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119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3-31 20:39:03

吳式太極拳是從楊式太極拳所潔的拳式發展創新的。楊式太極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吳式太極拳是在楊式小架拳式基礎上逐步修訂的。

吳鑒泉(1870--1942年),河北省大興縣人,滿族,自幼從其父吳全佑學太極拳。吳全佑(1834--1902年)又在北京從楊露禪學拳。許禹生在《太極拳勢圖解》�寫道:“當露禪先生充旗營教師時,得其真傳蓋三人:萬春、淩山、全佑是也;一勁剛、一善發人、一善柔化;或謂三人各得先生之一體,有筋骨皮之分。”

吳全佑先學楊露禪的大架,後又學楊班候初改的小架,兩面三刀者互相吸收溶化,傳至其子吳鑒泉時,又經數十年的溶化和發展,遂形成柔化為主的一種緊湊、大小適中的拳術,即吳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共84式,不僅在國內,而且在美國和東南亞一帶也頗為盛行。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拳式小巧靈活。拳架由開展而緊湊,緊湊中不顯拘謹。推手動作嚴密、細膩,守靜而不妄動,亦以柔化見長。

吳式太極創始人吳鑒泉

吳鑒泉(一八七0年——一九四二年),又名愛紳,滿族,河北大興人。他的父親全佑是太極拳的高手。全佑先跟楊露禪學習太極拳,後又拜楊露禪第二個兒子楊班候為師,學習楊式小架太極拳。全佑善於柔化,自成一格,成為太極拳高手。吳鑒泉自幼跟父親學習小架太極拳,並改漢姓為吳。
吳鑒泉自幼喜練武功,善於騎射。在父親教導下,對太極拳苦心鑽磨,增益修訂,造詣日益精深。一九一二年,吳鑒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從那時起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去掉重複和跳躍動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吳式太極拳流派。吳式太極拳的特點是,動作輕鬆自如,連綿不斷,松靜自然。吳式太極拳雖然架式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又舒展自如。
吳鑒泉還對太極拳推手作了改進,他的吳式太極推手別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靜,細膩綿柔,寧靜而不妄動。他的推手不僅手法嚴密,而且招數特別多。因此,吳鑒泉的武藝也非常高超。他在上海時,一次,遭到幾個壯漢的同時襲擊,吳鑒泉雖已古稀之年,竟能輕快地將他們一一擊倒。
吳鑒泉演練的太極拳,除了慢架子外,還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種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太極拳術,演練起來既輕快又柔和。
吳鑒泉不僅精於太極拳,對各種器械,如太極劍、太極對劍、太極刀、太極十三槍等也非常精熟。
一九二七年,吳鑒泉由北京遷居上海,一九二八年他被上海精武會和國術館聘為教授。一九三三年起,他創設鑒泉太極拳社,教授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從此吳式幫極拳廣為傳播,他的門人遍佈海內外。鑒泉太極拳社自創設以來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它的分社目前已發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美國等地區和國家。
吳鑒泉(1870--1942年),河北省大興縣人,滿族,自幼從其父吳全佑學太極拳。吳全佑(1834--1902年)又在北京從楊露禪學拳。許禹生在《太極拳勢圖解》�寫道:“當露禪先生充旗營教師時,得其真傳蓋三人:萬春、淩山、全佑是也;一勁剛、一善發人、一善柔化;或謂三人各得先生之一體,有筋骨皮之分。”

吳全佑先學楊露禪的大架,後又學楊班候初改的小架,兩面三刀者互相吸收溶化,傳至其子吳鑒泉時,又經數十年的溶化和發展,遂形成柔化為主的一種緊湊、大小適中的拳術,即吳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共84式,不僅在國內,而且在美國和東南亞一帶也頗為盛行。

