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807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3-29 19:07:22

八極拳以其剛勁、樸實、動作迅猛的獨特風格流傳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稱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開門八極"、"開拳"等。但近代根據其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處的特點,以"八極"二字定名。





其起源時間和地點,至今說法不一。一說,起源於明代,因在戚繼光著《紀效新書--拳經捷羅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極拳"。二說,源于武當,是道士所創。三說,是清代河南嶽山寺和尚張岳山創。四說,是清代一號"癩"的雲遊道士所創。但均無確切史料依據,故其起源有待進一步研究。





八極拳具有獨特的風格,在武林界獨樹一幟。除了通常門派都能見到的"拳打腳踢"外,還重視了"崩撼突擊"和"貼身近發"。就是所謂的近身短打。





八極拳短小精悍、迅猛流暢,是一種健身、技擊(防身)、競技(表演藝術)兼備的武術(功夫)。在練功過程中,遵循人體生理規律的變化,從基本功(八極架)開始,一步一步加以訓練,達到強健筋骨的目的。





八極拳之所以雄距拳壇,代代相傳,是因為它的技術內容和技法特點,均獨具一格。八極拳在勁道上追求崩、憾、突、擊、挨、戳、擠、靠等勁。





八極拳發力剛猛,有頂、抱、單、提、胯、纏六種發力方法。八極拳法講十六大步。除馬、弓、虛、盤五種基本步法外,還有闖步、拖拉步、盤提步、跟提步等。腿法有搓提、彈腿、側蹬、三掙提、蹁踹等。其手型體現雲、羅、提、按、刁、扣、纏、粘八大手型之運用。八極拳法之傳人,借純陽九宮劍之劍規為門規。門規為八要:一要心術正,二要膽氣重,三要耳目靈,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便,六要力量充,七要精神旺,八要儒雅性。





八極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極架、八極拳、六大開、八大招、四郎寬拳、六肘頭、太宗拳、太祖拳、華拳、飛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槍、六合花槍、行者棒、八棍頭、純陽九宮劍等。拳械套路,可單練,亦可對練。








探宗尋源





八極拳全名"開門八極拳"。尊"癩"為一世,吳鐘為二世。吳鐘無子,中年得一女,名榮,為習武近30歲嫁于海豐習長拳者戴氏。她遵"開門"之精神,將長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飛虎拳、桃花散等拳術依八極拳法之風格,提煉修改,傳回孟村。此後,求習八極拳者日增。乾隆四十年左右,吳及族弟吳鐘毓開門授藝,求藝者數十人。除本鎮吳、丁各氏外,亦有羅疃等地者。





民國二十年載:張殿奎,滄縣新縣鎮人,自設武館,授徒百餘。新縣鎮北距孟村鎮9公里,東距羅疃村2公里,人稱此地為"八極窩"。




李贊臣自解放前起一直生活在濟南,終於濟南。入門弟子如下:




李宗慶、曹修田、唐廣立、田延濱、乙立清、曹立章、李安俠、馬全喜、鄧家其、孫遠忠、王立勝、於憲亭、張國良、聞保安、劉平安、騰培棟、
張士生、宋學恩。





國外對八極拳的研究也很重視,日本曾特意派代表團來華學習八極拳。現在八極拳在美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地均有傳播。















心法歌訣




拳歌




頭要頂,頸要挺,身要直,胯要坐
動作乾脆,發力剛猛
挨、幫、擠、靠無處不到









拳訣




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形腳如鑽;閭尾中正神貫頂,剛柔圓活上下連;




體松內固神內斂,滿身輕俐頂頭懸;陰陽虛實急變化,命意源泉在腰間。









練功要領




一練拙力如瘋魔,
二練軟綿封、閉、撥,
三練寸接寸拿寸出入,




四練自由架式懶龍臥,
五練心肝膽脾腎,
六練筋骨皮肉合。










步法歌訣




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兩膝微下蹲,松胯易擰腰,兩肘配兩膝,八方任逍遙。









發力要求


始于尾閭,發于項梗。

源泉于腰,發力於腰。







身法要求


意正身直,松肩氣下,外方內圓,含胸拔頂,

抖胯合腰,手腳相合,氣力貫通,三盤連進。







技擊歌訣


上打雲掠點提,中打挨戳擠靠,下打吃根埋根。

身不舍正門,腳不可空存,

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處。

貼身近發,三盤連擊。







實戰步型要求


弓不弓,馬不馬,丁不丁,八不八。







八極拳的十大技擊法要求


1)姿勢舒展(十字勁)

