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簡介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于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河北永年縣人,約於1851年從楊露禪學陳氏老架,1852年從陳青萍學陳氏新架,從而創造了武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既把陳氏新架與老架結合起來,又把楊露禪“大動作”與陳氏“小動作”結合起來,行拳時強調開合虛實,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並重視身法。武禹襄傳李亦佘(奢)(1832--1892),李傳郝為真(1849--1920)。郝從適應老年人需要考慮,去掉了一些動作。以後,郝又傳孫祿堂。上述這些名家,每人對拳法都作了修改,並以自己的姓氏命名。
武氏太極拳的特點是動作連綿不斷,身體挺直,講究用內氣推動身軀,用一臂保護身體半身,手不伸延到腳的垂線外等。
武式太極拳既不同于陳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楊式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動作簡潔緊湊,架勢雖小而不局促,動作舒緩平穩,出手不超過足尖,收時不緊貼於身,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步法嚴格,分清虛實,小巧靈活,邁步時足尖先著地,然後再足跟著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蓋不得超過足尖,後腿不挺直高拔。拳勢講究起、承、開、合,動作連貫順遂,用內功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以“神宜內斂”,“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動身隨,意動氣隨,意到氣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達到意、氣、形三者合一。
武氏太極拳的特點
一:拳式小巧緊湊 武氏太極拳屬太極拳系中的小架式,故又稱武氏小架式;郝氏小架,孫氏小架均來自武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雖然來自陳氏大架核小架,但武氏更發揮了小架式之特點,充分體現出貼身進戰的太極特性。因而有“出手不過足尖”,“雙手各管半邊“的說法。
武式太極拳套路乃武禹襄以實驗之法,選出可用之式,連貫而成,因而拳式緊湊,既無散亂之惑,故此不同於表演或比賽而編排者。
二:身法中正安舒 雖然各式太極拳均講身法正直,即頭部要做到虛領頂頸,身軀要做到含胸撥背,直腰送胯以及尾閭中正等等,但大架式太極拳和中架式太極拳,由於拳架較大,又多用弓步步型,所以身軀必然要隨之稍有前傾之勢,以順其力;而武氏太極拳,拳式小巧,步法靈活,近跟退撤,定式有多用虛步,丁步,後虛步,所以身軀更為正直,打拳好似散步時之姿勢,故而稱之為中正安舒。
三:步法靈活多變 武禹襄武功基礎身後,體現在武氏太極拳的步法上它除了包括普及太極拳式中常用的弓,馬,丁,虛,撲五種步型和退進橫胯三種步法外,尚有並步,叉步,後虛步,下勢步,橫檔步,三七步等步型和扣步,擺步,碾步,踐步,跨步等步法以及震腳,起腳,踢腳,十字擺蓮,二起腳等腳法,
四:將去敷蓋對吞 武氏太極拳注重內功,用內功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講求敷蓋對吞;敷蓋對吞者即為以自身之內氣運於周身四體,再施之於披身的太極上乘功夫。敷蓋對吞四字乃為手法但勁起於足,變換在腿,含蓄在胸,主宰在腰,運動在肩,上於兩臂聯繫,上下兩跨相隨盡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武禹襄與武氏太極拳(1)
武禹襄(1812--1880)為武氏太極拳創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號廉泉,河北省永年縣人。祖輩時代傳文習武,兄弟三人,兩兄皆進士後任職,禹襄自幼習文好武,性孝友,俠尚義,鄉秀才,廩貢生,侯選訓導。約1850年同鄉楊露禪(1799—1872)自河南溫縣陳家溝學藝返鄉,禹襄兄弟愛其術而從學陳氏老架太極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親赴河南,從溫縣趙堡鎮陳青萍學習陳氏新架太極拳二路有餘,得其精妙,並從長兄武澄清處得山石王宗嶽《太極拳譜》,讀後大悟。在鑽研太極拳陳氏新老架式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譜》之精華,通過自身練拳體會,融彙貫通,創出姿勢緊湊,動作舒緩,身法端正,步法輕靈並要求內氣潛轉,以氣成式的太極練法。此式既不同于陳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楊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後人稱之為“武式太極拳 ”。
武式研究太極拳,創試驗之法,每招致鄉勇以自驗其技,並反復筆錄修訂,故拳式中式勢可用,無一空架。
武氏一身雖然研究太極拳術最為精深,但終以教讀自任,故此拳傳人甚少,只傳其甥李經綸(字亦佘)技藝最精。
武氏論著較多,先著後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十三式說略》,《四字秘訣》,《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結根據其本身體驗而寫成,所以已故著名武術家顧留馨先生稱武氏著作為“簡練精要,無一浮詞”。
武禹襄與武氏太極拳(2)
河北永年人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出身于小官僚地主家庭,兄弟三人在家練習武術。當楊露禪(1799—1872)自陳家溝返鄉後,禹襄兄弟愛其術,從學陳式老架太極拳,得其大概。禹襄兄澄清(1800—1884)於1852年中進士,官河南舞陽縣知縣,禹襄赴兄任所,便道過溫縣陳家溝,擬訪露禪之師陳長興(1771—1853)求益。道經趙堡鎮,知長興已老病(這年長興已82歲,越歲卒),時陳青萍在趙堡鎮教授陳式新架太極拳,遂從青萍學新架月餘,備悉理法。澄清于舞陽鹽店得王宗嶽(乾隆年間人)《太極拳譜》,禹襄得譜研究,更有發悟,以練拳心得發揮王氏舊譜之義,為《十三勢行功歌訣》作注解十條,名為《打手要言》;又衍為《十三勢行功心解》四則,並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其著作皆根據其本身的體驗,故簡練精要,無一浮詞。