吳式太極拳動作名稱
1、預備式
2、太極起式
3、攬雀尾
4、單鞭

5、提手上勢
6、白鶴亮翅
7、樓膝拗步
8、手揮琵琶

9、上步搬攔捶
10、如封似閉
11、十字手
12、抱虎歸山

13、攬雀尾
14、斜單鞭
15、肘底看捶
16、倒攆猴

17、斜飛式
18、提手上勢
19、白鶴亮翅
20、樓膝拗步

21、海底針
22、扇通背
23、撇身捶
24、卸步搬攔捶

25、上步攬雀尾
26、單鞭
27、雲手
28、單鞭

29、轉身蹬腳
30、左右分腳
31、轉身蹬腳
32、進步栽捶

33、翻身撇身捶
34、上步高探馬
35、披身踢腳
36、退步打虎

37、二起腳
38、雙峰貫耳
39、翻身二起腳
40、撇身捶

41、上步搬攔捶
42、如封似閉
43、十字手
44、抱虎歸山

45、攬雀尾
46、斜單鞭
47、野馬分鬃
48、玉女穿梭

49、攬雀尾
50、單鞭
51、雲手
52、單鞭

53、下勢
54、金雞獨立
55、倒攆猴
56、斜飛式

57、提手上勢
58、白鶴亮翅
59、樓膝拗步
60、海底針

61、扇通背
62、撇身捶
63、上步搬攔捶
64、上步攬雀尾

65、單鞭
66、雲手
67、單鞭
68、迎面掌

69、轉身十字擺蓮
70、摟膝指襠捶
71、上步攬雀尾
72、單鞭

73、下勢
74、上步七星
75、退步跨虎
[td=1,1,25%]76、轉身迎面掌

77、轉身雙擺蓮
78、彎弓射虎
79、上步迎面掌
80、翻身撇身捶

81、上步高探馬
82、上步攬雀尾
83、單鞭
84、合太極


吳式家族歷史和人物

  太極拳相傳為武當道士張三豐所創建。據明史方伎傳記載:“洪武(1368- 1398)十七年太祖詔三豐不赴,建文元年完璞子訪三豐於武當,相得甚歡。永樂四年,待讀學士胡奏曰:先生深通道法,拳技絕倫。帝命訪之,不赴”。張三豐遼東人,名全一,又名君寶。頎而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不修邊幅。因觀蛇鶴相鬥,而得靈感,遂創立太極拳。
  其後,有山右王宗岳,溫洲陳同洲,海鹽張松溪,河北蔣發等一脈相傳。後傳於河南陳家溝,複傳至楊露禪。
  清同治(1862- 1874)年間,宗師楊露禪,聘於端王(載漪)府。教授太極拳。端王待之甚厚,禮儀有加。多年後,端王謂宗師日:“小王待師可謂甚厚,何無優秀學生,以為我用?”
  宗師曰:“有之,餘注意三人,可傳吾藝。”此三人即為淩山(滿族人)、萬春(漢族人)、全佑(滿族人)。此後,端王命三人從宗師學太極拳。技藝大進。因受當時階級觀念所限,故宗師命三人拜其長子楊班侯為師,實際上三人的拳技均是楊露禪宗師所教的。經數年勤學苦練,三人各得所長。淩山善發勁,萬春得剛勁,全佑則長於柔化。
  宗師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內剛,外表斯文。為人慷慨,樂於助人。曾於路上見有軍人打商販,遂上前阻止。但軍人自負孔武有力,又見宗師斯文,認為可欺,則一言不合拳腳交加。但如蜻蜓撼樹,陪地不起。宗師則告誡其不可自負拳技,欺淩百姓。
但此軍人不以為誡,複邀同營多人,前往尋仇。但仍不得其懲。此後方知宗師身份,並陪禮盟誓,永記教訓。

  宗師全佑先生之子吳鑒泉先生(1870- 1942)「貫滿族音譯故姓吳」。自幼受父薰陶,喜武功,善騎射。對太極拳造詣精深。曾任清廷禁衛營護軍總教練。民國後任總統府衛隊師教練。1916年與當時武術名家,楊少侯、楊澄甫、許禹生、孫祿堂等創立北京體育講習所,造就許多人材。吳氏第三代傳人吳公儀、吳公藻昆仲即為該所第一屆畢業生。深得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嘉許。
  宗師吳鑒泉先生為人寬厚、善良,興善好施。宗師對太極拳教學工作上有很大發展。其治學嚴謹,拳架舒展大方,柔和規矩,極其符合太極拳的原理。故能自成流派,聲名大振。
  1928年,上海市政府、精武體育會、中法大學等團體聘請宗師南下傳授太極拳,受業者甚眾。當時政要、名流焦易堂、王甲寶、熊式輝、彭養光、袁良、吳思預、穀正倫、褚輔成、陳佈雷、章乃器、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王曉籟等,均從師學拳。其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
  1935年,宗師在上海成立鑒泉太極拳社,吳鑒泉先生自任社長。其婿馬岳梁、女吳英華任副社長。1942年,宗師患糖尿病,因當時上海淪陷,缺少藥品,不幸逝世。

  吳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中,英材倍出。其中翹楚者,當以宗師吳公儀為首。
  宗師吳公儀(1897- 1968),宗師吳鑒泉長子,天資聰敏,勤謹好學,悟性極高。弱冠即代父教學。北京體育講習所首屆畢業生。
  1924年受黃浦軍校校長蔣中正聘請,提任軍校學生部及高級班太極拳教官。兼任中山大學體育系講師。從業者有方鼎英、談延愷、朱培德、陳嘉佑等名流。
  1937年,宗師在香港成立鑒泉太極拳分社,擔任社長。1942年香港淪陷前回上海,擔任鑒泉太極拳社社長。1948年重返香港複社。
  1954年,宗師在澳門為慈善籌款舉辦的「吳陳比武」中,甫交手對方即鼻部中拳而流血過多,休息超時。再因起腳過膝犯規,公證宣佈停賽。由此宗師及吳氏太極拳名噪一時,海外團體紛紛致函邀請。宗師命其長子吳大揆於九龍設立分社。次子吳大齊、侄吳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玻、馬尼拉等地設立分社。並於九龍佐敦道建立總社。從此,吳氏太極拳風行於東南亞並發揚於海外。

  宗師吳鑒泉次子吳公藻(1900- 1985),家學淵源尤以理論見長,著作甚多。自第一屆北京體育講習所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教練。1929年於上海精武體育會任教。1933年隨吳稚輝等赴長沙,在歡迎會上表演太極拳,舉座讚賞。得到省長何健器重,聘為湖南國術訓練所教官兼省黨部教席。1934年南京中央國術館舉辦第二屆人國武術考試,宗師任湖南省教,成績斐然。
  1937年宗師南下香港,與兄吳公儀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門鑒泉太極拳社。1942年香港淪陷前回滬。
  宗師一生著作甚多,1980年宗師於八十七歲高齡,在香港出版「吳家太極拳」一書,堪為吳氏太極拳之經典著作。

