 想 , 意 如 流 水 , 前 波 已 去 , 後 浪 續 起 。 凡 胎 息 用 功 後 , 關 節 開 通 , 毛 髮 通 暢 , 即 依 此 。 但 鼻 中 微 微 引 氣 , 相 從 四 肢 百 脈 孔 出 , 往 而 不 返 , 後 氣 續 到 , 但 引 之 而 不 吐 。 切 在 於 徐 徐 , 雖 雲 引 而 不 吐 , 所 引 亦 不 入 於 喉 中 , 微 微 而 散 , 如 此 內 氣 亦 不 下 流 散 矣 。

《 胎 息 口 訣 》 ︰ 凡 欲 胎 息 , 先 須 於 靜 室 中 , 勿 令 人 入 。 正 身 端 坐 , 以 左 腳 搭 右 腳 上 , 解 緩 衣 帶 , 徐 徐 按 捺 肢 節 , 兩 手 握 固 於 兩 腿 上 , 即 吐 納 三 五 過 , 令 勿 結 滯 。 滌 慮 清 閑 , 虛 心 實 腹 , 左 右 徐 徐 搖 身 , 令 臟 葉 舒 展 。 訖 , 即 鳴 天 鼓 三 十 六 過 , 然 後 想 眉 間 一 吋 為 明 堂 , 卻 入 二 吋 為 洞 房 , 入 三 吋 為 丹 田 宮 ( 亦 名 泥 丸 宮 ) 。 次 存 中 丹 田 , 次 存 下 丹 田 , 次 存 五 臟 , 從 心 起 , 遍 存 五 臟 六 腑 。 存 五 臟 中 , 各 出 本 方 氣 , 及 三 丹 田 中 素 雲 合 為 一 氣 , 於 頭 後 出 , 煥 煥 分 光 , 九 色 上 騰 , 可 長 三 丈 餘 , 想 身 在 其 中 , 此 時 即 口 鼻 俱 閉 , 心 存 氣 海 中 , 胎 氣 出 入 , 喘 息 只 在 臍 中 , 如 氣 急 即 鼻 中 細 細 放 通 息 , 候 氣 平 , 還 依 前 用 心 存 之 , 以 汗 出 為 一 通 , 亦 不 限 過 數 。 如 體 熱 悶 , 即 心 存 氣 遍 身 , 出 如 飯 甑 中 氣 , 此 名 滿 息 。 再 咽 , 洞 觀 形 中 五 臟 六 腑 及 大 小 腹 。 綿 綿 不 聞 , 經 三 十 年 以 繩 勒 項 , 不 令 通 氣 亦 不 喘 息 , 喘 息 常 在 臍 中 , 水 底 坐 經 十 日 五 日 亦 可 。

《 胎 息 經 》 ︰ 「 胎 從 伏 氣 中 結 , 氣 從 有 胎 中 息 。 氣 入 身 來 為 之 生 , 神 去 離 形 為 之 死 。 知 神 氣 可 以 長 生 , 固 守 虛 無 以 養 神 氣 。 神 行 即 氣 行 , 神 住 即 氣 住 , 若 欲 長 生 , 神 氣 相 注 。 心 不 動 念 , 無 來 無 去 , 不 出 不 入 , 自 然 常 住 。 勤 而 行 之 , 是 真 道 路 。 」 這 種 方 法 與 上 引 諸 法 皆 不 同 , 注 重 固 守 虛 無 養 神 氣 , 注 重 不 動 心 。 可 見 , 諸 家 對 胎 息 的 認 識 並 不 完 全 一 致 , 在 具 體 操 作 中 也 各 有 主 張 。 也 可 看 出 , 胎 息 與 服 元 氣 在 根 本 的 方 法 上 是 一 致 的 , 隋 唐 道 教 服 氣 理 論 在 強 調 服 元 氣 的 同 時 , 申 說 胎 息 的 重 要 是 自 然 而 然 的 。 這 也 就 是 當 時 道 教 服 氣 的 方 法 特 徵 。

服氣.行氣.胎息.導引諸術

  道教素重煉氣之法,認為元氣為生命之源,氣在則神隨生,得元氣則生,失元氣則死。《雲笈七籤》卷五十六《元氣論》中說:
  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生成長養,最尊最貴者莫過人之氣也 。

又說:
  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氣屬陽,陽為榮;血脈屬陰,陰為衛。榮衛常流,所以常生也。

  道教早期的內修之術,便首重愛氣尊神重精。《太平經》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說:

  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神者 乘氣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 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

又說:
  神精有氣,如魚有水,氣絕神精散,水絕魚亡,及其定臥,精神去遊,身不能動,口不能言,耳不能聞,與眾邪合,獨氣在,即明證也。故 慾保生命之體,便必須養氣。

服氣,亦名吐納.食氣,即吸收天地間之生氣。服氣之說,古已有之,如《莊子.逍遙篇》說:
  乘天壞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莊子》李注說:
  平旦為朝霞,日中為正陽,日入為飛泉,夜半為沆瀣,天玄.地黃為六氣 。

又《楚辭.遠遊》說:
  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露,日慾出時黃氣也。秋食淪陰,淪陰者,日沒以後赤黃氣也。冬食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

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也。並天玄.地黃之氣,是為六氣。六氣即所謂生行氣,亦稱煉氣,亦泛指一切氣法;但行氣與服氣亦稍有不同,服氣在於服外氣以養身,行氣則重點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或者是用氣以抗拒外界某種事物之侵襲。簡而言之,即心存有所主,氣行有所適之意。魏晉時,行氣之術已盛行,葛洪《抱樸子.內篇.至理篇》中說:
  服藥雖是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

又說:
  吳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驗,多

胎息功

  所謂“胎息”、“胎食”,最早明確的記載見於《後漢書.方術列傳》:方士王真“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唐.李賢注引《漢武內傳》說:“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胎息最早發源於《老子》:“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莊子.在宥》中還講到廣成子傳授“至道”功夫:“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唐.成玄英疏:“保恬淡一心,處中和妙道,攝衛修身,雖有壽老之年,終無衰老之日。”在《莊子.大宗師》中,莊子還談及“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老子》、《莊子》在修道養壽中強調“守一”。這在後世道家修煉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養生理論。在《太平經》中就較詳細地作了記述,據不完全統計,講到“守一”的,竟達76處之多。《道樞.卷三十五》:“至遊子曰:抱元守一,乃養生之至要也。”道教徒繼承了道家的吐納守一養生理論,並吸收了儒佛靜坐禪定方法,給予總結、發展,成為道家養生法中的“保留節目”。儒家靜坐、佛家禪定、道家胎息成為傳統養生學中名稱不一、內容大同小異的養生法。

  蘇軾談及養生時說:“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見《寄子由三法》)胎息,又稱“內呼吸”,是指不用口鼻而以臍帶仿效胎兒之呼吸的一種呼吸法。明代醫學家萬全在其《養生四要.卷二》中說:“養生之訣雲,調息要調真息。調真息者,胎息也。兒在胎中,無吸無呼,氣自轉運。養生者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明.袁黃《攝生三要》說:“初學調息,須想其氣,出從臍出,入從臍滅,調得極細,然後不用鼻口,但以臍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晉朝道士葛洪在《抱樸子.內篇.凝滯》中說:“行氣有數法焉,……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較早提出胎息概念。他還具體地介紹了胎息的修煉方法:“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

  道家養生法中最具養生價值的就是養氣和咽津。所以唐.幻真先生《胎息銘》說:“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唯綿綿,坐臥亦爾,行立坦然。戒於喧雜,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實曰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明.王文祿的《胎息經疏》云:“此胎息銘也,調氣咽津以補中宮元氣,每時三咽,子時咽之尤養生”。

咽津功用

  咽津養生在我國歷史較悠久。古人稱之為“胎食”的,指的就是咽津。《漢武內傳》說:“習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歷代醫家認識到口中津液是大有益於人體健康和長壽的寶貴物質,應該咽下。唐代醫學大家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說:“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傳統醫學有關咽津養生的論述不少。《靈樞.天年》、《素問.刺法論》等都講到“津液布揚”、“餌吞下津”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咽津的方法。先秦《子華子.北官意問第九》講到:“榮衛之行,無失厥常,六腑化穀,津液布揚,故能久長而不弊。”1973年底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天下至道談》,其中闡述房中養生的“八益”,就談及“吞服津液”的養生功能。這些都說明我國古人很早就發現了人體內唾液的功用,這與現代科學的研究論述是一致的。

