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961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5-25 21:06:49

  1.振藩截拳道闡宗
  由李小龍所創立和發展的武術體系,完整的說,應稱做‘振藩截拳道‘.這是因為,李小龍創立,發展並傳授的武術體系和技擊藝術,實際上大體分為兩個階段:1959-1967年的‘振藩功夫‘階段和1967以後至今的‘截拳道‘階段.並非像港台出版的一些‘截拳道書籍‘所說的那樣,從1959年李小龍來到西雅圖准備讀大學並開設第一間‘振藩國術館‘時起,‘便將自己所學所傳的武術命名為截拳道‘,事實上,直至1966年移居洛杉磯,在好萊塢出演電視片集《青蜂俠》,李小龍一直把自己不斷發展提高的武術體系稱做‘振藩功夫‘;而‘截拳道‘則創立於1964年,創立的契機是由於李小龍與三藩市功夫教頭黃澤文的一場實戰比武引發的.‘截拳道‘創立後,李小龍並沒有馬上把這個名稱公開,而是依然作為延伸與發展了的‘振藩功夫‘傳授給眾弟子.直至1967年,李小龍認為‘截拳道‘作為一種獨立的武術體系,其技術結構與哲學內涵均已趨於成熟,才正式將‘截拳道‘這一名稱這一名稱向自己的門徒及外界公開.?由於李小龍的成名,‘截拳道‘作為李用畢技術在內的中、早期‘振藩功夫‘;在南加州‘伊魯山度武功學院‘李小龍的第三位助教兼截拳道大弟子丹.伊魯山度大師,也正一如既往,兢兢業業地傳授著中後期延伸與發展了的‘振藩功夫‘和聲名卓著的‘截拳道‘.1996年元月,為全面推廣和弘揚李小龍的武道藝術,李小龍夫人琳達、“龍女”李香凝以及木村武之、伊魯山度、黃錦銘、李愷、艾倫.喬、理查德.巴斯蒂羅等13位最傑出的李小龍原始嫡傳門徒在西雅圖聚會,成立了傳播與管理李小龍武道藝術的權威組織‘振藩截拳道核心‘.會上,經李小龍愛女李香凝提議,將真正的李小龍武道藝術命名為‘振藩截拳道‘,以示對創立者李振藩的尊重,並有別於目前世界各地許多自封的‘截拳道武館‘所傳授的所謂‘截拳道‘.綜上所述,相信讀者已經悟出本文標題寫作‘振藩截拳道闡宗‘而非‘截拳道闡宗‘的涵義所在了.
  2.什麼是振藩功夫
  振藩功夫,又叫振藩國術、振藩拳法,後期又稱做“振藩拳道”(實際上已是創立初期的截拳道).眾所周知,李小龍宗師本名叫李振藩,‘李小龍‘只是他在香港拍電影做童星時起的藝名.因此,從在西雅圖開設第一間武館起,李小龍便用自己的本名將武館命名‘振藩國術館‘(JunFanGung-FuInstitute),而把自己傳授給學生的武術體系命名‘振藩功夫‘(JunFanGung-Fu,簡稱JunFan),有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威震藩邦、揚威海外之意.(注:JunFan是李小龍按‘振藩‘二字的漢語廣東話發音拼寫的英文拼音.另,李小龍把‘功夫‘二字拼作Gung-Fu,與海外武術界常見的拼法Kung-Fu略有不同.這�請讀者注意.)由於李小龍是一位求真務實,不斷開拓進取的武術家,旅居美國的12年中,始終堅持一邊自己研究、鍛煉、提高,一邊將不斷發展進化的武術體系傳授給學生.