  宗師吳英華(1907- 1997),鑒泉公之長女。自幼從父學太極拳,天賦資質、悟性、均可與長兄吳公儀媲美。宗師所練的拳架柔和、大方、極其工整。宗師鑒泉公曾讚譽:“巾幗不讓鬚眉”。宗師十六歲即代父教授,十九歲時應上海西門子公司總裁邀請,赴上海教拳。歷任上海太極拳社副社長、社長。為宏揚吳氏太極拳作出傑出的貢獻。
  1956年應上海體育宮邀請出任教練。培養出許多人材。多次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武術會議。1978年上海恢復鑒 泉太極拳社擔任社長,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聘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同年,被中國武術協會授以“中國武術協會榮譽委員”稱號。
  1990年與馬岳梁一起改編成“吳氏精簡太極拳”。著作有《吳氏精簡太極拳》、《吳氏太極快拳》、《吳氏太極拳詳解》等經典著作。

  宗師馬岳梁(1901- 1998)滿族人。早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任職於協和醫院。青年時嗜好武術,因與宗師吳鑒泉具世誼,鑒泉公謂:“武術貴在專一,若棄所學而從餘,當以技授汝”。此遂從宗師專攻太極拳。
  1928年應在上海中山醫學院顏福慶院長邀請,來滬任職於中山醫院。並協助宗師鑒泉公教授太極拳。在長達七十餘年的教學生涯中,歷任上海鑒泉太極拳社副社長、社長等職。抗日戰爭期間,因不願擔任汪偽政府要職,潛往四川,表現出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曾先後在四川、廣西等省教授太極拳。
  宗師馬岳梁,一生為宏揚吳氏太極拳作出了傑出貢獻。在耄耋之年,遠赴德國,傳播吳氏太極拳。後又至新西蘭、澳大利亞(與吳英華同行)進行訪問。著作有《吳鑒泉氏的太極拳》、《太極拳詳解》等。199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同年為中國武術協會授以“中國武術協會榮譽委員”稱號。1995年為中國武術協會、國家體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授以“中華武林百傑”光榮稱號。

  此外,於上述幾位宗師齊名的還有趙壽村、吳耀宗等名家,在承先啟後、著書立說、繼承和宏揚吳氏太極拳中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吳氏太極拳第四代中有吳大揆、吳大齊、吳大新、吳雁霞、郭少炯、馬海龍、馬江豹、馬江麟等。他們對國內和海外弘揚吳氏太極拳均作出突出的貢獻。惜吳大揆、吳大齊等英年早逝。現吳雁霞在香港鑒泉太極拳總社任社長。
  吳雁霞,女,1933年出生,滿族人,宗師吳公儀之女。幼從父學習太極拳,天資聰敏,對吳式太極拳有很深造詣。長期協助父、兄(吳大齊)管理社務,1996年接任社長職務。馬江豹在歐洲主持社務。