2)手腳相隨(眼隨手轉,拳腳齊發)

3)下盤穩固(腿不過襠,腳不離地,無躥蹦、跳躍步法)

4)勁力短快

5)變化突然

6)擁搓代緩(纏絲勁和"擁搓"步法)

7)以氣吹力(吐氣發聲,以聲助勢,以氣催力)

8)剛柔相兼(以"四六"為主,用"擁搓"步法)

9)陰陽頓挫

10)神形兼備







轉貼



發表 2003-06-28 15:09:16 第4樓


八極小架(一)



練八極拳者多從"八極架"入手,亦有人稱其為"功架拳"、"小八極"或"小架子",是八極拳的基本功,也是八極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簡單、易練,更具有很高的健身和實用價值。


約計25勢,每勢均是一獨立招式。招式不同,練法亦異。各勢按其用法直接使用,勢與勢間,勾掛連環,變化巧妙。此外,八極門中的著名招法--"八大招",又稱"八招法",也隱秘在八極架路中。是招,一經點撥、析解、試手,即可掌握。


八極小架在八極拳路中被稱為母系拳路,大凡學習八極拳者均由此始。而小架雖為入門,但並不能因動作簡單而輕視。本人習練八極拳近三十年,但每次練起小架來,仍有常練常新的感覺。

由於受人文環境、地理、交通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習練八極拳者很難找到一個橫向交流的機會。目前流傳在全國各地的八極拳小架,雖然在演練形式上基本一致,但在功架要求、勁力特徵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


1.無極式



①並步直立,兩臂垂於體側,掌心向內,中指貼於褲縫,目視前方(圖1-1)(本文圖示見插頁)。


②雙手握拳平端起,兩臂平行於地面,拳眼朝上,目視前方(圖1-2)。


③兩拳平提于頭上方變掌下落至頸後側,掌心向下,兩肘略向內合,目視前方(圖l-3,1-4)。


④兩掌過耳由胸前向下朝兩側撣出,左手變拳,右手為掌,兩臂伸直,平行於地面,目視前方(圖1-5)。


⑤兩臂彎曲,兩手由耳根際向前平推出,右掌貼于左掌後側,成抱拳禮式,目視前方(圖1-6)。

要點:本組動作突出抱頭無極式。在八極拳的傳統認識中,屈體抱頭既是最有效的自我保護式,又是進攻前的預兆,需兩臂放鬆,兩肘內夾。


2.拉弓式



兩手握拳,屈體下蹲;右腳向前邁一步,左腳前行成左虛步,全腳掌踏地;左臂不動,右手拉至腰際,拳眼均朝上,目視前方。


3.定陽針


左腳前移屈蹲,右腳跟提成丁步(圖3-1),邁右腳震腳踏地,雙足前滑成馬步;左手抽拉至左側腰際,右手平擊出,拳眼均朝上,目視右手(圖3-2)。


要點:拉弓、定陽針兩個動作,意如拉弓射箭,拉弓時應突出—個含勁,定陽針要突出迅捷,體現八極拳瞬間發力的特徵,要力透八方極遠。右足的運動形式成拖泥步,落點時跺、碾、闖三勁併發。


4.兩儀式



右小臂收回,拳心朝上,落於右肩窩上側,左手屈提至乳下側,拳心朝下,目視右側(圖4)。


要點:兩儀式是八極拳小架代表動作之一,過去人們說的八極拳門的蹲架子(樁功),主要指這個動作。拳訣曰:“頭頂藍天,腳踏清泉,懷抱嬰兒,兩肘靠山”,就是對這個動作的典型論述。頭頂腳實,十趾抓地,是為了將身體縱向拉直,不偏不倚;懷抱嬰兒肘靠山是為了內空外實不丟不頂。兩手形成托天蓋地之勢,意與陰陽相合。練習此動作時,必須認真揣摩,方能得其真諦。


