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246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7-24 06:36:36

永春白鶴拳是福建省七大拳種之一。於清朝順治年間(一六四四∼一六六二年),由福建福寧州(現在霞浦縣)北門外少林拳師方種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 種,家中殷實富有,為人尚俠義,性好少林拳術,廣交天下豪傑,凡所聞名武師,多從而師之,苦練不懈,久之練得心手機靈,有出神入化之妙。方種早年喪妻,獨 生一女七娘,年方十六,聰慧靈巧,深得方種疼愛,視為掌上明珠,故七娘得其傳授最精最細,七娘有未婚夫陳對墀,方種本欲傳其武藝,不料陳乃負義之人,一去 不返,七娘持節在「白練(蓮)寺」禮佛。

一 日,七娘在寺內織布時,見一隻大白鶴飛宿在樑間,昂首振羽,舞足弄翼,引喙銜毛,伸頸覓食,纏脖歇息,抬頭長嗚,姿態優雅美觀,心中大為驚嘆,即以手中梭 盒投之,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又被白鶴展翼彈開,俄而白鶴振翅凌空而去。於是七娘感悟之餘,就將白鶴的振翅,撲翼,抖翎,晾羽,纏脖,嗚叫等動 作,揉合在少林拳中,經多年的揣摩實踐,創出別具一格的新拳種 ------ 「鶴法」,世人俗稱「白鶴拳」。

為紀念在「白練(蓮)寺」創出鶴法,就將寺號為「教練寺」,以寓不忘,並在寺中教傳鶴法,不數年聲名大噪,名聞遐邇。

永 春人曾四隨其師顏起誕(又名顏上觀,精棍法),雲遊各地,以武會友,慕七娘之名,到教練寺拜訪,顏起誕懇請七娘把曾四收留門下,傳予毛徵細緻功夫。七娘見 曾四樸實厚重,遂收其為徒,傳予鶴法,後經方種主意,與曾四結為夫婦,生有二子。曾四在教練寺中潛修十餘年,其藝已臻至精微之境界。

據「永春縣志.方技傳」載:「康熙年間,方七娘與其夫曾四以罪謫永春」。住在「永春西門外後廟辜厝」,在那裡廣授生徒,後人稱為「曾武館」,白鶴拳(鶴法」就此在永春發揚光大,蓬勃發展。

方 七娘與曾四夫婦倆到永春後,在後廟辜厝教傳吳,王,林,蔡,樂,許,周,康,張,辜,李,白等諸姓二十八人,人稱「二十八英俊」。據說曾四夫婦曾在後廟辜 厝邊觀音亭擺下擋台,與各門各派高手切磋技藝,取長補短,提高技術水準。二十八英俊中,樂傑居第一,王打興居第二,曾四之子曾綠使以及李元卿,林泮,辜 喜,陳傳,張居,染布應,辜魁,辜班,辜助,林椎,姚虎,潘賢,葉福,劉灶等等,皆是當時高手。後世稱曾四為「前永春名師」,傳人中以鄭禮,辜喜,辜魁, 樂傑,王打興五人最為傑出,世稱「前五虎」。

鄭禮藝成之後,與林椎,姚虎等人挾技外遊,尋師訪友,與各地武林高手交流切磋拳藝,以冀白尺竿頭,更進一步。

鄭禮週遊各地以武會友,取長補短,行俠仗義,不但豐富了白鶴拳的內容,也擴大白鶴拳的影響,使白鶴聞名遐邇,也在各地播下了白鶴拳的種籽。

鄭禮一生傳人,不可勝數,門徒遍佈永春,德化,大田,尤溪,仙游,莆田,福清,福州,漳州,連城,遠至江西。較有名望的有劉降,鄭養,鄭寵,林添,盧益,李昱,蔡熙,林全等人。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夏曆六月,康熙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瑯進兵台灣,八月與與鄭克塽謝和,台灣終與大陸統一,隸屬福建省,兩岸民眾自由往來,其時施「從台灣帶來一名師白戒,亦是教練寺傳授的,入永春教」節力」(寸勁節力),從此永(春)拳更增愈好」,使白鶴技法更加完善。

鄭寵,林添等多人隨其學藝,後人稱白戒為「後永春名師」,傳人中以鄭寵,林添,鄭畔,辜初,辜榮五人最傑出,世稱「後五虎」。

白戒在永春傳授「寸勁節力」後,使白鶴拳技術內容更加豐富完善,彈抖震勁的特點更加突出。

經 過前永春名師曾四,二十八英俊,前五虎,後五虎和後永春名師白冶這幾代人,自康熙至乾隆百年間的交流推廣,總結提高,棄蕪存菁,豐富,發展了白鶴拳的技術 理論,使白鶴拳成為一種攻防意識強,健身價值高,深為人民所喜愛的拳術。這一時期是白鶴拳傳人最多,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的鼎盛時期,在技術理論和練功方法 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的技術體系,因為這些白鶴拳的代表人物,籍貫都在永春,人們也就順理成章地把白鶴拳加上「永春」地名,成為「永春白鶴拳」,或簡 稱「永春拳」,一直廷用至今二百多年,永春白鶴拳經過幾代人的傳播發揚,成為閩省最大的門派,也免不了出現了衍化和發展。一些對永春白鶴拳有獨到心得,功 力深厚的拳師,通過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致力潛修,有所啟發,於是在永春白鶴拳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形成風格各異,自成體系的新拳種。