吳式太極拳傳人

 太極拳弘揚者楊露蟬身懷絕技,在鴉片戰爭(1840年)之後來到京城,才使太極拳遐邇於世,振發興旺起來。當初楊露蟬在教王公貴族之前,曾在神機營(執火器的部隊)教拳傳藝,其中有三位滿族人萬春、淩山、全佑學習最佳。後奉楊之命拜在其次子楊鈺(班侯)門下。可惜萬春、淩山無後傳之人。由全佑開創太極拳師徒傳遞之例。
第一代鼻祖(1880-1902)全佑(1834-1902)滿族正白旗人,生於順天府大興縣。老姓吳福氏,號保亭。
  當年他在京師神機營當差時從學於"太極神拳揚無敵"楊露蟬。他學拳篤實,事師最孝,有時勝於親子。露蟬感其誠,傾囊相教,故得其臻。再拜班侯為師,得其傳授。所以全佑能兼得楊氏父子之所長名噪京城。
  全佑後在提督衙門當差,辦事公正,為人善良,人稱全三爺。同時,擇徒而教。傳人有:王有林(茂齋)、其子愛紳(吳鑒泉)、郭芬(松亭)、夏公甫、常遠亭、齊閣臣等人。
第二代奠基建業人(1902-1942)
  一、愛紳,字鑒泉(1870-1942),民國後隨漢俗以老姓的第一音"吳"為姓,世人皆稱為"吳鑒泉"。青少年時即有極深厚的武術功底,家傳太極拳更是了得,其父逝世後,與師兄王茂齋、師弟郭松亭三人同心合力,刻苦切磋,研究技藝、理法、突飛猛進,昇華至善,臻其深奧,登峰造巔。
  1914年,應許禹生之邀在其創辦的北京體育研究社與楊少侯、楊澄甫、紀子修諸名師執教太極拳及岳氏連拳等,名聲遠揚。
  1928年,吳鑒泉被上海精武體育會和國術館聘為教授,第一個將太極拳帶過大江。
  1933年又在上海創辦"鑒泉太極拳社",後遍及長沙、廣州、港澳及海外。
  吳鑒泉拳式循規蹈矩,松靜自然,獨具柔化之妙。架式小巧細緻,在開展中求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原被稱為"小架式"。鑒泉先師之推手以善化為基端正嚴密,細膩綿綿,沾隨一體,守靜運化,功深德高,堪為太極宗師。傳人有:長子公儀(名潤澤,字子鎮)、次子公藻(名潤沛,字雨亭)、長女英華和長女婿馬岳梁、次女吳俊華、次女婿李立蓀及張達泉、趙壽村、徐致一、葛馨吾、褚民誼、王志群、吳桐和吳榮培(圖南)等人。
  其中葛馨吾一直在北平傳藝,五十年代曾與王培生創辦了 "群眾武術社"。同時,也在各大專院校教授太極拳,其中北京醫學院是重點。與該校體育研究室主任劉世明(吳鑒泉再傳弟子,吳桐之徒)合作,為醫學界培養了不少太極拳人才,做出貢獻。
  二、王茂齋(1862-1940),山東掖縣(今萊州市)大武官村人。少時在北京的磚瓦灰鋪學徒,有幸從學于全佑。王生性忠厚老實,為人熱心助人。在師兄弟中居長,用功最甚,人一己十。他功務扎實穩固,身手非凡。自從吳鑒泉、楊澄甫南下以後,留在北平傳拳,受業眾多人才輩出,成為北方吳式太極拳掌門人,故有 "南吳北王"之稱。弟子門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東、東北各地。至今在京宗于吳式拳者皆其後傳之人,形成強大的體系。
  在此必須提到建國前北平的一大太極拳組織,就是"北平太廟太極拳研究會"(據當時知情人馬漢清先生講:此會是經南京國民政府批准的,設在北平故宮博物院分院太廟之內,即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會長是社會賢達、知名人士、大教育家王厚齋,繼任會長是西北軍將領徐明山(翔雲)。北伐之後(1928年)國府遷都南京,北京改為北平。 1933年6月袁良來北平當市長,他經吳鑒泉的介紹,到王茂齋家拜訪,請其出來到體育研究社去教拳,王不願棄商而未允。後來,是本門派創辦了太廟太極拳研究會,王茂齋應名主執教學,實際是弟子楊禹廷主要任教。此處是太極拳高手雲集之處,亦是當時商界各行業人物練拳、交際、消遣之所。該會積極地活動了20來年,直至1951年撤出太廟。
第三代的傳播人
  一、彭廣義(仁軒),在1933年著《太極拳詳解》一書發行。是本派系統中第一位用文學畫圖記載了拳式的動作,留下了歷史資料者。
  二、趙鐵庵,是王茂齋早期的、年歲較長的弟子,兼得吳鑒泉的傳教,也曾到上海幫助教過拳。精于推手,技藝居一流,傳徒眾多,有李經梧、孫楓秋諸人從學求教。
  三、楊禹廷,因事蹟突出,故詳細專文介紹於最後。
  四、李子固(1893-1964),為人急公好義,熱心和善。除受師長喜愛之外,在師兄弟之中人緣最好,多次出資購房為師兄弟們設立傳拳習武的活動場所,為發揚太極拳盡心盡力。
  1956年退休後,又到中山公園楊禹廷拳場幫助師兄教拳,將有生之年再度獻給太極拳事業,受到學員們特別歡迎。
  五、修丕勳,主要在山東掖縣教拳,很有名望,為家鄉的武術事業做出了貢獻。早期在京得其傳的弟子溫銘三和孫鏡清亦在京教拳傳人。
  六、王子英(1902-1967)名傑,王茂齋次子。他的兄、弟皆早逝,他獨得家傳絕技。少年時即得武林名師傳授,習武有成。他身壯力大,後隨父學太極拳更是如虎添翼,他推手功夫極高卻不以力勝,純以意、氣、神、形的變化,與人接手常使對方有泰山壓頂之感而又捉摸不定其力點。從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在全國推手圈中,他的技術屬一流。傳人有王有為、姚俊千、毛有豐和李經梧、李廣悌等。
  七、王曆生,王茂齋的本家侄子。幼小時學拳,後去東北經商,亦將拳術帶至白山黑水大地。建國後在哈爾濱傳拳授藝。
  八、劉光鬥,畢業于朝陽大學,是位愛國的律師。據說因參加抗日運動而失蹤,在武界有"鐵胳臂劉"之名,傳徒劉晚蒼等人。
  九、曹幼甫(1906-1988),名鋼,幼時好武,曾向多位名拳師學藝,精數門拳術。三十年代初與楊禹廷交遊,並被介紹拜在王茂齋門下。長期堅持向老師或隨師兄學習不輟,雖當時環境艱辛,仍苦學深研,訪友談武,穿梭於各拳派之間,虛心求教,交遊廣泛,人緣極好,品德端正。北平解放前長期在電車公司工作。五十年代加人中國共產黨,是同輩武術界中少有的老黨員。曾被選為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第一任名譽會長。
  六十年代退休後,堅持在歷史博物館旁義務教學,熱情地傳播太極拳,吸引了各方人士。他以精湛的拳技功夫,淵博的武學知識以及經歷過半個世紀的武途,堪稱少有的"武林活字典"。在耄耄之年才開山門,收下相隨十多年的弟子有葛潤江、柳恩久(長春)、果毅、劉俊仁、李益春、徐裕才、李振海等人。
  此外,王茂齋還有不少知名弟子,如:陳子和、王步曾、董煥堂、易仲賢、張繼芝、李文傑、文朗清、吳季康等皆有事蹟留傳。
第四代人才輩出、貢獻卓著的已逝者
  一、趙安祥,楊禹廷早期最年長的弟子。抗日時期是我黨在京地下工作者,以教師為掩護,往來于北平、邯鄲地區。雖條件萬分艱苦,卻銳意練拳。曾于1946年間幫助老師整理拳械資料。其傳人在邢臺有:梁寶根、秦文禮。
  二、趙任情(1900-1969),遼寧撫順人。"九,一八"後來北平, 1946年參加太廟太極拳研究會向楊禹廷學拳,五十年代拜師。由於他長期從事文字工作,喜于鑽研文學與歷史,故對老莊哲理、太極拳學更感興趣。曾幫助老師整理過教學資料,同學們尊稱為"老夫子",退休後不辭辛苦地鑽入圖書館的古籍書中尋找查證太極拳學術理法與歷史源流。1964年9月在《體育報》體育研究專欄上發表《太極拳纏絲勁和抽絲勁的異同》等文章,闡述太極拳各門派的勁法。後又在《新體育》發表《用階級觀點考查太極拳的歷史》,從而正本清源,還歷史原貌。
  三、劉晚蒼(1906-1990),山東蓬萊人。幼習武,二十年代來京經商即從劉光鬥學拳,獨得乃師精奧。建國後一直堅持義務教拳,也曾為中央首長教拳。尤其是著名的老中醫如:趙紹琴、胡海牙等,在劉的晚年一直追從之。1974年5月曾參加日本第一次太極拳學習團的教學工作,在招待會上曾與友人切磋太極拳推手技藝,受到客人的佩服和讚賞。 1980年與劉石樵合著《太極拳架式與推手》。1984年被選為北京市吳式太極拳研究會第一任會長。
  四、張福有(1914-1981),河北衡水人。四十年代從楊禹廷學拳,不避寒暑,不辭勞苦,執著追索。因從事舊書收售工作,故收藏了很多武術書籍。在武術的"三獻"中將珍藏獻出,獲得 "銀獅獎"為北京市之最。
  五、戴玉三(1920-1933),中醫世家。少時熱愛武術,追求名師。四十年代拜師楊禹廷,建國後在門頭溝從醫,不顧路遠,不避寒暑趕到中山公園學拳,並在京西一帶廣為傳播。他為人忠厚誠實,尊師友,重義氣,團結助人,頗受武林朋友的愛戴。更可貴的是他能武醫結合,運用太極拳功夫到醫術中去,很受病患者的歡迎。六十年代行醫傳武有成。二十多年來弟子傳人遍及門頭溝、海澱、昌平等地。享名一方,被選為北京市吳式太極拳研究會第二屆副會長。