5.獅子張口



右腳滑行成右弓步;身體與雙臂橫向旋轉,小臂相對平行於地面,右小臂與喉嚨同高,拳心向下,左小臂與腰帶同高。拳心向上,目視左前側(圖5)。


6.十字拳



雙臂翻轉左手由胸前向左前方平推出,拳心朝下,右手後撤於腰際,目視左手(圖6)。


要點:獅子張口與十字拳成正反兩個方向的抱球之勢,在八極拳中被看成為橫向變化的典型動作。


7.獻胯沖天炮



①雙拳反轉變掌,掌心均朝上;右腳後撤成右虛步,目視左掌(圖7-1)。


②右腳前邁半步,左腳並步跟上,雙腿半曲蹲,右掌向前擊出。掌尖與眉心同高。左掌由右掌上方抽回,落於右肘下,目視前方(圖7-2)。


8.閉地肘



①左轉體,右手臂橫向擺動於胸前,目視前方(圖8-1)。


②左手臂於右手上側穿過,右手擺動變拳,右轉體,兩臂掄平成直線。提左腿扣於右膝後側,目視右手(圖8-2)。


③左腳後撤一步,滑動成馬步雙臂抱於胸前,目視右側(圖8-3)。

要點:以上兩組動作反映了演練者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動作要迅速敏捷,大開大合,攻守並施。


9.合子手



①左轉體滾右肩,右轉體雙臂立圓右掄,成右虛步,掌心朝上于胸前會合擊響,目視前方(圖9-I,-2)。


②拉右手至右側腰際,雙手變拳,起動右腳,滑行震腳左轉體變馬步,右拳平擊出,左拳拉至左側腰際,目視右拳(圖9-3,9-4)。


③拳心朝上回落於右肩窩上側,左手拳心朝下微提於乳下。目視右側(圖9-5)。

要點:合子手意於天地相合,演練者要臨於境中。


10.勒肘揣檔



①雙手變掌合於頭前,向上托起,向後掄擺變拳平托於胸前,拳心朝上,目視前方(圖10-1,10-2)。


②兩臂微屈後撤,雙拳落於腹下,拳心向外,目視前方(圖10-3)。


③兩拳上提於胸前,雙肘內夾、抬平,兩拳由襖縫線揣下,目視右側(圖10-4,10-5)。


11.反攔捶



右轉體成右弓步,左臂橫擺置於胸前,右拳抽至腰際;向後起動左腳,雙腳後移,右拳沿左臂上側向前擊出,左掌立於腹前,目視前方(圖11-1,11-2)。


12.五殳出洞



起動右腳跟左腳成右虛步,右臂屈收於胸前反轉變掌,右轉體左手掌於右手掌上側刺出,右手回落於右側腰際。目視前方(圖12-l,12-2)。











八極小架(二)


13.提踹托槍式



①右腳平提,右手變拳左腿微屈,右腳跟戳地踹出,右手隨之穿越左掌上側立拳平擊出,左手收至左側腰際,目視前方(圖13-1)。


②震右腳右轉體邁左腳,成半馬步,左手掌由右手上側向前立掌平推出,右手變掌掌心朝上收於右胯上側。目視右手(圖13-2)。


要點:提踹要周身正面朝前,右手右腿均不回收。托槍式要腿、手、足三尖相照,運動中突出一個“闖”勁。


14.推窗朝陽手


起動左腳,左轉體跟提右腳,右手掌順左掌上側推出,左手立掌收於腹前(圖14-1);右轉體,雙手由胸前前後分開,兩掌心相對,右掌貼於右耳側,左掌平擊,目視左掌(圖14-2)。


15.提打擔山



①右掌變拳置於腰際,左轉體,蹬提右腿,右拳沿左掌上側平擊出,拳眼朝上,左手掌收於腹前。目視前方(圖15-1,15-2)。



②震右腳,上左腳右轉體成馬步,兩臂由胸前交叉立掄平置於兩肩側,拳心朝上,目視右手(圖15-3)。


要點:擔山式要求沉肩墜肘,意守丹田,切忌上浮。


16.跪膝



右轉體成右弓步,左臂橫擺至胸前,右手落於右側腰際(圖16-1);左轉體,左腳跟右腳,膝蓋跪于左腳側,右拳向前下方擊出,拳眼朝上;左手掌擺至頭上方,掌心朝上,目視前方(圖16-2)。


