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126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4-8 12:59:12

“萊陽三山”一脈相傳的太極螳螂拳法,作爲中國古傳武術流派的傳承載體,有著古老、科學而合理的武功訓練體系及特點,本文旨在對古傳太極螳螂拳的原貌作一概括及論述
太極螳螂拳命名的由來
現在的螳螂拳流派,其發源地爲山東萊陽,後在山東的膠東半島形成四大流派,即“太極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此外尚有一些小的流派如精手螳螂等。流傳于煙臺市萊陽之外的螳螂拳流派似乎更多,螳螂門流派如繁花似錦,蔚爲壯觀。
實際上,螳螂拳在清道光年間梁學香時就叫作螳螂拳。並沒有別的什麽稱呼。也沒有今日衆多的分類。因爲在那時之前,螳螂拳是一脈相傳的,只在爲數不多的嫡系中掌握著。
到了道光年間梁學香時期,螳螂拳才開始對外傳授,外界才有螳螂門宗法顯現,但這一個時期的傳人相對而言也不是很多。大家仍保持著螳螂拳的原樣練習。
真正使螳螂拳成爲中國武術史上舉重輕重的奠基者是姜化龍及宋子德先生。諸多螳螂拳流派的産生也是在這個時期,在這個時期�,通過姜化龍、宋子德、萊陽三山(王玉山、崔壽山、李昆山)的身體力行,以實戰真功,演繹了嫡派螳螂門武功的威力,使螳螂拳成爲武術界空前矚目的武術流派。這一時期,各派武術名家,多以練習螳螂拳爲榮,帶藝從師者很多,練習者更多,由於是帶藝從師,練習者又各有體會,在沒有完整的繼承嫡派螳螂拳的前提下,將螳螂拳與其他流派技藝融合,遂形成了現今諸多的螳螂拳武術流派。
宋子德先生作爲梁學香、姜化龍螳螂拳的繼承者,針對螳螂拳流傳廣泛,但相對都不純正。爲了與流傳於世的衆多螳螂拳作一區別,宋子德、姜化龍先生隨將姜化龍-宋子德-萊陽三山一脈嫡傳的螳螂拳命名爲“太極螳螂拳”,至今萊陽三山的嫡系繼承人,仍以太極螳螂爲本門門派標誌。
太極螳螂拳釋名:以太極陰陽學說貫通全拳。
應該說太極螳螂並非是另起一派的螳螂拳,他是古傳螳螂拳的載體與精華再現。他的命名原因爲:以太極陰陽學說貫通全拳。
似乎大家聽到太極螳螂拳的名字,應該是太極拳與螳螂拳的合體。實際上這是完全錯誤的。太極螳螂就是古傳的老螳螂,螳螂拳起源於明未清初的王朗,從太極拳的拳史來看,實際上也是起源於明未清初之際,兩拳的創始,並沒有交合點,螳螂門的“十八家拳祖姓名“一直以來,是螳螂拳起源各種拳的記載,這十八家拳之中,並沒有太極這一個名字,最初的太極,也並非稱作太極。
太極螳螂拳的命名,來自于易經、周易。太極螳螂以《易經》的太極陰陽學說貫通全拳。《太極螳螂拳譜》部分的解說爲:“天爲一大周天,人爲一小周天,太極螳螂拳,亦一小周天也。在太古之初天地混沌不清共爲體。即所謂渾然一太極也。自磐古開天劈地。輕清者上浮爲天,混濁者下降爲地。天地既分。天爲陽,地爲陰,陰陽乃尊後由陰陽之中,有分四季、八節、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人身之構造,以腰爲主體。由腰又分後脊,兩大筋、四肢,八節,手足加八節。共爲六十四節,全身三百六十五小節。”
在太極螳螂拳中,最核心的拳法只有亂接、分身八肘、崩補、摘要,在核心的拳法之中,是以亂接、分身八肘爲母拳。亂接拳中,則以陰陽、剛柔、虛實六字爲主體。總稱之爲六爻。六六三十六,故亂接拳中之三十六手,爲拳之三十六母。或許這樣講起來大家看著費解,下面則是太極螳螂亂接拳的拳譜:“爲行手、一起太極、又四象、二陰陽。。。”從拳譜上看太極螳螂的母拳亂接實際上就是一起太極生兩翼。即左右二陰陽。兩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即分身八肘,由亂接化出螳螂拳中的另一母拳分身八肘拳法。分身八肘拳法則是以陰陽剛柔,進退虛實,八字爲主宰。八卦演變爲六十四卦,八肘亦演變爲八八六十四肘,由六十四肘內,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推究。又生出三百六十五手(指摘要拳法)。而異。惟大、小之區別。天有四季,人有四肢,拳有四象。天有八節,人有八節。拳有八肘。天有十二,人有十二經,拳有十二柔,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5節,拳有三百六十五手,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氣、血、精。拳有三寶左、中、右。”由此可知,太極螳螂拳法完全是以《易經》的太極陰陽學說作爲依據的。
