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uo123
大公爵 | 2010-3-30 11:45:39

1.祖師爺“神槍” 吳鐘及後莊科村  

  (據羅疃八極拳手抄本記載)

  吳鐘,字弘聲,山東海豐人(現山東慶雲後莊科人),回族。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初三寅時。家殷實,喜拳術,愛交遊。為技擊精進,乃帖示四方懸賞求師。乾隆十二年,年十六拜馬勝標為師。經師十年,其師身故。得太祖三十二勢、少林刀法。時有一老拳師攜妻來訪,吳鐘與談論武技,吳鐘拜服遂師事之,尊師若父母,深得二老喜愛。經過老拳師數年教誨,加之吳鐘晝夜苦練,吳鐘的技藝益加精到,但老拳師一直未將技藝奧妙全部教出。一天老拳師出外訪友,吳鐘去看望師父,師母說:“你數年苦功,功夫精湛,但不知是否掌握技藝奧妙,請演練一二!” 吳鐘在院中將老拳師所教演練一遍。師母說:“可惜你數年苦功,技藝還未臻精到,趁你師外出訪友,我把奧妙悉數傳你!”說完師母下場指點,吳鐘這才知道師母也是技擊高人。吳鐘數年苦功已有根基,經過師母親自下場指點遂豁然貫通。老拳師出外訪友歸來,看吳鐘練武大驚訝,問其妻,妻具以實告。老拳師說:“吳鐘這孩子功夫有根基,你傾囊而授,他的技藝已經超越我們,此處不可留。”二老遂和吳鐘辭別。

  吳鐘為更求深造武功,28歲攜資赴嵩山少林寺,拜當家老禪師為師,學藝3年,得八極拳、氣功、行者棒。技藝大成後,闖羅漢堂(木人巷)成功,辭師下山。

  下山後遊名山大川,32歲游至延安府梭羅寨,與賴魁元老先生的弟子大洪、二洪較大槍技,吳鐘勝。賴魁元先生親自與吳鐘較,吳鐘敗。鐘欲拜賴魁元為師,賴魁元不收,恰好師祖母壽誕之辰,鐘備壽禮數色,以賀壽為由進見,賴魁元感其真誠,收鐘入門牆,吳鐘大槍技藝大成後,重返嵩山少林寺,與師兄弟較大槍,皆勝之。其師當家老禪師贊之曰:“真乃神槍也!”,並懸匾額於山門 ,自此,“神槍吳鐘”之名開始流傳。

  後到直隸天津鹹水沽戳桿設場,一天一武師來場與吳鐘較技,來人用單刀對吳鐘大槍,把他的大槍招數一一化解。吳鐘敗北甚是懊悔,來人說:“師弟,勝你者非外門,我是你師兄,尊賴師之命傳刀給你!”原來是師父賴魁元派弟子皮某來傳吳鐘飄搖刀法,飄搖刀又稱六合刀、提龍刀(圈刀)。吳鐘掌握了飄搖刀法,更是如虎添翼。

  吳鐘在京津一帶廣結武林朋友,與他齊名的武林泰斗康得力、李章、劉三閃,換譜為表,四人各有其妙,各獻其長。時有:“康得力的棍(俞公大猷棍),吳鐘的槍(戚公繼光24大槍),短打擒拿數李章(24勢扣子拳),劉三閃的八極六十四勢天下趟”。四人在一起設場四年,交流技藝。吳鐘學得(俞公)八棍頭(五虎擒羊棍)、二十四扣子拳等。

  後來吳鐘一直在直隸、山東一帶,以設場、保鹽鏢為生,同時將所學加以整理歸納,形成自己風格的八極拳、六合大槍體系,開門立戶,八極拳和六合大槍開始結合,這是八極拳歷史上第一次質的飛躍。吳鐘以“神槍”名世,有“南京到北京,大槍數吳鐘”之譽。

  吳鐘回鄉時就在家鄉後莊科教拳,族人隨著練習,其中吳鐘長女吳榮學父技,技藝獨到,後出嫁南皮戴門。後莊科是八極拳、六合大槍的“第一聖地”、“第一故鄉”。

  滄州東南孟村鎮丁孝武、吳永(亦作榮、溁、營;字輝庭)二家托友人竭力邀請,吳鐘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到孟村鎮授藝,教丁孝武、吳永近20年,丁孝武、吳永出徒後一直供養吳鐘至嘉慶廿四年(1819年),吳鐘85歲由孟村鎮返後莊科,由二女兒、女婿(入贅)養老送終,吳鐘爺90歲仙逝,墳塋仍在後莊科保存至今。

  -----謹以此文紀念八極開門立派祖師吳鐘先生誕辰270周年,逝世180周年。






  2.第二代祖師丁孝武、吳永(榮、溁、營)、吳榮(吳鐘長女)及孟村鎮

丁孝武(1759-1842?)、吳永(1762-1847?)