  下面介紹在二十世紀中(1940-1982)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為太極拳事業做出豐功偉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楊禹廷宗師。

第三代掌門人楊禹廷宗師的業績(1940-1982)

  楊禹廷,諱瑞霖。生於清光緒十三年(丁亥)九月二十九,逝於1982年(壬戍)十月初一(均為衣曆),享年96歲。祖居北京,九歲習武。先後拜周相臣、趙月山、田鳳雲、高克興(於明)等名師學武,未冠即馳名武林。他擅長漢回兩門彈腿、少林拳、黑虎拳、形意拳、八卦掌及劍、刀、鉤、棍、槍、戟、鏜等拳械。將近民國又拜太極大家王茂齋為師,專攻太極拳,從此他即終身不二業。四十年代初,王茂齋、吳鑒泉去世後,吳公儀在國外。因此,他更是專心致志,肩負起弘揚吳式太極拳之重任。他用70 多年的人生歷程、嘔心瀝血地從事太極拳的修煉、教學和研究工作,直至逝世前一日。他創造了太極拳教齡之最長和有記載的太極拳老拳師的高?記錄。受教之眾,數以萬計。其中知名人士有:劉秀峰、陳雲濤、李星峰、周學鼇、傅作義、楚溪春、葉淺予、戴愛蓮、趙君邁、李萬春、張雲溪、曾維琪等,以及不少國際友人與使館人員,真可謂"桃李滿天下"!

  他從民國初年即教授武術,是職業拳師。因之歷史賦予重任,使之全身心地投人提高技藝和教好受業之人。尤其是王茂齋逝世後,責無旁貸地由他支撐門戶,廣傳太極拳。為服務群眾,提高鍛煉者身體健康做出貢獻,為繁榮北方的太極拳打下堅實的基礎。

  他為改變"口傳心授"的教拳方法,早在二十年代就寫出《太極拳講義》,用文字加強了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幾經改進,在1960年出版了《太極拳動作解說》一書,發行遍及全國,還漂洋出海,被翻譯成外文。

  這�再特別提出來,吳鑒泉在上海逝世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傳播不廣。只有徐致一、張達泉還在為太極拳努力工作。徐在建國後歷屆全國武術比賽會上領導裁判工作。重要的是在1958年整編出版了《太極拳》(吳鑒泉式)一書,他是第一本用現代科學講解傳統太極拳的好教材,為推廣普及太極拳起了良好的帶頭和奠基作用。

  現將楊禹廷的事蹟和楊禹廷太極拳的優點列後:

  (一)富貴不淫,貧窮不移,愛業敬業,矢志耕耘于太極拳園地,培育民族文化之花果。

  1906年時,有顯貴白亮臣居鹽務督辦,帶他去南京教家館,並地鹽務總署為他安排個顯赫有油水的職務。但他過不了"為富不仁"的生活,不到三個月就棄職回來,甘當窮拳師。他夫妻哺育幼兒時連最低營養的豆漿都捨不得買,只能是自己搗黃豆擠漿來喂孩子,日偽時期侵華日軍頭目岡村甯次派人請他去教拳,被他斷然拒絕。日本投降後,物價飛漲,糧價倍增,民不聊生,難以果腹。他為了一家人糊口,狠心賣了唯一值錢之物(代步的中字牌自行車),但仍每天走十幾�路到太廟去教拳,在困難艱辛的環境下堅持育人。他絕不巴結那些官府豪富或勾結軍警憲特去欺壓平民百姓,攫取不義之財。

