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斯親王
|
2023-8-8 07:46:42
|
伴隨著美國對地緣政局的操弄、美國產業政策的誘導以及能源危機的影響,歐洲製造業基礎不斷被掏空,去工業化在歐洲愈演愈烈。面對去工業化的嚴峻形勢,歐洲決策者也在加快推出相關法規政策,試圖提升歐洲工業競爭力。
由於歐洲核心通脹數據居高不下,市場對於歐洲央行繼續加息的預期有所回升。不過,在烏克蘭危機、美國產業政策誘導等多重因素作用影響下,去年以來在歐洲不斷上演的去工業化進程比通脹更令歐洲憂慮。
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歐元(1.1004, 0.0002, 0.02%)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0.6%、環比增長0.3%,略好於預期。同時,歐元區7月份去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漲幅按年率計算為5.5%,高於此前預測。核心通脹數據是歐洲央行決定利率水平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歐元區經濟增速回升又令部分機構認為“對歐元區經濟衰退加劇的擔心過於誇張”,因此市場預計歐洲央行繼續升息的可能性迅速增大。
歐元區二季度增速回升存在偶然性。從國別看,愛爾蘭二季度GDP環比增長3.3%,成為拉動歐元區當季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不過,愛爾蘭因低稅率吸引了多家跨國公司歐洲總部落戶於此,其經濟增長受跨國公司業績影響較大,並不穩定。歐洲經濟主要“發動機”之一的德國,二季度GDP環比零增長;製造業規模較大的意大利,GDP環比從一季度的增長0.6%變成二季度下降0.3%。因此,經濟衰退的陰霾並未遠離歐洲。
德國、意大利等工業國的境遇,反映出歐洲經濟面臨的困局並非通脹或衰退所能概述。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伴隨著美國對地緣政局的操弄、美國產業政策的誘導以及能源危機的影響,歐洲製造業基礎不斷被掏空,去工業化在歐洲愈演愈烈。
能源供應緊張是烏克蘭危機帶給歐洲的重要衝擊之一。在美國拱火下,俄歐能源逐漸“脫鉤”,能源價格出現大幅震盪,再疊加供應鏈不暢等影響,歐洲許多製造業企業被迫停產或是將生產線外遷,具有能源價格優勢的美國成為歐洲企業生產線外遷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同時,美國出台大規模排他性歧視性產業政策,《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與科學法案》的出台對歐洲的衝擊不小。此外,去年以來美聯儲持續激進加息,也令許多投資加速從歐洲流向美國。
能源對歐洲企業成本的侵蝕,以及對歐洲工業結構的改變不可忽視。去年以來,不少歐洲國家的能源密集型企業減產或停產。歐洲有色金屬協會去年就曾表示,歐洲一半的鋅和鋁生產已經處於停滯狀態,歐洲金屬冶煉廠面臨生存威脅。一批被譽為“隱形冠軍”的中小型製造業企業破產,也削弱了歐洲的整體創新能力。此外,歐洲央行連續9次加息,不斷推高企業的借貸及生產成本,迫使製造業企業縮減投資,這種惡性循環仍在繼續。
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之一的德國,面臨的嚴峻挑戰尤其具有代表性。7月初,德國經濟研究所(IW)發布報告稱,2022年從德國淨外流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高達1250億歐元(約合1320億美元),是德國有史以來最高的FDI淨流出量。報告建議德國政府採取措施讓德國未來再次成為外國投資的首選地,否則“這些令人震驚的數字將是歐洲火車頭去工業化的開始”。報告同時也注意到,美國成為去年德國直接投資的首要目的地。
面對去工業化的嚴峻形勢,歐洲決策者心知肚明,也在加快推出相關法規政策,試圖提升歐洲工業的競爭力。如歐盟提出“綠色協議產業計劃”,出台一項旨在加強電池和廢舊電池管理的新法規。歐洲議會近期也通過《芯片法案》欲打造自主半導體產業鏈,要求到2030年歐盟芯片產量佔全球的份額應從目前的10%提高至20%。
然而,提升工業競爭力不能一廂情願。以《芯片法案》為例,芯片行業是耗能大戶,也是耗水大戶。在歐洲能源緊缺難以根本緩解、能源價格前途莫測、飽受氣候問題尤其是乾旱困擾的背景之下,歐洲要想按時實現《芯片法案》目標,難度著實不小。 |
評分
-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人已盡告知讀者之義務!,且並無意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40條所稱『以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電信、網際網路或其他方法,散布、傳送、刊登或張貼足以引誘、媒介、暗示或其他使兒童或少年有遭受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虞之訊息』請讀者自重!本文為網路創作,與現實之人事物無關,內容如與現實雷同,純屬巧合!以上純屬夢境,一切都是假的,假如你以為是真的,建議去檢查視力,你眼睛業障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