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348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5-29 13:01:55

河南派心意門拳法技藝,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武術,屬內家拳流派這一,在我國武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歷史上河南派心意門拳法技藝共分兩大派系:即河南馬氏心意合拳;可南嵩山少林寺心意把.
  一、 河南派馬氏心意六合拳的形成河南派馬氏心意六合拳,又稱“心意六合拳”、“心意門”、“心意拳”、“六合拳”及“守洞塵技藝“。相傳此拳爲南寧名將岳飛所創。據說當年凡參加岳家軍的人都練心意拳,與金兵作戰,能攻善戰。岳飛被昏君奸相殺害後,金兵佔據中原,遂下令將心意拳列爲禁不起拳。因而此拳經元、明兩代幾乎失傳。明末年間,山西蒲州人氏姬際可,字龍峰,訪名師於終南山遇一“異人”,得岳穆王拳譜,朝夕盤練,後乃大悟,將此拳傳於後世。
  據河南心意門歷代傳人中敍述:明末清初年間,河南南陽府回族馬學禮深知其技這奧妙。當年投奔山西姬氏學世,恐不能得其傳,裝啞爲傭於姬家三年,偷學得此技。後被姬氏發現,因嘉其志,遂將畢生所長悉心授這。故馬學禮得其技這神髓。
  馬師藝大成後歸河南,爲“河南派”心意六合拳這始。下傳馬三元、馬興、張志誠等。“自後,張志誠傳魯山張聚;張聚傳魯山買壯圖;買壯圖傳長安安大慶”,以及袁鳳儀、尚學禮等。從而形成了河南意氣用事心意六合拳這源流。   二、 心意門首傳人------姬際可
  據史料載,確認姬際可是心意門拳法技藝的首傳人。自清代乾隆年間始,心意門拳法技藝已在河南、山西等地流傳。河南洛陽人馬學禮、山西祁縣人戴龍邦,不公很好地繼承了心意門拳法技藝,並且培養了衆鑫弟子,爲心意門的弘揚光大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與姬氏拳法同源的派系主要有:少林心意把、馬氏心意六合拳、戴氏心意拳、形意拳。其中少林心意把與馬氏心意六合拳,在技藝風格、拳把招式、動作運行上都比較完整地繼承了姬氏拳技的原始風貌。爲使讀者更清晰地瞭解該技藝之歷史,節選有關文獻資料(保持原貌),如下:據黃新銘著《姬際可傳》載:姬際可,字龍峰。山西蒲州諸馮�尊村人(現屬永濟縣張營鄉尊村)。生於明朝萬曆年間,卒於清朝康熙初年,享年約80歲。乃心意拳的創始人。
  尊村原名甯村。西距黃河二�(今東遷七�),西南距蒲州三十五�,東南距中條山五十�。姬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其父姬訓,字學古。生二子。長子際時,次子際可。際可少年時,家有土地二百餘畝,羊二百隻。其妻謝氏,生六子。據清朝乾隆五十五年木,手抄本《姬氏族譜》卷二載:際可“技勇絕倫。老年破流寇於村西,手殲巨魁。人號神槍。傳藝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
  少時從塾師學文習武。刻苦用功,聰明過人,深厚感情得家長和教師的喜愛。據傳,一月夜,際可在村西河灘練武,來了一老者,看後說:“你練得不錯,只是眼睛還不夠亮。你到池子�洗洗就好了”。此後,際可練拳,手、眼、身法、步,渾然一體。繼練大槍術,造詣獨精。常騎馬奔駛在村中巷道上,用槍端點刺屋檐下外露的椽木(每間十棵),無一漏過。可見其槍術之快速與準確。