另外就太極螳螂拳的運動特點來看,也可以看出處處貫通“太極陰陽學說”的理論。太極螳螂拳法以圓爲載體,動作多是圓弧,弧中求直。一正一反,恰如太極陰陽圖。
太極螳螂拳的整體風貌:螳螂之體、太極手、寒雞步
《太極螳螂拳譜》中記載著“螳螂之體、太極手、寒雞步”。
譜中論述爲“太極手千變萬化,寒雞步變化無窮,手出則映映忽忽,手發如雷,如霹靂,不動如山嶽,動則如閃電,猶如水湯火燒一般。
“螳螂之體”
在這�的螳螂之體,並非是指螳螂拳是象螳螂之形,類比螳螂動作而成,而是取了螳螂對敵體用之意。螳螂捕蟬對敵時,形法是極爲靈活的,其動作的前後左後晃動,可將所有的進攻化於一瞬,敵雖有千斤之力,但著體無幾,這就是太極螳螂所取螳螂之意,取螳螂之閃轉騰挪之勢,拳譜中“對敵手法要訣“所講的“凡立勢不可站定,凡交手須是要走,千著萬著,走爲上著,進爲高著,閃轉騰挪爲妙著。”即爲此意。
太極手
太極螳螂之所以稱“太極”兩字,應該說太極手是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太極手的手法爲走弧入弦,攻守合爲一體,攻即守,守即攻,動靜相兼,快慢結合,聲東擊西,指上打下,打下而捎上,一打一探,上提下滾分左右、虛實陰陽與剛柔、動手高低左右接、手動足進參互就的螳螂打法,
《太極螳螂拳譜》中所論的“陰陽、剛柔、虛實”實際上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技擊原理。
從這�也可以體現出太極螳螂拳以周易、易經之太極陰陽學說貫通全拳。
寒雞步
寒雞步則是太極螳螂的步法特點。《中國武術拳械錄-螳螂拳》部分有對太極螳螂寒雞步的一段評述:“前腿欲直非而非直,後腿似屈而非屈,便於起動進退,宜於飛腿使足之勢,體現”閃轉騰挪之靈巧,以達歌訣中所述“陰陽要轉,兩手要曲,前腿要直,後腿要彎”之用意“應該說是很貼切,很有道理的。
太極螳螂拳的勁力特點:囫圇勁
任何一種技擊術,都是在研究勁力,這是因爲,所有的技擊作用,都是勁力的作用。所以,論拳必然要論勁,作爲古傳的太極螳螂拳來講,他的勁力,就是以“囫圇勁”爲標誌的。
什麽是囫圇勁?這要先看“囫圇”一詞。囫圇,是土話,就是整個的意思,所以囫圇勁,就是周身一體的整勁。太極螳螂拳的勁力,就是周身一體的整勁。
囫圇勁的發出,出自於多個部位的配合,《太極螳螂拳譜》中稱爲:“五合三摧”手眼、眼心、肩腰、身步、上下的五合及手摧、身摧、步摧的三摧。用現代的術語說,就是周身的協調一致,才能打出這種勁力,當然要練出這種勁力,並非是一日之功。
太極螳螂理論體系:
1.短打緊要歌訣
進退虛實、躥跳出入、閃賺騰挪、開合收閉、長短起落
2.手法綱目
翻車轆轤捶、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柔
七勢集連拳、總是十八湊、全身十二捶、閃賺雙手扣
3.七長八短
七長:順步倩長、搖步入手、纏封雙掌、迎面通捶、剿手砍掌、翻身疾入、韓通通背
八短:迎面頭捶、靠身臀捶、蹲身膊捶、粘拿胸捶、雙膝雙肘
4.十六字拳法綱要:硬崩實砸、提拿封閉、粘黏幫貼、來叫順送
太極螳螂拳的技擊手段:
玉環手、蹬蹋、十二字訣、打法十三門、分身十二盤肘貼身藏、十二步、二十二腳、先行要手十八著、不招不架要手十二著、連招代打手法十二著等等。以上的技擊手段,只是太極螳螂中的一小部分,可以說太極螳螂的技擊心法是歷代先輩的心血集成,有著太極螳螂門的獨特特點及風格。可謂傳統武術的一寶。
總的來講,太極螳螂拳功法講究:刹式塌腰把肩吞,用功之道此爲真,頭如波浪,身如楊柳,手似流星,步如盤根,出於心靈,發自性能,似剛非剛,似實而虛,熟極自神,久練自化。
因限於篇幅,這�就不在對太極螳螂理論及技擊手段部分作詳細論述了。以後將有專文論述這一部分內容。由於成文傖促,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歡迎方家指正,以期共同切磋提高。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BarbaraXanthe
見習騎士 | 2010-11-30 03:46:20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