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842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4-6 14:59:46

楊式太極拳簡介

由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于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其拳路逐漸刪改了陳式老架中原有的縱跳、震足、發勁等動作,由楊健侯修訂為中架子,又經楊澄甫一再修訂逐漸定為楊式大架子,即現在廣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

楊福魁(1799-1872),字露禪(祿纏),河北省廣平府永年縣人,幼時從師河南陳家溝陳長興學習太極拳。陳長興是陳氏老架繼承者,他立身中正,不倚不靠,狀如木雞,人稱“牌位先生”。楊與李伯魁二人,因不是陳族,居陳家數年所的無幾,後發現隔院有哼哈之聲,乃破牆壁窺之,見其師教諸徒拿發技術,於是與李伯魁每夜必窺,共同研究,功夫大進。後陳命楊與諸徒決,楊均勝,陳長興始傳其秘術。楊歸,學者甚多,當時稱他所教的拳為化拳,或為綿拳。他後至北京,清代王公貝勒學者也頗多,為旗營武術教師。當時因他武藝高強,世稱“楊無敵”,從而打破了楊氏太極拳一花獨放的情況。

楊露禪的長子名楊鈺,字班侯(1837年生),次子楊鑒,字健侯(1842年生),號鏡湖,都自幼隨父練功,各有特色。楊班侯長於“粘術”。楊鑒候大中小三種架子皆備,有善於槍竿,有傳其三子楊兆清(1883年生,字澄甫)。楊澄甫幼時不善習拳,年將弱冠,始從父學,其父逝後,日夜苦練,工夫大進。他身材魁梧,動作架勢大開大展,逐步形成勻緩、柔和、舒展的楊氏大架的風格。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鬆自然,輕靈沈著兼而有之。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由鬆入柔,積柔 成剛,剛柔相濟。正如楊澄甫所說:“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藏針的藝術” 。架勢有高、中、低之分。
楊氏太極拳的精髓可歸納為“鬆”、“沉”兩字。“鬆”是身體放鬆,讓“氣”流通無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楊氏太極拳的戰術有十三式,即掤、捋、擠、按、采、捩、肘、靠、進、退、顧、盼、定。定,指中心平衡。前進後退,指步法。左顧右盼,是眼法。此外還有招架、擊退、按、推拉、劈、肘、肩等。楊氏套路有108式、128式、148式、88式、24式等。

