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006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4-5 20:08:03

手型是武術的專業術語。
  手有五指,拇指分兩節,其他四指分三節,手指的屈與伸、分與並、開與合,松與緊形成了多種手型,也豐富了武術技法內容,八極門中一般把手型分為拳、掌、指三種,手型不同,攻防技法各有特色,實用中互為利用,取長補短。中國由於拳種眾多,分佈地域廣闊,對於手型的命名原則也不盡相同,所以存在同一手型多種名稱或名稱相同手型不同的現象。下面講的幾種手型(含手法)為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務長、一等教官韓會清先生所傳,與《中國武術大百科全書》和《中國武術實用大全》上列舉的同類手型略有差異,我們從八極拳獨特的技擊和養生角度做一簡要的分析闡述。
  (一) 拳法歌訣:八極拳型分實空,技擊養生各妙用。重錘利斧硬門破,神疾猛烈百路通。
  平拳:也叫實心拳,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四指第一至第三節先卷緊相貼,然後卷至掌指尖用力抵住掌心,攥拳如卷餅,拇指第一節中間位置緊壓在中指第二節中間位置上,拳面要平。
  說明:平拳在八極門中叫錘(不是捶打的捶),表示極沉重有力,沖拳叫撐錘或撞錘,屬“金剛八勢”之一。在現有的各種資料和門派中,關於平拳的握法都是拇指上節押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節處,沒有一種是壓在中指中節上,與滄州羅疃村握拳說法相近的可以在唐豪、顧留馨兩位先生合編的《太極拳研究》中找到:“大指肚帖於中指中斷上握成拳形”,另外曹志清先生在《形意拳理論研究》中也說:“自然捶的握法是大拇指的指肚壓在中指的第二關節附近”,很顯然他是借鑒了唐豪先生的說法,可是他所附的圖例卻是將大拇指的指尖壓在食指和中指之間的位置。我們可以實際操作分析一下,這種握法其實就是拇指上節押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節處,這樣雖然也能將拳頭攥得很緊,但不是最緊,仍不能稱作實心拳,撞在人身上就不能盡顯“錘”的威力,可見拇指尖、拇指肚和拇指上節不是一個位置。拇指壓中指是佛道兩家養生氣功“握固”方法之一,用在技擊上只有滄州羅瞳八極門獨有。這種握拳的方法是不是科學呢?為什麼其他拳種不這麼握呢?筆者從中國武術協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先生編著的《中國武術實用大全》中找到了答案,但還不是在“手型”一編,而在名詞解釋“握固”中隱藏著玄機。翻開此書第710頁,在闡述“握固”一詞的含義時寫道:
  “握固是氣功中手的一種姿態,據記載有以下幾種方法:
  1、《諸病源侯論》說:‘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
  2、《蘇沈良方》說:‘以拇指掐第二指手紋,或以四指都握拇指’。
  3、《道門通教必用集》說:‘以大指掐中指中節,四指齊收於手心。’
  ‘握固’的作用,距《導引經》說‘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與魂魄安門戶也,此固精明目,留年還魄之法,若能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能入’。一般認為,練功時握固,有助於思想安寧”。