因此,振藩功夫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武術體系,而是一個不斷發展進化,不斷自我完善的,生機勃勃的武道哲藝進程.創立之初的‘振藩‘功夫主要是經李小龍改進的詠春拳技術(當時尚傳授小念頭、尋橋、標指等詠春拳套路,以及單、雙黏手、木人樁等訓練內容)、中國南北兩派的一些拳法精華和三節棍、長棍、長槍等傳統兵器;中後期的“振藩功夫”,又有了很大改變,廢除了詠春傳統套路,而保留了詠春實戰精華散手和黏手、木人樁等訓練內容,在詠春拳原有的定步黏手基礎上又增加了活步黏手,並進一小豐富和充實了木人樁技法。同時,開始廣泛吸收拳擊、擊劍、空手道、跆拳道、泰拳和柔道等世界流派武技之精華,實際上,已是發展和完善了的“振藩”與創立初期的“截拳道”的混合體。由於李小龍的武道哲藝進程是一個連續不斷、密不可分的過程,因此,在“振藩功夫”與“截拳道”之間,並沒有一道二分明顯的分界線。今天,我們圈內人士都把1964年李小龍對三藩市功夫教頭黃澤文的一場實戰比武視做從“振藩”到“截拳道”的轉折點。1964年8月,美國加州三藩市(舊金山)。李小龍由於堅持傳授異族學員中國武術(振藩功夫),受到當地保守的國術界的最後通牒,被迫接受挑戰,與一名來自香港的華人武師黃澤文惡戰一場。兩人各使傳統武術,交起手來均感打得十分別扭。李小龍雖經硬拼頑強取勝,卻贏得很不痛快。一場本應幾秒鍾便結束的戰鬥,卻拖拖遝遝打了幾分鍾才將對手“搞掂”。這遠不是他理想中快打速勝的結果。這場比武,導致李小龍對傳統武術的套路技術深刻徹底地反思,最終拋棄了套路,創造出無固定技術動作、無套路形式的“截拳道”。與此同時,李小龍還邀出席了1964年度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大賽”,並結識了“美國空手道之父”埃德.帕克、“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空手道擂台悍將”羅禮士、“菲律賓魔杖大師”伊魯山度、柔術大師威利.傑伊、“美國柔道之父”吉恩.勒貝爾等一大批武壇頂尖的名家高手,與他們互相交流、切磋、學習,大大豐富了自己的武術體系,為“截拳道”的誕生鋪平了道路。在“截拳道”創立初期,考慮到其武術與哲學體系尚未發展完善,李小龍並沒有馬上向自己的學生及外界公開這一名稱,而是仍把它稱做“振藩功夫”或“振藩拳道”,直至3年以後的1967年才正式宣布“截拳道”的誕生。
  3.振藩功夫的訓練內容與技術體系
  對於初期的振藩功夫所包含的內容,前文已作了概要介紹.這�將要向讀者著重介紹的是中後期的振藩功夫的訓練內容與技術體系.
  a,振藩功夫的訓練內容:
  <1>.拳法與上肢攻擊技法;
  <2>.踢法與膝撞技法;
  <3>.關節擒鎖技法;
  <4>.窒息與扼殺技法;
  <5>.纏摔與地面扭打、投摔、絆摔、掃摔技法。
  b,振藩功夫的技術體系組成:
  <1>.詠春拳(振藩)<即經李小龍改進後詠春的技術>;
  <2>.功夫(振藩)<即李小龍所傳授的除詠春拳以外的其他中國拳法>;
  <3>.西洋拳擊(振藩)<即經李小龍改進後強手在前的獨特拳擊法>;
  <4>.踢拳(振藩)<即振藩拳法高級階段的現代自由搏擊技術>;
  <5>.擒拿;
  <6>.振藩武器.
