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uo123
大公爵 | 2010-4-6 14:51:59

瑞銀經濟師稱,中國非致新興市場國家外部失衡禍首,首先失衡狀況並非特別嚴峻,其次造成失衡的主要推手,只有石油和燃料出口國有這個能力。
據中新社援引香港大公報4月4日報道,瑞銀集團環球新興市場經濟師喬納森-安德森日前撰文表示,全球失衡狀況並沒有想象般嚴重,而造成失衡的主要推手,亦只有石油和燃料出口國有這個能力,根本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貿易順差是失衡的主因。故此,中國並非造成新興市場國家總體外部失衡的罪魁禍首。
近期有評論指出,廉價的外國資金和低利率支撐著發達國家超前消費,新興市場經濟(特別是中國)則主要依賴于向這些國家出口,並自私地將匯率維持在低水平上;而新興市場國家不斷增加的貿易盈余和外匯干預風險終將導致經濟泡沫,引發全球經濟再次崩潰。對于這種說法,喬納森認為既誇張又偏頗。
他分析稱,首先失衡狀況並非特別嚴峻,現在還變得更小了。2000至2006年期間,新興市場國家貿易順差和發達國家的赤字都不斷增加,但相對于增長和消費總量來說規模甚小。2007年以來,這兩項數字已明顯縮小,今年(2010年)更是離歷史“平衡點”相差無幾。
其次,失衡從來就不能單歸咎于中國。中國貿易順差的確急劇上升,但對整個新興市場國家順差增長的貢獻率從未超過四分之一;迄今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石油和燃料,它們對累計失衡狀況要負超過一半的責任。
再從消費結構分析,新興市場的消費率與發達國家幾乎完全一樣,最近消費有所降低並非由于消費支出疲軟,而是由于作為分母的GDP受供給驅動突然增加;因此,新興市場國家的“增長模式”並非失衡的元兇,而造成貿易順差不斷上升的主要動因是供給方的沖擊。
喬納森表示,對中國來說,外部失衡能否穩定和消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增工業生產能力,以及未來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和其它關鍵的結構改革進展。在他看來,造成失衡的主要推手,只有石油和燃料出口國有這個能力,中國99年石油消耗量僅占全球石油消耗總量的5%出頭,而七年之后,占比仍只有8%。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