  根據上述說明可以看出,第三種“握固”方法用於八極門中應該說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是有著某種不為人知的淵源。很顯然,“拘魂制魄”是屬於制服敵人,令其失魂落魄之意,“固精明目,留年還魄之法”、“邪氣百毒不得入”又是驅病養生健身的意思。可見八極拳的確有著神奇玄奧的一面,既實用保身,又與氣功有著聯繫,健體強身,其中的真正原理還有待于專家們澄清闡明,筆者限於水準,暫時不能給大家一個明白的解釋。但是我們首次公開這一拳型,從保守的傳統角度上講,當屬絕密洩漏。有的朋友說了,人家平拳的握法都是拇指壓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節上,跟你們“羅疃八極”就差一點兒,不應算錯吧,的確,就差這麼一點兒,八極與其他拳種就有了區別,八極使拳如用錘,要的是實著威力和效果,這種拳型如果應用在太極門之中就非常不適合,松不了,就不能以柔克剛,用在八卦掌、蛇拳等拳術中更是沒有道理。據知情人士講韓會清先生曾在上海與鷹爪翻子拳家陳子正先生交流過技藝,韓先生向陳先生透露了“八極錘”的奧秘和練法,陳先生也向韓先生透露了“鷹爪”的奧秘和練法。2001年,筆者到石家莊培訓學習,曾遇到過陳先生的一位再傳弟子,問及手型知識,竟然一無所知,很是遺憾。
  此拳的部位包括拳眼、拳背、拳心、拳輪和拳面,出拳時按水準方向分為;中拳、撞拳、貫拳、橫拳、擺拳,按上下方向分為劈拳、砸拳、攉拳、挑拳、撩拳、鑽拳、掛拳和栽拳。出拳時要剛猛爆烈,氣勢磅礴,松彈抖炸,勁力渾圓。
  空心拳:也叫開口拳,四指卷屈,食指緊緊抵在虎口�,其餘三指依次松握但不能接觸掌心,拇指指節緊壓食指第一指節處。
  說明:空心拳也是八極門中特有的手型,通備劈掛門中也有這種手型,本來八極和劈掛就是一家。追根朔源,據說是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所記載的“巴子拳”,在該書中提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楊式搶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臺灣劉雲樵先生就執此說,並非一點道理沒有,是不是準確,還要往深�研究,在當今文明的社會中是允許“百家爭鳴”的。但觀其形似斧似耙,說松不松,說緊不緊,特點一是“一邊松一邊緊”,拇指和食指緊,小指和無名指松。二是“兩邊撐”,拇指和小指分別向兩側前方極力撐開。這樣做的目的是伸拔手臂兩側的兩根筋,有著很高的養生健身價值,既增強掌根肌肉的硬度,又加大劈挑的威力,同時可拉起肘部,使肘尖直向前上方頂出,此拳主要是劈和掛,專門打擊敵人的印堂穴、耳門穴、脖子和鼻樑骨。用掌要勢急沉猛,以內摧外,以根帶梢,以氣摧力,以意領先,手腳齊到。
   (二) 掌法歌訣:掌用制敵最為豐,松靜開合勢疾猛。神意氣力齊合注,千變萬化不離宗。
  柳葉掌:也叫班禪掌,四指併攏伸直,拇指握倒,第一指節屈貼於虎口�側和食指指根處,掌心不能凹陷。
  說明:柳葉掌本出自少林拳,韓會清先生傳授此掌型時專門強調也稱作班禪掌,是佛家弟子雙手合什或單手行禮時所用的掌型,據專家考證研究並得出結論,出家人雙手合什或單手施禮是表示虔誠和修身養命的不二法門。故望廣大武林朋友不能小看這一掌型,需仔細認真地參悟領會才是。此掌的部位包括掌心、掌背、掌指、掌根和掌側,按掌的方向可分為俯掌(陰掌)、仰掌(陽掌)和立掌,用時可立腕推、塌、挫、按敵人要害,力點在掌根處。可揮掌劈、削、切、砍敵人頸部,力點在掌側。也可直腕前插、抹、戳、點敵人柔軟薄弱之處,力點在掌指尖。
  荷葉掌:也稱大巴掌,五指自然分開略彎曲,拇指和食指成八字狀,掌心略內含,虎口圓撐。
  說明:大巴掌類似於形意拳的掌型,主要用於格抓、擒拿、捫拍、搡撞,應用時一定要先松後緊,打出淋漓的霸勢。
  龍爪掌:五指自然分開向掌心抓回,食指和中指對齊彎曲如勾,小指和無名指彎曲與拇指合扣,但不能扣死,虎口圓撐。
  說明:顧名思義,八極門的龍爪掌形如龍爪,與其他門派的龍爪形是不同的,類似於鷹爪,此掌要求以意領氣,力透指尖,可抓筋拿脈、卡嗉鎖喉、下勾鼻摟面,也可用掌根上搓下頜,塌擊心窩。
  虎豹掌:四指伸直後前二指節彎曲併攏,掌背要平,拇指握倒,突出掌根。
  說明:虎豹掌應用時要立腕,主要是用掌根塌擊敵人心胸各大要穴,一般配合“金剛八式”中的探馬掌使用,出掌時心中要有虎豹撲擊抓按之意,手眼身步齊動,神意氣力合注,連貫兇狠,脆快果斷,爆猛異常。
  拖曳掌:手型同虎豹掌。
  說明:拖曳掌和虎豹掌的區別是應用時要平腕,主要是用四指第二骨節頂擊敵人肋脅、心口和咽喉部位。