  以上訓練內容與技術體系,在1967年都被融入了‘截拳道‘之中。
  四.什麼是截拳道
  “什麼是截拳道?”李小龍用這句話開始了他那篇發表在1971年9月號《黑帶》雜志上的題為《從傳統空手道中解放你自己》的著名文章。今天,當我們再一次提起這個問題的時候,讓我們先聽聽截拳道全權傳人伊魯山度大師的一段回憶。
  這是筆者在伊魯山度大師的“截拳道踢拳”高級教練員班學習深造時,伊魯山度大師對筆者的談話。1.伊魯山度大師的回憶1967年初的一天,我與李小龍兩人一道,驅車行駛在旅途中,我們一邊開車一邊談論著西洋擊劍術。小龍說,西洋劍術中,最精湛的技巧,就是它的“阻擊”(stop-hit,意即“防守-反擊”)。一次成功的“阻擊”,意味著對手進攻你時,你不僅僅要防禦對手的攻擊,而且還要在截住對方劍招的同時順勢反擊,防守與反擊同步,一氣呵成,這樣你的搏擊“效率”將大大提高。然後小龍又說道:“我們應把我們的技擊方法稱做‘阻擊之道’或‘截拳之法’。”我問道:“那麼這一名稱的中文稱謂是什麼?”“它的名稱將是——截拳道,”小龍答道:“‘截拳道’意思就是‘阻擊對手來拳之法’或‘截擊對手來拳之道’。因此,我們的方法是將一般習慣打法上的防守(格擋)與反擊分成兩步的做法合二為一,防守與反擊同時進行,一氣呵成。當然,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做到這一點,但無論如何,防守反擊(連消帶打)一氣呵成將是我們所要傳授的新式技擊法的主旨所在。”2.截拳道之名稱“截拳道(JeetKuneDo)三字,如上所述,單從字面上解釋,“截”意味著“攔截”、“阻擊”,“拳”意味著“拳打腳踢”或“攻擊”,“道”即“方法”和“哲學”。但李小龍進一步解釋說,“截拳道”僅僅是一個名稱,它的命名純屬偶然,亦為稱呼方便而已。事實上,僅僅從字面名稱上想徹底了解截拳道是不可能的;同時,李小龍敬告那些根據自己的需要妄說“截拳道”的人們:“一旦有人妄說截拳道是什麼或什麼,或是與這個那個又有所不同,那麼,不妨就讓截拳道這三個字永遠消滅吧!消除掉以輕心虛有的名稱,只讓它的實質存在吧!截拳道只是名稱罷了!”盡管李小龍提倡無形無式,大道至簡的截拳道原則,不願把截拳道固定成一種僵化的模式,但他依然為門下弟子制定了一套完整、系統的訓練課程,供弟子們訓練之用。這是否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國古代佛家有“迷時師渡,悟了自渡”的著名禪理,李小龍所制定的這套訓練課程,就有如一條渡你過河的船,載著你通向真理的彼岸。學生剛剛進入琥術之門,未曾悟道之時,由老師傳授知識、技法,擺渡你過河;當你豁然開悟,登堂入室,到達真理彼岸時,今後的路就要自己走了(真進彼岸不是人生境界的終點,而是通向更高境界的新的起點)。同時,那載你過河的船,亦不必總是背在身上,而是應當建造完全屬於自己的新渡船了(意即建立完全屬與哲學體系).李小龍當年制定這套訓練課程的目的,正是在於引導學生悟道,最終‘自渡渡人,自覺覺他‘.筆者很贊同伊魯山度大師‘截拳道概念‘(JeetKuneDoConcepts)這一提法,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截拳道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武道哲學理念,是一種可用於指導任何習武者在實戰中獲勝的武術哲學指針.拳術理論是一切武道流派的支柱,只有擁有雄厚的理論基礎,再向縱深階段發展,那麼這種武技才會有強大的活力.所以,只有懂得了李小龍的武術哲學,才能深刻領悟截拳道的精神實質,並在實戰中運用取勝.
  五.截拳道概念述真
  1.截拳道之總原則
  吸收有用的技術動作,加上自己的專長,從而增強實戰能力,向學以致用的方向發展,探求和創造真正屬自己的武技.當你學會了截拳道以手,你所發出的一拳一腳不應當仍是屬於李小龍的,而應當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並使你能有實戰中發揮出最佳威力的任何門派的武功招式.