楊氏太極拳簡史

楊氏太極拳,在世上已廣經流傳。可是追溯到楊式太極拳的起源,完全地窺探它的全面情況,是一件不很容易的事情。
早在清朝時,自從楊祿禪(即楊露禪,以下同學藝于河南陳家溝開始,以後又傳授給了他的兒子班候和健候以及孫少候、澄等人。對於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武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們所繼承和發揚太極拳術中的真誠、偉大的氣質,至今仍然呈現出燦爛的光輝,使太極拳發展成為我國人民群眾喜愛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永年楊家的軼事和趣聞廣泛地在祖國大地上流傳著,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民。
楊福魁(號祿禪)出生于河北永年縣南關地方的一個農民家庭中。在農閒時,他常在縣城西大街的一家雜貨店�擔任跑腿的差使。有一天,一個惡棍竄進了毗鄰的太和堂藥店中,欺侮藥材以低廉價格賣給他,並揮拳向掌櫃把手一舉,那傢夥立刻跌到數丈遠的店堂外去了。祿禪目睹此景,極為驚奇。他領悟到這位藥掌櫃的武藝非等閒,由此,衷心地欽佩。後來,祿禪竭誠拜訪了店掌櫃,認真地向他討教究竟用的是什麼拳法把惡棍打出數丈遠,並表示想拜學習武藝。祿禪幼年時曾學過少林拳,但是沒有得到少林直傳。掌櫃開始保持沈默,不肯道出真情,但由於祿禪滿腔熱誠,感動了他。掌櫃就向祿禪說:我練的是綿拳,也叫太極拳。不過我的功夫尚不到我師父的萬分之一。我的老家在河南陳家溝,那兒有許多人都在練這種拳術,當地的陳長興師父就是我師父,他的太極拳為天下第一。我要學這種拳,可以去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祿禪聞訊大喜。於是克日動身前往河南陳家溝。並成了陳長興的弟子。他在陳氏指導下,不分寒暑,刻苦磨練。六年以後,他以後成了一個拳術出眾的青年。學藝結束後,他回到家鄉。永年地方,當時學習武藝的人頗多。其中有一個頗負盛名的的人揚言道:祿禪先生學藝回來了,我倒要請教一番,比一個高低。後來,雙方舉行了比賽,結束祿禪被雙方擊敗了。於是祿禪再發奮前往陳家溝學藝。六年後,重返故里。那天,正好是新春佳節。附近村莊的人見祿禪回來了都想掂掂他有多大本事。就借慶祝新年為名,暗暗地接近他,但沒有一個人得逞。大家笑著說:“祿禪先生這次真的學到本事了”。當地住著一位出生官宦的人,姓武,他和陳家溝的陳氏族中人有些親戚關係,會各種拳術,聽說祿禪人陳家溝回來了,就提出要與祿禪見一個高低。但幾經角逐,均不分勝敗。
祿禪學藝十數年,由於努力鑽研,功夫已達上乘水平,但對於太極拳的精華所在,還沒有完全明白。於是他又三赴陳家溝。古時候一般武術教師在給門生傳授武藝時,在教到最後,總是保留一手的,陳長興也不例外。然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祿禪的謙遜好學和尊敬師長的高貴品質,深深地打動了陳氏的心。他召集起陳氏宗族中所有的人說:“祿禪隨我學藝十數年,三進陳家溝,他這種堅忍不拔的意志,刻苦磨練的氣概,是我們中任何人也及不到的,我年紀已大了,但技藝不可丟失。我現在決定傳授給祿禪”。但是,師父已耽心如果把自己所有的東西一股腦兒地傳給了祿禪,而以後有朝一日,祿禪中途變卦改變志向,那怎麼辦呢?於是陳長興師父決定先試試他。這樣,師父就假裝不理睬祿禪與他疏遠起來。但祿禪全然不顧這些情況只是竭盡全力,悉心不藝。他每次去晉見師父時,師父或者橫躺在床上,假裝熟睡,或者是顯出一付酒醉飯飽的樣子,但祿禪一點也沒有怨言。師父看到祿禪學藝精神毫不動搖。就無保留地教給了他所有的東西。三年的時間過去了,師父對祿禪說:“你現在可以回去了。你的拳術�熟,可以說是舉世無雙了,後來人們給他起一個京都“楊無敵”的綽號。
楊祿禪有一段時間曾去過北京富豪張氏的公館。張氏先開店,以後因販賣煤炭而致富。每至夜晚,張氏的家就成了官僚豪紳們尋歡作樂的場所,並雇有武術教師多人。此外,還有一些想考上科舉、為光宗耀祖的子弟們,在這�練習練藝,準備應試。永年的武氏,在京城�擔任官職,是張家的貴賓。為了給一班學藝的子弟們輔導,武氏就把同鄉人楊祿禪推薦給了張氏。張氏家原已雇有多名武術教師都是彪形大漢身強力壯,與祿禪那瘦少身材無法相比。主人頗有輕視之意。因此,在宴會上祿禪位子是在武教師們下手。席間,主人對禪禪說:“先生不知是精於長拳還是少林拳”。祿禪說:“我的拳法既不是長拳也不是猴拳少林拳,而是綿拳”。主人張氏又問:“那麼你的綿拳能否的打人?”祿禪的富有正義感,品質忠厚的人,對主人這種輕視傲慢的態度根本不予理睬,只是說:“我的綿拳不是用來打人的,但打起來要勝於鐵拳,除了鋼鐵外,凡是父母生的、血肉之體都能打。”以後主人又說:“你的拳法是否能同在座的拳師比一下呢?”而在座的拳師,對祿禪那付文質彬彬身材瘦小的模樣早已不在眼下。也希望通過比武置祿禪於死地,來確保他們自己名拳師的地位。祿禪答應了主人比武要求,並說:“既然是比賽,就不要講情面,生死不論,即使打死,也不能後悔。”比武開始時,一個拳教師氣勢洶洶地揮拳直奔祿禪,施了一個餓虎下山的招勢 ,如同蒼鷹般迅速地撲來,祿禪略一舉手,那位教師他立即被打落到幾丈遠的地方去了,跌得渾身血污。另一位教師爺看到此情景,立即從席上跳下來,向祿禪挑戰,結果使另一位拳師也落得同樣下場,其餘就不敢再比了。主人看到此情,詫異萬分,接著重新擺了一桌酒席,為祿禪賠不是。祿禪肚內暗自思量,主人前後態度判若兩人,乃奮然離席,揚長而去。