  (二)發奮圖強,學以求真,尊師愛友,崇高武德。

  業精於勤是他的座右銘,勤學苦練是他的行動。無論在哪位老師門下都是認真學習,求理窮思,聽從教導,事師最孝。他忠厚老誠,踏實可靠,能很好地完成代老師教館的任務。所收學費如數交給老師,聽憑老師賞賜。在師兄弟之間虛心禮讓,熱心助人,早來晚走,陪練到底。在武林中口不傷人,手不傷人,不逞強淩弱,不欺壓善良。他經常告誡弟子們說:"練武的人首先要講武德,武德是我們的天職和本份。德為技本;德高技榮,這樣才能正確地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武術"!

  (三)治學嚴謹,技藝精湛,勇攀太極巔峰。

  無論對何種拳術,他在學、練、教、研諸方面都有獨到之處。每一動作,每一姿勢都求真窮理,選優至善。在繼承先輩的基礎上通過修煉的實踐,教學的提高和理法上"穎、妙、神"的研悟,並結合人體的機能、功能而改進了太極拳勢結構與動作方法,使之逐步走上科學化、規範化、合理化的道路。在拳法的創新有:

  1.

  2.將83式太極拳分解為326動,每式都是以"奇偶數"動作組成。把複雜難作的拳式化為開合的單動,以合於陰陽變化和運動生理,呼吸自然和內外相合。

  3.以練拳者的肢體為尺寸,以五行八卦為方向角度,進退屈伸為佈局範圍,結合肌體的本能,設計出標準合理的動作路線。

  4.特別強調軀體松靜和用意念在肢體的某處引領及運動過程中如何轉換,到達時在何處顯現,眼、神恰當密切地配合動作,使形體與神意高度和諧,內外統一,身心雙修。

  (四)以畢生精力,全部心血和所有智慧,精雕細鏤地形成自己拳術姿勢、動作、理法的獨特優點:

  1.中正安舒。身體的中軸線、重心保持垂直在步法組成最大的支撐面積內最佳位置上,得機得勢而穩固。

  2.員垠廣闊。步法合理,單腿承重進退幅度大。放鬆舒展可控的範圍最寬最遠而不失重。

  3.端莊平穩。四平八穩而適中,吞吐變轉而端直。意念應上觸九天,下凝大地,不離寰中。

  4.松靜自然。不僵不硬,不萎不疲,松得乾淨。動作時不使自身對面機加諸作用力。

  5.純以意行。練拳時依靠大腦和心理高度控制指揮,一動一靜都是意念變化產生的結果。

  6.精細巧妙,屈伸旋轉上下左右的尺寸和角度精確縝密,動作變化協調一致。

  7.心神體合。心之思、心之想、心之念等一切內在因素,都投入融化於松淨的動作之中。

  8.以意導體。"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以氣運身"。呼吸深長自然順隨,氣感可循經絡運行。

  9.內外合一。一舉動應由外及內再從內返外,達到內外相合。無外則無內,息息相通。

  10.返樸歸真。返樸者還原也,歸真者除偽也。所謂肌體各部位器官組織的自然機能,使大腦可控的軀體各處都能靈活自如,隨心所欲,意動即至,觸之則返樸歸真,就是消除後天形成的習慣動作,恢復能黏走變化無往不利,以達到舍己從人之境地。

  (五)親傳弟子有:

  趙安祥、王培生、吳連禎、陳文艾、龔樹慶、李德賢、沈家立、馬漢清、馮士英、戴玉三、王光宇、李秉慈、張福有、辛國華、周忠樞、李經梧、王輝噗、孫楓秋、鄭時敏、李植林、王松年、石蘭田、馬月卿、趙任情、李福壽、劉馨齋、王書功、鄭治濤、邵瑟安、翁福麒、劉吉仁。

  有子:楊家棟、楊家梁。

  其中王培生、李經梧、李秉慈都是國內外知名的太極拳名師,傳播最廣。尤其是王培生從五十年代開始即專業以教拳為生,弟子盈門,後傳甚眾。至今健在,仍在辛勤耕耘,太極專著甚多。

鑒泉太極拳社

  鑒泉太極拳社為吳式太極拳奠基人,一代大師吳鑒泉先生1935年在上海創建。最初設立在慈惠南�,後由上海眾多吳式太極拳愛好者集資,在西藏路青年會(YMCA)南樓頂,建造一個約100平方米的室內練武廳,外面有約50平方米的室外練習場地,因環境安靜、舒適、設備齊全,深受各界人士歡迎,鼎盛時期每日分早、中、晚三班,參加學習和深造者眾多。
  拳社第一任社長由宗師吳鑒泉擔任,副社長為宗師之婿馬岳梁、女兒吳英華。1942年宗師長子吳公儀繼任社長,1948年吳公儀赴香港,由馬岳梁繼任社長。
  1981年鑒泉太極拳社在上海複社,由吳英華任社長,馬岳梁任副社長,198年第二屆理事會,吳英華再次當選為社長,馬岳梁、馬海龍任副社長。
  1998年馬海龍任社長,劉建德任名譽社長,楊厚詮任秘書長。
  鑒泉太極拳社總社設在香港,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列賓、加拿大、歐洲的荷蘭、德國等國均有分社,上海鑒泉太極拳社是唯一代表國內的,由上海民政局註冊的法人團體。