  由於外族入主中原,當時際可産生了強烈的反清、複明思想。甲申之後,際可已屆中年,意想組織反清志士,共圖複明大業,於是出走解縣,朝關帝廟,往東南、越中條山、經平陸去河南。越中條山時,不慎坐騎失蹄,將其翻下深澗。憑其多年功夫,手攀懸崖絕壁,又爬上了小路。到河南後,他聽訪問演出各地反清志士雲集高山少林寺,少林圭重修《戒約》,把“反清複明”列爲招收門徒的第一宗旨。際可到少林寺表演了拳術和槍術,得到了僧人的稱讚。亦從少林僧人習武中,大受啓發。在居信少林寺期間,對明朝勱行於少林寺的虎、龍、豹、蛇、鶴五拳深入研習。有一天,他忽見兩雞相鬥,遂悟其理。他想:何不根據各種動物之長獨創新意?!於是創立了心意六合拳,前後各六勢。概括爲: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從學者甚多,傑出者公鄭氏一共。鄭氏傳曹繼武,曹傳戴龍邦、馬學禮,此術得以弘揚。
  際可居少林寺十年,眼看“反清復明”已與泡影,便離寺歸�,教授子孫。他的後人稱形意拳爲際可拳。一年黃河西岸來了一夥強人,侵害百姓,搶掠財物。際可率領村民曆超聲抵搞,親強人首領,保衛了家鄉,贏得了鄉親們的尊敬。去世後,被後人尊爲“夫子”,建“奉先堂”,並畫像供奉,延續二百餘年。畫像至今仍很清晰:際可瘦長臉,身高約一米八,鬚髮皆白,身穿淺色明代服飾,安詳地坐地彩繪木墩上。像旁聯曰:創業本艱難,要留好樣於子孫;守成非容易,不可負愧於祖宗。
姬際可所創的心意六合拳(後名形意拳)經其門人豐富完善,已成爲我國重要拳種之一,流傳於海內外。   山西省形意拳形容會附言:據姬氏後人言,際可一生活動,僅限於山西、河南二省。他沒有去過終南山,終南山也沒有嶽飛廟。尋可得嶽氏拳經之說,尚無據可證。   三、 心意六合拳與少林心意把  

(一) 姬尋可與早期拳譜目錄
今考姬尋可生平,他與少林寺有密切的關係。文獻記載,他一天“忽見兩雞相爭,遂悟其理”,於是變槍法爲拳法,獨創新意,心意六合拳因此而産生。   據姬祥和《先祖姬尋可傳略》:“尋可到河南後直奔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很受歡迎。尋可精研少林拳法,創新拳種,老和尚請他在少林寺孝拳,他在少林地一住十年,傳授多人(也有各尚)。老年返�。1927年我的一個族兄姬廉讓(當時61歲)路過少林寺,見寺�還有際可先祖的畫像,便對和尚說:“這是我的先祖。”老和尚高興地說:“原來是老夫子的後人,歡迎,歡迎。”於是招待了齋飯“見《體育文史》1983年第4期)際可十一世孫姬祥和提供的史料與《姬氏族譜》中關於姬尋可“傳藝河南”的記載是吻合的。   1932年,唐豪先生到河南溫縣陳家溝訪問,發現了陳鑫所藏《心意六全合拳譜》,此乃至今爲止所發現的最早拳譜。《拳譜》有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河南府李某某、雍正下三年(西元1935年)親按王自誠、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汝州王琛琳、乾隆四十四年(西元1779年)汝州馬定振寫的序文。
