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icefirecar
公爵 | 2022-8-28 01:09:06

藉由數據趨勢找特性 從慢到快的NBA走向

NBA自成立以來至今已經有超過4000名以上球員的出賽紀錄,從以前大多都還是以美國本土球員居多,到如今外籍球員已經逐漸站穩一席之地,也同樣從紀錄數字中可以觀察到其現象。前任聯盟主席David Stern任內就相當致力於NBA的全球化,從1980年開始很少看到外國面孔到現在聯盟國際球員佔比超過23%,絕對是讓現代球風得以獲得這麽多變化的關鍵...

作者:Thousand

今年恰逢NBA75週年,在逐漸習慣疫情對比賽造成的影響後,雖仍然有不少球員因傷病缺席賽事,但相對上季的許多不確定性,本季各隊在陣容的完整性和配套措施上也都較為成熟。同時許多支球隊也更換了總教練,讓整體球風變化性呈現更加豐富的樣貌,也使以往所認知的巨星至上風氣逐漸轉變。

特別是包含湖人、籃網或快艇皆於首輪及附加賽,早早就脫離爭冠的行列。無疑彰顯其他小市場球隊利用體系去打造相對應的風格,正逐漸成為當今聯盟的主流。而數據肯定是現今所有球隊在比賽分析時的標配,不管是針對球員個人發展、球探在尋覓適合的人選,還是關於比賽計畫的制定,都能透過指標來觀察過去到未來的趨勢。

NBA自成立以來至今已經有超過4000名以上球員的出賽紀錄,從以前大多都還是以美國本土球員居多,到如今外籍球員已經逐漸站穩一席之地,也同樣從紀錄數字中可以觀察到其現象。前任聯盟主席David Stern任內就相當致力於NBA的全球化,從1980年開始很少看到外國面孔到現在聯盟國際球員佔比超過23%,絕對是讓現代球風得以獲得這麽多變化的關鍵。

aspect-qZRMcepRVm-700xauto.jpeg

以今年季後賽為例,包含金塊、小牛、爵士和公鹿等,幾乎都是由國際球員擔任陣中核心美國本土球員為輔,這在90年代絕對是相當罕見的情況,即使放眼到2010年初期也鮮見讓國際球員負責球隊的核心運轉。在今年一些大放異彩的球員也有許多來自國外,不論是在首輪看守Chris Paul的後衛Jose Alverado,或者頻頻利用外線和腳步懲罰Joel Embiid的Precious Achiuwa,都是相當突出的角色球員案例。

將國際球員培養成主力,搭配這幾年聯盟節奏越來越快的方向,也在這幾年例行賽一些進階數據中得到驗證,其中「Elbow Touches」的樣本走向就是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議題。早在「Tracking」系統初期開始統計的2013-14球季,聯盟的平均Pace約莫落在93左右,而當時聯盟的肘區平均觸碰次數則為18次,但隨著2014-15賽季金州勇士將速度戰導入後,各隊隔年隨之仿效。也導致這項數據從原本場均肘區觸碰次數頂標超過20次的球隊有七支,一路下降到只剩下三支隊伍。

減低半場進攻比例,將比賽節奏拉升增加更多的機遇戰,是2015-16年開始的聯盟主流趨勢,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從肘區發動進攻的打法因此逐漸沒落,2018-19賽季平均超過20次的球隊更消失殆盡。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原本這項數據一直都是聯盟後段班的金塊,卻從這一年開始進入前段班,這一年也同時是Nikola Jokic場均得分跟助攻分別超過20分7助攻的起點。

aspect-nzqR6PLraa-700xauto.jpeg

作為小市場球隊的金塊,在來自賽爾維亞的Jokic身上發現了丹佛的未來。與聯盟的主流走向背道而馳,金塊開始將更多球權集中在Jokic身上,平均Pace也開始調降,讓Jokic可以在高位得到更多的發揮空間。更從長人式微的世代中,打造出一種由中鋒發動進攻的現代全新球風。

有鑒於歐洲籃球更強調半場進攻,因此他們更加著重培養球員的傳導意識,才間接使Nokic這種過往NBA較少見的「獨角獸」得以橫空出世,也令其他隊伍開始注意到這種發展可能性。所以包含溜馬、魔術等球隊,便開始嘗試讓陣中的國際中鋒擔任肘區的傳球發動者。

即便球隊未必完全仰賴中鋒負責進攻起點,仍會要求他們在這個位置協助後衛梳理進攻。例如季後賽時來自巴哈馬的DeAndre Ayton,或者例行賽時的紐西蘭巨人Steven Adams,就會負責類似的工作,而這也反映在包含例行賽或季後賽的各隊Elbow Touches數據領跑者上。

假設稱中鋒的肘區策應為相反於聯盟期望的比賽風格,而是球隊根據球員特性,去發展的陣容球風方向。那本季追蹤數據「Drives」則肯定應證了順應聯盟規則,多數隊伍所進行調整的策略。這點尤其也反應於金塊這支球隊,由於Michael Malone選擇把組織責任交給Jokic處理,因此丹佛的後衛運球突破能力需求就相對較低,本季金塊的平均持球切入次數僅僅只有31次位居全聯盟墊底,甚至比倒數第二名的籃網還足足少了6次。

aspect-1hxsqN7u7z-700xauto.jpeg

透過後衛去切入釋放外圍空間,無疑是當前顯學,因為根據魔球理論來說,球員在切入的過程裡除了能在籃下提升命中率外,同樣也能增加受到犯規站上罰球線的機率。另一方面,如今禁區球員多半都會需要擁有外線技能,讓中鋒在低位要球的機率降低,因而讓持球者自然能夠有更好的切入空間。或者利用大個子和自己配合進行擋拆,藉由掩護與在對手忌憚內線球員下滑當成誘餌,直接切入得到分數。

本季聯盟的平均持球切入次數也來到歷史新高,同時今年三月的聯盟進攻效率,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名的115。會有這樣的高效得分現象,可以從一些高得分的例子當成參照。在當時一共有6位球員有個人得分超過50分的紀錄,其中包含Kyrie Irving和Karl-Anthony Towns,正是採取大量切入為主要手段,才能得到這麼高的分數。

根據統計,Irving在對上魔術的比賽中一共利用切入13次拿到18分,Towns則是以17次切入獲得21分,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都屬於高標的得分效率。許多事情是一環牽一環的,由於籃網在Irving確定復出以後,將更多的球權比例集中在雙星的單打上,這也讓他們的場上陣型因應配置而將半場空間擴大,以利給Irving更多切入後的決策機會,也在魔術防守的對策漏洞下最終造就了60分的創舉。

aspect-Aq9vbpdPoD-700xauto.jpeg

Towns的情況也和Irving類似,只是差別在於這一直都是Chris Finch接手以來的重點策略。本季灰狼是全聯盟出手第二多接球後出手的隊伍,會有這樣的數據主因來自Finch希望可以透過Towns的禁區吸引力,來最大化外圍的出手空間。而在Towns拿下生涯最高分的比賽裡,馬刺正是因為覬覦這點,所以讓禁區球員盡可能在第一拍就要擋住Towns,只是在Towns外圍投開後,很快就利用自己的速度去擺脫對位者,同時在後方沒有足夠等級的協防者時,讓他獲得更多的切入空間拿下分數。

在聯盟如今更加強調空間和速度的基礎下,各隊也開始先從掌握自家球員特性開始,去盡可能拿出相對應的方法來構築體系。從速度慢的肘區進攻,到執行更多的切傳快速球風,如今都已經自成一格,有助於聯盟整體的比賽可看性越來越豐富,創造更多不同樣貌的競技內容。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