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813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4-19 16:39:49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爲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府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爲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禦衆之形,快何能爲。立如秤准,活如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爲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爲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

  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爲論。

  拳論

  一舉動中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爲『十三勢』也。

  【原注雲:此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太極拳由張三豐所創此說法,始於武禹讓,但據考證並非如此,故此文何人所作無法得知】

  打手歌

  掤捋擠按須認眞。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吾。

  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

  拳經總歌

  陳王廷著(明末清初時人,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擱橫采也難敵。

  鈎掤逼沈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衝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掛面腳,左右邊簪莊跟腿,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藏頭蓋面天下有,慣心剁脅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注:此歌見於陳氏兩儀堂本拳譜,歌詞顯受戚繼光(拳經)影響,爲總括太極拳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爲陳王廷原著。】

  十三勢歌

  清乾隆年間山右王宗嶽

  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 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 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 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闾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爲准。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眞切意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贻歎息。

  十三勢行功解

  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沈著松靜。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煉鋼。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複連。往複須有折叠。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心爲令。氣爲旗。腰爲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股。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太極拳經譜

  清同光時期陳鑫

  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阖辟動靜,柔之與剛。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見忽藏,健順參半,引進精詳。或收或放,忽弛忽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眞積力久,質而彌光。

  盈虛有象,出入無方,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賓主分明,中道皇皇,經權互用,補短截長。神龍變化,儲測汪洋?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繞急相將。高擎低取,如願相償,不滯於迎,不涉於虛。至誠運動,擒縱由余,天機活潑,浩氣流行。佯輸詐敗,制勝權衡,順來逆往,令彼莫測。因時制宜,中藏妙訣,上行下打,斷不可偏。聲東擊西,左右威宣,寒往暑來,誰識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環,上下相隨,不可空談。循序漸進,仔細研究,人能受苦,終跻渾然。

  至疾至迅,纏繞回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日中則反,月滿則虧。敵如詐誘,不可緊追,若 界限,勢難轉回。況一失勢,雖悔何追?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腸,不可稍讓;如讓他人,人立我跌,急與爭鋒,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據形勝,一夫當關,萬人失勇。沾連粘隨,會神聚精,運我虛靈,彌加整重。細膩熨帖,中權後勁,虛籠詐誘,只爲一轉;來脈得勢,轉關何難?宜中有虛,人己相參;虛中有實,孰測機關?不遮不架,不頂不延(遲也),不軟不硬,不脫不沾,突如其來,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覺如風摧倒,跌翻絕妙,靈境難以言傳。試一形容:手中有權,宜輕則輕,斟酌無偏;宜重則重,如虎下山。引視彼來,進由我去;來宜聽眞,去貴神速。一窺其勢,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機會,恐難再得!一點靈境,爲君指出。

  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有定,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臥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迥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宰乎其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氣不離理,一言可罄,開合虛實,即爲拳經。用力日久,豁然貫通,日新不已,自臻神聖。渾然無跡,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虛靈,豈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

  清同光時期陳鑫

  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恆用此勁,故與人交手,自然此勁行乎肌膚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爲其根之理也。或以爲軟手;手軟何能接物應事?若但以跡象視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爲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檔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沈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在前者爲的;頂不可倒塌,胸中沈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鈎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閑之神,盡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停,無少偏倚,而爲開合之妙用也。其爲道豈淺鮮哉!

  太極拳推原解

  清同光時期陳鑫

  太極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者也。然其理實根乎太極,而其用不遺乎兩拳。且人之一身,渾身上下都是太極,即渾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樞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靜;能敬而靜,自葆虛靈;天君有宰,百骸聽命。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爲其根。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百會、中極,一體管鍵。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手眼爲活,不可妄動。其爲氣也,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天地,配義與道,端由集義,渾灏流行,自然一氣。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進爲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條理縷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變化猶龍,人莫能測,運用在心,此是眞訣。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內以修身,外以制敵。臨時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離,不沾不脫,接骨鬥筍,細心揣摩,眞積力久,升堂入室。

  太極拳總論

  陳鑫

  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

  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極,空空迎化歸烏有。

  用武要言

  陳鑫

  要訣雲:捶自心出。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心氣一發,四肢皆動,足起有地,動轉有位,或粘而遊,或連而隨,或騰而閃,或折而空,或而,或擠而捺。

  拳打五尺以內,三尺以外,遠不發肘,近不發手,無論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敵以得人爲准,以不見形爲妙。

  拳術如戰術,擊其無備,襲其不意,乘擊而襲,乘襲而擊,虛而實之,實而虛之,避實擊虛,取本求末。出遇衆圍,如生龍活虎之狀,逢擊單敵,以巨炮直轟之勢。

  上中下一氣把定,身手足規距繩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雲:能去,能就,能剛,能柔,能進,能退,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來勢之機會,

  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

  要訣雲: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爲先。

  戰鬥篇雲:擊手勇猛,不當擊梢,迎面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類似鷹鶴下雞場;翻江撥海不須忙,單鳳朝陽最爲強;雲背日月天交地,武藝相爭見短長。

  要訣雲:發步進入須進身,身手齊到是爲眞,法中有訣從何取,介開其理妙如神。

  古有閃進打顧之法:何爲閃,何爲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爲打,何爲顧,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

