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uo123
大公爵 | 2010-5-26 17:00:50

「入靜」,是一個氣功術語。「入靜」一詞較早出現在宋末元初時
。胡三省在《資治通鑑》中說:「入靜者,靜處一室,屏去左右,澄
神靜慮,無私無營」。佛家把「入靜」稱為「入定」,指入於禪定或
叫禪坐。儒家則將這種狀況稱為「坐忘」。除「入靜」、「入定」、
「坐忘」外,還有「虛靜」、「凝神」、「心齋」等多種說法。雖然
說法不同,出處不一,但是所指的基本上是同一狀態。前人們認為入
靜狀態是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
    近人認為「入靜是練功者在氣功鍛鍊過程中,在意念集中和神
態清醒的情況下,所出現的高度安靜、輕鬆舒適的一種練功狀態」(
見《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氣功學》)。這段話著重強調了入靜是一種
練功狀態,這當然是對的。筆者認為,入靜這個概念除包括是「一種
練功狀態」的內涵外,還應包括入靜是一段練功過程的內涵,亦即是
練功人採用自我調整的方法逐漸地排除思想雜念的過程。作為這一過
程的結果,練功人的意識從普通的清醒逐漸地過渡到特殊的清醒狀態
。所謂特殊的清醒,是指入靜狀態中,意識處在普通的清醒與睡眠之
間,有人稱之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此時,大腦除自知自己是
在練氣功這一點上保持清醒興奮外,其它部位都處於一種主動的睡眠
抑制狀態。正如古人所描述的那樣,是「萬念俱泯,一靈獨存」,「
一念代萬念」。反之,如果從產生萬念的大腦部分所處的功能狀態來
認識,也可將入靜狀態理解為一種特殊的睡眠狀態。
其實,除上述這種目的明確、行為自覺、主動性強的入靜狀態
外,離開醫學範圍的限制,入靜有更廣泛的意義。例如,一個人被書
中的情節內容深深地吸引時,往往感覺不到其它方面的變化。再如當
一個演奏家演奏時,可以使整個心身進入到音樂意境中去,不僅意念
專一,而且全身的動作也是那麼協調。我們通常將這類狀態稱作「聚
精匯神」。實際上這類「聚精匯神」也是一種入靜狀態。這是提高學
習、工作效率的重要條件。
    入靜狀態並不是單純地、絕對地、被動地靜止、抑制與睡眠。
相反,入靜狀態的靜是相對的,並充滿了主動性,就像看有興趣的書
一樣,雖然大腦對外界的其它變化無感知,處於靜的狀態,但對書中
的內容不僅能深刻地感知,而且能隨時根據書中的情節調動出自己以
往經歷體驗所留下的記憶並產生新的感受和認識。總之,氣功的入靜
是外靜內動,是靜中有動,是在大腦相對安靜的狀態下,主動地利用
定向性的意念活動,來調節自身機體的生理功能狀態,從而起到「平
秘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育真氣」的作用。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