  合腕掌:五指略分微屈,拇指握倒。
  說明:合腕掌應用時要向小臂內側撓骨一方略彎,形狀如鐮,主要是劈擊敵人脖頸部位,上掛敵人進攻之手,或是撩擊敵人襠部。“金剛八式”之一劈山掌就是此手型。
  瓦稜掌:拇指自然彎屈,其餘四指併攏伸直,由食指依次向內微錯,掌背呈瓦稜狀。
  說明:瓦稜掌與柳葉掌用法大致相同,但是當屈腕前插時較順手自然,探馬掌用的就是此手型。
  刁手掌;也稱勾摟掌、撩陰掌、吊手掌,五指尖併攏捏緊,手腕彎曲如勾,拇指上節指肚和其餘三指上節指肚捏在一起。
  說明:刁手掌在其他拳種當中不稱為掌,而稱為勾手,八極門中主要是用掌背撩擊提崩敵人襠腹、心口部位,其次才是用勾手攔開敵人進攻之手。
  (三) 指法歌訣:指法用來刁鑽凶,插刺點穴靠身靈。落點精准足氣貫,四梢摧起我先驚。
  金針指:“一指為槍”,也稱金剛指,食指伸直,其餘四指握緊。
  劍指:“二指為劍”,也稱金剪指,食指、中指併攏伸直,其餘三指彎屈。
  三陰指:“三指為叉”,也稱鼎足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伸直,其餘二指彎屈。
  鏟指:“四指為鏟”,也稱金鏟指,四指併攏伸直,拇指彎屈。
  說明:八極門的指法有一套獨特的鍛煉方法,歷代八極高手在訓練發揮拳法和掌法的同時,一直都很重視指法的練習。據《滄州武術志》記載,“八極拳第四世,羅疃人李大中武藝高強,尤其是一手鐵指功夫精妙絕倫,他的手指練得如鐵殳般堅硬,被他的手觸及者,雖是壯夫也彈倒于數步之外”。清末康得皇帝武師霍殿閣曾經憑“金剛指”功夫令日本武士折服,他的後代子孫如霍慶雲、霍青峰、霍青山、霍文伯、霍文學先生都承傳了這一絕藝,交手時只要被輕輕一點,即令人有骨斷筋折之感。韓會清先生手指功法也得到了真傳,其練法形簡意深,不出偏,不傷身,但功力非常深厚,觸人如過電,疼痛酸麻,直入骨髓,如今他的後人也都擁有此技。在指法中,一指意為槍,二指意為劍,三指意為叉,四指意為鏟。上述四指苦練功成後,硬如剛玉,堅似鐵殳,輕輕使用,觸敵立撲,主要用於戳、點、插、刺敵人柔軟薄弱之處以及全身各大要穴。
手型是武術的專業術語。
  手有五指,拇指分兩節,其他四指分三節,手指的屈與伸、分與並、開與合,松與緊形成了多種手型,也豐富了武術技法內容,八極門中一般把手型分為拳、掌、指三種,手型不同,攻防技法各有特色,實用中互為利用,取長補短。中國由於拳種眾多,分佈地域廣闊,對於手型的命名原則也不盡相同,所以存在同一手型多種名稱或名稱相同手型不同的現象。下面講的幾種手型(含手法)為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務長、一等教官韓會清先生所傳,與《中國武術大百科全書》和《中國武術實用大全》上列舉的同類手型略有差異,我們從八極拳獨特的技擊和養生角度做一簡要的分析闡述。
  (一) 拳法歌訣:八極拳型分實空,技擊養生各妙用。重錘利斧硬門破,神疾猛烈百路通。
  平拳:也叫實心拳,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四指第一至第三節先卷緊相貼,然後卷至掌指尖用力抵住掌心,攥拳如卷餅,拇指第一節中間位置緊壓在中指第二節中間位置上,拳面要平。
  說明:平拳在八極門中叫錘(不是捶打的捶),表示極沉重有力,沖拳叫撐錘或撞錘,屬“金剛八勢”之一。在現有的各種資料和門派中,關於平拳的握法都是拇指上節押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節處,沒有一種是壓在中指中節上,與滄州羅疃村握拳說法相近的可以在唐豪、顧留馨兩位先生合編的《太極拳研究》中找到:“大指肚帖於中指中斷上握成拳形”,另外曹志清先生在《形意拳理論研究》中也說:“自然捶的握法是大拇指的指肚壓在中指的第二關節附近”,很顯然他是借鑒了唐豪先生的說法,可是他所附的圖例卻是將大拇指的指尖壓在食指和中指之間的位置。我們可以實際操作分析一下,這種握法其實就是拇指上節押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節處,這樣雖然也能將拳頭攥得很緊,但不是最緊,仍不能稱作實心拳,撞在人身上就不能盡顯“錘”的威力,可見拇指尖、拇指肚和拇指上節不是一個位置。拇指壓中指是佛道兩家養生氣功“握固”方法之一,用在技擊上只有滄州羅瞳八極門獨有。這種握拳的方法是不是科學呢?為什麼其他拳種不這麼握呢?筆者從中國武術協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先生編著的《中國武術實用大全》中找到了答案,但還不是在“手型”一編,而在名詞解釋“握固”中隱藏著玄機。翻開此書第710頁,在闡述“握固”一詞的含義時寫道:
