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rxblack
王子 | 2023-12-12 00:33:31

文/田習如 (中央社駐布魯塞爾記者)

長期以來令世人嚮往的歐式生活風格,恐怕越來越禁不起考驗。《華爾街日報》描繪歐洲變窮現象,《金融時報》更直評歐洲財富和影響力無可避免的衰落。

「 在法國,週末工作是違法的。」網飛平台(Netflix)熱門影集《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有一句台詞這麼說。

這句半開玩笑的話,象徵著歐洲令人羨慕的浪漫生活方式。許多歐洲人也引以為傲。歐洲聯盟(EU)本屆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2019年上任之初曾提出一個綜合健康、法治、移民和消費保護等面向的計畫,名稱就叫「促進我們歐洲的生活方式」(Promoting Our European Way of Life)

不過,《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今年7月開啟了一場熱議,探討歐洲越來越窮的現象。「一個推崇休閒時間的人口高齡化社會,正為經濟停滯備好舞台,然後新冠病毒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接連而來。」

少吃鵝肝醬少喝紅酒 歐洲人生活水準下降

該報描述法國人開始少吃鵝肝醬、少喝紅酒;西班牙人開始省著用橄欖油;德國人降低肉類與乳品消費,連本來為了健康願付出高一點價格的有機食品也失寵。

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最新報告,2022年8.3%的歐盟人口無法在每兩天負擔得起有肉類或魚類的一餐,比2021年占比7.3%提高了一個百分點。難以讓住家保暖的人口占比也從2021年的6.9%增加到2022年的9.3%。

除了「吃不飽、住不暖」,2022年還有28.6%的歐盟人負擔不了每年出國玩一趟的開銷,比2021年多了近一個百分點。

歐盟報告指出,約9,530萬人陷入貧窮或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的風險,相當於歐盟總人口的21.6%。

經濟成長遠低於美國 關鍵指向勞工生產力

歐洲變窮的現象在與美國比較後更有感。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顯示,以美元計算,歐元區經濟過去15年僅成長6%,美國卻成長了82%。

歐洲智庫「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ECIPE)指出,若按這種趨勢,到2035年底時,美國和歐盟間的人均經濟產出差距,將如同現在日本和厄瓜多間的差距一樣大。

另一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的研究也指出,2008年歐盟經濟產出16.2兆美元(約新台幣524兆元),略高於美國的14.7兆美元,但到2022年,美國已成長到25兆美元,比歐盟多了50%。

ECIPE學者吉尼雅(Oscar Guinea)和杜羅伊(Oscardu Roy)分析,雖然歐洲人活得長、工時少、社會福利高於美國、貧富差距低於美國,因此收入較低或許是歐洲生活方式的代價,但這些因素早就長期存在,無法解釋何以經濟成長在15年內與美國拉開這麼大距離。
他們認為關鍵可能在歐洲勞工生產力的提升程度遠不如美國。這使得同樣一份護理師工作,在美國年薪8萬5,000美元,在英國僅4萬8,500美元;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卡車司機,收入也能比葡萄牙的醫師高。

除了科技和創新程度不如美國,影響歐洲生產力的其他可能原因,從另一份報告或可見端倪。

美好的生活地點 可怕的工作之處

蓋洛普(Gallup)執行長克里夫頓(Jon Clifton)在去年的一篇分析指出,根據蓋洛普2022年全球職場狀況調查,歐洲員工只有14%自認投入工作,低於全球平均的21%,更遠低於美國和加拿大的33%。

相對的,在2022年《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中,最快樂的國家有八個位在歐洲。

這讓歐洲成了「美好的生活地點,可怕的工作之處」。但更狠的評論還在後頭。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外交事務主要專欄作家拉契曼(Gideon Rachman)今年6月直評歐洲在許多方面已大幅落後美國。

科技上,全球市值最大的七家科技企業都來自美國,歐洲只在全球前20大當中占有兩家,即半導體設備商艾司摩爾(ASML)和企管軟體商思愛普(SAP)。

教育上,不論是上海或《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特刊的全球大學排行榜,前30名都只有一所來自歐盟國家。

至於歐盟引以為傲的全球規範影響力,例如是環境、隱私保障、富人稅等立法的領先者,在拉契曼看來,要領導世界,能夠創造財富顯然比只會規範財富來得好。

但他也說,歐洲在生活風格產業的表現確實勇冠世界。全球旅客的目的地幾乎三分之二在歐洲,奢侈精品也多是歐洲品牌,全球最熱門的運動─足球,也由歐洲球隊主導,「不過許多最大的歐洲球隊俱樂部如今被中東、美國和亞洲的投資人所擁有」。

拉契曼認為歐洲生活風格長期受到世人嚮往,可能反而是問題的一部分。這讓歐洲缺乏危機感,可能永遠無法召喚出翻轉其影響力和財富衰落的意志力。

對歐洲批評最凶的自己人還有法國名記者兼作家馬泰爾(Fr?d?ric Martel),他說現在沒有人在乎歐洲文化了,「我們有傳統,有願景,有過去的文化,有精神遺產,但我們沒有當前的文化,而且我們沒有未來」。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comsci
高級超級版主 | 2023-12-12 02:06:09

迷人生活方式難持久...清淡比較能持久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maze836
王子 | 2023-12-12 02:25:51

各地開始改變生活方式了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