  2.截拳道的最高宗旨和哲學核心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是截拳道的最高宗旨和哲學核心,即反對任何固定的形式,強調‘無形之形、無式之式”。截拳道無任何固定的技術坳作,更沒有套路形式。有實戰中強調“務實”、“無形式”,憑本能的感觸應戰。李小龍在教學時,經常喜歡用水作比喻來說明上述哲理:“好像水一樣,應該無形式。將水傾進杯�,便成杯的一部分,將水傾進樽�,便成樽的一部分。踢它擊它,它便會反濺回來。你要抓一把水,水必會屈服,毫不猶疑。你加上壓力,水便溜走。最軟的東西是不懼擊的。”“自由搏擊的實效並不是形式正確,合乎於古今傳統的那麼回事,能夠打勝才是實效……”“搏擊只是一種在實戰中力求擊倒對方的藝術。看對方來勢如何便如何回敬。你不知我的意圖,但我的動作就是你的動作的結果,而我的技術又是你的技術的結果。自由搏擊沒有一成不變的途徑和方法,它純靠觀感、變化、見機行事。”由此可見,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最高宗旨和哲學核心充分體現了自由精神的強大威力。
  3.截拳道之武術觀
  截拳道認為,所謂“武術”並非單指一種體育運動或自衛術,其本自也是一種以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的藝術。原則上,武術並不能單靠學習,它與科學技術一樣,需要靠實習,靠體驗。武術是自發性的,就像花朵的自我生長過程一樣,內涵完全不愛任何外來欲望與感情約束。中國武術的主旨“道”——即宇宙間的規律,也就是陰、陽兩極的和諧配合、循環轉化。這是每個習武者必須謹從的真理。在實戰中,截拳道強調,你的對手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會固定在某一個位置上不動;不會像師兄弟般讓你先對峙觀察,再策動攻防;不會如對拆演練或打沙包一樣,給你蓄勢運勁、蹲身起步的時間;更不會在電光火石的對搏中打打停停,以便你慢慢思考對策。因此,當你見到對手身體一動,你就要先發制人。在打鬥中,所有的動作都必須簡單、直接。即所有該做的你就去做,毫不浪費時間。在與強敵實戰時,你應暫時拋開一切拳理姿勢正確與否的觀念,胡亂盡己所能與對手一拼到底。李小龍常說:“最凶猛的人往往是又敏捷又強壯而又一無所知的人,或者是亂抓亂咬亂踢的瘋子。”他教導學生,武術是一種求真的藝術,在求真的道路上,無所謂正確與不正確,只是以個人的獨特方法,以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動作去直接表達。關於練武的進境,李小龍有過一段絕好論述。1967年,他在接愛美國權威武術雜志《黑帶》(BlackBelt)采訪時說:“在我研究武術之前,一拳就是一拳,一腳就是一腳。在我學會了武術之後,拳不再是一拳,一腳也不再是一腳。現在,我才真正理解了這門技藝,一拳僅僅是一拳,一腳僅僅一腳罷了。”
  4.截拳道之道與技擊矛盾說
  本世紀60年初,李小龍在西雅圖開設“振藩國術館”之始,為“振藩功夫”和後來的“截拳道”親手制定了標志圖案,我們今天稱之為“振藩截拳道太極圖”:圖案中央,是一幅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道家哲學的太極圖,外圍是兩個首尾相接,由精而細的箭頭,象征宇宙陰陽二者圓轉流動、循環不息這一截拳道技擊矛盾的核心。截拳道認為,有關軟功硬功、內家外家之爭執,都無關宏旨。陰陽才是整體的兩半,每一半都同樣重要。陰陽兩極的和諧配合,是兩種暗藏在萬物之後的無形的、完善的力量。陰陽亦可稱為太極,是一切武術的基本結構。陰陽是遠在我國西周末期就已創立的一種理論學說。它把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納為陰陽兩大類。此二者相互鬥爭、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循環不息。在自然界,陰陽表現得尤為突出,攻與防,快與慢,虛與實,張與弛……讓我們以二者對峙為例,來看看陰陽兩極在武術中的調和互用、因果轉換:甲出手打乙(陽),而乙卻不可與之硬抗,而應以柔力控制對手來勢(陰),即以柔制剛,方為上策;這就是陰陽的配合。當甲方的攻勢到了盡點進,極陽便化為陰,於是乙方便即轉陰為陽,矛以反擊。從防守(陰),轉勢到反攻(陽)的全部過程順暢自然,毫不拘束。故此截拳道認為,擅武者在自身愛襲擊時,並不直接截招,與對手硬碰;而順其來勢,引其入圍,再借攻擊之力反擊於彼身。