楊祿禪在張家比武一事傳開後,許多人都遠道前來和祿禪比賽。但是不管是誰,都勝不了他,終於實現了陳長興師父的臨別贈言,別號“楊無敵”終於譽滿北平城了。祿禪出名後,當時的仕宦們都以能把他請至家中,作為一件時髦的事情。但是祿禪對於這些人的邀請,決不輕易答應前去教習武藝。至於一些樸厚淳實,悉心鑽研武藝的人,不論是誰,他都以平等對待,認真地予以傳授。當然由於當時的客觀情況,祿禪也教過許多“達官貴人”,還被聘為旗營(軍隊)的武術教官。
祿禪出了名,自然有一些嫉妒者暗中算計他,只是不敢正面地與祿禪交手就是了。某天,祿禪在永年南關五�左右的一條河邊坐著鉤魚,突然覺得身後有人在偷襲者仍至水中,而祿禪自己則自然不動。
楊祿禪生有三子,長子,奇,早亡。次子,鈺,字班候,人稱先生,剛正不阿,善用散手,常常出手見紅,其功夫已達上乘。但他脾氣急躁,對於一班跟他學藝的人也是非常粗暴的,以致沒有培養出影響的門人。遺子兆鵬,後曾跟外班人學藝。班候曾與其父親在京城中與拳擊手劉氏在西4號樓兩次比武,這些事情成為人們的話題。
劉氏的拳術在整個京城首屈一指,門徒出類拔萃得很。某日,劉氏約班候在某宅比試。當班侯剛從間走向院子�時,劉氏自背後突然以雙手直驅班侯的雙眼(內得人稱此動作“端燈”)。說時遲,那時快,班侯迅速地以雙手發功,把劉一下子扔至幾丈遠的地方去了。
有一次,被人稱為“萬斤力”的人誇下海口說:“我跑遍全國七省,沒有一個人能打敗我”。他的雙手,可以把石頭捏成粉未,曾在北京中連破九門。在京城貼出文告,他要親自與楊無敵父子比一比高低,讓大家看一看。這時祿禪父子已在鄉下、同鄉人把這一消息帶給祿禪父子。祿禪聽後不動聲色,不想去京城理睬他,而班侯再也熬不住了,說:“你不要去了,我一個可以對付得了”。於是,班侯獨往京城,雙方約在4號樓比試以見高低。比賽那天,老百姓傾城而出,集中在擂臺周圍。屆時,班侯騎一匹馬而來,“萬斤力”的雄壯體魄以達的肌肉,贏得觀眾喝彩,相比之下,班侯看來則只有一個書生樣瘦小的身體,人們一般認為萬斤力必勝無疑。比賽開始了,“萬斤力”不斷發出雷鳴般的吼叫,如同出山猛虎一般,圍觀的人均為班侯擔憂。打擂臺的寺方豎著一塊石碑,把石碑擊得粉碎。觀眾齊聲喝彩,看來,班侯已必敗無疑了。萬再次進擊直向班侯臉中襲來,只聽到班侯一聲喊,舉起雙手,姓萬的已跌倒在數丈開外了,目睹班侯發功的人均歎息不止,拍手稱快,班侯則從容不迫地騎馬而歸了。
楊祿禪三子,監,字健侯,號鏡湖人稱三先生,晚年稱老先生,他的拳術剛柔並濟,達到很深的境界,特別善於使巧勁。他的門徒甚多,傳授大、中、小三種架子。對於刀、劍、槍等也極為鑽研,每次比賽均獲勝利。他性格溫和,在比賽或練武時,對任何人也不輕視,為大家最喜歡的乃是他用一個手指的指端對住某件東西,立即可以叫它分開來的本事。
健侯的手法敏捷、眼神、身法都非常地好。發勁時百發百中。有一次去北京某戲院看戲一演員表演中突然手發軟,手中短刀脫手向觀眾飛來,健侯眼明手快,立即把刀擋住,並送上臺去。他還能使燕雀以從其掌心中飛去。
健侯有三子,長子叫兆熊,號少侯,次子叫兆元,年輕時夭折,三子叫兆清,號澄甫長大後,成為楊氏拳術之宗師,世稱楊老師。少侯子叫振聲。
澄甫有四個兒子,振銘、振基、振鐸、振國。在繼承楊家拳術方面,以振銘和振基的武藝較為精良。
澄甫之兄,少侯,秉性剛強但脾氣暴躁,威風凜凜,以散手最為優異,功屬上乘。他動作迅速,拳架沈著,幅度小,喜歡攻擊。一生堅持鍛煉培未嘗懈怠。但從學者很少。有一次,北京宣武門外有兩個大漢,圍著打一個力弱不支的人,見到這個情況,少侯義憤填膺,插在其中,把兩個大漢扔到很遠的地方去。
楊澄甫從幼年開始,就在其父親自指導下,接受拳藝,年輕時發奮鍛煉,其武藝隨年齡的增大不斷進步,對拳術精華所在亦不斷斷有所認識,他從小父親健侯那�也受到了教育。功夫已臻化境。他富有聰明才智、精力旺盛,成為楊家拳術的一代宗師。
澄甫曾應劉氏的邀請,前往武漢,當時,武漢的武術界舉行劍術比賽,人們邀請澄甫參加比賽,但他謝絕比試,經再三要求,他說,我即使比試也用竹劍,根本不理解澄甫的用心所在,直向澄甫刺來澄甫竹劍擊中對方手腕,對方的劍應聲附落於地,其手腕已斷,澄甫深感遺憾。
澄甫容貌魁偉,性格溫厚,完全繼承了其父健侯的風度。他的拳術綿�藏針、剛柔相濟,具有放得開、收得攏、開展大方的特點。他的拳勢主要是舒展大方、緊湊,為許多人所欣賞和仿效。跟他學藝者甚眾,譽滿南北。他門下的徒弟中具有名望的人很多:有陳微明、閻月川、武彙川、崔毅士、葉大密、董英傑、傅鍾文、濮玉等。