  “握固是氣功中手的一種姿態,據記載有以下幾種方法:
  1、《諸病源侯論》說:‘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
  2、《蘇沈良方》說:‘以拇指掐第二指手紋,或以四指都握拇指’。
  3、《道門通教必用集》說:‘以大指掐中指中節,四指齊收於手心。’
  ‘握固’的作用,距《導引經》說‘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與魂魄安門戶也,此固精明目,留年還魄之法,若能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能入’。一般認為,練功時握固,有助於思想安寧”。
  根據上述說明可以看出,第三種“握固”方法用於八極門中應該說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是有著某種不為人知的淵源。很顯然,“拘魂制魄”是屬於制服敵人,令其失魂落魄之意,“固精明目,留年還魄之法”、“邪氣百毒不得入”又是驅病養生健身的意思。可見八極拳的確有著神奇玄奧的一面,既實用保身,又與氣功有著聯繫,健體強身,其中的真正原理還有待于專家們澄清闡明,筆者限於水準,暫時不能給大家一個明白的解釋。但是我們首次公開這一拳型,從保守的傳統角度上講,當屬絕密洩漏。有的朋友說了,人家平拳的握法都是拇指壓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節上,跟你們“羅疃八極”就差一點兒,不應算錯吧,的確,就差這麼一點兒,八極與其他拳種就有了區別,八極使拳如用錘,要的是實著威力和效果,這種拳型如果應用在太極門之中就非常不適合,松不了,就不能以柔克剛,用在八卦掌、蛇拳等拳術中更是沒有道理。據知情人士講韓會清先生曾在上海與鷹爪翻子拳家陳子正先生交流過技藝,韓先生向陳先生透露了“八極錘”的奧秘和練法,陳先生也向韓先生透露了“鷹爪”的奧秘和練法。2001年,筆者到石家莊培訓學習,曾遇到過陳先生的一位再傳弟子,問及手型知識,竟然一無所知,很是遺憾。
  此拳的部位包括拳眼、拳背、拳心、拳輪和拳面,出拳時按水準方向分為;中拳、撞拳、貫拳、橫拳、擺拳,按上下方向分為劈拳、砸拳、攉拳、挑拳、撩拳、鑽拳、掛拳和栽拳。出拳時要剛猛爆烈,氣勢磅礴,松彈抖炸,勁力渾圓。
  空心拳:也叫開口拳,四指卷屈,食指緊緊抵在虎口�,其餘三指依次松握但不能接觸掌心,拇指指節緊壓食指第一指節處。
  說明:空心拳也是八極門中特有的手型,通備劈掛門中也有這種手型,本來八極和劈掛就是一家。追根朔源,據說是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所記載的“巴子拳”,在該書中提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楊式搶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臺灣劉雲樵先生就執此說,並非一點道理沒有,是不是準確,還要往深�研究,在當今文明的社會中是允許“百家爭鳴”的。但觀其形似斧似耙,說松不松,說緊不緊,特點一是“一邊松一邊緊”,拇指和食指緊,小指和無名指松。二是“兩邊撐”,拇指和小指分別向兩側前方極力撐開。這樣做的目的是伸拔手臂兩側的兩根筋,有著很高的養生健身價值,既增強掌根肌肉的硬度,又加大劈挑的威力,同時可拉起肘部,使肘尖直向前上方頂出,此拳主要是劈和掛,專門打擊敵人的印堂穴、耳門穴、脖子和鼻樑骨。用掌要勢急沉猛,以內摧外,以根帶梢,以氣摧力,以意領先,手腳齊到。
