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icefirecar
公爵 | 2022-9-17 22:15:32

圍繞球星單體打轉 NBA「核心理論」的過去與未來

「核心理論」顧名思義代表著場上四名球員圍繞著單一個體運轉,透過強大的個人能力來以此延伸出一支球隊的體系。這樣的現象相對起來在NBA較常發生,理由在於雖然能打到世界最高等級籃球殿堂的球員,多半本身就具備極為優異的身材條件與籃球水平,但能真正以一己之力撐起整支球隊進攻系統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作者:Thousand

西元1500年哥白尼首次對外發表日心說,而在科學驗證之後,至今這項學說仍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宇宙觀。將太陽視為宇宙中心,一旁圍繞著包含地球在內等行星,這種情境也被包含Seth Partnow和Ben Taylor內,這類以籃球數據當成志業的數據專家套用於賽場上,「Heliocentrism(核心理論)」正是他們所賦予的名稱。

「核心理論」顧名思義代表著場上四名球員圍繞著單一個體運轉,透過強大的個人能力來以此延伸出一支球隊的體系。這樣的現象相對起來在NBA較常發生,理由在於雖然能打到世界最高等級籃球殿堂的球員,多半本身就具備極為優異的身材條件與籃球水平,但能真正以一己之力撐起整支球隊進攻系統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當提到能以一己之力撐起球隊時,不免讓人想到2016-17球季的Russell Westbrook。在Kevin Durant選擇離開奧克拉荷馬之後,Westbrook選擇將進攻重擔攬在自己身上,那個賽季他不僅創下許多大三元紀錄,且也打破了NBA歷史紀錄以來最高的「USG%(使用率)」。在使用率的計算參數中,包含了個人與團隊的出手數、罰球數以及失誤數,以團隊當成基底來判定單一球員的回合終結率。

於該賽季Westbrook的使用率達到45.8%,相當於只要他有在場上時,每兩回合就有一回合會是由他負責終結。且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還並沒有包含他本身的助攻數,考量到他該賽季平均有10.4次助攻,意味著他直接參與場上的終結回合過程裡,就有超過50%的進攻負載量(Offensive Load)。
aspect-NlZaMssVpk-700xauto.jpeg

「籃球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你必須隨時在場上判斷何時是好的出手選擇,什麼時候又能傳出漂亮的助攻,然而一旦領悟箇中關鍵,就能很容易的擊敗對手。」歷史大三元排行搒第二名的Oscar Roberson說道。儘管Roberson所說的看似簡單,實則並不容易。在Westbrook拿下MVP那一年,他平均每場比賽可以創造21次潛在助攻,實際能轉換的分數則為25分,僅次於James Harden和John Wall。

之所以會在進攻端承擔這麼多責任,最大的理由自然是球隊主要輪替裡缺乏一個除了Westbrook以外,能夠利用自主進攻穩定創造分數的球員,這裡的創造分數並不僅僅只是得分,同時也包含了助攻。因此時任總教練Billy Donovan,便索性將球隊的進攻主軸完全圍繞著Westbrook運行,而在該球季前者的平均觸球時間,就只落後也同樣採取單核作戰火箭的James Harden。

Westbrook幾乎是近代史上在「核心理論」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畢竟光是他一人就幾乎包辦球隊超過一半的分數產出,撇除與勝利之間的直接關連性,確實在過去很難有球員能相比擬,然而實際上「核心理論」並不是一個單一樣本的案例,而是在2010年之後急速竄升的趨勢。

「核心理論」的元素包含了出手、罰球、失誤跟助攻,以此用於定義一支球隊依賴單一個體比例的程度。自2010年起,基本上只要有任一球隊將進攻重心放在一名球員身上時,所佔的百分比最低都有30%,這個狀況在1980-2000年的過程中簡直難以想像,因為在當時即便連超過25%的球員都一個也沒有。然而若追朔到最早以個人當成球隊運作主軸的案例,就不得不提及波士頓傳奇Bob Cousy。

Cousy於該球季帶領球隊拿下39勝33敗的成績,且同時是聯盟進攻效率最優異的隊伍。雖然Cousy的場均得分並不是最高,但他那高達44%的進攻負載量,卻比當年得分王張伯倫帶給一支球隊的幫助還要更多。直到1964年Roberson的45%進攻供輸,才總算有人能打破Cousy的紀錄。
aspect-4m7eXbjoQS-512xauto.jpeg

