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0948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a447
公爵 | 2010-5-21 05:22:29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5/21 04:21"

記者陳永吉/特稿

上市櫃公司透過私募普通股大吃小股東豆腐,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今年特別離譜,如果今年提出私募案的一八○家公司股東會都順利通過議案,且私募增資完成,那以後上市櫃公司要以過去「正當」管道籌資更將微乎其微,因為私募增資通常對大股東最有利,主管機關應該重視失控的籌資環境。

一般而言,私募就是引進資金,除了可補足帳上資金的不足外,另一方面就是引進策略投資人,但通常排除原股東及員工優先認購權利,而洽特定人認購,如此一來,就給大股東上下其手的空間。

簡單的說,大股東原本手中就有持股,透過私募認購較低成本的股票來增加持股後,再將老股換個方式在市場出售,持股比例依然不變,但低價認購的私募與老股至少兩成價差,等於穩賺不賠;而這些個股會有一個特色,就是在私募定價期間,公司股價漲不動,通常就是大股東壓低私募價給自己認,等私募案完成後,大放利多股價大漲特漲,再將老股出脫,成功賺到價差。

如果這些公司,把私募價訂在面額十元之下,這中間的價差,公司還要當成累積虧損,損害股東權益,等於讓全體股東剝兩層皮,大股東先賺價差、小股東還要承受公司淨值縮減的慘況。

另一種情況,則是透過私募引進策略投資人,通常這種股價就會先拉高,因為推高股價可募得更多資金,並且不會稀釋過多原大股東的權益。

面對這麼多公司的私募案,身為小股東,首先要判斷公司是否真的有資金需求,若公司負債比還不到五成,帳上現金也充裕,辦私募增資的目的投資人就要了解清楚;至於是否真的要引進策略投資人,小股東也要打電話到公司問個明白,如純粹只是大股東要認私募股,那還是奉勸投資人,消極的作法就是不要把委託書給公司,讓股東會私募議案無法過關,積極的作法則乾脆不要當那家公司的股東,免得權益受損被當冤大頭。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