   (二) 掌法歌訣:掌用制敵最為豐,松靜開合勢疾猛。神意氣力齊合注,千變萬化不離宗。
  柳葉掌:也叫班禪掌,四指併攏伸直,拇指握倒,第一指節屈貼於虎口�側和食指指根處,掌心不能凹陷。
  說明:柳葉掌本出自少林拳,韓會清先生傳授此掌型時專門強調也稱作班禪掌,是佛家弟子雙手合什或單手行禮時所用的掌型,據專家考證研究並得出結論,出家人雙手合什或單手施禮是表示虔誠和修身養命的不二法門。故望廣大武林朋友不能小看這一掌型,需仔細認真地參悟領會才是。此掌的部位包括掌心、掌背、掌指、掌根和掌側,按掌的方向可分為俯掌(陰掌)、仰掌(陽掌)和立掌,用時可立腕推、塌、挫、按敵人要害,力點在掌根處。可揮掌劈、削、切、砍敵人頸部,力點在掌側。也可直腕前插、抹、戳、點敵人柔軟薄弱之處,力點在掌指尖。
  荷葉掌:也稱大巴掌,五指自然分開略彎曲,拇指和食指成八字狀,掌心略內含,虎口圓撐。
  說明:大巴掌類似於形意拳的掌型,主要用於格抓、擒拿、捫拍、搡撞,應用時一定要先松後緊,打出淋漓的霸勢。
  龍爪掌:五指自然分開向掌心抓回,食指和中指對齊彎曲如勾,小指和無名指彎曲與拇指合扣,但不能扣死,虎口圓撐。
  說明:顧名思義,八極門的龍爪掌形如龍爪,與其他門派的龍爪形是不同的,類似於鷹爪,此掌要求以意領氣,力透指尖,可抓筋拿脈、卡嗉鎖喉、下勾鼻摟面,也可用掌根上搓下頜,塌擊心窩。
  虎豹掌:四指伸直後前二指節彎曲併攏,掌背要平,拇指握倒,突出掌根。
  說明:虎豹掌應用時要立腕,主要是用掌根塌擊敵人心胸各大要穴,一般配合“金剛八式”中的探馬掌使用,出掌時心中要有虎豹撲擊抓按之意,手眼身步齊動,神意氣力合注,連貫兇狠,脆快果斷,爆猛異常。
  拖曳掌:手型同虎豹掌。
  說明:拖曳掌和虎豹掌的區別是應用時要平腕,主要是用四指第二骨節頂擊敵人肋脅、心口和咽喉部位。
  合腕掌:五指略分微屈,拇指握倒。
  說明:合腕掌應用時要向小臂內側撓骨一方略彎,形狀如鐮,主要是劈擊敵人脖頸部位,上掛敵人進攻之手,或是撩擊敵人襠部。“金剛八式”之一劈山掌就是此手型。
  瓦稜掌:拇指自然彎屈,其餘四指併攏伸直,由食指依次向內微錯,掌背呈瓦稜狀。
  說明:瓦稜掌與柳葉掌用法大致相同,但是當屈腕前插時較順手自然,探馬掌用的就是此手型。
  刁手掌;也稱勾摟掌、撩陰掌、吊手掌,五指尖併攏捏緊,手腕彎曲如勾,拇指上節指肚和其餘三指上節指肚捏在一起。
  說明:刁手掌在其他拳種當中不稱為掌,而稱為勾手,八極門中主要是用掌背撩擊提崩敵人襠腹、心口部位,其次才是用勾手攔開敵人進攻之手。
  (三) 指法歌訣:指法用來刁鑽凶,插刺點穴靠身靈。落點精准足氣貫,四梢摧起我先驚。
  金針指:“一指為槍”,也稱金剛指,食指伸直,其餘四指握緊。
  劍指:“二指為劍”,也稱金剪指,食指、中指併攏伸直,其餘三指彎屈。
  三陰指:“三指為叉”,也稱鼎足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伸直,其餘二指彎屈。
  鏟指:“四指為鏟”,也稱金鏟指,四指併攏伸直,拇指彎屈。
  說明:八極門的指法有一套獨特的鍛煉方法,歷代八極高手在訓練發揮拳法和掌法的同時,一直都很重視指法的練習。據《滄州武術志》記載,“八極拳第四世,羅疃人李大中武藝高強,尤其是一手鐵指功夫精妙絕倫,他的手指練得如鐵殳般堅硬,被他的手觸及者,雖是壯夫也彈倒于數步之外”。清末康得皇帝武師霍殿閣曾經憑“金剛指”功夫令日本武士折服,他的後代子孫如霍慶雲、霍青峰、霍青山、霍文伯、霍文學先生都承傳了這一絕藝,交手時只要被輕輕一點,即令人有骨斷筋折之感。韓會清先生手指功法也得到了真傳,其練法形簡意深,不出偏,不傷身,但功力非常深厚,觸人如過電,疼痛酸麻,直入骨髓,如今他的後人也都擁有此技。在指法中,一指意為槍,二指意為劍,三指意為叉,四指意為鏟。上述四指苦練功成後,硬如剛玉,堅似鐵殳,輕輕使用,觸敵立撲,主要用於戳、點、插、刺敵人柔軟薄弱之處以及全身各大要穴。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oonqmr69
準男爵 | 2010-11-22 02:28:38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