  道家養生家對練功過程中產生的唾液,稱之為“金液還丹”,要“淙淙咽歸丹田”(見元.陳致虛《金丹大要》)。這種唾液有許多好聽的名稱:金漿玉醴、靈液、神水、醴泉、金津、玉液、金醴、玉津、玉池清水、玉漿、舌下泉等等。古人認為吞服這種津液有益於養生保健。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其所著《本草綱目.卷五十二》中,對“口津唾”作了如下的說明:“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道家謂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人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故曰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咽津養生既有悠久歷史,同時也符合現代科學。現代醫學認為,人的唾液其成分除了水分之外,還含有澱粉酶、溶菌酶、粘液蛋白、氨基酸以及少量鈉、鈣等多種物質,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有利於消化、養生、強身。近年來科學家還發現唾液有消毒、解毒、抗癌和殺滅愛滋病毒的作用。

  我國古代養生家非常重視咽津養生。道教徒較早地注意到咽津的養生功能。晉朝《黃庭內景經》多處講到唾液的功能。《黃庭內景經.口為章第三》講到“口為玉池太和宮,漱咽靈液災不幹,體生光華氣香蘭,卻滅百邪玉煉顏,審能修之登廣寒”。此五句意思是說,口是產生唾液的地方,漱咽唾液,能使病害不染身,預防疾病,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關於咽津養生具體方法,在歷代一些養生導引著作中都有敍述。《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中記載《八段錦導引法》就記有咽津方法:“赤龍攪水津,漱津三十八,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清•尤乘《壽世青編.十二段錦動功》說,咽津“將舌舐上齶,久則津生滿口,便當咽之,咽下

<<先天氣-呼吸法歸結篇>>

胎息修練法門

胎息是相對正常的凡息而言的。一般人的呼吸都是通過肺實現的,這就是凡息。如果通過練功,逐漸使肺的功能停下來,而用皮膚、肚臍、丹田來呼吸這就是胎息。 人類本身就具有這種特殊的本領,只可惜在母胎時才具有,一旦出世後,這種先天的功能就開始在體內潛伏,要靠後天的艱苦鍛煉才能重新得到。

胎息的主要表現有鼻翼扇動,腹式呼吸旺盛,腹部丹田呈脈衝式跳動。當丹田向外跳動時,皮膚毛孔表現 為吸氣,反之丹田向內跳動時,皮膚毛孔表現為呼氣。丹田自動節律產生後,周身充氣明顯,甚至四肢發麻。

一、 胎息入門

丹閭式胎息法
呼氣時想尾閭關發熱,吸氣時想丹田貼命門或尾閭關,如此一呼一吸反復迴圈一段時間後,丹田呈脈衝式向命門跳動。當丹田跳至命門時,稍停數秒鐘之後,再複跳回原位,又靜止數秒鐘再向命門跳動,如此往來迴圈,產生自動節律時,丹閭式胎息便成功了。

天鳳式胎息法
天即玄關竅,鳳代表下丹田。練功時,吸氣時意守下丹田,並用力將玄關竅的真氣吸入下丹田,稍停一會,接著將下丹田的真氣呼升至玄關竅。反復如此迴圈一段時間後,使玄關與下丹田之間產生氤氳之氣,逐漸導致氣海穴與下丹田之間產生拆力,即將丹田拆向命門,如此迴圈。當下丹田產生自動節律時,天鳳式胎息便練成了。

臍陰式胎息法
臍是肚臍,陰是會陰。會陰是任脈和沖脈的起點,臍是任脈經上的竅穴,又是十二經脈所會聚之穴,是人之元氣之藏。吸氣時意念會陰產生真氣,並將真氣用意念從會陰沿任脈上升至肚臍,呼氣時間守肚臍,並用意念將肚臍的真氣徐徐沿任脈降至會陰。如此反復迴圈一段時間後,肚臍和會陰之間就會發熱、發脹、發緊,然後產生氤氤氳氳之內氣。氣海與下丹田產生自動節律時,臍陰式胎息便成功了。

初學胎息的注意事項:
1。初級胎息最重要的是意念和導引問題,因為上述的三種方法不是短時間內修練就能成功的,需要較長的時間。因為練功時間長,故練功者對意念和導引往往不能持久,意念和導引一停,則雜念叢生,直接影響練功的效果。

2。形體一定要放鬆,因為初次練功者,體內的真氣微弱,如果形體不放鬆,那麼微弱的真氣在經絡中運行就會受到阻礙。真氣不能到過特定的部位,就不能發揮特定的內功效應,也就練不出胎息。

3。胎息起動時,在呼氣和吸氣之間,有兩個雙閉氣的過程,處在雙閉氣時,練功者第一次感到胸悶憋氣,呼吸困難,甚至難以忍受,心�往往害怕會憋死,總想用凡息代替胎息,凡息一起,胎息的自動節律尚未形成,所以,很容易被干擾而抑制住。所以凡息是初練胎息的剋星,練功時切忌之。