17.反胯、臂胯



①提右膝,右轉體,邁右腳成右弓步,左手搭於右拳上側由胸前平推出,目視前方(圖17-1,17-2)。


②左腳後撤,右轉體,右腳滑動成半馬步。左手配合右臂由胸前劃弧反挑,拳心朝上,左手回落於腹前,目視前方(圖17-3)。


③撤右手於頭前,雙手配合,左轉體成半馬步;右小臂由胸前向外撐出,拳眼朝�;左手拉於左側胸前,目視右側(圖17-4)。


18.左、右捋手



①左手臂於胸前劃弧前擺,左轉體成左弓步,左掌臂平置於胸前,掌心朝下(圖18-1);邁右腳成右虛步,右手腕挑搭于左手掌下、左手握住右手腕,右手由拳變掌反轉一周握拳平拉於胸前;震右腳、上左腳,古轉體成右弓步,雙手配合平拉於右側腰際,目視左側(圖18-2,18-3)。


②雙手配合,左轉體成左弓步,右拳平擊出,左掌變拳拉至左側腰際,拳眼朝上(圖18—4);雙手變掌,雙腳後移右轉體成馬步,左掌由右掌上側平推出,掌心朝前,右手掌拉至右側腰際,掌心朝下,目視左手(圖18-5)。


③左手變拳,左轉體成左弓步,左手掌前移搭至右手外側(圖18-6);右上至下順勢劃弧兩周,左、右腿連續兩個後套步右轉體成右虛步,左掌反轉,拳心朝上,右掌臂橫至於胸前,掌心朝下,目視右手(圖18-7,18-8)。


④上左腳,左轉體成左虛步,左手腕挑搭於右手掌下,右手握緊左手腕,左手變掌反轉,再變拳平拉於胸前(圖18-9);震左腳左轉體,上右腳成左弓步,雙手平拉至左側腰際,目視右側(圖18-l0)。


⑤右轉體成右弓步,雙手配合,左拳平擊出,右掌變拳拉至右側腰際,拳眼均朝上(圖18-11);碾動雙腳左轉體成馬步,左手變掌,掌心朝下平拉至左側腰際,右手變掌向前平擊出,目視右手(圖18-12)。


要點:纏是“六大開”的一項重要內容,小纏則是“纏”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反映了一種縱向螺旋力與橫向旋轉力的變化過程,勁力表現突出柔,主要用於擒、拿、摔、扣。掌握了小纏,便可觸類旁通。八極拳中所有纏的變化,需要認真理解。


19.提膝白蛇吐信



提右膝,雙掌反轉,右掌向前刺出,左手朝上提至胸前,頭左擺,目視左側(圖19)。


20.繞步穿袖



落右腳,右擺頭,走外弧線,跟提四步;提左腳。右轉體,左手掌於右手臂上側向上穿出,掌心朝後,右掌落於右側腰際,掌心朝上;右轉身擺頭,目視右側(圖20)。


21.通背式



①前落左腳成右僕步,右手變拳置於右側腰際,右手立掌置於胸前,目視左側(圖21-1)。



左轉體,左掌由右腳上側平掃至左側變勾,右手前擁推出成弓步,目視後側(圖21-2)。


要點:19、20、21三個動作均有擺頭要求,擺頭是“摔”的重要內容,八極拳叫它“三回頭”。如“四朗寬”拳等套路中的“三步半”,也是由此演化而來。


22.轉身推掌掛塔



①右轉體成左僕步,左手變拳回落於左側腰際,右手掌收至胸前轉體橫掃,反轉變拳拉至右側腰際,拳心朝上;左手變掌向前平推出,變右弓步,目視左掌(圖22-1)。


②雙手反轉,右手變掌,右專題,右腳後撤成右虛步,雙手掌心朝上,目視左手(圖22-23)。


③右腳擦低後撤成左弓步,右掌向前推出,左手拉至左側腰際,掌心朝下,目視右手(圖22-3)。


23.單翼頂



提右腳後移,右轉體,雙腳滑動成馬步;右手收至左側耳根部,立圓後擺;左手彎曲變肘,掌心朝上回落于左肩窩上側,肘尖朝下,目視左側(圖23)。


24.閉肘無極式



①左腳後移,雙腳並步屈頓,左手右左側耳根部豎直下揣至襠部,拳眼朝�,右手變掌移至胸前豎立,掌心朝左臂,目視左側(圖24-1,24-2)。


②左腳左擺,左傳體,右腳跟上屈體並步于左腳�側,雙掌臂立圓擺動由頭上落於腹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對,目視前方(圖24-3,24-4)。