  古人雲:

  心如火藥,手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奇神。

  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襲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

  左過右來,右過左來;手從心內發,落向前落。

  力從足上起,足起猶火作。上左須進右,上右須進左,發步時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穩當,身要莊重,去時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氣要均停,出入以身爲主宰;不貪,不歉,不即,不離。

  拳由心發,以身催手,一肢動百骸皆隨;一屈,統身皆屈;一伸,統身皆伸;伸要伸得盡,屈要屈得緊。如卷炮卷得緊,崩得有力。

  戰鬥篇雲:不拘提打,按打、擊打、衝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頭打、手打、高打、低打、順打、橫打、進步打、退涉打、截氣打、借氣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總要一氣相貫。出身先占巧地,是爲戰鬥要訣。

  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

  打手要狠,不狠則不濟。腳手要活,不活則擔險。

  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發身:要鷹揚猛勇,潑皮膽大,機智連環。

  勿畏懼遲疑;如關臨白馬,趙臨長板,神威凜凜,波開浪裂,靜如山嶽,動如雷發。

  要訣雲:人之來勢,務要審察,足踢頭前,拳打膊乍,側身進步,伏身起發。

  足來提膝,拳來肘發,順來橫擊,橫來棒壓,左來右接,右來左迎,遠便上手,近便用肘,遠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風,審顧地形,手要急,足要輕,察勢如貓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齊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敵如摧草。

  戰鬥篇雲:善擊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勢。

  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協並中心。前打一丈不爲遠,近打只在一寸間。

  要訣雲:操演時面前如有人,對敵時有人如無人。

  面前手來不見手,胸前肘來不見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勝人,身要攻入,步要過人,頭須仰起,胸須現起,腰須堅起,丹田須運起,自頂至足,一氣相貫。

  戰鬥篇雲:膽戰心寒者,必不能取勝。不能察形勢者,必不能防人。"

  先動爲師,後動爲弟,能教一思進,莫教一思退。

  膽欲大而心欲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運乎二氣,行乎三節,現乎四梢,統乎五行。

  時時操演,朝朝運化,始而勉強,久而自然。

  拳術之道學,終於此而已矣。

  【按語:此論原爲形意拳譜,經陳鑫以太極拳理法加以修訂約十之二、三。定名爲《三三拳譜》。

  1935年,陳照丕編著《陳氏太極拳匯宗》,收入此論,但標爲陳長興所著。又對陳王廷《拳經總歌》及長拳一百八勢譜,俱標爲陳長興所著,謬矣。

  按,炮唾練至剛快發勁階段,近似形意拳、心意拳,其理法亦頗多相通處,故爲編入,供練習炮捶者參考。1981年8月顧留馨記】

  太極拳十大要論

  陳鑫

  第一章理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爲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髒俯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爲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欤!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爲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而爾,急加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禦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己然。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第二章氣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爲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爲陽,吸則爲陰,上升爲陽,下降爲陰,陽氣上升而爲陽,陽氣下行而爲陰,陰氣上升即爲陽,陰氣下行仍爲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爲清,降而下者爲濁,清者爲陽,濁者爲陰,然分而言之爲陰陽,渾而言之統爲氣。

  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爲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爲二,而貫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爲拘拘焉耳。

  第三章三節

  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爲三節而論,可謂得其截法: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頭爲上節,胸爲中節,腿爲下節。以頭面言之,額爲上節,鼻爲中節,口爲下節以中身言之,胸爲上節,腹爲中節,丹田爲下節。以腿言之,膀爲恨節,膝爲中節,足爲梢節。以臂言之,膊爲恨節,肘爲中節,手爲梢節。以手言之,腕爲根節,掌爲中節,指爲梢節。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要之,既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爲一節,夫何爲三節之有哉!又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雲乎哉!

  第四章四梢

  試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爲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爲血之梢,血爲氣之海,縱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雖乎血以生氣;不雖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發欲衝冠,血梢足矣。抑舌爲肉之梢,而肉爲氣之仁,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非齒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自足矣,豈複有虛而不宜,實而仍虛之弊乎!

  第五章五髒

  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髒以成形,即由五髒而生氣,五髒實爲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爲心,肝,脾,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有潤下之功。此及五髒之義而猶准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要不能離乎斯也。其在於內胸廊爲肺經之位,而肺爲五髒之華;蓋故肺經動 ,而諸髒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爲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經之位也。心爲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爲肝,左爲脾,背之十四骨節爲腎,至於腰爲兩背之本位,而爲先天之第一,又爲諸髒之根源;故腎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髒之部位也。

  然五髒之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爲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第六章三合

  五髒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台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膀相合,右肩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執非內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髒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章六進

  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爲六陽之首,而爲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爲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爲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爲矣;此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爲六進,此六進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章身法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

  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

  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

  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

  高,則揚其身,而身有增長之意。

  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

  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直前。

  當退則退,速其氣而回轉扶勢。

  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

  側顧左右,左右惡敢當我哉。

  而要非拘拘焉而爲之也。

  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爲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爲左右。總之:現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乎。

  第九章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

  以故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爲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

  而所以爲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變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以爲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爲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欤!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爲用大矣哉!

  第十章剛柔

夫拳術之爲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谙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還 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遊,連,隨,騰,閃,折,空,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