4。修練胎息一個月左右,胎息的雙閉氣就會慢慢消失,胎息的呼吸方式可隨意轉變。如原來丹田貼命門是表現皮膚吸氣動作,此時只要加主觀意念,就可以使皮膚變為呼氣;反之丹田向回跳動時,本來皮膚表現是呼氣動作,也可以加意念之後使皮膚改變為吸氣動作。此外也可以用意念不管丹田來回如何跳動,皮膚均呈單一的吸氣或呼氣動作。

二、胎息昇華
人身體內有三個陰陽相交之處:第一個是雙眼相交。左目屬陽,右目屬陰,使二目對視,就產生神光。神光照視氣穴,主化陰生陽,如同天上的太陽,照射地上生長萬物一樣,沒有它則萬物不生。第二個心腎相交。化生津液,灌溉五臟。第三個是內氣與天氣相交。內氣屬陰中之陽,天氣屬陽中之陰使二氣相交,就產生內丹,化全身之陰,變為純陽體。這三個相交,都是以真意為引。就是用一心不二的意念,引導陰陽交合。練胎息的產生,必須經過三個相交,生出內氣,才能形成胎息狀態。

其一:雙眼相交練法 入坐之後,輕閉口唇,舌頂上齶,雙目相交對視正中鼻樑根處的外光,把心意定在雙目中心。觀光不可用力,而是輕鬆自如地看,觀到雙目發脹,或者模糊不清時,才是陰陽二氣集中的景象。再閉目沿眼眶周轉眼珠,把陰陽二氣聚成圓形。左升右降轉36圈,為鞏固陽氣,再睜眼左降右升轉24圈,退化陰氣。轉完之後,閉目內視祖竅穴中圓形。約5分鐘,覺口中津液滿足時,就用二目交集的神光照送津液,降入臍下氣穴中,目光隨著照視氣穴,觀穴中虛空境界,吸氣時用意達到氣穴,呼氣任其自然,意念始終守在下丹田中,做到一絲雜念不起。這樣練功,經過3個月,才能感覺雙目中心念有小氣珠,就是神光產生。只覺有圓形,不顯光明。如達到這種境界,練功人還必須有耐心和毅力。功中如覺有陽物勃舉時,是精氣衝動的“產藥”信號,練功人要辨別清濁采練。沒有一絲雜念的陽舉,采練出口水,咽入氣穴封存運化,是練丹的真清原料。采練的方法為,陽物力量疲軟,是微陽(小藥)過嫩,不宜採取,可用神光協同真意由陽物動處,引回氣穴,照視穴中虛空境界。這種過程,要迴圈多次,微陽經過多次積累,就達到陽物舉而挺脹,小藥不老不嫩的階段,這時應立即採取烹練。用意將它由動處采回丹田,略停,然後吸氣用意引導精氣,從下丹田直接運向尾閭,沿督脈上升到百會稍停,呼氣從百會下降到下丹田,這樣周而復始轉動,不計其數,直至陽物縮小即止。口中生出津液,咽送到氣穴。

其二:心腎相交練法 每次靜坐,把神光照視氣穴,耳聽於氣穴,意守於氣穴,調鼻息達到氣穴,使外來精氣與神光相交,綿綿密密,存于丹田,心無一毫雜念起動,入於混沌狀態。忽然一動,元氣顯于丹田。元氣在丹田中靈動活潑,宛轉悠揚,美在其中,暢於四肢,如癡如醉。元氣大動時,用意往後一引,元氣上升於腦,停止片刻,口中化生津液,用意吞回,降入下丹田。從此感覺鼻息似有似無,只覺元氣後升前降,上下往來迴圈。這就是心腎相交的景象,也就是所謂“要得穀神長不死,須從玄牝立根基”。穀神就是雙目中收神光的元神,玄牝是心腎中間門戶。元氣在虛無的心腎門戶中,一上一下,一往一來地盤旋,才能建立真胎息的根基。