〈拳譜〉目錄爲:  1. 打、拿、行動諸法;2。雙手;3。拳經總序。4。解法必用;5。手足妙用。6。錦囊。7。短手。8。十九問答。9。六合十大要序(三節、四梢、五行、身法、手法、步法、上法、截法、三性調養法、內勁);10。總打;11。十二上法;12。虎撲鷹捉;13。易筋經貫氣訣;14。心意拳論;15。法式;16。筋法論;17。起落論;18。七十二拿法;19。總論;20。穴六;21。生死擒拿手;22。擒手;23。不宜打處。 由此當時拳家保守,僅讓唐豪抄了目者錄,未讓他通讀全文。此書在抗日戰爭時期遺失。值得注意的是:拳譜的序文作者都不得是河南人。可以推定:心意六合拳最初在河南流傳,也進一步印證了文藝工作者獻中關於姬氏“傳藝河南”的記載。

(二)《六合十大要序》的兩個版本
  心意六合拳的早期拳譜已經失傳,今存於世者僅有拳譜中的第九章《六合十大要序》的兩個秘傳抄本。其一爲歷代形意拳家奉爲經典的《曹繼武十法摘要》;其二爲《少林古傳秘本拳譜》第一章《十法》。
  〈曹本〉爲山西省形意研究會所收藏,發表於〈形意研究〉第一輯;〈少林寺本〉爲清末著名武僧寂勤所收藏。寂勤傳於吳山林。
  〈曹本〉在正文前有段序文,爲〈少本〉所沒有。現將兩個版本的正文目錄比較如下:
  〈曹本〉:一曰三節;二曰四梢;三曰五行;四曰身法;五曰步法;六曰手法、足法;七曰上法、進法;八曰顧法、開法、截法、追法;九曰三性調養;十曰內勁。
  《少本》:一曰明三節;二曰齊四梢;三曰閉五行;四曰身法;五曰步法;六曰手、足法;七曰上法、進法;八曰顧法、開法、截法、追法;九曰三性調養;十曰勁法。
  從兩個版本對照來年曆,可以肯定,原爲一本。因分系傳抄,文字稍有差異,但可肯定不是兩個不同的拳譜。
  從內容上年曆,“五行”是作爲十法之一來提出的,“橫拳”一詞首次出現,但尚未形成系統的五行拳。這說明五行拳並非始於曹繼武時代。少林寺心意把中沒有五行拳,洛陽馬學禮一系也沒有五行拳。五行拳應始於戴龍邦時代。   少林寺僧對此“十法”,極爲重視,逐代傳抄,已成爲指導練習“心意把”之經典。   

(二) 心意把在少林寺拳法中的地位
  少林寺拳法分外功拳和內功拳兩部分。外功拳指:大、小紅新、通臂拳、羅漢拳、梅花拳、炮拳、長護心意門;內功拳指:心意把和柔拳。
  心意把爲少林寺僧的秘傳技藝,不僅不傳外人,對一般僧人也不輕易相傳,故少林寺有“寧教十趟拳,不教一下把”之說。千佛殿內的48個凹、陷的腳坑,就是武僧長期練習心意把的見證。
  千佛殿一名毗盧閣,初建於明代萬曆十六年(西元1588年),重建於清代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此殿7月間,308平方米,殿內青磚地坪上有48個腳坑,4行,一字形橫排。坑長80——90釐米,寬50——55釐米,深6——8釐米,兩坑中心相距110——130釐米。據筆者10年前考察,除千佛殿外,白衣殿及寺內各院凡有青磚鋪的地坪,都有腳坑,大小與千佛殿內同。近來整修廟宇,僅存留了千佛殿內的腳坑。由此可見,少林寺僧爲練心意把花了多大的功夫!心意把在少森寺拳法中的核心地位,也就十分明顯了。   

(三) 心意把與心意六合拳架式之比較
  據《少林武法要略》載:“心意把爲十二大勢,十二種變化。”《曹繼武十法摘要》序言個紹,心意六合拳早期拳法爲:“前後各六勢;一勢而爲十二勢。十二勢仍歸於一勢,且有剛柔之分。剛者在先,固征其異;柔者在後,尤寄其妙。“二者記載是一致的。   據德根法師介紹,心意把內容爲:起勢把、左右把、翻身把、地盤把、起縱把、騰挪把、亮翅把、展翅把、推上把等。
  另據少林武術學校校長梁以全介紹,心意把名稱爲楔鐝把、虎撲把、偎身靠、雞形步、遊龍飛步、丹鳳朝陽、葉底偷桃、猛虎登山、毒蛇探穴等。