  技藝大成後,在孟村鎮創立拳場,廣招弟子,弟子成名者有孟村鎮的丁占田、丁懷德、王世同、王長錫、吳彤雲(吳永子)、吳淩雲(吳永侄)、楊德元;吳凱(吳淩雲子)、吳坤(吳彤雲子);羅疃村的李大忠、張克明。吳鐘長女吳榮(1770年左右--?)因其父吳鐘住在丁孝武、吳永家,吳榮經常到孟村探視其父吳鐘。常常幫助丁、吳二師兄指導弟子,後擇優收錄王世同、王長錫、李大忠、張克明四人為弟子。

  這樣,孟村鎮吳淩雲、吳彤雲、丁懷德、丁占田、王世同、王長錫等傳授的“孟村老架子”,每人形成一個支系,後來較有影響的有丁福泰、曹井田(程家林人)、尹良田、劉虎臣、吳世科、吳坤、吳愷(1825-1911);曹長信、季雲龍、孟殿元、季連輔、張長法、王榮、吳寶瑞(1851-1918)、吳麟書、張文和;吳會文、強瑞清(1861-1947)、曹保合、曹劍英、吳會清(1869-1958)、季倫傑、季倫輝、季倫芳、季倫俊;吳秀峰、丁文通等;孟村鎮成為八極拳、六合大槍的“第二聖地”、“第二故鄉”。






  3.第三代宗師“神槍”李大忠、張克明及羅疃莊

  李大忠的師父是丁孝武、吳榮(吳鐘長女)、吳永三師,張克明的師父是吳永、吳榮(吳鐘長女)二師。二人技藝高超,開闢羅疃一系,繼承吳鐘爺闖天下的傳統,重新攜技遊天下,使八極拳名聞天下,二人被譽為“羅疃雙雄”。他們刻苦鑽研朝思暮慮,綜合三師之長, 將孟村“老架子”八極拳昇華,開創了包含了沉墜勁、十字勁、纏絲勁三種勁道,具備了崩、撼、突、擊、挨、傍、擠、靠技擊特點,蘊涵著動如猛虎穩如熊精,勢險節短,爆裂突然風格的“羅疃八極拳”。為了區別孟村鎮吳淩雲、吳彤雲、丁懷德、丁占田、王世同、王長錫等諸師兄傳授的“孟村老架子”,將羅疃八極稱為“羅疃硬架子”。 二人又對六合大槍進行改進,使大槍大幅度飛躍。至此,八極拳和六合大槍進一步結合, 這是八極拳歷史上第二次質的飛躍。從此,八極拳形成孟村、羅疃二大流派。羅疃成為莊科、孟村鎮之後的八極拳的“第三聖地”、“第三故鄉”。

  “神槍”李大忠與劈掛宗師“鐵臂燕子”李雲表(1812-1868)換藝。從此羅疃與鹽山交流延續三代,直到李書文、馬鳳圖拜黃林彪為師專習劈掛,才真正完成了八極拳與劈掛掌的結合,這是八極拳歷史上第三次質的飛躍。

  八極拳門以六合大槍為宗。在羅疃李大忠、張克明二“神槍”之後,又湧現出第四代的“羅疃三傑”即“神槍”黃四海(1829—1914)、“神槍”張景星(1843-1924)、“大槍”李貴章(1855—1927),其中“神槍”黃四海最為傑出。黃四海師事李大忠,李大忠去世後又師事張克明,得二師之絕技。張克明晚年與弟子黃四海、兒子張景星,三人精研槍、拳等藝,這是八極的槍、拳在吳鐘、李大忠、張克明之後第四次質的飛躍。

  黃四海、張景星共同執教張家八式房,培養出聞名全國技擊高手:“神棍”王中泉(1846-1919)、“神槍”李書文(1862-1934)、張毓衡、韓惠卿(字化臣)、馬鳳圖(字健翊)、馬英圖(字健雄)等。李貴章繼父志,19歲即執掌李家八式房。李貴章一生教授弟子34名,其中趙元起、王錫慶、張慶恆等最為著名。這樣,“羅疃三傑”繼往開來,造就大批八極槍、拳名流鉅子。

  清朝末年至民國中期,“神槍”李書文是最傑出的代表。他秉承黃四海、張景星二公之藝業傳統,又與黃林彪習劈掛,在京、津闖蕩時又吸收達摩祖師洗髓易筋經、金剛八式以及太極拳揉手等,並在技擊血戰中加以提煉昇華。“神槍”李書文完全建立了八極拳的訓練體系和技擊體系,使八極拳更加科學完整地進入顛峰時期。這是八極拳歷史上第五次質的飛躍。  

  羅疃八極拳的先聖賢們,沖出滄州東南一隅,進入京津、京滬地區,使八極拳被列入“上三門”。羅疃一系成為八極門闖天下的中流砥柱,使八極拳聞名海內外。從清末至民國中期,羅疃八極人物形成一個群體,使八極拳進入皇宮大內、王公府邸、北洋軍將行營、中華武士會、中華民國的中央國術館各省國術館。這一時期的八極拳史上永遠銘刻著李大忠、張克明、黃四海、張景星、王中泉、李書文、張德忠、張毓衡、霍殿閣、韓化臣、馬鳳圖、張驤武、李樹森、馬英圖、魏鴻恩、李萼堂、趙樹德、魏鴻濱、李學義、趙榮林、劉雲樵、霍慶雲、邊廷傑、劉琪瑞、郝鴻昌、許鳴鐘、李贊臣、鮑友聲等聖賢的英名。他們以精湛的技藝,開創了一個輝煌的八極拳時代。尤其是“武林泰斗”、“技擊之神”、“常勝將軍”、“神槍”李書文,是八極拳輝煌的最傑出的創造者。

  -------謹以此文紀念八極宗師李大忠先生逝世130周年。謹以此文紀念八極宗師黃四海先生逝世90周年。謹以此文紀念八極宗師張景星先生逝世80周年。謹以此文紀念八極門一代宗師、顛峰聖者李書文先生逝世70周年。






  4.跋:

  八極拳發源于嵩山少林寺,八極拳門之六合大槍起源于戚繼光之二十四大槍,八棍頭即五虎擒羊棍,起源于俞大猷之是棍法。八極拳與六合大槍結合於“神槍”吳鐘及弟子吳榮、丁孝武、吳永二代祖師,昇華于羅疃“神槍”李大忠、“神槍”張克明、“神槍”黃四海、“神槍”張景星、“神槍”李書文三代聖賢。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