  5.截拳道強調:武術因人而異
  “大多數武術的練習只是非曲直一種模仿性的重複,一種工廠制品,失去了獨特性。”李小龍宗師說,“我認為,教授(按:請注意是‘教’授而不是‘傳’授)適當的自衛術應因人而異。我們每人的體質思想都不同,所以我們每人都應該學習適應自己的正確方法,我所說的正確方法,意思是某人所適宜用的最有效的技術。我們只要找出他的擅長,便改進這些技術。”早在本世紀60年代初,在美國開館授武進,李小龍就已非常強調這一點。在教徒弟時,他從不喜歡大量向學生們灌輸知識,更不願意集體上課;以至後來,他只給單個人上課、輔導,認為只有這樣做效果才會更好。身為“龍子”的李國豪生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截拳道這功夫是父親集世界功夫之大成,再配合自己的身型、體力設計出來的。這道功夫除了我父親李小龍之外,沒有一個人能學得到,甚至我亦學不到。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李小龍。”李國豪這番話,並非給熱愛截拳道並渴望學習這門功夫的人們潑冷水,而是進一步強調了截拳道“武術應因人而異”的哲理。所以,只知道盲從和模仿,永遠也找不到武術的真諦。同樣的一拳一腳,由李小龍打出踢出便是“截拳道”,而由你機械地模仿來再發出去,就未必是“截拳道”。你必須通過認真地學習,將截拳道哲理融會貫通,尋求適應自己的最佳打鬥方法;同時,結合自己體質、思想和身型等特點創造出一門完全與自己相適應的武功。這時,不論你所運用的具體招式是功夫、泰拳、空手道還是拳擊,都可稱做“截拳道”,你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截拳道這門獨特的藝術。
  6.怎樣客觀看待振藩截拳道
  由李小龍所創立的振藩截拳道,是一門非常優秀的武術訓練、技擊之道,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武術哲學與人生哲學。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青年朋友懷著武術真理的熱愛,懷著對李小龍宗師的深深崇敬,加入到學習、訓練的行列中來。這自然是件好事,“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語),它會使你在學習中產生無窮的動力,在知識的殿堂�拾級而上,向著武學與人生的高峰奮勇攀登。然而,振藩截拳道不是什麼“神功”、“絕技”,不可能什麼人學了它都會立刻變成擂台之王、搏擊高手和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鐵金剛”(世界上也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能達到如此“神效”的武功);能否成為搏擊高手、武學大家,關鍵還要看你所付出的汗水與努力、個人的素質與悟性,和是否經得起千百次實戰的磨礪與檢驗。“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希望青年朋友們能夠科學、客觀地看待和認識振藩截拳道,“萬丈高樓平地起”,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努力打好基礎,勤奮精誠,一步一個腳印地刻苦訓練,並預祝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取得好的成績。
  7.振藩截拳道---個性解放之路
  在西雅圖李小龍墓前,有一本精美的石雕書,在翻開的書頁上,左邊用中文鐫刻著“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名言和振藩截拳道標志——太極圖,高度概括了李小龍一生的學術成就;右邊,則用英文鐫刻著李夫人琳達女士和振藩截拳道門下眾弟子對一代宗師李小龍的獻詞:“你的在天之靈依然指引我們朝向個性解放之路。”是的,正如李小龍曾說過的那樣:“像其他藝術一樣,從根本上說,武術是一種理智的自我認識,一拳一腳不僅打倒的是面前的對手,同時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恐懼感,打掉你所有的一切心理障礙。因為你一旦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就使自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