  二者所說雖名稱不同,架式還是一樣的。各把都是單式拳法,無套路,一左一右練習,運動在一條線上。
  以寺僧常練心意把的兩式爲例:
其一:起勢把。
  立正,兩手下垂,目視前方;然後,兩手握拳,護檔,拳心向外,手背相靠,間距微扣,頭向左轉;目視左前方。形似心意六合拳中“熊出洞”式(一名輕步站)。接著提左膝,調左膀、上屈時;同時右拳前部,右腿直立。然後撲懸起的左腿向前邁一大步,成弓步;同時左拳變掌順勢下撲,右拳收回,變陽拳護右肋。形與心意六合拳中之“虎撲把”相似。然後提右腿、出右腳前踩,作“卷地風”式;在提右膝,出右腿的同時,右拳作“沖天炮”式上打;左掌護右肘,繼而作“落地炮”式;右拳下劈,在左掌心中用力一砸;右腳震地,拳腳均發聲,二聲合一。此式較陳式太極拳中“金剛搗碓”剛猛得多。一左一右,兩式反復練習。

其二:左右把(楔鐝把)
  開始練小,兩腿下蹲,半側身;兩腳一前一後緊靠;後腳尖與前腳心相合;兩臂下垂;雙手握拳;左臂垂於襠間,拳心朝左;右臂垂於外側,拳心朝右;手背相對。起步時,左腳尖擡起,離地寸許,腳跟不離地;左腳進一步,右腳跟一步。其身法、步法與河南心意拳的“踩腿”類似。然後起身左右旋,左手變掌在胸前一劃;起右拳作“沖天炮”;同時提右膝。左手護右肘。繼而身下蹲,右拳下咂;左掌變拳隨之下磺,仍在右肘內側。此與心意六合羊拳的“斬手”式大略相同。按此式一左一右,反復練習。
  要領:起要橫,束身而起;落落大方要順,展身而落。起如“丹鳳朝陽”,落如“猛虎撲物”。
  心意把和心意六合拳除了具體名稱有些差別外,其架式、運動特點和鍛煉要領是一致的。
  李天驥在《形意拳的發展演變》中寫道:“我國嵩山少林寺,很早流傳著‘心意拳’,也稱‘心意把’,作爲該寺傳留的最精拳術之一。1963年作者實地觀察了少林寺老極端困難人吳山林所練‘心意把’,其運動特點與流行的形意拳確有很多相近之處,爲研究形意拳歷史又提供了線索。”
  筆者考證,吳山林並非僧人。他的父親小名吳軲轆,自幼面家少林寺,法號寂勤,得到湛舉大師和其他大師的真傳,爲清末少林寺中傑出的武僧之一,尤精於心意門拳術。寂勤40多歲還俗,後生山林,傳其心意把。遍閱少林寺的文獻、資料和實物,未見在清代以前該寺有心意把的記載。千佛殿腳窩當始於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由此判斷,習意把當始於清代。
  
(四) 初步結論  從文獻對照和動作比較,可以確認,心意把爲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法,應爲姬際可“傳藝灑南”時留在少林寺的一支,從此被少林寺僧看作是不可外傳的拳術精品,在少數僧人中逐代傳習,輾轉至今。今人所習之心意把較古人會有一定差異,但總的來說,仍不失其本來面目。
  四、 形意拳史說  據姜容樵《形意母拳》載:形意拳,相傳創始於甯之岳武穆。第考諸史冊,僅載其知拳,而未詳所治若何,及受之何人,傳與何方。學者憾焉。蓋武穆生當金虜南侵之際,其精忠大節,固已彪炳於寰區,出兵緒餘,亦足以驚世而戒俗。時人崇拜岳少保之爲人,習斯拳者,實繁有徒。惜武穆爲奸相秦檜所構陷,含冤以歿,斯技遂絕跡於天壤矣。即有能之者,亦銷聲匿跡,敢顯露,豈技以人傳。雖嘗韜晦於當時,尚可繼續於後世,顯晦固有時耶?劂後有姬龍峰者,山西蒲州人,精拳技,尤擅大槍術。