楊式太極拳  
人民體育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 北京
傅鍾文 演述/周元龍 筆錄/顧留馨 審  (本書由萊州機器貓提供)

楊式太極拳簡介

河北永年人楊福魁,字露禪(1799-1872),幼年家貧,約於十歲時去河南溫縣陳家溝謀生,從陳氏拳師陳長興(1771-1853)學習架式寬大的陳式老架太極拳。及至壯年,他返�傳習,以其術能避制強硬之力,當時人們稱作“沾綿拳”,或稱“軟拳”或“化拳”。永年望族武澄清、武河清(字禹囊)和武汝清兄弟三人素好武術,亦露禪學太極拳。汝清任職刑部四川司縣員外郎,薦露禪去北京教拳,清廷親貴王公、貝勒多從受業,露禪名遂大噪,旋任旗營武術教師。露禪為了適應某些物件,逐漸刪改了原有發勁、躥跳、震足和難度較高的動作;後經其三子健侯(字鏡湖,1839-1917)修訂為中架子,又經健侯第三子澄甫(1883-1936)一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子,以區別于其伯父楊班侯(1837-1892)所傳習的小架子,成為現代流行最廣的楊式太極拳。楊式從陳式老架繼承發展而來,楊式動作簡潔,綿綿不斷,不同於陳式的快慢相間,蓄發相變;楊式動作簡潔,運勁似抽絲式地圓轉,不同於陳式的纏繞轉折,運勁似螺旋那樣明顯;在動作和呼吸自然結合方面,楊式單純採用“氣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陳式的“丹田內轉”與“氣沉丹田”相結合的方法;楊式太極拳平正簡易的練法,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這是楊式比較陳式開展普遍的主要原因。