吳式太極推手 一, 概說:
  太極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勢練拳架式之外,還有兩個人的對練和應用技術,這就是太極推手。用繃、履、擠、按或采、列、肘、靠的要求來完成動作和達到目的。因此也稱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實際是推手的四組動作。
  太極拳的盤架(練習拳式)是練“體”(練習自己的重心平衡穩固),而推手則是練“用”(練在自己的重心平衡穩固情況下去牽動對方的重心,使其失控)。練體、練用是太極拳運動的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不可失之於偏。尤其是練推手不應當像“頂牛”“撥河”、摔跤、拳擊那樣用力去推、拉或打擊對方。而是用太極拳的“沾、連、粘、隨、不丟、不頂的方法來應付對方的來力,借力使力,用對方的力打擊對方的重心。使彼讓我拿起,使彼被我放出。通過經常的練習推手可以達到體膚感覺靈敏、動作變化順隨的“懂勁”階段,同時也能學會“部勁”、“化勁“和”“放勁”。由懂勁之後再努力學習、互相砌磋、共同進步。達到默契揣摩漸至“從心所欲”的高級功夫。這樣,不但能健身、長壽,還能防身、禦敵。而更重要的是能夠闡發出太極拳奧妙高深的功夫和優越寶貴的科學道理。
二、動作解說
(一) 單人推手法
  也稱個人打單輪。為了敘述方便,也為適合單人練習(熟習動作,掌握重心,體會手法、身法),現將“上手”(甲)的動作解說如下:
從太極起式(預備勢)開始,先做左抱七星。
1、 擠
  (1)右掌向前推出,左腳落平。沿左腳的�側而進。同時,左掌隨之下落,微回收,左臂與肩平,成半圓形。右掌繼續帶動重心前移,弓左膝,由坐式變為弓式,右掌推至左脈門處,右食指尖對鼻尖,眼從食指尖上方向前看,意在右掌心。
  (2)左臂松腕,垂肘,左指尖由下沿半圓弧形向左前舒伸至臂直與肩平,掌心翻朝外,在左腳小趾外的前上方。同時,右掌隨左前臂之後,由指尖向前舒伸,手指貼于左腕。視線隨右指移動,帶動身體微朝左前轉動,意念由右掌心移到右指尖。如有對方打輪時,左掌至左前之後可接對方的右肘。
2、 履
  (1)松屈右膝,重心後移由弓式漸變為坐式。同時,雙手向上立指尖,松肘,掌心漸轉朝前。右掌前領向右上方移動,左掌後隨,距離一前臂之長,兩肘皆屈,前臂上立。意念在右掌心。
  (2)右掌繼續向右後轉,上臂要平,前臂要立。左肘往左掩,從胸前而過,左掌向右外移。兩掌心朝右,視線先隨右指尖,過身體扣線後改隨左指尖,同時,隨重心後移,身體向右轉至胯與肩(胸向)朝右前方。意念也隨視線由右掌移至左掌心。
3、 按
  (1)右腿和腰部放鬆,尾間向右腳跟微落,同時,左掌心轉向左一,右掌隨之,距離不變。松雙肩,兩上臂下垂,兩前臂平。身體亦隨重心微下而轉朝正面,意念在左掌心。如有對方打累時,兩手之高低可隨其臂。
  (2)兩肘舒松,左掌繼續向左後下移,右掌向左下舒伸。視線先隨左手,過中線後改隨右指尖,帶動身休向左轉至胸向朝左前方,意念也由左掌移至右掌心。
4、 繃
  (1)向前上揚左掌。右掌小指向上相隨,掌心轉朝外,在左掌至中線時,右掌即上至左腳尖前的上方,意念在右掌心,左腳落平。胸向朝正前。
  (2)左掌繼續向前伸展,掌心轉向後,弓左膝,重心前移變成弓式,身體隨左掌微偏右轉。同時,右掌上至中線後,拇指貼于左肘彎處,其餘四指貼于左前臂。祖母先隨右手,右手過中線後改隨左指尖動。意念也由右掌心改移左掌心。
  第二輪的“擠”;在“繃”的動作完成後,雖是左腿在前的弓式,但右掌還是向左腳尖的上方推進,右食指尖對鼻尖。左臂松垂與肩平,成平圓形,脈門處貼於右掌心前。同時,左膝微前下松,膝尖對左腳尖,尾間對正腳後跟。以下動作都相同,迴圈進行(如果從左抱七星開始,則左右肢體互換)。
個人打單輪的要領:
  (1)步法要正,尺寸適度,不管上身做什麼樣的動作,雙腳不能挪動。
  (2)身法要穩重,進退時都能達到單腿承重。前進時承重腿的膝尖不能超過腳尖,後退時尾閭不能超出承重腿的腳跟。
  (3)手法要輕靈,肩、臂、肘、腕、手都要放鬆,不能僵硬。由手帶動的周身活動要在到最大的幅度。例如:雙手斜後上履時,腰胯扭轉到低頭時可以看見後腳跟。斜後一按時,也是如此。
(二)雙人推手法(亦稱打輪)兩人相對而立,上手(甲)朝南,下手(乙)朝北。距離三腳。兩人前腳落平時腳心在一條線上。
  甲(左側) 乙(右側)
5、 預備勢
  甲:左正步坐式,出右腳,右手在前;左手貼在乙的右臂彎處。