事實上2010年到2020年的過程中,球隊對於單一球員的依賴程度並非漸進式的成長,因為在前期還是由馬刺及獨行俠這些強調球權流動與進攻分配的隊伍所主宰,真正進入單核時代的分水嶺其實是在2017年。

若僅用使用率當成基準的話,在這十年內30支球隊中有超過35%的球員,在2010至2016年間只有平均約2人左右,不過這樣的現象到了隔年卻有突破性的飆升。許多球隊開始仿效雷霆及火箭,開始將大量球權集中在球星手上,但又與2000年代Kobe Bryant跟Allen Iverson那種一星負責得分的形態不同,而是讓他們可以當成團隊引擎,以利帶動整體的進攻傳動。

NBA球風的轉變與節奏與規則絕對脫不了干係,對比2015年以前還有許多陣地戰的慢節奏比賽,在金州勇士將節奏帶快,並結合小球陣容取得成功的風氣下,不少球隊也於此開始群起仿效。另一方面,有鑒於聯盟在那幾年的吹判方式,過度有利於球星的得分產出,自然也導致許多球隊開始將進攻方針建立在核心球員身上,從而在後續讓「核心理論」漸漸成為主流。
aspect-vXaYUkEFUe-700xauto.jpeg

其中提到因為吹判而得利的例子,莫過於由Daryl Morey主導,並由Mike D’Antoni和Harden領銜主演的魔球火箭了。從2014-15賽季開始Harden的罰球次數就從未低於過10次,透過他擅長利用切入與手肘碰撞容易取得犯規的特性,結合他在雷霆時期尚未開發完全的視野天賦與外圍跳投手感。火箭開始圍繞Harden建隊的實驗,無疑堪稱「核心理論」的典範之一。

休士頓以Harden當成重心的期間,不斷尋找最適合他的配菜,並藉此打造一套以兇猛進攻火力當成基礎的系統。不僅內線有能夠跟「大鬍子」配合吃餅的長人,在三分線外也換來不少可用之兵,且還都具備一定水準的防守能力,以此掩蓋Harden的短板同時讓他能在防守時有喘息空間。

在那幾年裡太空城的單打頻率一直都是聯盟名列前茅,2018-19賽季到2020年Harden的單打比例更是高得嚇人的45%跟48%,連續兩年都遠比第二名硬生生多出至少20%。

火箭能有本錢執行這麼多的單打,理由無非是因為Harden本身的效率。這名前MVP在那兩個球季依靠單打的平均每回合得分高達1.12分,假設以平均每場比賽單打超過2回合當成依據的話,Harden就只輸給2.9回合的DeMar DeRozan,且差距僅僅只有0.01分。因此也能解釋為什麼Morey會這麼放心的將建隊藍圖,圍繞在Harden,甚至可說是單打這項進攻模式上,儘管最終這支火箭始終沒有摸到冠軍地板,卻已經為「核心理論」樹立了非常值得參考的標竿。
aspect-o1k5KZwQLe-700xauto.jpeg

這種將球權集中在一名球員的打法其實也算行之有年,只是真的像Morey可以施行這麼徹底卻是獨一無二。若以是否有獲得冠軍當作成敗標準的話,似乎也有點太過嚴苛,不過在1980年代確實有一支球隊在類似情境下完成了太空城的任務。

籃球之神Michael Jordan在1987年創下在單體球員進攻負載的比例上的紀錄,那一年包含得分與創造分數的潛在數據上,他平均每回合的承擔量都超過54%。而他到了1990年時則稍微轉換打法,讓潛在助攻及潛在隊友接獲傳球後得到罰球機會的比例提升到30%,同樣是讓公牛圍繞著他發動進攻,可是發揮的效用卻起了變化,讓他從一名純粹的得分手再次進化。

在2021年選秀會前,有記者就曾經詢問過Jalen Green,想知道他自己認為未來個人會有哪些技巧轉換上職業賽場。在受訪時他的說法似乎也對應到「核心理論」的衷旨:「我希望可以證明自己不只是一名得分好手,讓球隊與更多人知道我會傳球與防守,而非只是一名只會得分的球員。」

對比在90年代猶他雙煞或者類似馬刺雙雄George Gervin與Johney Moore的球員單一技能最大化,現代籃球更講求個體能力的多樣性。這也讓視野開闊且得分能力強的後衛,獲得了這個時代最有利的優勢。特別是像Luka Doncic或者Trae Young這種擅於打擋拆,同時又具備高超運球技巧的球員。

