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24-3-2 09:47:48

211.jpg

古代多為席地而坐,卻遲遲未發明椅子,並非古人技藝不純熟,而是與「禮樂制度」有關,周朝時席子不僅是文明社會重要用具,還被劃分等級,賦予精神層面的意義,每一個等級所使用的席子紋飾與層數都不同,不可隨意僭越。

席子是鋪墊於地面或床上的片狀用具,從史前的新石器時代算起,古今坐姿發生4次變化,商朝以前是席地而坐、商周到秦漢為跪坐、魏晉至唐朝是自由席坐,直到宋代後才成為垂足而坐。

古人最早使用植物的枝葉交叉鋪在地上,漸漸出現編織席子,有保持地面乾淨、防潮及保暖的效果,由於材料成本低、製作簡單,所以容易普及,此外古時候房子低矮,席子也能節省高度空間,直到周朝逐漸成為文明社會最重要用具。

周朝統治者講究「以禮治國」,明確規範社會階層,以禮樂制度化分席子的等級,並賦予精神層面意義,以材質與樣式區分五席,分別是莞(音同官)席、澡席、次席、蒲席及熊席,席子的紋飾、使用層數及擺放位置都有明確規定,不得僭越。

席子總類也很多樣,例如專為主人或尊者設的單席,或供面對面交談的對席,還有多人使用的連席,但必須身分對等或相近者才能一起坐,席子原本只是起居用品,發展成禮儀等級的標準,即使漢末已從北方傳入類似摺疊椅的「胡床」,但當時認為坐椅子不符合禮儀,所以並沒有被流行使用。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 / 1 條隱藏名聲 收起 理由
jrc11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4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