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035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4-1 15:46:57

西方擊劍發展的歷史基於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發展于古羅馬時期。西元前三世紀中葉到前二世紀中葉,古羅馬進行了征服迦太基(北非)、西班牙大部分、馬其頓及希臘諸地區的戰爭。孟德斯鳩在《羅馬盛衰原因論》中寫道:“羅馬人為了能夠使用比其他人的武器更重的武器漫漠演漼,漾漸漂漰他們就得受更多的鍛煉。他們做到這一點,是由於他們不斷地努力勞動以增強自己的體力。他們還通過各種練習以取得動作的靈巧而這種靈巧不外是正確地分配自己的力量而已。”“他們要學習習慣於全副武裝地賓士和跳躍。他們在操練的時候要帶著劍、標槍、箭,他們比起普通的武器來要重一倍。”“月前我們看到,我們的軍隊由於士兵的過度的勞動而發生大量的死亡。但正是由於大量的勞動羅馬軍隊才把自己保存下來。”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產牛的古羅功文化必然是“強者哲學”。這種強者哲學一直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也是西方技擊術(包含西方擊劍)的理論技術核心。西方劍術在強者哲學的思想導引下,決定他們必然是重劍和以力降人。西方的道德觀推祟強者,弱肉強食,天經地義,理所當然。所以弱者在西方是不值得同情的,這與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扶持弱者”完全對立。這點在中國近代史上是有深刻教訓的。西方文化在劍術上的表現是“進攻!進攻!不停地進攻”。他們的訓練是超強度、超體能的大運動量疲勞演習。這充分表現在今天的擊劍運動上。今天擊劍比賽的主要得分方法是“擊刺”,以先刺中對方有效部位為勝,雙方勝負常決定於0.01秒的先後擊中之刹那。這種“勝負”對中國劍術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用於實戰中,先後擊中之雙方都是死亡,無一可倖免。
反之,中國劍術講求動作乾淨利索,不拖泥帶水,擊中對手而不能同時也被對手心中。中國劍術不強調力量,而是充分利用劍器的鋒利以彌補力量之不足。所以劍刃製作得很薄,劍的重量輕。薄而輕的劍器要求靈敏高超的劍術,所以中國劍術發展了許多套路和招法,用以取勝。招法不是西方擊劍的單項技術組合,例如,擊劍的一套防守反擊技術組合可能是若干個格、碰加一個突刺而擊中對手。西方擊劍理論是建立在解剖學的基礎上,把整體的劍術看做是一部機器,是由許多零部件構成的,安裝起來,加上油,就能開動。擊劍組合與劍法是零件與機器的關係,把劍法分解成若干攻、守單項技術,平時的訓練就是反復練習某一單項技術,如練習刺,一天要刺成千上萬次。它的技術組合是簡單的幾個單項技術的先後排列。中國劍術的招法是整體性的,不單追求自身的整體性,還包含敵我雙方的整體性。中國劍術講求“得機得勢”、“因勢利導”、“以靜制動”、“後發先至”、“以柔克剛”,始終把對方放在主位上,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主位上考慮。在白身整體上強調“知己知彼”;在敵我雙方的整體上強調“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與西方的“主動進攻”思想完全不同。俞公劍訣的“被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充分表明了中國劍術的客觀性。所以中國劍術就出現了由招法連接成的劍術套路。圳練方法是反復練習會路以增強擊劍的整體意
識和技術。再從套路中拆招,達到“舉一反三”的變化和增強應變能力。中國劍術視“磕、格、碰、撞”為劍術之下乘;而西力擊劍恰好相反,終日練習“磕、格、碰、撞”技術,訓練和比賽場上哢哢地格鬥聲個絕。這是東西方小同的歷史、文化、人的體質和素養造成的必然結果。所以說,國人一旦放棄中國的傳統劍法,攙之以西方劍術或順從西方擊劍理論,就是自取滅亡!我們決個能用中國人在世界擊劍比賽中取得的較好成績和一般國人不可能得到的特殊專業訓練、去掩蓋這一基本事實。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是搶救和挖掘中國劍術的技擊功能並發揚光大。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頭像被屏蔽
PollyCarey
禁止發言 | 2010-11-28 05:01: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