楊氏祖孫三代,以武技負盛譽于北京,平時選擇年輕力壯者悉心教授,因此門牆桃李,繼承有人。特別是在1928年,澄甫由北京到南方,授拳于南京、杭州、廣州、漢口等地,其架式遂傳習於全國各地。

楊澄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架式舒展簡潔,結構謹嚴,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靈沈著兼而有之。練法上由鬆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的年齡、性別和體力條件,以及學拳者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又適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正由於楊式太極拳姿勢開展,輕沉自然,中正圓滿,渾厚莊重,平正樸實,因之,能很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

楊澄甫在生前演拳時,循規蹈矩,明規矩而守規矩,脫規矩而合規矩,輕靈穩重,中正圓滿,剛柔內含,氣勢騰然。我們從本書插圖的姿勢,即可以看出其周身極其合乎太極拳鍛煉要領的典型風格。

楊澄甫曾說:“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藏針的藝術”,“姿勢要中正圓滿、沈著鬆靜;動作要輕靈圓轉,純以神行”。實際上,這是他本身造詣的自述。

楊澄甫到南方後,對太極拳可用業療病保健這一認識,逐漸明確。例如,在澄甫初到上海演拳時,分腳蹬腳動作仍保持踢腿有風聲的快速練法,但後來就改為緩緩踢腿,落點時作隱於內的踢腿發勁。其他拳勢練法,也改為綿綿不斷,速度趨於均勻。

楊澄甫體格魁偉,推手技巧精妙,善化善發,獨步一時,出手綿軟而內似鋼條,動之至微,引之至長,發之至驟,凡身受之者,未覺其動而已騰空跌出,以故學拳者既愛其術,又複樂於從學。

澄甫兄少侯(1862-1930),拳技得自其伯父班侯者為多,性格也近于班侯之剛好鬥。其拳式原與澄甫一致,晚年始變化拳式,架高步活,動作緊小而快慢相間,發勁剛脆,豁然有聲,目光四射,閃若電光,冷笑險嬉,哼哈作聲,氣勢逼人。其技術特點為:以柔克剛,應用粘隨;出奇制勝,應用抖接。其手法有:碰啄拿劈、分筋挫骨、點穴、閉戶、按派、截派。其運勁有:粘隨抖接,犯者立僕。少侯教授學生時不問對象,搭手即打,而其帶喜怒哀樂的神態,功淺者亦難依樣畫瓢,學者雖愛其技而鮮克終學。故雖與澄甫齊名,而以澄甫所傳為盛。

澄甫中年拳姿,渾厚雄壯,氣勢騰然。其弟子陳微明為寫《太極拳術》一書(1925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闡發其拳理。澄甫複請人編寫《太極拳體用全書》(1934年上海大東書局出版)。其時,澄甫體重有290磅,所照姿式沈著鬆靜,剛柔內含,已臻爐火純青之境。楊氏祖孫三代,長年教拳,教材教法上不斷創新,適應群眾需要,其拳術在近代傳佈最廣。(顧留馨)

前言

為了繼承楊澄甫老師精湛的太極拳技術,我受人民體育出版社之托,自1961年5月開始編寫本書,直至1962年8月才全部寫完。本書中“楊式太極拳簡介”一文是顧留馨同志寫的,文中概括地介紹了楊式太極拳的淵源、發展和特點。

“太極拳之練習談”和“太極拳說十要”兩文,錄自先師楊澄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並在三兩處做了某些刪節,以作為讀者練習本拳套時的指南。拳路圖解和推手圖解兩部分系由我演述,由周元龍同志筆錄和繪圖。

編寫本書的目的在於繼承傳統套路,並不以技擊為主,所以只在動作方面作了較詳細的說明,對於技擊作用則從略。在動作要點方面,我根據《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原來架式,同時參考先師所著《太極拳使用法》而編寫的,另外我儘量將過去先師教導我時對每個姿勢所提出的要求寫出,未曾增減,公諸同好,以為楷式。在圖照方面,有76幅是按照先師原有拳照加以摹繪的,其餘是根據練法和動作分解上的需要而添繪的。