禹襄之甥李經綸,字亦佘(1832—1892),於1853年始從禹襄學拳。亦佘研究太極拳,仿禹襄實驗之法,招致鄉勇以自驗其技,一再筆錄修訂。亦佘之孫槐蔭于1935年在李廉讓堂本《太極拳譜序》中說:“此譜系先祖晚年所著,中經多次修改,方克完成。每得一勢巧妙,一著竅要,即書一紙貼於座右,比試揣摩,不斷實驗,逾數日覺有不妥應修改,即撕下,另易他條,往復撕貼必至完善而始止,久之遂集成書。”李亦佘的太極拳論文有:“五字訣”一篇、“撒放密訣”擎引松放七言四句、“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一篇(闡述了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練拳和推手相輔相成之理)。近代太極拳的傳佈,以楊氏祖孫三代對教材教法不斷創新之力為多,而於拳理的鑽研總結,首推武、李,較之王宗嶽《太極拳論》之抽象性的概括,遠為具體切實,有繼承、有發展,乃能自成一家。
武禹襄拳式既不同于陳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楊式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特點是: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分清虛實,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完全是用內動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出手不過足尖。原來也有跳躍動作
到四傳的郝月如(1877—1935)才改為不縱不跳;雙擺蓮也改為不拍打腳面,這是為適應年老體弱者的需要而做的改革。
武式推手的步法,僅為進三步半、退三步半一種。
禹襄教讀自娛,亦佘行醫為業,均以儒生自居,在鄉授徒極少。李所傳以同鄉郝和(字為真,1849—1920)的技術最精。武式太極拳于民國初傳入北京時,有些人把它稱做李架,待為真之子月如和其孫少如于1928年間去南京、上海教拳時,也有人稱它為郝架。月如遺有太極拳著作多篇。武、李後輩多不專研太極拳,武術遂由郝氏傳習。少如不教拳亦已多年,上海市體育宮為了發掘傳統,於1961年開設了武式太極拳學習班,請郝少如教授,以廣其傳。武式太極拳從未有圖解問世,本書拳照系由郝少如照相,並寫動作說明。
武式太極拳拳論
一、王宗嶽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由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運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方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光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高陰,陰不高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已從人,多誤為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百,廖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打手歌
繃捋擠按須認真,
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
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
沾連粘隨不丟頂。
十三勢
十三勢: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十三勢者:繃捋擠按采列肘靠進退顧盼定也。繃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乾坤艮四巽斜角也。此八封也。進步、退步、右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金,早十三勢。
二、武禹拳論
打手要言
解曰: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所謂“氣遍身軀不稍癡”也。
發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也。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是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蚋松靜氣騰然”也。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屬閭正中神貫頂,落身輕利頂頭懸”也。以氣駝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解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舍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側活,由自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傷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精神提得起,則無雙重之虞;粘依能跟得靈,方郵落空之妙。往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粘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漸致為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由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又曰: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繼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利機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卻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頓挫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身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十三勢架
懶紮衣、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瑟琶、摟腰拗步、手揮琵琶、上步搬攬捶、如封似閉、抱虎推山、單鞭、肘底捶、倒攆猴、白鵝亮翅、摟膝拗步、閃通背、單鞭、雲手、高探馬、左右起腳、轉身踢一腳、踐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捶、蹬一腳、上步搬攬捶、如封似閉、抱虎歸山、斜單鞭、野馬分鬃、單鞭、玉女穿梭、單鞭、雲手、下勢、金雞獨立、倒攆猴、白鵝亮翅、摟膝拗步、閃通背、單鞭、雲手、高探馬、十字擺蓮、上步指襠捶、單鞭、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轉腳擺蓮、彎弓射虎、雙抱捶、手揮琵琶。
身法十條
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松肩、沉肘、騰挪、閃戰