③身體立直,雙掌落下,中指貼於兩側褲縫線目視前方(圖24-5)。


要點:單翼頂是八極拳代表動作之一,左肘與左膝、左腳尖相照,右臂低於右肩,拳眼朝下。










功法介紹



"八極拳"不僅是一種風格獨特的拳法,而且從動作到功法及實戰方法都自成體系,是一門自成體系的武術流派。



八極門中的許多練功方法是獨特的,因此才有獨特的發力和打法。拋掉這些獨特的功法訓練,動作練得再好、招法的使用再精,在實戰中也是"花架子"。八極門歷代不乏高手,如果沒有獨特的功法訓練,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一擊必殺"的高手,必定有"一擊必殺"的功力,這種功力必須建立在如下幾點之上:


一)套路和招法的訓練:


八極拳中的套路從前人代代流傳至今主要有三路,即八極架(也稱八極小架或小八極)、八極拳(也稱大八極或八極大架)、八極對接(也稱對接趟或八極對練)。其中以六大開門勁法和八大招法為核心。由於八極拳的代代延續及發展,又產生了幾個支系,這是八極門各代傳人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將八極拳發展和改進的必然結果,是進步。比如:霍系?quot;應手拳"、吳系的十二路小架等。


套路和招法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套路訓練可以鍛煉人的體力和耐力,使人的呼吸與動作協調、動作與身法協調、身法與步法協調,即做到內外協調、上下協調、前後協調、左右協調,即整勁。只有做到這些,才能體會八極拳獨特的發力。招法的訓練簡單說,就是將套路中的動作拿出來單獨練習,將幾個關聯的動作組合訓練和演變,使能在實戰中應用。



二)功法的訓練:


功法的訓練主要以氣功和樁功為主。因氣功只能心法傳授、循序漸進,為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偏差,在這�不作詳細介紹。主要有以下幾種樁功:


1)馬步蹲樁:兩腳平行,略比肩寬,兩手輕握成耙子拳,拳心向下收於兩肩前,與肩平,兩肘外撐與肩平,兩臂與背在一平面,曲膝下蹲。

要求:膝蓋不出腳尖並與兩腳垂直、外撐,背部與尾閭垂直、中正,襠部要撐圓,此稱"圓襠坐胯",十趾抓地,肩要沉,頸部要上頂,此稱"頭頂頂破天,腳趾抓破磚"。意守丹田。

歌訣:頭頂藍天,腳踏清泉,懷抱嬰兒,兩肘頂山。


2)磕樁:以樹為樁(15-20公分),磕擊時面向樁,馬步站立,兩手握拳於腰間,掄右臂用橈骨稜向下向內磕擊樹樁右側,再反手用小臂外側向上向外磕擊樹樁左側,隨即用小臂尺骨稜向下向外磕擊樹樁左側。然後換臂。兩臂迴圈由輕到重,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3)靠樁:在此僅介紹三種。


①背靠,起靠時距樁兩步,面向樁成丁字步,如先靠左面,右腳在前,上第一步時準備用力,先調准方向,第二步腳的落點要稍越過樁位,觸樁時身體正直,左側背部觸樁,兩手臂弧形前伸,兩腿成馬步。觸樁時發力勇猛果斷,同時要掌握好呼吸,用鼻孔行氣,氣下沉,形成三盤合一的整勁。以上動作可以重複練習,也可左右交替練習。


②肋胯靠,起始動作與背靠同…
③胸靠,起始動作同上,用身體胸部和上肋部觸樁。落步時如左步在前靠右胸,右步在前靠左胸,兩手同時沿樁兩側前伸,兩腿成弓步,此法忌用肩頂。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