其三:內氣與天氣相交練法
通過心腎相交而至心腎之間的內氣旋轉,使鼻息練到不入不出,就是外呼吸轉化為內呼吸,也就是胎息。每次練功,以胎息為主,把神光勿忘勿助地定在胎息上,一心不動,自然外感內應,感覺元氣周流於一身內外了。在此境界中,口中的津液吞咽之時,必須先提攝會陰穴之氣,沿後背上升於腦,急於目引神光入腦,聚會片刻,會同口內津液,意送到下丹田,再存守一會兒。如是練功,元氣一現,浩大至剛,充滿全身,只覺得清淨恬淡,身在氣中,氣在身中,元神之光,懸于祖竅之上,閃閃爍爍,照耀全身。這樣達到高度的內外氣相交,古人稱之為“乾坤 交媾”。

其四:胎息提高功練法 入坐之後,把神光照視下丹田,使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用這樣的心意,鍛煉神氣交媾,總得兩年之久,練到沒有一毫雜念起動,脈搏不覺跳動,胎息停,定於虛空,只覺有神光在祖竅間照耀,形成了入小定狀態。靜極生動,忽覺全身元氣向下丹田聚斂,現出一團真氣,涵在絳宮。這就是絳宮之氣,包住元神,天天感覺渾渾淪淪,如在母腹懷胎一樣,隨方就圓,溫養於中。在此功境中,有時祖竅穴內出現跳動,不一會兒全身跳動,如炒豆一般,爆炸不絕。忽然口中甘露下降,急用神光凝視下口,轉卯酉周天一遍,收存田中。有時又在靜定中,忽見一輪明月,現於目前,即用神光視之,不一會兒,又有日光發現,與月光合在一塊,急用神光,凝聚收斂,用鼻一吸,會同口內津液,送入下丹田。

註: 三關參照
{人 之 一 身 , 有 三 百 六 十 骨 節 , 八 萬 四 千 毛 孔 , 後 有 三 關 : 尾 閭 、 夾 脊 、 玉 枕 也 。 尾 閭 在 脊 椎 之 下 盡 頭 處 , 關 可 通 內 腎 之 竅 。 從 此 關 起 一 條 髓 路 , 號 曰 漕 溪 , 又 名 黃 河 , 乃 陽 升 之 路 , 直 至 兩 肩 夾 骨 對 處 為 夾 脊 ; 又 上 至 腦 , 為 玉 枕 。 此 三 關 也 。 前 有 三 田 : 泥 丸 、 土 釜 、 玉 池 是 也 。 泥 丸 為 上 丹 田 , 方 圓 一 寸 二 分 , 虛 開 一 竅 , 乃 藏 神 之 所 。 眉 心 入 內 正 中 之 處 天 門 , 入 內 一 寸 為 明 堂 , 再 入 一 寸 為 洞 房 , 再 入 一 寸 為 泥 丸 。 眉 心 之 下 謂 之 鼻 柱 , 又 名 雷 霆 府 。 金 橋 下 至 口 中 有 兩 竅 通 喉 , 謂 之 鵲 橋 。 喉 是 頸 骨 , 乃 內 外 之 氣 所 由 出 入 者 也 。 後 有 軟 喉 謂 之 咽 , 乃 接 飲 食 , 通 腸 胃 者 也 。 其 喉 有 十 二 節 , 號 曰 重 樓 。 直 下 肺 竅 , 以 至 於 心 , 心 上 有 骨 , 名 為 鳩 尾 。 心 下 有 穴 名 曰 絳 宮 , 乃 龍 虎 交 會 之 處 。 直 下 三 寸 六 分 , 名 曰 土 釜 , 黃 庭 穴 也 , 乃 中 丹 田 。

心 腎 相 距 8 寸 4 分 , 8 萬 4 千 毛 孔 , 應 天 地 之 間 8 萬 4 千 里 。 人 有 3 6 0 骨 節 , 應 天 地 間 氣 液 升 降 一 周 3 6 0 日 。}

胎息精微論

身不衰老,內食太和元氣為首。清淨自煉,委身放體,志無念慮,安定臟腑,洞極太和,長生久視,潛氣不動,意如流水前波已去,而後波續處不返也,行之不休,得道真矣。每日入淨室,守玄元。玄元謂存玄門。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形中有形,是我精;精中有精,是我氣;氣中有氣,是我神;神中有神,是我自然。德以形為車,道以氣為馬,魂以精為根,魄以目為戶。形勞則德散,氣越則道叛,精銷魂損,目勤魄微。是以靜形愛氣,全精寶視,道德凝密,魂魄固守。所以含道不言,得氣之真;肌膚潤澤,得道之根。手足流汗,精氣充溢,不饑不渴,龜龍胎息。綿綿長存,用之不勤,飲于玄泉,登於太清,還年返嬰,道之自然。至道不遠,近在己身,用心精微,命乃延永。夫道者,或傳服五牙五牙者,五行之生氣。《黃庭經》云:存漱五牙,不饑不喝、八方、四時、日月、星辰等氣,思自頂而入,自鼻而出,雖古經所載,然為之者少見成遂,亦非食穀者所致行致耳。是以服氣者多不得其訣要,徒精勤矣。既得其門,複悟其訣,即在精勤不懈矣桑榆子曰:鳥鶡而至乎天地,是不知量彼五牙、八方、四時、日月、星辰等,教不為初地者,設無成也,當俟其稍近之時可也。