四字秘訣
敷: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蓋: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
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
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
此四字無形無聲,非懂勁後,練到極精境也者,不能知,全是以氣言。能直養其氣而無害,始能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矣。
打手撤放
繃上平,業入聲,噫上聲,咳入聲,呼上聲,吭、呵、哈。
四刀法
裹剪腕、外剪腕、挫腕、撩腕
四劍法
平刺心窩、斜刺膀尖、下刺腳面、上刺鎖項
十三勢行功歌訣
十三總勢莫輕識,
合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
氣遍身軀不稍癡。
靜中觸動動猶靜,
因敵變化是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
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
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正中神貫頂,
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誰求,
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
功夫無息法處修。
若言體用何為准,
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
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義無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費工夫遺嘆惜!
三、李亦佘拳論
五字訣
一曰心靜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外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二曰身靈
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幫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彼入骨�,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人從。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稱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矣。
三曰氣斂
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勁整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手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練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匈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故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兩臂,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撒放秘訣
擎、引、松、放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靈字)
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斂字)
鬆開我勁勿使屈。(中有靜字)
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雲:“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概括,初學未由,領悟,餘加數語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日進有功矣。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佶己從人。欲要舍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於兩臂相系,下於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是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按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太極拳小序
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乏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不肯輕易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卦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鹹豐癸醜.(1853年),時年二十餘,始從母舅學習此技,口授批示批示,不遺餘力,奈予質最魯,廿餘年來,僅得皮毛。竊意其中更有精巧。茲僅以所得筆之於後,名曰字訣,以識不忘所學雲。
光緒辛己(光緒七年即西元1881年)
中秋念六日亦佘氏謹識
四、武式太極拳各式白話歌
各勢白話歌
提頂吊襠心中縣,松肩沉肘氣丹田;裹襠護臀須下勢,含胸拔背落自然;
初勢左右懶紮衣,雙手推出拉單鞭;提手上勢望空看,白鵝亮翅飛上天;
摟拗膝步往前打,手揮琵琶躲旁邊;摟膝拗步重下勢,手揮琵琶又一番;
上步先打迎面拳,搬攬捶兒打胸前;如封似閉往前按,抽身抱虎去推山;
回身拉成單鞭勢,肘底看捶打腰閭;倒攆猴兒重回勢,白鵝亮翅飛上天;
摟膝拗步須下勢,收身琵琶在胸前;按勢翻身三甬背,扭頸回頭拉單鞭;
雲手三下高探馬,左右起腳誰矛攔;轉身一腳栽捶打,翻身二起踢破天;
披身退步仗虎勢,踢腳轉身緊相連;蹬腳上步搬攬打,如封似閉手向前;
抱虎推山重下勢,回頭再拉斜單鞭;野馬分鬃往前進,懶紮衣服果然鮮;
回身又把單鞭拉,玉女穿梭四角全;更拉單鞭真巧妙,雲手下勢控清泉;
金雞獨立分左右,倒攆猴兒又一番;白鵝亮翅把身長,摟膝前手在下邊;
按勢青龍重出手,轉身複又拉單鞭;雲手高控對心拳,十字擺蓮往後翻;
指襠捶兒向下打,懶紮衣服緊相連;再拉單鞭重下勢,上步就挑七星拳;
收身退步拉跨虎,轉腳去打雙擺蓮;海底撈月須下勢,彎弓射虎項朝前;
懷抱雙捶誰敢進,走遍天下無人攔;歌兮歌兮六十旬,不遇知己莫輕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