在現代籃球中擋拆已經是許多球隊的進攻源頭,可是比起過去那種由多個不同的戰術組合,所鋪陳的擋拆方式,如今更強調核心持球者的判斷,並搭配有一定身材優勢的內線,輔以外圍其他球員作為進攻輔助。
aspect-qd7OY0s4EZ-512xauto.jpeg

從2019年起爵士的進攻效率一直都名列前茅,其中的關鍵正是來自擋拆。在選來了Donovan Mitchell之後,Quin Snyder就決定將進攻重心擺在前者以及大中鋒Rudy Gobert身上,同時在三分線外配置足夠等級的射手威脅,讓整體空間能從直線性延伸到最大化。

其中Mitchell的使用率自從第二年起就從未低於30%,他的助攻率更逐年攀升,從菜鳥年的14%到現在已經高達17%,場均可以獲得5.4助攻。「核心理論」並不一定要是以單一球員為主體,像是Mitchell跟Gobert這種以特定打法當成主軸,以此擴散到其餘進攻的運轉也同樣是很重要的範本。

能否在場上吸引對手包夾,也同樣是一名球員有沒有被視為球隊圍繞中心的依據,而Doncic毫無疑問展示出自己身為球隊核心的價值。截至生涯目前為止,斯洛維尼亞金童的USG%可以來到34%,且他的助攻率和罰球比例則約落在22%和20%左右。本季平均每場透過助攻所得到的分數為22分排名聯盟第六,而他自己今年的平均得分也有28分,上述就代表著當他在場上時,就能為球隊帶來50分的產值,無非是在聯盟中金字塔頂端的水平。

在有如此高進攻產量的情況下,對手自然會將注意力集中在Doncic身上。而這也因此讓他得以在遭到包夾時,傳出更多透過吸引力創造出的弱邊空檔助攻,當然一切的前提都也還是建立在他本身的籃球技術水平跟進攻威脅,才能讓球隊放心的圍繞在他身邊打造進攻體系。更恐怖的地方在於,藉由這種單核進攻的方式,獨行俠甚至在2019-20球季創下聯盟創立以來最高的進攻效率。
aspect-7yEj79KgAJ-700xauto.jpeg

在有更多外線投射比例的現在,要如何創造出三分線以外的空檔,絕對是各支球隊十分重要的課題。而若球隊中具有一名足以透過自身威脅,去讓對手扭曲甚至被迫得內縮防守陣型的球員,且他同時擁有不錯的傳球能力時,無疑就會是不少球隊的噩夢,而顯然2020-21球季冠軍就是最大的獲利者。

公鹿過去幾年一直希望將整體空間最大化,透過5-Out的站位陣形,搭配Giannis Antetokounmpo去衝擊籃框。可惜他們在季後賽始終都受到對手特製的防守方式提前止步。

直到前一個賽季總教練Mike Budenholzer終於放下自己的堅持,把希臘怪物擺在禁區內改採4-Out,讓對手被迫得採用2至3人包夾,去創造出外圍足夠的跑位和投射機會,才終於突破東區的季後賽難關。並成為太陽在冠軍賽一直無法解開的習題,從而讓Antetokounmpo獲得第一座NBA總冠軍。
aspect-cV4djRe2Hf-700xauto.jpeg

單核帶隊能走多遠在歷史中已經有了答案,從古至今從未有一支總冠軍的核心球員在進攻負載量中佔據超過55%的比例,且只有三名球員在超過50%的情況下拿過冠軍,分別是Jordan、LeBron James跟Stephen Curry,但這些人在季後賽的表現卻也都是現象級的。

這也代表著儘管單核球員有機會帶領球隊在例行賽贏球,可是到了季後賽需要長期面對同一個對手時,原本的進攻模式就很容易遭到破解,以及在更多防守注意力下必須消耗大量體能,因而無法維持原來的效率與成果。

當然紀錄終究是需要用來打破的,而也許這天到來時NBA也正式進入一個新紀元,並誕生另一位能在歷史留名的巨星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CarSonic
威爾斯親王 | 2022-9-21 17:53:21

重點是那個MVP球季也是毀了威少的一年,他從此深陷唯我獨尊的球風,天真的以為他可以亂打亂投橫衝直撞(畢竟他就是這樣拿到MVP和球季大三元的),再也沒辦法與其他球星合作,才會導致上季令人失望的湖人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