於明末清初,往終南山訪道,遇異人授與岳武穆王《拳經》,內載“五行邊環”,龍、虎、鷹、熊、蛇、/ 燕、雞、鷂、馬、猴、鼉等形俱備。象其形,取其意,是爲形意拳名之由來。龍峰於斯,朝夕練習,默識揣摩,後乃大悟,爲斯術中興。又越若干年,山西太谷縣,戴龍邦來投門下,執弟子禮,學乃大進,造詣亦獨精。時運近附之者,亦頗有其人,惟未能深入堂奧耳。又河南先進姬龍峰家三年,遂得盡窺其秘旨要義。瀕自行陳來歷,龍峰因嘉其志,悉心所長授之。故學形意真能得其神髓者,僅戴龍邦、馬學禮盈門。而最稱高足者,只河南馬三元,南陽張志誠二人。自後,張志誠傳魯山李政;李政傳魯山張聚;張聚傳買壯圖;買壯圖傳長安安大慶;安大慶傳寶顯廷,斯爲河南一支之源流也。若戴龍邦先生傳與山西一派則甚廣,迄今盛行三晉,因末能詳悉,故不能記其崖略。迨後直隸深州有李洛能先生,諱飛羽,字能然者,素喜拳術,常經商於太谷,聞戴龍邦先生善形意,遂往謁,得其指點,因師事馬。時李年37歲,自受教後,晝夜練習,至47歲,學乃大成,爲形意拳北派之一支,蓋能對於斯技發揮而光大者也。回籍後,教授門生:深洲郭雲深和劉奇蘭、宛平宋世榮、大興白西園、太谷車毅齋,祁州張樹德、河間劉曉蘭新安李鏡齋,皆其入室弟子。要皆卓然有聲,爲海內有數之人物。郭雲深傳許占鼇、李奎元、錢硯堂。劉奇蘭傳李存義、張占魁、田靜傑、耿成信、周明泰、劉鳳春。其餘諸先生亦各有傳人,因未能詳,概從略。至李存義先生,則傳之郝恩光、尚雲祥、黃柏年、薑玉和、麻錫廣、左振英、李星階、郭漢芝,周玉祥,李文豹,趙雲龍,郭永錄,李海亭等。入室有蓋不下數百人。張占魁先生傳之韓慕俠,王俊臣,劉錦卿,劉潮海,劉彙川,武銘,魏成海,王占恆,白學海,馬登雲等,入室又不下數百人。余亦得辜列張先生門牆,備數而已。李奎元先生,傳之孫祿堂,韓奇英,李漢章。論余之同輩中所傳門生之多,以孫祿堂、韓慕俠,尚雲祥,郝恩光諸人爲最。若祿堂所授,如陳微明,李潤如,靳雲亭,皆有國術界。此形意拳源流支派之概略也,述其可知者如此。
  六、 心意六合拳張志誠主要傳人 心意六合拳張志誠系,自第五代傳人買壯圖下傳河南周口鎮河西人氏袁鳳義之後,得以弘揚光大。袁鳳義之四大弟子尚學禮,楊殿青,盧嵩高,宋國賓將此技分別授於河南西、南部、安徽,湖北、上海、江蘇、陝西等地,從而形成了“河南派”心意六合拳一大支流。今將師兄李書領提供部分主要傳人分述如下:   祖師姬際可下傳馬學禮、曹繼武、戴龍邦等人。馬學禮下傳馬三元(早逝)、馬興(此支傳人略)、張志誠。張志誠下傳李政。李政下傳白先師,張聚。張聚下傳張老根,馬毛,買壯圖。買壯圖下傳袁鳳義,丁兆祥,李海森,買明憲,安大慶,鐵氏等人。這幾位先生均有傳人,因未能詳,故而從略。惟河南之周口鎮河西人氏(今河南省周口市)袁鳳義下傳尚學禮,楊殿青,盧嵩高,宋國賓。尚學禮,楊殿青下傳慶(老恩),馬貴龍,馬孝山,郭希聖,楊響林(楊老四),楊洪生(楊先生之子),蘇訓魁,呂炳田,呂瑞芳等人。盧嵩高下傳解興榜,李書元,王效榮,孫少甫,李尊賢,李尊思,於化龍,淩漢興等人。李氏李好友,李青義,李子君,李道夫,李學明再傳,蘇訓廣,馬繼周,馬孝其,方鳳鳴,李金福,李書嶺,李新民(作者),毛頭,王紹仁等人。因各地衆前輩傳人甚多,很難詳盡,尚有待本門師長及後人加以補全。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MelissaEdward
準男爵 | 2010-12-6 06:53:00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