凡胎息服氣,從夜半後服內氣七咽,每一咽既,調氣六、七息,即更咽之。每咽如水流過坎聲,是氣通也。直下氣海中凝結,腹中充滿,如含胎之狀。氣從有胎中息氣海中有氣充,然後為胎息之道也,氣成即清氣凝為胎,濁氣而出散從手足及發而出也,胎成即萬疾自遣,漸通仙靈。今之學其氣長也,或得古方,或授自非道,皆閉口縮鼻,但貴息長。而不知藏擁閉畜,損傷正氣,殊非自然之息,但煩勞形神,無所裨益。

凡服氣之時,即須關節通、胃海開,納元氣固。納畢,即關節還閉,徐徐鼻出,納外氣自然內外不離,胎中氣亦不出。但潛屈指數息,從十至百數,從一百至二百、三百,此為小通,即耳目聰明,百病皆愈。若抑塞口鼻,擬習胎息,殊無此理也。口鼻氣既不通,即畜損臟腑,有何益哉!

凡餌內氣者,用力寡而見功多。惟在安神靜慮,不煩不擾,則氣道疏暢,關節開通,內含元和,終日不散,膚體潤澤,手足汗出,長生之道,訣在此矣。從夜半後服七咽,即閉氣,但內氣不出,鼻口常徐徐出納外氣,內氣都不相雜,至五更又服七咽,平旦又服七咽,都二十一咽止。若休糧者,即不限此數,肚空即咽內氣,咽內氣常滿,自無饑渴。初似小難,久久習慣,自然內外之氣不相混雜也。漸漸關節開通也,毛髮疏暢,氣自來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氣也。胎息之妙,窮於此也。

茅山賢者服內氣訣

側臥,右脅著地,微縮兩足,著頭向南面東,兩手握固,傍其頤,閉取內氣,極力開喉咽之,如此七咽一吐氣若病時服氣,一咽兩咽一吐,然後一七咽一吐氣可也;又調息令出入氣勻,准前又咽,都四十咽;乃起坐煉之;豎膝坐,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更調息,特不得令喘粗,調訖,又閉氣二七或三七一吐氣,使腹調適乃休,或汗出頭足皆熱,此氣遍也,即當飽滿,三關百節,宣通暢適,行之十年登仙,老容返少。

夫舊經皆存想,恐為煩勞,卻使心意難行,服氣本於胎息,但無思念,自合元化之功。久久行之,當自知其妙矣。僕游蒙山,遇此賢者,年可五十已下,其精神清朗,頗異於俗。因問,雲貞觀已前遊此山,不道姓名,自稱老夫。僕遂殷勤拜之,蒙授此訣,行之頗甚弘益,妙哉!妙哉!

凡欲得道不死,腸中無屎(音滓),欲得長生,五臟精明。故《黃庭經》云: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陰符》云:積火可以焚五毒,五毒則五味,五味盡,可以長生。西王母謂武帝曰: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所謂益易者,能益精易形也。常法能愛精握固,閉氣吞液,則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液,液化為骨。常行之不倦,精神充滿,為之一年易氣;二年易骸一本為易血也;三年易血一本為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筋一雲易髓;六年易髓;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十年道成。位居真人,變化自由,即靈官、玉女而侍焉。

尹真人服元氣術

夫人身中之元氣,常從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滿丹田,丹田滿即不饑渴,不饑渴蓋神人矣。是故人之始胎,不飲不啄,故無出入息,即元氣複,元氣複即長生之道機也。所以然者,謂元氣在丹田中,諸髒不隔,週流和布,無所不通,以其外不入,內不出,全元氣,守真一,是謂內真之胎息也。始生之後則飲食,飲食之後即腑髒實,腑髒實即諸髒相隔,諸髒相隔即丹田氣亡其本也。居乎臟腑之上,行乎心胸之中,數寸往來,安得長久?是以未終其分,已有枯首蹇足、槁形喪氣之患,所以至人有已見乎,故複其氣,還其本,使得延年長生者也。