清乾,嘉年間,永春白鶴拳第三或第四代傳人五枚師太,在永春白鶴拳的雄厚基礎上,加以創新,並將這種嶄新的拳法傳給嚴詠春,由嚴詠春與其夫梁博儔發揚光大,人們稱這由嚴詠春傳教出來的新拳法為「詠春拳」(永春拳),也就是現時風行世界的廣東「詠春拳」。

永春白鶴拳流傳到福州等閩北地區,衍化出,飛鳴,宿,食四種風格各異,套路紛繁,拳理及技法各異的「福州鶴拳」。「宿鶴」又稱「縱鶴」,「宗鶴」,食鶴也有人稱為「朝鶴」,「痺鶴」。其中縱鶴拳發最為蓬勃,影響也較大。

縱鶴拳也稱「宗鶴拳」,台灣也有稱其為「二高拳」的。「縱」為福州方言,按字義解釋:「縱者緩也,發矢曰縱」。其勢如人體突受冷而顫抖,以「縱」為名,其意在突出鶴拳的震抖力量。

縱 鶴拳始創人方慧石,字世培,福清縣茶山人,生於清道光元年(1820年),從小拜一李姓白鶴拳師習藝,李女氏為「後五虎」鄭寵之派下弟子。方氏藝成後,在 福州天竺寺苦修,見白鶴舒翎抖雨,悟其陰柔震抖力,將所學之鶴拳加以改進而成「縱鶴拳」。其門人較有聲於武林的有唐依鶴,程學琛,黃霖,蔡道年, 子 方 永華,侄 方永蒼等。縱鶴拳在台灣十分流行。

食鶴拳:源自鄭禮一系。至七代蔡忠,蔡忠傳其侄蔡公頌,蔡公頌傳福州林德順(別號蕊師),二十1年代到台灣喜義謀生,受當地富紳劉故聘為私人教師,食鶴拳由是在台灣廣為流傳。

鳴鶴拳:源自「前五虎」之王打興。至第六代林世威,林傳福州蓋山潘嶼八,潘滲入羅漢拳精華,創「鳴鶴拳」,潘傳長樂縣謝祟祥(余師)(Ryu Ryuko / Xie Zhong Xiang (1852-1930))。八十年代日本沖澠剛柔流空手道派人到福州認祖歸宗,確認剛柔流始創人東恩納寬量及宮城長順曾在福州拜謝崇祥為師習藝,並立碑永誌。近代較有聲於武林的有:黃性賢,阮東,余寶炎等人。

雖然福州鶴拳已經發展為風格各異,套路紛繁,拳理與技法自成體系的拳種,但它們都源自永春白鶴拳。故此,它們脫離不了永春白鶴拳的影子,離不開永春白鶴拳的技、理、法。

這些從永春白鶴拳衍化出來的拳術,盡管已經自立門戶,然而他們仍然尊奉方七娘、曾四、鄭禮、鄭寵為祖師。他們仍然沿用故有的永春白鶴拳經為指導理論,其中以「白鶴仙祖傳真法」、「永春鄭禮教傳拳法」、「白鶴拳家正法」,最為普遍,即使有些僅得之一鱗半爪,也珍如供壁。

三百多年來。永春白廣泛流傳於八閩和東南亞各國,它獨特的風格各豐富紮實的內涵,對整個南少林武術起著十分深遠的影響,不少拳術均有早期永春白鶴拳的形象。

永春白鶴拳作為南少林一達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羅漢、五白鶴中最年輕的拳種,其所以能夠蓬勃發展,歷久不衰,是有它的歷史淵源,健身作用和技擊價值的,它以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風格,樸實又豐富的內涵,辨証而富哲理的技法而盛行於世。

永春白鶴拳以鶴為形,以形為拳,取象於名,冠於雅稱,寓意其中,便於記誦,易於領悟,利於習練。它的套路動靜有法,虛實分明,快慢相間,起伏有序,脈絡貫通,神氣流暢,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形神兼備,輕盈靈巧,彈抖勁足,技手多變。

它講究「內外合一」,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以氣催力,吐氣生威,攻防並重,運手務柔,著手須剛,講究子午虛實,吞吐浮沉,剛柔緩急,後發先至,拳法結構嚴謹清晰,攻防意識鮮明,手法短橋多變,步法走閃靈活,勁力飽滿剛脆。

永春白鶴拳三百多年來,幾經滄桑,歷久不衰,蓬勃發展,代有能人,現在分支派衍,花繁葉茂,盡管各自開宗創派,但是他們仍然情結祖庭。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