  乙:同甲。兩人左腕以下交叉相貼;左手都貼在對方右臂彎處。
6、 擠對按
  甲:左掌心向乙的胸前,隔著右前臂打擠。順著乙的腹前,右腕、前臂下垂後,再伸至乙的腰胯左後側,貼乙的左肘,左掌隨乙的左腕動;同時,隨右手之動,右腳輕落平,變弓步。乙:左掌心扶甲的左腕向在後下行。右掌心翻向下,按甲的左肘向左下采;同時,松腰,尾閭下落,對著左腳跟,身體向左轉,胸向轉朝西北。
7、 履對繃
  甲:動作同打單輪,只是在重心後退的同時,左腕貼乙的左腕往左方後履。右掌心扶乙的左肘向左履。胸向轉朝東南。
  乙:動作同自己打單輪。只是配合重心前進的同時,兩人左腕相貼之處往外上行。右掌長甲的左肘,向甲的右耳上繃過中線後,左肘對著甲的胸前。右掌心扶於臂彎處。
8、 按對擠
  甲:動作同打單輪。只是當乙的右掌向前打擠時,甲要松腰、涵胸。同時右掌心向下翻轉,按乙的左腕,左掌心亦下按乙的右肘。右掌向右後下移動,左掌心向右移動。胸轉向西南。
  乙:動作同自己打單輪。只是左臂不隨甲後履,用右掌心向甲的胸前打擠,左前臂下垂,從甲的腹前向左前下方舒伸,貼甲右肘;右掌隨甲右腕動,右前臂貼近甲的右側腰胯部位。同時,右腳落平成弓步。
9、 繃對履
  甲:動作同打單輪,只是在乙後退時,右腕貼著乙的右腕向前上起,左掌心扶乙的右肘,隨即向乙的左耳處繃出。手過中線後,右肘對著乙的胸。左掌在右臂彎處與乙扶自己肘的左腕相交。
  乙:動作同自己打單輪。只是在隨甲向上繃進之時,重心後退;同時,右腕貼甲的右腕往右上後繃。左掌心扶甲的右肘向右外轉。胸向朝東北。
  下一次的擠、繃、按,繃則是迴圈連續進行。
10、改換手與腳的方法:上述說的方法是甲的右腳、右手在前的順步。乙是右腳、左手在前的拗步。如要改換手可用第一種方法,改換腳用第二方法。
  (1) 換手方法
  甲:做完按的動作後,不上繃。左掌心扶乙的左肘,右腕貼乙的右腕,向乙的腹前推去再移至乙的右胯之外。同時,弓右膝成右弓式。隨後即再做右後上履的動作。
  乙:做完擠的動作後,不回履,而是右腕貼甲右腕,左掌心扶甲的左肘,隨甲的雙手推進,重心後前;同時,雙手向右後下履。再做左前上繃的動作。
  (2) 換腳方法
  甲:在做繃的動作,趁重心前進,虛左腳,抬腿向前邁一步,成右正步坐式,左腳落平,腳跟在乙的左腳尖平齊處。隨即弓左膝做左手打擠動作。同時,成左正步弓式。
  乙:在做履的動作,趁重心後退時,回收右腳,向後退一步,成左正步弓式,隨即再後移重心變為右正步坐式,隨甲的打擠而做按的動作。
  說明:(1)擠、履、按、繃迴圈不止,實際變成兩組繃對履、擠對按動作。甲擠乙按,甲履乙繃,反之乙做甲的動作時,甲則做乙的動作。兩人除一人順步,一人拗步外,手法、身法的動作完全相同。因此可互相參照,換手、換腳方法亦是如此。(2)太極拳是講“彼不動,乙不動”。但在練習打輪時,則應該有一個人先動,從形式上看擠、繃是向前的進攻形,履按是向後的退守形。所以做擠繃者應先動。或者兩人商議好這次你先動,下次我先動。
雙人打輪要領:
  除應遵循個人打單輪的要領外,還要做到周身放鬆,動作輕靈,千萬不許用力使勁或肢體僵硬,要用意念引志肢體很輕鬆地完成動作。仔細用心留意,體會互相接觸處的體膚感覺,“聽”出對方來力的方向、速度。及時作出正確的判斷,同時也完成相應的動作。兩人都按照要求做好規定的動作,循序漸進,日久天長,自然而然地能使“功夫”加深。
  最後說一句話。經常說的“水到渠成”,假如不付出做堤的勞動,則迅猛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做一切事都是如此,練武修文亦是如此。練太極拳更要有耐心、細心、恆心,堅持下去,多盤拳走架,先練“知己”的功夫。多打輪推手再練“知彼”的功夫。盤拳既是基礎也是應用,推手既是應用也是基礎,這是太極拳兩個相輔相成的兩種訓練方法。不能顧此失彼。即便是為了健身養生,照此進行也能情趣倍增,互相切磋共同進步。太極拳能夠被動病延年,但也不是僅僅學會了一套拳,就可以照貓畫虎地比劃,或者知道了怎樣動作,就能得到“養生之犬”。只有開長日久地經常練習和不停地運動,才能獲得“功夫”。所謂“功夫”就是認真練習(力),持之以恆(距),力×距=功,世上沒不有勞而獲的。按照規矩認真地堅持下去,仔細鑽研,不但能達到目的,還能進而懂得太極拳既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又是一種未被開拓,而又應當是特別努力探索的科學。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