夫服元氣,先須澄其心,令無思無為,恬澹而已。故知絕粒者,乃長生之徑路;服氣者,為不死之妙門。深信不疑,力行無倦。經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術曰:因其出息,任以自然,而出未至半,口鼻俱關,徐徐而已,氣即上行,即舉首以聲咽之矣。仰息左,覆息右其注在調氣篇載,以氣送通下胃氣又云:以意引氣,送之至胃,胃中氣轉流下方,至丹田,丹田滿即流達於四肢也,轉下流至丹田,又從容如初咽下。咽下餘息,息即丹田不隔,丹田不隔即入四肢,以意運行,即流布矣。大底氣息不欲出於玄牝,但令通流,須出皆須調適,不得粗喘也。若隔氣未達丹田,雖欲強為,終難致矣。是以初服者皆多防滿,但資少食,必在勤行,勤心行即氣自流轉,自然之功著矣。所謂飲自然以禦世,朝神以入微,始乎三五,成乎七九,若斯道者,豈虛語哉!謂氣入腹中,皆三處有隔。初學之者,先覺胃中防滿,噫氣不休,但少食為之,即覺通於生髒,後自覺到丹田,然始覺氣週行身中,身中調暢,即神明自然致矣。故須居於靜處,剋意行之,功業若成,所在可也。如其妄動,氣即難行。初作之時,先覆仰,凡一日一夜,限取四時。四時不虧,即氣息相接,氣息相接,即丹田實,丹田實,即任意行之,中間停歇亦得。其四時,謂寅、午、戌、子時也。用仰勢法,低枕臥,縮兩肩、兩膝,伸兩手著兩肋;用覆勢法,以腹著床,以被搘胸,手足並伸。其仰咽,即令氣從左下;覆咽,令氣從右下。咽氣之時,皆令作聲,有津液來,亦須別咽,乃須出息氣之。若用入息,即生風隨入,不可不慎之。咽氣中間,即別任意休息,待心喘俱定,然後乃可複為之。初用氣時,必須安穩,坦然無事,氣則流通。若心有所拘,即窒塞不流注也。慎無疑慮,亦勿畏其敗失,亦勿慮其不成,但謀進取,勤勤之功,稍稍之效,自然至誠感神,神明自至矣。

夫服氣斷穀,不得思食,未能自靜,切須捺之。若渴或熱,即煮薜荔湯,飲之即定。湯中著少生薑,或煎薑蜜湯亦得。如覺心中滿悶,即咬嚼些甘草、桂心、五味子等並妙。但服氣不失其節,即氣自盈滿,縱出入行人事,或對賓客語言談話,種種運為,百無妨廢。及成之後,更不服氣,氣亦自足。窮神極理,妙不可言。須食即食,須休即休,複食複氣,唯意所在。每日飲少許酒引氣,切慎果子、五辛、邪蒿、葫荽、芸台、椿等,此物深亂人氣,慎勿食之。如能至心,三七日中,可以內視五臟,歷歷在目,神清形靜。行之七日,其效驗也已自知之,更須專精,二十日來不食,即腹中盡,腹中盡之後,吃一兩杯煮菜、苜蓿、芥菘、蔓菁及枸杞、葉葵等,並著少蘇油、醬、醋取味食之,勿著米、面,所欲腹中穀氣盡耳。更四五日,除菜吃汁,又三數日後,即總停之。可三十日,即自見矣,所謂不寒不熱,不渴不饑,修行至此,世為神人,即吾道成矣。