在編寫本書過程中,國家體委武術科和上海市體委曾予以大力支持,尤其是顧留馨同志除了為本書撰寫簡介外,還對本書進行審閱,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此外,先師次子振基和三子振鐸曾為本書校訂。我在這�謹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由我主編,但限於水平,所有演述難免有不到之處,熱忱希望讀者不吝指正和批評。

傅鍾文謹識1962年8月於上海

目 錄

第一章 太極拳要領
太極拳之練習談
太極拳說十要
第二章楊式太極拳圖解
楊式太極拳拳式名稱順序
關於圖解的幾點說明
楊式太極拳圖解
楊式太極拳架式
第三章楊式太極推手
定步推手
活步推手
大履
附錄

第一章太極拳要領

太極拳練習談        楊澄甫口述/張鴻達筆錄

中國之拳術,雖派別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術,歷來古人窮畢生之精力,而不能盡其玄妙者,在在皆是,學者若費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積月累,水到渠成。

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藏針之藝術,於技術上、生理上、力學上,有相當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須經過一定之程式與相當之時日,雖然良師之指導、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緊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鍛煉。否則談論終日,思慕經年,一朝交手,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謂。終思無益,不如學也。若能晨昏無間,寒暑不易,一經動念,即舉摹練,無論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則一也。

近來研究太極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為武術前途喜。然同志,專心苦練,誠心向學,將來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於兩途,一則天才既具,年力又強,舉一反三,穎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滿足,遽邇中輟,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經一載,拳、劍、刀、槍皆已學全,雖能依樣葫蘆,而實際未得此中三味,一經考究其方向動作,上下內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則式式皆須修改,且朝經改正,而夕已忘卻。故常聞人曰:“習拳容易改拳難”。此語之來,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輩者,以誤傳誤,必致自誤誤人,最為技術前途憂者也。

太極拳開始,先練拳架。所為拳架者,即照拳譜上各式名稱,一式一式由師指教,學者悉心靜氣,默記揣摹,而照行之,謂之練架子。此時學者應注意內外上下:屬於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學之時,先此數句,朝夕揣摹,而體會之,一式一手,總需仔細推求,舉動練習,務求正確。習練既純,再求二式,於是逐漸而至於習完,如是則毋事改正,日久不致更變要領也。

習練運行時,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閉氣;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此二句,學內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

一、摹練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所謂要“頂頭懸”,若有物頂於頭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謂懸字意義也。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化中一緊要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當隨時吞下,勿吐棄之。

二、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沉肩轉腰之活動,初學時節須注意,否則日久難改,必流於板滯,功夫雖深,難以得益致用矣。

三、兩臂骨節均須鬆開,肩應下垂,肘應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運臂,以氣貫指,日積月累,內勁通靈,其玄妙自生矣。

四、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于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於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曲至垂直為准,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姿勢。
五、腳掌應分踢腿(譜上左右分腳或寫左右翅腳)與蹬腳二式,踢腿時則注意腳尖,蹬腿時則注意全掌,意到而氣到,氣到而勁自到,但腿節均須鬆開平穩出之。此時最易起強勁,身軀波折而不穩,發腿亦無力矣。

太極拳之程式,先練拳架(屬於徒手),如太極拳、太極長拳;其次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履、散手;再次則器械,如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槍(十三槍)等是也。
練習時間,每日起床後兩遍,若晨起無暇,則睡前兩遍。一日之中,應練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後,飽食後,皆宜避忌。

練習地點,以庭園與廳堂,能通空氣,多光線者為相宜。忌直射之烈風與有陰濕黴氣之場所,因身體一經運動,呼吸定然深長,故烈風與黴氣,如深入腹中,有害於肺臟,易致疾病也。練習之服裝,以寬大之中服短裝與闊頭之布鞋為相宜。習練經時,如遇出汗,切忌脫衣裸體,或行冷水揩抹,否則未有不罹疾病也。

太極拳說十要    楊澄甫口述/陳微明筆錄

一、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鬆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國。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問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仍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八、內外相合: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為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為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問矣。九、相連不斷: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迴圈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求靜:外家拳術,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禦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意焉。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