服元氣法

服元氣於氣海。氣海者,是受氣之初,傳形之始,當臍下三寸是也。嬰兒誕育時,惟臍帶與母胞相連,其帶空,中如管,則傳氣之所形,從此漸凝結也。人欲長生,必修其本,樹欲滋榮,必固其根。人不知根本,外求修助,萬無一成。氣海者與腎相連,屬壬癸水,水歸於海,故名氣海。氣以水為母,水為陰,陰不能獨生成,必以陽相配。心屬南方丙丁火,是盛陽之主,既知氣海以心守之,陽既下臨,陰即上報,是以化為雲霧,蒸薰百骸九竅,無所不達,亦能為津液,如甘雨以潤草木。正氣流行,他氣自匿,用久轉微,意思則久矣。初用與已成,不得同年而語。凡氣困者,身皆有疾,沉結在內,或醫藥不能療,尤須精誠,並去外想,閉氣於氣海,以手於臍下候之,氣應之候,沖容如喘、如觸,或鳴,或痛,如掣,如物動於掌下,亦須靜候之。兼以目下注,是陽氣照陰,陰氣騰上又能為津液也。如此久久,鼻中喘息都無出入,只覺氣海中時動用耳。初用意時,須平臥去枕,小努氣海,便得滿腹,作意勿令至心肺,至即心悶妨塞,即不能下照,下照是心守海也。良久,元氣遍身,無處不暖。每關節難通,若至腰關,尤難過之,當稍以氣閉,努之三兩間,突然便過,過後即氣常至腰踵。莊子云:息之以踵是也。已後筋骨常欲動用,每動有聲,是氣到無擁,常能如此,長生道也。竊用其道,不授口訣,反受其病。凡欲鼓腹,不在入氣是要訣。欲過腰關,當側臥縮兩腳,兼拳兩手,偃腰極努,如此,即不覺通也。不然,終成閉塞。若能常用不絕,雖在眾中密為之,用心令熟,外事不擾,尤為佳也。若膈上並頭面間有疾處,即上攻之,尋常即下至踵及氣海中,微微用之,息自消矣。久候液當滿口,如逆吃物,下消用之隨盡。每用氣後,必須微調息使散,若不散,他日為瘡腫,終不為佳。須先以意在疾處攻擊之,徐徐用意攻擊令散,疾差已後,即不得注令留滯,當遣通遍身,微微如霧露是其常也。收散俱歸海中。閉目為想,開目為存,存則不專乃著,著則氣滯。覺應則止,謂之常,覺覺而味謂之滯,候應專靜謂之守,流液滿口謂之報,報與應一也。朝飲少酒,暮食少面,不可多之。

  張三豐《道言淺說》曰:“大凡打坐,須將神抱住氣,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臟之氣與外來之氣,交結于丹田。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游於泥九,旋複降下繹宮而下丹田,神氣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矣”。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即是心定神凝之功。豈特無來無去,直須絕對待,離二邊, 空三際,如如長住,住無所住方是。心不動則氣不動,故繼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是氣無出入,息滅盡定,心氣不二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經》自始至終不離神、氣二字,有神有氣則相守,忘神志氣則入虛,功夫由淺入深,而效驗則步步不同。學者如能格守勿失,勤而行之,則柔氣功之道盡在是矣。


凡胎息服氣,從夜半後服內氣七咽,每一咽既,調氣六、七息,即更咽之。每咽如水流過坎聲,是氣通也。直下氣海中凝結,腹中充滿,如含胎之狀。氣從有胎中息氣海中有氣充,然後為胎息之道也,氣成即清氣凝為胎,濁氣而出散從手足及發而出也,胎成即萬疾自遣,漸通仙靈。今之學其氣長也,或得古方,或授自非道,皆閉口縮鼻,但貴息長。而不知藏擁閉畜,損傷正氣,殊非自然之息,但煩勞形神,無所裨益。

凡服氣之時,即須關節通、胃海開,納元氣固。納畢,即關節還閉,徐徐鼻出,納外氣自然內外不離,胎中氣亦不出。但潛屈指數息,從十至百數,從一百至二百、三百,此為小通,即耳目聰明,百病皆愈。若抑塞口鼻,擬習胎息,殊無此理也。口鼻氣既不通,即畜損臟腑,有何益哉!

凡餌內氣者,用力寡而見功多。惟在安神靜慮,不煩不擾,則氣道疏暢,關節開通,內含元和,終日不散,膚體潤澤,手足汗出,長生之道,訣在此矣。從夜半後服七咽,即閉氣,但內氣不出,鼻口常徐徐出納外氣,內氣都不相雜,至五更又服七咽,平旦又服七咽,都二十一咽止。若休糧者,即不限此數,肚空即咽內氣,咽內氣常滿,自無饑渴。初似小難,久久習慣,自然內外之氣不相混雜也。漸漸關節開通也,毛髮疏暢,氣自來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氣也。胎息之妙,窮於此也。

  必要有先天氣機發動之時,又有元靈獨覺,及呼吸相依,三寶會合,已先煉成大藥者,即轉歸黃庭結胎之所於此之時。

  此時者,是當此結胎之時,皆言先時所化氣,而至此始言結胎之意也。此正申明必要練精化氣,以氣助神,以神主胎以呼吸結胎,方成真胎息。

  而後以胎息養胎神,得神氣乘胎息之氣,在中一定。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